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手銀
由某人手中經過開銷之銀也
本色銀
色乃米之成色也漕米有應征實米者有應按成色折價征收者此項折價之本色銀
折色銀
應征之實米不足則亦按色折銀納之
改折銀
從折色定價之中從新改價或加或減謂之改折
籽粒銀
民間開墾新地應由官給種子折銀以予之謂之籽粒銀
變價銀
不用之官物售賣變價以充公款
起解銀
由各省起運解送京師之銀也
撥協銀
撥分也協助也此處用款不足由他處分撥款項以協助之
協解銀
解送協助他省之款也
搭放銀
搭配也如米不足數以銀分配放給兵丁謂之搭放
應征銀
地丁關稅每年應征定額之銀然往往不足額者多
額征銀
意同應征銀但額者舊額也應征或有新例在內
起征銀
地丁關稅起首所征之銀也
帶征銀
一年中交不足額之款分年帶征以補足之
外派銀
在正額之外另行分派多收于民之款也
額編銀
編乃分派之意言分派各地每年所征之定額也
攤灑銀
攤開也酒分也將應征之款分開于各處而征之
短派銀
分派之中所短派之處或應重派之
經手銀
由某人手中經過開銷之銀也
本色銀
色乃米之成色也漕米有應征實米者有應按成色折價征收者此項折價之本色銀
折色銀
應征之實米不足則亦按色折銀納之
改折銀
從折色定價之中從新改價或加或減謂之改折
籽粒銀
民間開墾新地應由官給種子折銀以予之謂之籽粒銀
變價銀
不用之官物售賣變價以充公款
起解銀
由各省起運解送京師之銀也
撥協銀
撥分也協助也此處用款不足由他處分撥款項以協助之
協解銀
解送協助他省之款也
搭放銀
搭配也如米不足數以銀分配放給兵丁謂之搭放
湊支銀
湊補足也如此項銀數不足另取他項湊足支放
墊發銀
墊補也此項未至暫以他項墊[補]撥放
透支銀
透偷漏也暗中私自支銀入己也
冒支銀
冒者假冒也假冒辦公之人或假冒公事支銀私用也
冒領銀
冒名向部庫內支領款項也
奏銷銀
承辦公務完竣將所用之款赴部銷算
找給銀
找補也辦公所領之項不足報部請補行給發也
未完銀
應交之地丁關稅等項拖欠未曾交完之款
完半銀
應交款項業經交過一半也
虧空銀
虧欠也空無著倉庫存項空欠不足數為經管官所用曰虧空
不敷銀
不敷者不足辦公事或交公項不足數目也
民欠銀
民人應納地丁等項欠而不能如數交齊之款
挪移銀
將應用于此之款移而用于彼謂之挪移銀
侵蝕銀
侵盜也吞用也將經手官銀自行吞用也
入己銀
將官銀侵吞入于己橐
無抵銀
虧空官銀無項可以抵償之
賠頭銀
賠補也頭項也應行賠補之官項也
包賠銀
代他人賠補之官項也
代納銀
代人完納之款
追賠銀
從前所辦經手款項有所虧欠日后查出應行追賠
補追銀
意同追賠銀從前所辦經手款項有所虧欠日后查出應行追賠
賠墊銀
從前所辦經手款項有所虧欠[以下原缺]
舊欠銀
應交地丁關稅等項歷年積欠之款也
欠撥銀
應行撥發之款已經撥去若干欠撥未發若干
候扣銀
應行扣留之款候臨發之時照數扣留
防欠銀
辦公之項恐其不足預備一款以防之
供丁銀
民丁應供官役者納銀以代之曰供丁銀
豁免銀
