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 張志聰
- 2764字
- 2015-12-16 16:13:40
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黃帝問曰。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何如而從。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聞其事。(此承上章而復問也。經脈篇曰。
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經脈之常。故帝以臟腑陰陽。合于人形。法于四時五行。而為救治之法。何如而從。何如而逆。反逆為從。謂之得。反順為逆。謂之失。張兆璜曰。合人形者。以臟腑陰陽合于九竅九候。)岐伯對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貴更賤。以知死生。以決成敗。而定五臟之氣。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此篇論察其腑臟而知死生之期。然須法于四時五行生克之順逆。而后死生可必。故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言天之十干四時。地之五谷五味。人之五臟五氣。皆合于此五者。以此五者而合參之。則成敗死生可決矣。更貴更賤者。貴賤更互也。間者。持愈之時。甚者。加甚之時也。)帝曰。愿卒聞之。(卒、盡也。)岐伯曰。肝主春。(肝主春木之氣。)足厥陰少陽主治。(足厥陰主乙木。足少陽主甲木。二者相為表里。而主治其經氣。)其日甲乙。(甲為陽木。乙為陰木。在時為春。在日主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主春生怒發之氣。故苦于太過之急。宜食甘以緩之。)心主夏。(心主夏火之氣。)手少陰太陽主治。(手少陰主丁火。手太陽主丙火。二者相為表里。而主治其經氣。)其日丙丁。(丙為陽火。丁為陰火。在時主夏。
在日為丙丁。)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吳氏曰。心以長養為令。志喜而緩。緩則心氣散逸。自傷其神矣。急宜食酸以收之。)脾主長夏。(長夏、六月也。謂火土相生之時。)足太陰陽明主治。(足太陰主己土。足陽明主戊土。二經相為表里。而主治其經氣。)其日戊己。(戊為陽土。己為陰土。位居中央。)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脾屬陰土。喜燥惡濕。
苦乃火味。故宜食苦以燥之。張二中曰。喜燥者。喜母氣以資生。苦濕者。惡所勝之乘侮。)肺主秋。(主秋金之令。)手太陰陽明主治。(手太陰主辛金。手陽明主庚金。二經相為表里。而主治經氣。)其日庚辛。(庚為陽金。辛為陰金。在時主秋。在日主庚辛。)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主收降之令。故苦氣上逆。宜食苦以泄下之。)腎主冬。(主冬水之令。)足少陰太陽主治。(足少陰主癸水。足太陽主壬水。二經相為表里。而主治經氣。)其日壬癸。(壬屬陽水。癸屬陰水。在時主冬。在日為壬癸。)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腎者水臟。喜潤而惡燥。宜食辛以潤之。謂辛能開腠理。使津液行而能通氣。故潤。以上論五臟之本氣。而合于四時五行五味也。)病在肝。愈于夏。(此論邪氣之客于身。而病在五臟者。亦合于四時五行。而有間甚之時日也。病在肝。愈于夏者。子制其鬼賊。而能令母實也。)夏不愈。甚于秋。(子休而賊旺。至其所不勝而甚也。)秋不死。持于冬。(賊氣休而得母氣之養。至其所生而持也。)起于春。(自得其位。故復起也。此論死生之月節也。余臟仿此。)禁當風。(風氣通于肝。故禁而弗犯。)肝病者。愈在丙丁。(至其所生而愈也。)丙丁不愈加于庚辛。(金克木也。)庚辛不死。持于壬癸。(得母氣之所生而持。)起于甲乙。
(本氣復旺而起。此論死生之期日也。)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平旦乃木氣生旺之時。故爽慧。下晡乃金旺之時。故病甚。夜半得母之生氣。故安靜。此論間甚之時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肝氣受邪。則木郁而欲散。
故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按歲運。厥陰之勝。以酸瀉之。少陰之勝。以甘瀉之。太陰之勝。以苦瀉之。
又曰。木位之主。其瀉以酸。其補以辛?;鹞恢?。其瀉以咸。其補以咸。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其補以甘。金位之主。
其瀉以辛。其補以酸。水位之主。其瀉以甘。其補以苦。五味陰陽之用。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
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蚓徎蚣??;蛟锘驖?。或 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夫肝病者。厥陰之勝也。邪盛則正虛。故以辛之發散。以散其木郁。以辛之潤。以補其肝氣。以酸之泄。以瀉其有余。所謂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余臟準此。)病在心。愈在長夏。長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不死則能持。
能持則能愈矣。)禁溫食熱衣。(心惡熱也。)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
(當愈不愈。故有所加。值死不死。故有所起。)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靈樞經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故自得其位而慧。至其所不勝而甚。至其所生而靜也。)心欲 。急食咸以 之。( 葉軟。心為火臟。心病則剛燥矣。故宜食咸以 之。)用咸補之。
甘瀉之。(咸味下泄上涌而從水化。能泄心氣以下交。涌水氣以上濟。水火既濟。則心氣自益?;鹩咨?。以甘之發散而瀉之。)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長夏。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胃欲清飲。故禁溫食。飽食傷脾。故禁飽食。脾屬陰土而惡濕。故濕地濡衣。咸宜禁之。)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酥迮K。生于地。懸命于天。是以生于五行。
而歸命于十干也。)脾病者。日 慧。日出甚。下晡靜。( 音迭。 、日 也。應長夏之時。故慧。日出乃木旺之時。
故甚。下晡乃申酉之分。應秋金之令。故靜。)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土德和濃。故欲緩。病則失其中和之氣矣。故宜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脾病則土郁矣。故用苦味之涌泄。以瀉奪之。以甘之緩補之。金匱要略曰。五臟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是以順其所欲之味為補也。)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長夏。起于秋。禁寒飲食寒衣。(形寒飲冷則傷肺。故皆禁之。)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始病則以歲月期之。病重則以旬日期之。垂死則以旦暮計之。)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靜。(一日一夜五分之。而各有生克間甚之時)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肺主秋收之令。病則反其常矣。故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用酸收以補正。辛散以瀉邪。)病在腎。愈于春。春不愈。甚于長夏。長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 熱食。溫炙衣。( 音翠 音埃。 、瀑漬之熱食也。溫炙衣。烘焙之熱衣也。腎惡燥。故禁犯之。)腎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在四臟曰加者。言所勝之氣。加于我而使病加之。是客勝也。在腎臟曰甚于戊己。乃至其所不勝而甚。是主弱也。本經凡論五臟。
多不一其辭。蓋陰陽之道。推之無窮。)腎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靜。(四季、辰戌丑未時也。腎病者水王則慧。
土王則甚。金王則靜。)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腎體沉石。德性堅凝。病則失其常矣。故宜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