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 張志聰
- 2926字
- 2015-12-16 16:13:40
從司天在泉之氣化。下編所謂歲谷是也。)太陽在泉。熱毒不生。其味苦。其治淡咸。其谷 。(太陽寒水在泉。故熱毒之類不生。寒熱不同其化也。如癸丑癸未歲。火主化運。火畏水制。而火味反資從其地氣。故其味苦。淡附于甘。故所主之味淡咸。其谷主黃元者成熟。)厥陰在泉。清毒不生。其味甘。其治酸苦。其谷蒼赤。其氣專。其味正。(厥陰在泉。則清毒不生。土畏木制。故其味甘。其所主之味酸苦。其谷主蒼赤者成熟。專、主也。正、中也。謂厥陰不從標本。
從中見少陽之火化。而在泉之氣味。又從中見所主之苦熱。故其氣專。其味正。玉師曰。陽明所至為清勁。厥陰從中見之火化。是以清毒不生。故下文曰。氣專則辛化而俱治。)少陰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辛苦甘。其谷白丹。(少陰君火在泉。是以寒毒不生。金畏火制。故其味辛。少陰在下。則陽明在上。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陽明從中見濕土之化。故所主之味辛苦甘。兼從中見之土味也。其谷主白丹者成熟。)太陰在泉。燥毒不生。其味咸。其氣熱。
其治甘咸。其谷 。(太陰濕土在泉。是以燥毒之物類不生。水畏土制。故其味咸。太陰在下。則太陽在上。故其氣熱。
謂太陽之從本從標。味從地化。而氣從天化也。其所主之味甘咸。其谷主 者成熟。)化淳則咸守。氣專則辛化而俱治。
(此復申明五味所資其化氣者。因勝制而從之也。化淳者。謂陽明從中見濕土之化。燥濕相合。故其化淳一。金從土化。
故味之咸者。守而勿敢泛溢。畏太陰之制也。氣專者。厥陰從中見少陽之主氣。故味之辛者。與甘酸苦味俱主之。蓋辛受火制。制則從火化也。夫寒熱燥濕。在泉之六氣也。酸苦甘辛咸。五運之五味也。以燥濕之化淳則咸守。相火之氣專則辛化。蓋因地氣制之。而味歸氣化也。玉師曰。味歸氣化。則從在泉之寒熱燥濕。而生長化收藏之氣。不能始終一致。是以生化有濃薄。成熟有多少。)故曰。補上下者從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熱盛衰而調之。故曰。上取下取。
內取外取。以求其過能毒者以濃藥。不勝毒者以薄藥。此之謂也。(上下、謂司天在泉之氣。補、助。從、順也。如少陽在泉。則厥陰司天。當用苦酸之味以補之。蓋助其上下之氣也。治、平治也。逆、反也。如司天之氣。風淫所勝。平以辛涼。熱淫所勝。平以咸寒。如諸氣在泉。寒淫于內。治以甘熱。火淫于內。治以咸冷。謂淫勝之氣。又當反逆以平之。
故以所在之寒熱盛衰而調之。謂盛則治之。衰則補之。則上下之氣和調矣。夫司天在泉之氣。升降于上下。五運之氣。
出入于外內。各求其有過者。取而治之。能勝其毒者。治以濃藥。不能勝毒者。以薄藥。此治歲運之法也。徐振公曰。
能以大寒之藥治熱淫。大熱之藥治熱病。是能勝其毒者也。)氣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右。旁取之。(氣反者。謂上下外內之病氣相反也。如下勝而上反病者。當取之下。上勝而下反病者。當取之上。外勝而內反病者。
當取之外旁。至真要大論曰。上勝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下勝而上俱病者。以天名之。即此義也。)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補之瀉之。久新同法。
(治熱以寒。溫而行之者。蓋寒性與熱氣不合。故當溫而行之。所謂寒因熱用。熱因寒用。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此反治之法也。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此正治之法也。
蓋竟以清冷治溫熱。以溫熱治清冷。所謂逆者正治是也。消之削之。內取外取也。吐之下之。上取下取也。補之瀉之。