豁開也民間欠交之款奉旨開恩免交
涂田銀
泥涂污下之地新墾成田應交之租銀
稅契銀
置買田房之契囗應按價納稅請官蓋印
蘆課銀
沙洲種植蘆葦每年應納之稅曰蘆課銀
鹽課銀
鹽稅也
四柱銀[柱滿漢本作傳]
官庫之銀有四項名目舊管新收現存開支是也謂之四柱銀
歲額引鹽
每歲所發鹽引之定額也
找納呈綱
商人所領之引有不足者應請找補多余者應回繳俱呈于綱總辦理
墾復鹽折
從前售鹽之處后來廢棄鹽務折減之數亦當復舊也
截角退引
無用退還之鹽引應折斷一角而呈繳
另給由帖
商人販鹽除鹽引外官府另給憑券一紙曰由帖
套搭之引
此商所領之鹽引又輾轉而與彼商或彼此互相搭配銷售
民皆淡食
僻鄉遠地鹽引不至甚難于食鹽
鹺庫如洗
鹽務衙門中銀庫空乏也
中鹽來歷
鹽引所到之地皆預定妥謂之中鹽來歷者緣由之意
周歲額辦
一年之中各商領辦鹽引之額數也
虧兌課程
鹽務稅課納官兌收共數虧欠不足也
鹽徒私販
無賴之徒不納稅課私販鹽斤馱運各處售買例有嚴禁
易米度日
鹽徒私販例有嚴禁而貧民少許私賣例所不究
店主窩頓
窩藏也頓寄放也客店主人私代鹽徒寄藏私鹽也
窩藏寄頓
窩藏也頓寄放也客店主人私代鹽徒寄藏私鹽也
阻壞鹽法
鹽法之利為私販者所阻隔敗壞也
停藏之人
寄藏私鹽者
上供
供獻皇上之品物
方物
本方所產所制之物品也
土宜
本方所產所制之物品也
別境犯界貨賣
官鹽售賣各定界此境之鹽不準賣之彼境違者謂之犯界
鹽政例有考成
鹽務律例之中有考查鹽場官員辦理有無成效之條規
每引酌帶耗鹵鹽二十觔
鹽包經雨或天暑鹽多化為鹵水不免有消耗之虞故于每引正數之外多帶二十觔以備添補
行鹽辦課以足原額
分關秤掣以杜趨避
鹽商所運之鹽經過各關皆掣出秤其斤兩相符與否所以杜絕私偷減之弊也
給過引目督催各屬
給與各商之引按其數目督令各屬官催其速銷售早交稅課
殘引追變私販贖鍰
贖鍰罪人自贖之金也鹽商領去之引有殘剩未能銷售追令交出變價以為私販贖罪之款(訂正:商人未能銷盡之殘引追回變價私售犯法而被獲罰金贖罪此乃兩事勿混為一)
節省經費清出積余
鹽務所用辦公之費宜從節儉其歷年積余之款一一清楚查出為充別項之需
招撫遷移復業新增壯丁
灶戶有流離遷居者招撫仍復舊業加以撫恤囗立新添年壯之丁助其工作
官商
奉官準作之商如鹽商之類也
埠頭
貨舟屯泊之所也俗呼碼頭
經紀
經手辦理商務之人也
牙行
說合商務從中作保之人也
牙保
說合商務從中作保之人也
舶商
水路舟行販貨之商也
堽頭
水手之頭目也
歇家
停歇客商貨物之家也
當槽
旅店中之伺候客商者也
兩平交易
彼此均平無偏之交易俗云公道買賣
興販出津
大興販運出過關津往彼處銷售也
錢法
鑄錢局律例也又錢局事務也
制錢
國家設立定制由官鑄造之錢也
私鑄錢
匪徒私自開爐所鑄之錢也
掌鑄
掌管鑄[錢]之員也
設局鑄錢
設立錢局以為鑄造之所也
錢范清正
范者鑄造之模也清正者字畫清楚形制端正也
亂沙
出模傾入沙土中以凝之曰亂沙
打沙
入沙凝定之后將所粘沙土打去又磨之令光曰打沙磨光
磨錢
入沙凝定之后將所粘沙土打去又磨之令光曰打沙磨光
看火
