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6章

咸瀉之。(用苦堅以補之。咸泄以瀉之。以上論五臟之病。而宜于藥食者。五味各有所宜。)夫邪氣之客于身也。以勝相加。(邪氣者。風寒暑濕。外淫之邪也。以勝相加者。如肝病加于庚辛。心病加于子癸。所勝之氣加臨。而病益重也。)至其所生而愈。(如肝病者愈于夏。心病者愈于壬癸。得所生之子氣而愈也。)至其所不勝而甚。(謂值其克賊之時。而病益甚也。)至于所生而持。(得所生之母氣。而能支持也。)自得其位而起。(位者。本經所謂木位火位之類。值本氣自旺之時。故能復起而愈也。)必先定五臟之脈。乃可言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言必先定五臟之經脈。知五臟之病脈。乃可言病之間甚。死生之期。)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病者。邪氣實也。肝脈布脅肋。抵少腹。故兩脅下痛引少腹。靈樞經曰。肝氣實則怒。蓋肝為將軍之官而志怒。肝氣郁而不舒。故怒也)虛則目 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 音荒。虛者。精氣奪也。 、不明也。肝藏血而開竅于目。肝虛。故 無所見。少陽經脈入耳中。故無所聞。膽病者。心下淡淡。如人將捕之。)取其經。厥陰與少陽。(經、謂經脈也。足少陽與厥陰為表里。故取二經。以通其氣。)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厥陰與督脈會于巔。肝氣逆。故頭痛。少陽氣逆。故耳不聰而頰腫也。取血者。謂取其經之多血者而去之。蓋足少陽與厥陰為表里。少陽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臟腑經氣相通。宜從厥陰之多血者而瀉之。)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手少陰心脈起心中。上挾咽。出脅下。循 內。下肘中。循臂內后廉。手少陽小腸脈。上手臂。循 內。出肩解。

繞肩胛。二經氣實。故有是痛。脅支滿者。少陰之支絡。滿痛于脅下也。)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心火氣虛。

則水濁上乘。故胸腹大。經云。濁氣在上。則生 脹。心氣不能交于陰。故脅下與陰相引而痛也。)取其經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心脈上循咽喉。開竅于舌。故取舌下血者。蓋手足陰陽所苦。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然后瀉有余。補不足。)其變病。刺 中血者。(設有變病。而邪不在經絡者。亦取其 中出血。蓋臟腑經氣之相通也。徐公遐問曰。師言取經之多血者而去之。少陰常少血。奚獨取其舌下 中。曰。處有常變。用有經權。少陰少血者。言其常也。病有所苦。必先去其血。而后瀉有余補不足者。言其變也。蓋虛者亦不宜去血。變病者。又取于 中。此皆處變用權之法。故獨舉少陰一經。而曰舌下血。曰變病。蓋欲其類推于諸經也。)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 。腳下痛。(脾主肌肉。

主通會五臟元真之氣。脾氣傷。故身重而肌肉善痿。痿者。肌肉委棄不仁也。足太陰經脈。循脛膝。邪在經絡。故足不收。氣傷。故善 而痛。用二善字者。言經病而及于氣也。)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此因脾氣虛而不能轉輸水谷故也。)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榮衛氣血。始于足少陰腎。生于足陽明胃。輸于足太陰脾。故取此三經。以通經氣。)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 足皆痛。(此言肺腎之經氣相通也。夫肺主氣而發原于腎。

腎為本。肺為末。母子之經氣相通。是以足少陰之脈。其直者。從腎上貫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病則氣逆。故喘咳也。肺俞氣在肩背。氣逆于上。則肩背痛而汗出。逆于下。則尻陰 膝皆痛也。按五經之論。各有不同。俱當著眼。)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干。(腎為生氣之原。肺主周身之氣。以司呼吸。生氣衰于下。不能報息于上耳。腎氣衰。

則耳聾。金水之氣不足。則嗌干也。)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太陰、手太陰肺經之本脈也。啟玄子曰。

