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生成篇第十
夫色以應天。脈以應地。天主生。地主成。此篇無問答。而直曰心之合脈。似承上編天地之陰陽。而復應乎色脈也。
無問答。故不曰論。
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心主血脈。故合于脈。經云。脈出于氣口。色見于明堂。心之華在面。故其榮在色。)其主腎也。(五臟合五行。各有相生相制。制則生化。心主火而受制于腎水。是腎乃心臟生化之主。故其主腎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肺主氣。氣主表。故合于皮。傷寒論曰。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其聲商。毛發長。
毛附于皮。氣長則毛榮。)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髓生肝。肝生筋。故所合在筋。爪乃筋之余。故其榮在爪。)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脾主中央土。乃倉廩之官。主運化水谷之精。以生養肌肉。故合肉。脾開竅于口。故榮在唇。)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腎藏精而主髓。故所合在骨。發乃精血之余。故其榮在發。五營運大論曰。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心生血。血生脾。脾生肉。
肉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此天乙生水。而五臟之相生也。六微旨大論云。帝曰。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何如。岐伯曰。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
君火之下。陰精承之??簞t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故曰心之合脈也。肺之合皮也。言五臟之相生也。其主腎也。其主心也。言五臟之相成也。朱濟公曰。先心而肺。肺而肝。肝而脾。脾而腎。乃歸重于成與。曰、然)是故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色變。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 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
此五味之所傷也。(此承上文而言太過之為害也。夫五行有相生相制。不可偏廢者也。如制之太過。則又有克賊之害矣。
是故多食咸。則水味太過而傷心。其脈凝泣而色變矣。多食苦。是火味太過而傷肺。則皮槁而毛落矣。多食辛。是金味太過而傷肝。則筋縮急而爪干枯矣。多食酸。是木味太過而傷脾。則肉胝 而唇掀揭矣。多食甘。是土味太過而傷腎。
則骨痛而發落矣。五味所以養五臟者也。臟有偏勝。則所不勝之臟受傷。此又承制之不可太過也。)故心欲苦。肺欲辛。
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五味入口。藏于腸胃。以養五臟氣。故五味為五臟之所欲。無有偏勝。則津液相成。而神自生矣。)五臟之氣。(五味藏于腸胃。以養五臟之氣。五臟內藏五神。五氣外見五色。此以下論五臟之經氣。而見死生之色。與生于心生于肺之色。各有不同。故首提曰五臟之氣。)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故者。承上文而言。五臟之氣受傷。則見五行之敗色矣。茲、蓐席也。茲草者。死草之色。青而帶白也。)黃如枳實者死。(黃而帶青色也。)黑如 者死。( 音臺。煙塵也。黑而帶黃。)赤如 血者死。( 鋪杯切。 者。敗惡凝聚之血。色赤黑也。)白如枯骨者死。(死白而枯干也。)此五色之見。死也。(五色干枯。而兼有所勝之色。故死。)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五色正而華彩光潤。故生。)生于心。如以縞裹朱。生于肺。如以縞裹紅。生于肝。如以縞裹紺。生于脾。如以縞裹栝蔞實。生于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此言五臟所生之榮色。見于外也。上節言五臟之氣。見五色于外。此復言藏真之榮。隱見于皮膚之間。有若縞裹者也??c、素白也。朱、紅之深也。紅、淡白紅也。紺、青揚赤也。栝蔞實。紅黃色也。紫、赤黑之間色也。此五行之色。而俱兼紅者也。蓋氣主白而榮主紅。如以縞裹者。五臟之氣包于外也。五色之俱兼紅者。五臟之榮隱見于內也。上節言五臟之氣色。此論五臟之血色。王子方問曰。氣色有死生。血氣無死生耶。曰。外因之病。由氣而經。經而臟。內因之病。由臟而經。經而氣。內外二因。俱傷五臟之氣而后死。是以五色之見死者。五臟之氣絕也。)色味當五臟。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咸。(當、承也。值也。謂色味之應五臟者。色外而味內也。故曰白當肺辛。言辛生肺而肺生白也。此復結五臟死生之色。生于五臟之氣。五臟之神氣。生于五味也。)故白當皮。赤當脈。青當筋。黃當肉。黑當骨。(肺合皮。心合脈。肝合筋。脾合肉。腎合骨。此言生于心生于肺之色。承五臟之合。而見于外也。)諸脈者。皆屬于目。(五臟六腑之精。十二經脈皆上注于目。屬于腦。后出于頂。故曰諸脈皆屬于目。此節論五臟經氣之所循行。蓋臟而經。經而氣。氣而色也。頭痛巔疾。過在足少陰巨陽。是氣而經。經而臟也。是以此節與頭痛巔疾節。照應五臟之氣節。故人臥血歸于肝節。與赤脈之至節。照應生于心如以縞裹朱節。)諸髓者。皆屬于腦。(腦為精髓之海也。)諸筋者。皆屬于節。(節、骨節也。筋生于骨。聯系于骨節之間。)諸血者。皆屬于心。(血者。神氣也。
中焦之汁。五臟之精。奉心神化赤而為血。故諸血皆屬于心。)諸氣者。皆屬于肺。(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五谷入胃。淫精于脈。肺居上焦。朝百脈而輸精于皮毛。故主周身之氣也。)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四肢、五臟經俞之所出也。八溪、即四肢股肱之肉。五臟元真之所通會也。此言五臟之經血總屬于心。五臟之氣總屬于肺。經氣循行于四肢八溪。注于目。會于腦。濡筋骨。利關節。朝夕循行。外內出入。如環無端者也。故善察色者。當知五臟之氣。善診脈者。當以五脈為始也。)故人臥血歸于肝。(此復論血隨衛氣之行于脈外也。夫血乃水谷之精。流溢于中。布散于外。專精者。行于經隧。是行于經隧者。經脈之榮血也。流溢于中者。流溢于沖任也。沖任起于胞中。上循背里。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布散于外。滲皮膚。生毫毛。寤則隨衛行于膚表。臥則隨衛內入而歸于肝。是沖任主發原。而肝主受納。是以傷寒熱入血室。而刺肝之期門。故者。承上文而言。經脈之血。隨榮氣行于四肢之三陰三陽。晝夜環轉。沖任之血。隨衛氣而日行于陽。夜歸于陰也。)肝受血而能視。(肝開竅于目。故肝受血而能視。夫見色于明堂者。五臟之氣色也。五臟所生之外榮者。血色而見于目也。故曰五色之奇脈者。奇經之血色也。夫水谷入胃。津液各走其道。五臟主藏精者也。五臟之精?;喽鵀檠?。溢于沖任。歸受于肝。開竅于目。是于五臟所生之色。外榮于目。而肝主色也。)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血者。所以濡筋骨。利關節者也。此言沖任之血。亦循行于四肢。滲于指掌。而無處不到也。)臥出而風吹之。血凝于膚者為痹。(金匱要略曰。血痹病從何得之。師曰。重困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汗出者。言衛氣之虛于外也。臥則衛歸于陰。出則血行于外。加被風吹。則血凝于皮膚而為痹矣。痹者。痹閉而不遂也。此言衛氣之留于陰也久。不能為血之外衛故也。)凝于脈者為泣。(脈者。見于皮膚之絡脈也。沖任之血。溢于皮膚。滲于絡脈。故凝于皮膚則為痹。凝于絡脈。則泣澀而不能流行矣。)凝于足者為厥。(厥者。逆冷也。夫陰陽氣不相順接則為厥。下為陰。血為陰。如血凝于下。則上下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