鑄錢镕銅時察其火候之大小也
茶法
官征茶稅之規則也
茶引
四川等省茶客販茶出口售與番夷者各有界限亦須納稅需引如販鹽然在他省則否
假茶
假充地道實乃下品茶也
芽茶
茶之嫩芽乃為上品
行茶地方
營銷茶葉之地界也
蘆政
江浙等省蘆洲納稅事務曰蘆政
賦役全書
各省地丁總目之書也
支銷銀
業經支用開銷之款
存留銀
存留之款也
截留銀
應彼處所得之款截留于此以濟急用
溢價銀
買辦官物所發之款過于物價應即繳還
溢額銀
關稅暢旺所征之款過于原定之額數
缺額銀
不足定額之銀也
正閏銀
正月閏月所應發款項也
存庫銀
所征官項除解京外在留本地庫內之款
存剩銀
用剩之銀存貯于庫
動放錢本銀
動支用也放發放也錢本鑄錢所需之工本也言由庫支發銀兩交鑄錢局以為工本也
減讓科征銀
科例也由按例應征之銀數中減讓幾分
淺船貢具銀
貢具貢御之品也言運送貢品之船被擱淺發銀雇夫挽曳速進也
供應不敷銀
置辦官府供應之物所發之款少不敷也
催征不得銀
民間應納之款屢次催征所欠之款不得
扣留正項銀
從解京正項銀款之中扣留若干以應急需
存留備支銀
存留庫中豫備有事支用之銀也
淮關四稅銀
淮關江蘇淮安府之稅關也四者四季也言淮關一年四季應征之稅也
鹽課車珠銀
鹽稅中所繳納之銀鑄成車珠錠解京
四月完半銀
民間地丁每年四月應完納其半所謂上忙錢糧也
遞馬工料錢糧
驛站遞送文報夫馬食料之款也
扛轎夫役錢糧
抬轎之夫役食料也
通融撥協站銀
通融者分[撥]協助也比如此站地居要沖夫役繁多官款不足則由他處分撥款項以助之
行折漕截銀
截留漕米協濟他處折銀而行取其輕便也
俸薪經費銀
見前
裁減復立驛站銀[立滿漢本作二]
先經裁減之驛站后復設立其應需之銀亦復給之
少折五飯二米價銀
驛站夫役應日給飯五碗月米二斗謂之五飯二米皆核減折價以予之
里長供應夫馬錢糧
夫馬所需錢糧皆各鄉里長征之于民以供應用
裁丁減田征收租銀
地丁等項奉旨裁減之項
傾銷滴珠加耗銀
傾鑄也銷镕也以歲銀傾為滴珠見火必有消耗故于每兩內加征一二分以補之
鹽埕海陷無征銀
鹽埕乃海濱灑鹽之灘其埕被海水陷沒應免征租銀
臨清閘卸載紙價稅銀
山東臨清州為南北要沖南來貨船至其江所載紙張卸下二三成分運山東各地售賣應征卸貨之稅按紙價計之
廣濟橋舊額鹽菜銀
廣濟橋通州運河之橋也糧船至其卸載入倉所用扛糧夫役舊例于工飯之外額給鹽菜銀數分
墾復鹽埕網桁渡船等項銀兩
鹽埕鹽灘也網桁捕魚之岸也渡船往來擺渡之船也鹽埕等地被海水陷沒應免征稅后來重墾復元征稅亦復有之
實征輕赍行月閏耗本折等項銀兩
實征所征實數之米銀清赍乃米折之銀行月乃在途中之費用閏耗乃閏月所需之費用本折乃本色折色之米銀也
隨漕錢糧實征輕赍折席本折行糧閏耗等項銀兩[隨漕錢糧]
隨同正項漕米所征之雜費也實征所征實數之米銀輕赍乃米折之銀折席米囤所用之席折銀也本折乃本色折色之米銀也行月行糧意同乃在途中之費用閏耗乃閏月所需之費用
部法
由部所定收銀之平色規例曰部法
天平
稱銀之秤也
整錠
自元寶以至滴珠無論大小凡未剪斷者皆曰整錠剪斷者皆曰散碎
散碎