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者。正謂 內側。內踝后之直上。則少陰脈也。視左右足脈少陰部分。有血滿異于常者。即而取之。)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腎少陰脈。起于足而上循 。挾臍。循腹里上行而入肺。病在經絡。

故腹大脛腫。水邪逆于上。則喘咳。生氣衰于下。則身重也。太陽之氣司表。而下出于膀胱。經氣逆。則表氣虛。故寢汗出而惡風。)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腎氣虛而不能上交于心。故胸中痛。少陰之氣。上與陽明相合。生氣虛于下。故大腹小腹痛也。清厥、冷之輕者。陽氣虛。故手足逆冷也。心有所憶謂之意。膻中者。臣使之官。

代君行令。喜樂出焉。胸中之心氣不足。故意不樂也。)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少陰與太陽為表里。臟腑之經氣相通。

故臟病而兼及于腑經也。以上論病生于經脈肌肉。宜治之以針石者。審察其臟腑經絡之虛實而取之。)肝色青。宜食甘。

粳米牛肉棗葵皆甘。(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肝色青。則其氣苦急。故宜食甘以緩之。蓋五味所以養五臟之氣者也。)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心志喜。喜則氣緩。緩則心神懈弛。故宜食小豆犬李之酸。以收養心氣。)肺色白。宜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肺色白。其氣主秋金之降令。而苦上逆。故宜食羊麥杏薤之苦。以收降其肺氣。)脾色黃。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夫脾土之所以灌溉四臟者。主上滲于心肺。下泄于肝腎。如脾苦濕。則不能上滲矣。

土氣敦阜。則不能下泄矣。經曰。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滲泄為陰。故宜食苦者。取其燥土氣以涌滲于上也。宜食咸者。

取其行土氣以滲泄于下也。)腎色黑。宜食辛。黃黍雞肉桃蔥皆辛。(腎色黑。則其氣喜潤。辛能開腠理。致津液。蓋從革作辛。能通母之化原也。)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 。(此言發散涌泄之外。而又有或收或緩或堅或 之性。善用者隨其所利而行之。)毒藥攻邪。(啟玄子曰。藥、謂金玉土石草木菜果蟲魚鳥獸之類。皆可以怯邪養正者也。然攻邪卻病。惟毒乃能。故曰毒藥攻邪。再按本草云。上藥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中藥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虛羸者。本中經。下藥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五谷為養。(謂黍稷稻麥菽。以供養五臟之氣。)五果為助。(謂桃李杏棗栗。以助其養。)五畜為益。(謂牛羊犬豕雞。為補益五臟者也。)五菜為充。(謂葵藿蔥韭薤。充實于臟腑者也。按五常政大論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蓋毒藥所以攻邪。谷肉果菜。無使過傷。能補精益氣。精氣充足。則邪病自除。)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總結上文。而言谷肉果菜皆有五氣五味。宜和合而食之。無使偏勝。以補益精氣。如偏食焦苦之氣味。則增火化。如偏食咸腐之物。則增寒化。經曰。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故宜氣味和合而食之。)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 。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五者。謂毒藥谷畜菜果也。言此五者。皆有辛甘之發散。有酸苦咸之涌泄。又有辛散酸收。苦堅咸 。或隨四時之宜散宜收。或隨五臟之所苦所欲。各隨其所利而行之。此篇論察五臟。以知間甚死生之期。審貴賤。以施針砭藥食之別。蓋九候之病。由五臟之所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阳县| 公主岭市| 大新县| 资阳市| 桦南县| 北海市| 甘孜| 汶上县| 门源| 雷山县| 保康县| 黔南| 昆山市| 上林县| 疏勒县| 锡林浩特市| 马尔康县| 应用必备| 吴川市| 商洛市| 乌鲁木齐市| 广灵县| 平遥县| 孝义市| 沁源县| 延吉市| 电白县| 高青县| 舞钢市| 包头市| 卓尼县| 株洲市| 汝城县| 太仓市| 德昌县| 吉林省| 陇西县| 丽水市| 乌恰县| 永川市| 桦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