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相順接而為厥矣。此言血隨衛行。而陰陽之不相和者也。諸生起躍曰。榮衛之循行。經旨似乎矛盾。久為人所疑。今夫子發明之。始知血隨衛氣之日行于陽。夜行于陰者。皮膚之血也。陰經行盡。陽經繼之。陽經行盡。陰經繼之者。十二臟腑之經榮也。)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空、骨空也。骨空者。節之交三百六十五穴會。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血行于皮膚。不得反循于穴會。故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針石緣而去之。(此言衛氣之行于溪谷也。溪谷者。分肉之交會處也。氣穴論曰。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分肉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溪谷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人有大谷十二分者。肉之大分處也。小溪三百五十四名者。肉之小分處也。分者。肉分而有紋理也。名、穴名也。蓋肉分之間而有交會。
交會之處而有穴名也。溪谷之數。以應一歲者。歲止三百六十日。內朔虛六日。止三百五十四日。以應小溪之數也。少十二俞者。言大谷十二分。而有十二俞穴也。氣盈五日九百四十分。朔虛五日九百四十分。共計十二日。以應十二俞也。
以歲之三百五十四日。合氣盈朔虛之十二日。共三百六十五日有奇。以成一歲。故日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而成歲也。衛氣者。行于脈外。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此腠理分肉之間。皆衛氣之所留止。臥出而風吹之。則血凝而為痹厥矣。針石緣而去之者。言分肉之間。亦有三百六十五穴也。楊君立問曰。氣穴論云。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今則三百六十六矣。曰。歲緣三百六十六日。而少有不足。故合而論之。則曰三百六十五日。今分而論之。則每歲有三百五十四日。而又有氣盈朔虛之十二日也。)診病之始。五決為紀。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謂五決者。五脈也。(診、視也。始者。言邪始在三陰三陽之氣分也。五決者。審別五臟陰陽之經氣。以決其病也。欲知其病之始在某經。先分立五臟為根本。審其邪病某經之氣。某臟之經也。夫五臟之體藏于內。而五臟之經氣行于外。故色見草茲者死。青如翠羽者生。是五臟死生之經氣。發于外而成于色也。診病之始。五決為紀者。復言邪之始病在氣。氣而經。
經而臟也。)是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少陰巨陽。相為表里。陽氣生于水臟水腑之中。
而上出于巔頂。實者邪實。虛者正虛。是以頭痛巔疾。乃邪氣實于上。而使正氣虛于下也。蓋邪之中人。始于皮毛氣分。
留而不去。則轉入于經。是以過在巨陽少陰之經。而甚則入腎。蓋經絡受邪。則內干臟腑矣。) 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 、 同。蒙、昏冒也。招、搖也。尤、甚也。足少陽厥陰經脈。布脅肋而下循足跗。厥陰肝臟。開竅于目。少陽經脈。上出于耳。邪實于下。而經氣不能上通。是以目冥耳聾。正氣虛于上。致動視而昏冒搖掉之甚也。此始傷氣而致正虛于上。過在經而復邪實于下也。上節論邪實為病。此復論正虛為病。蓋邪之所湊。
其正必虛。王子方問曰。五臟之邪。只言甚則入腎入肝。何也。曰。邪入于經。則內干臟腑。然干臟者半死半生。故曰不必動臟。邪入于陰經。其臟氣實。則溜于腑。此章論五臟三陰三陽之經氣。故曰甚則入腎入肝。如不甚。則或留于經。或溜于腑。是以首提二臟。而不盡言之者。欲使后學之不可執一而論也。)腹滿 脹。支膈 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腹者。脾胃之郛郭也。腹滿 脹。邪薄于太陰陽明之氣分。支、支絡。膈、內膈也。太陰陽明之支絡貫膈。
氣分之邪傳入于經。是以連及支膈 脅皆脹滿也。)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手太陰主氣而主皮毛。邪傷皮毛氣分。則咳嗽而氣上逆矣。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循胃上膈。手陽明之脈。入缺盆。絡肺下膈。屬腸。邪過在經。是以胸中厥逆也。)心煩頭痛。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經曰。心部于表。君火之氣。外受于邪。則心煩于內矣。太陽之氣受邪。則頭痛于上矣。手太陽之脈。循咽下膈。手少陰之脈。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病在膈中。是過在手太陽少陰之經矣。此節以審證而知五臟之病。蓋臟腑之經氣上下內外。各有部分。故曰診病之始。五決為紀。診、視也。)夫脈之大小滑澀浮沉。可以指別。五臟之象。可以類推。五臟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色脈。