自元寶以至滴珠無論大小凡未剪斷者皆曰整錠剪斷者皆曰散碎
傾銷
以碎銀銷镕傾鑄成錠曰傾銷
滴珠
官爐镕鑄小圓錠曰滴珠
銀鞘
以整木一段鋸開鑿孔放入元寶合而為一外以鐵筢束之曰銀鞘十錠計五百兩為一鞘
銀柜
府州縣征收地丁錢糧于衙門設立銀柜民人交納款項皆自封投柜此定例也
彈兌
稱銀也凡稱銀必將天平彈正高下如一故曰彈兌
小封
民人交納正項錢之外仍有應交火耗雜項另作小封以交納小封之外隨有小包數分以充使費曰隨包
隨包
民人交納正項錢之外仍有應交火耗雜項另作小封以交納小封之外隨有小包數分以充使費曰隨包
經手
承辦經征款項之官員
經征
意同經手承辦經征款項之官員
自理
本任應辦之錢糧等項未經委托他人者曰自理
現征
現在所征之錢糧也
接征
自現在以后接續征收之錢糧也
壓征
壓者預也此月預征下月應交之款曰壓征
代征[代注本作帶]
代替也此官經征未竣以事他去后官代為經征也
額征
應征之定數也
長征
長久遠也言由來已久之應征定額也
承催
承辦催征之事也
督催
督率屬吏催征錢糧府州之責也
遲延
承催錢糧不能如限催齊應獲遲延之咎
不力
承催不用心力以致有遲延之咎
新編全書
賦役時有改革故每數十年新編一次
通行則例
各省一通遵行之戶部則例也
考成奏冊
考察各省官吏征收賦稅之成效每年造成一冊奉聞
四柱清冊
州縣官倉庫皆造四柱清冊以便交代所謂舊管新收現存開支四項是也
紅簿赤冊
上官以朱筆圈點之簿冊是也
循環簿
輪流掌管按月登記之簿冊也
易知由單
公事緣由簡便開寫一單上官易于明曉
船頭號票
官船之憑票也
紅批照票
上官之朱筆批示給為執照之票也
親填紅單[嘉本注本脫單字]
公文面上官以朱筆親填月日
典當稅契
典當田產立契納稅請官加印于上
魚鱗冊
民間田地之總冊也依多少為次序
花名冊
官役之名也造成冊集
執照
收到銀項公文等件回給之憑票也又授官之證書亦曰執照
則例
各衙門律例之總名也
科則
公事之條規也
漕單
領運漕米之數目單也
幫帖
一幫船只所領之官票也
部單
戶部發給各所憑證之單也
全單
各項公務銀兩全數之清單也
水程
漕運水路行走期限之票也
紅限
凡各憑單之限期系官以朱筆填寫
限票
出差定期往還之票也
串票
民人交納地丁錢糧官給之憑票也
領狀
領收銀兩若干應由領官自書一狀為憑
收文
戶部收到各省公文發給回票為憑
倉收
官倉收納米石發給之憑票也
實收
官庫收納銀兩給發之憑票也
批回
上官之意批于公文之尾令屬官知之
紅單
朱筆之收票也
官帖
戶部發給各行準其營業之票也
牙帖
牙行所領之憑票也
稅帖
納稅之憑票也
契尾
田房文契后尾所粘之官給憑票也
糧單
收兌漕糧之數目單也
批帖
各項憑帖由官批調于后尾者
借契
借款所立之券也
通關
通行關照各處之公文也
總撤尾數
大總數目歸結報銷之冊籍也
匯數
匯齊之數目單也
舊管
從前所存之項
新收
新近所收之項也
開除
已經支用之項也
實在
現在實存之項也
核算
查核一切用項詳細算清以便報銷
銷算
查核一切用項詳細算清以便報銷
奏銷
奏開報銷也
核銷
奏開報銷也