補上補下。治上治下也。久者。謂伏氣之病。新者。感而即發也。)帝曰。病在中而不實不堅。且聚且散。奈何。岐伯曰。
悉乎哉問也。無積者求其臟虛則補之。藥以祛之。食以隨之行水漬之。和其中外。可使畢已。(此論五運之氣為病。而有治之之法也。病在中者。根于中也。不實不堅。且聚且散者。神機之出入于外內也。如敷和之紀。其藏肝。其病里急。
支滿。備化之紀。其臟脾。其病痞。蓋五運之氣。內合五臟。故無積者。當求其臟也。臟氣虛。則補之。先用藥以祛其邪。隨用食以養其正。行水漬之以取汗。和其中外。使邪從外出。可使畢已矣。玉師曰。積者。邪積于五臟之間;無積。則邪干臟氣。故當求其臟。)帝曰。有毒無毒。服有約乎。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不盡。行復如法。(食葉寺。約、規則也。病有久新者。謂病之能毒不能勝毒也。方有大小者。謂有可以濃藥。止可以薄藥也。毒者。有大寒大熱。及燥濕偏勝之毒瓦斯。故止可攻疾。中病即止。過則傷正矣。是以大毒之藥治病。病去其六。即止后服。常毒治病。病去其七即止之。小毒治病。病去其八即止之。即無毒之藥。亦不可太過。所謂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天之由也。臟氣法時論曰。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故以藥石治病。谷肉食養。使病盡去之。又無使過之。傷其正也。如病不盡。復以藥石治養如前法。)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夭殃。無致邪。無失正。絕人長命。(必先知歲運之盛衰。衰則補之。盛則瀉之。補則從之。瀉則逆之。無伐天運之中和。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夭殃。邪則祛之。正則養之。無絕人長命。)帝曰。其久病者。有氣從不康。病去而瘠。奈何。岐伯曰。昭乎哉。圣人之問也。化不可代。時不可違。夫經絡以通。血氣以從。復其不足。與眾齊同。養之和之。靜以待時。謹守其氣。無使傾移。其形乃彰。生氣以長。
命曰圣王。故大要曰。無代化。無違時。必養必和。待其來復。此之謂也。帝曰善。(此論人之形體。亦由氣運之所資養者也。夫神去則機息。氣止則化絕。神氣之不可不調養也。然而神氣猶主人。形骸若器宇。形與神俱。而后可終其天年。
是形之不可不調養也。氣從者。謂神氣已調。不康而瘠。謂身不康而形尚瘦也。化、謂五運之化氣。代、更代也。時、謂六氣之主時。違、逆也。如敷和之紀。其藏肝。其養筋。升明之紀。其藏心。其養血。備化之紀。其藏脾。其養肉。
審平之紀。其藏肺。其養皮毛。靜順之紀。其藏腎。其養骨髓。是形之皮肉筋骨。皆由化運之所資養。不可更代者也。
又如春氣養筋。夏氣養血脈。長夏氣養肌肉。秋氣養皮毛。冬氣養骨髓。是形之皮肉筋骨。又皆由四時氣之所養。而時不可違也。脈絡者。所以行氣血而榮陰陽。血者。神氣也。如經絡以通。血氣以從。復其神氣之不足。而與無病者之相同。是神氣已復。但身不康健而形尚瘦瘠。故當存養其神。和調其氣。靜以待時。謹守其氣。無使傾移。其形得時化之養。漸乃彰著矣。此氣運養身之大要也。愚謂伏羲神農黃帝。乃治世之圣人。出世之真人。如曰養之和之。靜以待時。
謹守其氣。無使傾移。其形乃彰。生氣以長。命曰圣王。皆治世語。蓋欲使世人順天地之和。以養此身形神氣。如曰上古有真人者。中古有至人者。蓋謂此真之易失而不易得也。如曰圣人為無為之事。樂恬 之能。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
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圣人之治身也。蓋謂治世之圣賢。能修此身。自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好道之士。當知生此天地氣交之中。宜順時調養此神氣。茍此真不失。亦能歸于真人。若妄為世外之事。猶恐墮落旁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