可以萬全。(此以診脈察色。而知五臟之病也。小者正氣虛。大者邪氣盛。滑主血傷。澀為少氣。浮為在外在腑。沉為在里在臟。此六者。脈之提綱。而可以指別也。五臟在內。而氣象見于外。以五行之理。可類而推之。五臟之相合于五音。
發而為聲。可以意識。視五色之微見。可以目內察之。能審色脈之相應。以辨病之死生。則萬全而無失矣。此與上節審證以決五脈之病。又一法也。)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
故邪從之。(赤當脈。脈合心。故曰赤脈之至也。喘、急疾也。堅、牢堅也。心脈之至。急而牢堅。主積氣于中。當時害于食。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有積于中。故害于食也。名曰心痹。積氣痹閉于心下也。此得之外淫之邪。
因思慮而心虛。故邪氣乘虛而留于內也。經曰。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心虛矣。此節照應生于心。如以縞裹朱節。
故曰赤脈之至。白脈之至也。前論五臟之色。生于臟而見于外。此言五臟之病。成于內而見于脈也。頭痛巔疾。過在足少陰巨陽。言六淫之邪生于外也。此言五臟之病成于內也。)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平脈篇曰。呼吸者。脈之頭也。蓋呼吸急則脈亦急。故以呼吸之喘急。以形容脈之急疾也。肺主氣而虛。故脈浮。病氣而不病血。病上而不病下。故脈上虛而下實也。陽氣虛。則善為驚駭矣。胸中為氣之海。上注于肺。以司呼吸。邪積于上。則膻中之正氣反虛。故為虛喘也。藏真高于肺。主行榮衛陰陽。陰陽虛乘。
則為往來之寒熱矣。酒者。熟谷之液。其氣 悍。入于胃中則胃脹。氣上逆則滿于胸中。醉而使內則氣上逆。故有積氣在胸中也。入房太過則傷腎。腎為本。肺為末。本傷故肺虛也。)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 。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脈長而彈。弦而急也。弦則為減。諸急為寒。此得之寒濕。而陽氣受傷。
故弦急也。心下為膈。脅下為 。內膈下連于兩 。邪在心下支 間。故脈左右彈也。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
足厥陰之脈。從足上 。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布脅肋。故病證與疝痛相同。而腰痛足冷也。厥陰與督脈會于巔。
故頭痛也。王子方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陽受風氣。陰受濕氣。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故頭痛也。)黃脈之至也。
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腹中、脾土之郛郭也。脾屬四肢。
土灌四末。四肢汗出當風。則風濕內乘于脾而為積氣。蓋風木之邪。內干脾土。濕與陰土同氣相感。故留聚而為積也。
脾氣不能灌溉于四旁。則逆于中而為厥氣矣。名曰厥疝者。氣逆而痛也。夫男女氣血相同。受病亦屬同法。故于中央土臟。而曰女子同法者。欲類推于四臟也。)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痹。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尺以候腎。黑脈之至。上堅而大者。腎臟有積。而腎脈堅大也。上堅者。堅大在上而不沉也。與陰者。小腹而兼于前陰也。清水、冷水也。腎臟寒水主氣。亦同氣相感也。經云。積生于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則傷臟。臟傷則病起于陰。陰既虛矣。則風雨襲陰之虛。病起于上而生積。清濕襲陰之虛。病起于下而成積。夫風雨。天之邪也。清濕。
地之邪也。言五臟之積。由天生而地成也。)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
(奇脈、奇經沖任之脈色也。沖任為經血之海。五臟之血。皆歸于肝。故外榮于目也。面主氣色。目主血色。目之五色而俱見面黃者。五臟之陰。而俱得胃脘之陽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經云。人無胃氣者死。面無黃色。無胃土之陽矣。面之青黑赤色。皆藏邪乘陽。純陰無陽。故皆死也。夫生于心。如心縞裹朱者。論五臟之生色也。察于目者。論五臟病成之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