核減
奏銷之數太多部議令其再行核算減少之也
復核
再行覆算也
節省
辦公應從節儉以省浮費也
覆實
按實在數目覆算也
分登
一一分晰清楚登集于冊也
掛號
登記其次序番號于冊上也
掛批
上憲批文中已登其名也
掛發
已經掛號之公項即日發給也
批行
奉上官批示準行也
匯冊
總計之冊簿也
攢造
各冊攢集一處而造為總冊也
書會
登書知會也
多開
開銷之數太多也
少開
開銷之數短少也
重開
開銷之數重復也
漏開
開銷之數遺漏也
詭寄
假托公務濫行開銷也(訂正:官員貪婪侵蝕公款恐為查出乃將其所侵蝕者用詭計寄寓公用款項之中以瞞朦朧蔽混也)
簡明
簡便明白也
參差
前后不合也
寡多錯注
多寡之數注寫顛倒也
失察冒開
下屬浮冒開銷上官失于查察也
除明未支之數
將存項中未曾支用之數核算明白扣除也
空押文票
文票契券僅有花押而未經官府加印者也
設立名色
設立各色收捐之名目如抽厘之類是也
逐一分晰
用款一一分晰清楚
逐一登荅報部
將開銷之款一一登記說明造冊以報戶部也
奏銷案內部駁各款
奏銷案件中有戶部駁斥不準開銷之各款也
遵旨逐件等事
遵奉諭旨所問各事一一詳細陳奏事
恭陳四款等事
四款不能指定何事大抵皆有益于國課之件恭敬陳奏于皇上
已完
已經交完之數若干也
挪墊
此項未完暫移他項墊補解部之款也
拖欠
拖延也延宕未交所欠之項也
缺支
缺短少也將錢糧任意支用以致缺少正額也
侵蝕
將官項吞用入己也
侵肥
侵吞官項以肥己橐也
侵漁
亦侵取之意如漁人取漁也
無抵
挪用錢糧而無他款可以抵補之也
烹分
私分官項如烹肉共食之意
未完
未經交完之數若干也
尾欠
所欠之零數曰尾欠
升科
升增加也科有征收之例也凡荒地初辟民人佃種三年內不征錢糧三年后地已成熟則增入征收冊內謂之升科
新升
新近升科之田也
升增
初經升科之田征糧減半逐年加增謂之升增
額編
將新近升科之田照額數編入地丁冊內也
酌派
凡遇應派民人捐資之事應酌察其產業之數而分派之
攤派
攤乃均分之意應集捐若干均分其數于眾派令交出也
短派
少派也或因其人產薄也或因該地磽瘠故減其應派之數也
科派
按定例派捐也
侵漏
侵吞偷漏官項也
關防糧斛等事
收納漕糧之斛有大小不同之弊擬設防之
三上墾荒未盡等事
開墾荒田各事一疏不能盡言故三上疏以陳明之
關稅系理財之要事
各關征稅為國家理財之要端也
蒿目時餉維難等事
蒿目曰不忍視此時兵餉供給甚難之意
兵餉之缺額日甚等事
兵餉之數目缺欠不足日甚一日也
墾荒既奉俞旨等事
開墾荒地之事業已奉旨俞允也
協濟本可通融等事
協助接濟兵餉本系彼此互通有無之事
請式造報兵馬錢糧以便稽核事
請各省大吏按照向來格式將本省兵丁馬匹地丁錢糧之數造冊報部以備稽察考核之事
飛灑
分配之意將[所]侵之款分配于各項用款之內朦混報銷也
克落
克減公項落于己囊也
影射
借此事以為彼事如蜮之射影也
侵克
侵吞克減也
科斂
斂收也按例分派收捐也
入己
將官銀侵吞入于己橐
烹肥
見侵肥烹分侵吞官項以肥己橐也
浮冒
浮虛也假冒虛無之事借以侵吞官項也
冒領
假冒事件以領官款而入于己也
侵欺
借事侵吞官項以欺朝廷也
挪移
將應用于此之款移而用于彼
虧空
虧欠空虛不足額數之弊端也
收繳
收取捐項繳納于庫也
過付
過經手也付交付也言經手交付款項之人也
出納
出入之款項也
撥補
分撥款項也分撥此款以補彼款之不足也
協撥
協助也言撥款以助之也
酌撥
酌量分撥款項也
裒益[裒滿漢本注本并誤作衷]
衷和也益損益也言公款必當調和損益勿使有偏枯之弊
辦抽
抽提取也提取此款中之數分以充辨別項之用也
找給
前發之款不足找補以給之也
挪撮
撮集也從各款中挪移以集事也
搭放
搭分配也銀或不足則以錢或米分配足數以散放于兵丁也
墊發
應由此款撥發而此款未至先以他款墊補發給也
起解
由某省起程解送戶部之款項也
押解
押管押也管理解送(公項之官也)
長解
由本省所派之官役直送至京者曰長解按站更換護送之官役曰短解
短解
由本省所派之官役直送至京者曰長解按站更換護送之官役曰短解
匯解
匯集數款一齊解送曰匯解
附解
以零碎之款附入正款一同解部
協解
將協撥之款解送應撥之所
杠解
一起曰一杠應解之款會為一起解送
墊解
應行解送之款尚未征齊先以他款墊辦解送
奏銷
將用過之款奏知皇上作為已經開銷
題留
題亦奏也應行解京之款奏請存留本省需用
存留
留備本省需用之款也
截留
解京之款中途阻止改解
減存[存注本作留]
應解之款減解一半存留本省
留抵
將應解之款存留以抵他項之需用
流抵
流暫也以此款暫留抵他款也
流借
暫借之意
墊賠
應賠之款未完先以他項墊補賠償
賠累
應賠之款項太多以致受累也
抗糧
抗抵拒也民人于應交錢糧之時抗拒官府不肯交
不納籽粒
一粒亦不肯交納也
包賠
將應賠之項包總賠補也
包荒
包納荒用之糧也
輸納
輸出也納入也民人交出錢糧納入官庫也
樂納
民人樂于交納錢糧乃太平之世也
包攬
攬管也一鄉之中或紳士里正之輩專管包納民人錢糧之事
豁免
民欠官糧開恩免其交補
盡收盡解
盡極也極力經征盡所征之數解交也(訂正:盡盡也不立定限盡其所征收者盡數報解也)
有征無解
雖征有錢糧而不解交省城此乃州縣之咎也
帶罪征收
州縣經征不力上官書其罪于冊仍責令帶罪征收錢糧
注銷開復
先經帶罪之員后來征收有功則將冊上之罪注銷仍復其原官
通融撥給
通融乃設法變通之意言應撥之款不足設法以給之也
承追一年限滿
承辦追交未完錢糧一年限期已滿察其追完之分數以定功罪也
未完不及一分以上以十分囗率
承追錢糧一年限滿查其已完之多寡分數以定處分不及一分罪重一分至十分為止罪有差等
米囗稻米谷囗雜糧
謂之米谷[據滿漢本當以米谷二字囗本文]
倉儲
米倉中所儲之糧也
平米
米囤平齊之狀曰平米
尖米
米多高米囤之上曰尖米
正米
應交正項漕米之原數
副米
在正米原數之外另征若干備補正米之消耗曰副米
余米
副米之外又征若干曰余米囗漕運之使費
火米
經水濕而以火烘干之米也
糙米
粗糲之米也
贈米
贈乃貼補之意留備濟助各費之不足者
南米
南省漕糧之總名也
撫米
本省巡撫專司征解不歸于漕運總督者
秋糧
秋季應征之漕糧也
晚田
晚稻之田也
口糧
役夫月給之食料也
兵米
兵丁應給之食米也
俸米
官員歲祿之米也
學租
官學校之田收租以充學資(訂正:官學校之田歸學官收租以供用也)
息谷
息利息也官谷貸之于民秋收時加息還庫
壩欠[壩字嘉本刻言囗為不成字其形近(土壘)注本輒作(土壘)]
運河水淺舟不能行則筑(土壘)蓄水以通舟此項費用取之于漕米之中漕米因而缺欠曰壩欠
橋欠
筑浮橋運米登岸之費也
鼠耗米
蟲鼠竊食所耗之米數也
漕糧
南來運米之總名也
舂辦上白
入臼舂之上等白米也
粗惡碎米[滿漢本作粗碎惡米]
粗糲不精細碎不整之米也
新收課程
課規也[程]則也新收應納漕糧之數目也
搭放兵米
米色稍粗不充俸祿配搭兵米之中散放
正供稻米
正項供御之上等稻米也
除挑廢米
霉爛無用之廢米挑揀而除去之
孤貧口糧
孤貧無依之人收入養濟院者每月按口給糧
正四二耗
每征正項漕米四分隨征備耗之米二分
捐積監谷
荒年開捐富民納谷準作國子監生積其所納以賑貧民(訂正:凡值兇荒之年準富人捐谷為國子監生即以其谷為賑濟饑民之用此乃從前未開捐例之事蓋略仿古時納粟之遺意故尚相沿謂捐官為納粟)
青腰白臍米
米之形狀也米腰青色中間有一點白
麥荍白折米
南方民間應納之麥荍租稅以白米折算而納之
民屯連閏米
民人屯種官田所納之米連閏月總計之
欠給抵追米
民人欠交之米或以他項抵交應嚴追交清
贈貼盤腳米
贈貼幫補之意正米之外多征數分以為補助盤運腳費之用
熟田升科正米
田已成熟照例按正項漕米之數征收
白細粳糯正耗米
粳糯二種米中之最白而細者也例應另行征收亦有正耗之分
實征正丈增并蘆課歸漕米
丈量蘆葦之田定其畝數或有增添合并合并之處核實征收稅課歸入漕米項內交納
小戶畸零米
貧民小戶交米不多只零碎而已(訂正:貧民小戶所交納之米畸零不成數也)
有著之款
言其款有著落可靠用也(訂正:言其款有著落實在可靠用者也)
無著之款
言其款無著落不可靠用者
庫帑
官庫中所藏之帑帑財物也
惟正之供
民人所輸納錢糧等供國家之正項也
土著
本地居住著實之民人也
客籍
他處旅寓寄籍之民人也
入官財物
人有犯罪將其所有財物籍沒而入之于官也
減價敵私
言將官鹽之價減輕以抵敵私鹽也
外銷之款
凡公款用過必須報銷于戶部其不必報部由外官自營銷用者則謂之外銷
嚴杜中飽
凡公款上不歸國下不歸民為中間經手之人侵吞者謂之中飽言猶中間之人蝕之以自飽也有理財之責者當設法以嚴防而杜絕之
流亡未復
言地方饑荒之余喪亂之后流離逃亡人民戶口尚未復元也(訂正:言饑荒之余喪亂之后流離逃亡之戶口尚未復元)
糧串
民人納糧官府給予收納之串票以為憑據者也
抽厘濟餉
從前祇有關稅咸同以來中國多亂軍餉不足乃各處設卡抽收商貨厘金以濟之也
按畝科派
地方或遇公事公款不敷于用乃令民人按照田畝之數分科派出貲財以為公用必按畝科派者期平均也
督銷
鹽商領引販鹽國家恐其不公不平致起爭端故為之于銷鹽之地設局委員督率銷售
典商領帖
凡開典當商家必須赴部請領憑帖始許開設典當者以物質銀錢也
地丁
民間地畝丁口向例每年由地方官照算升征錢糧自康熙年間圣祖特恩將丁口并入地畝一總征收從此不再加丁賦著為例
包稅
各稅由里長或各行包納者曰包稅(訂正:各稅向例或由里長或由各行包收交納者近今則或改由紳商包納)
透支
透過也言官員公費支用銀錢包透過額數也
民患淡食
言課稅太重鹽價因之而貴以致民人買鹽無力至有淡食之患養生家言凡人食過淡足以致病故口患也
耕九余三
禮記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言平時積余以備兇荒也
未完不及一分以上
州縣官征收錢糧每年將定額十分計如所征收已過九分余其未完之欠不及一分以上者即無大過
籌款維難
言公款不足設法籌措甚為艱難也
影射差役
托詞逃避官差也
米谷
州縣地方所征收者已舂去外殼者謂之米為舂者帶殼者謂之谷
雜糧
豆麥等類謂之雜糧
鵠面鳩形
言饑寒之民面如鵠形如鳩也
肩挑背負
鹽徒私販必成幫販運者乃例應緝禁如肩挑背負之所能勝所販無多者固例所不禁者也
斛石斗升
量米器具又計數
合勺抄撮
量米之零數
采買
采選也應交漕米或折價征收由官采買解運
攤沙起灶
耗辦夫船米
修雇船只人夫之耗費應入漕米正項開銷
照例準除折耗
除正項漕米之外另征預備折耗之米所準也
馬干
馬之食料也
草一束
一捆草也
天庾
庾倉廩也天庾者國之倉廩
社倉
里社之中官設積谷之倉曰社倉
金斗
金乃新之意言新式之斗石與舊不同(訂正:因木斗易壞量米不準由部鑄鐵斗頒發應用金者鐵之美稱也)
金石
見金斗金乃新之意言新式之斗石與舊不同
市斗
市場交易所用之斗也
關東斗
東三省所用之斗也
倉斛
官倉出入所用之斛
不堪水濕小草
草已小而又濕不堪馬食也
斛夫
執斛量米之役夫也
倒斛
傾出斛中之米也
打擋
以米盛滿斛而用木板刮之使平曰打擋
尖量
量米高出于斛曰尖量
平量
量米平于斛面曰平量
納戶
交納漕糧之民戶也
礱戶[礱注本誤作壟]
壟斷也包辦之意乃包交漕糧之大戶也
囤米[囤滿漢本作囷]
盛米于席囤以待量收曰囤米
上倉
收米入倉曰上倉
進廒
倉中放米之分室曰進廒
鼠耗
鼠蟲食損也
紅朽
米壞色變紅而朽爛也
浥爛
水濕而米爛也
霉濕
米受濕氣而色變也
蒸曬
將濕米蒸而曬之使干也
曬揚
將米用竹篩篩之而揚其滓再曬使干
篩揚
見曬揚將米用竹篩篩之而揚其滓再曬使干
關給
監視給領也
盤查
盤問查驗出入之米也
戳袋
印蓋戳記于米袋之上也
占堆
兵丁領米自占一堆取之也
指倉指囤[囤滿漢本作囷]
兵丁數人共指一囤或千百人共指一倉而領其米
留難
倉役索賄阻留作難不肯發米也
刁蹬
刁狡也蹬推也兵丁狡詐假米劣不肯領受也
籌斛
每量一斛以木籌記數也
積貯
存收也
支銷
開發也
斗級
掌量斗之官役也
小腳
挑送米糧之役夫也
本色
見本色銀色乃米之成色也漕米有應征實米者有應按成色折價征收者此項折價之本色銀
折色
見折色銀應征之實米不足則亦按色折銀納之
改折
從折色定價之中從新改價或加或減謂之改折
羨余
多余之米也
增耗
增加耗數也(指米而言)
加息
加添利息也(指米而言)
易銀
以米易銀也(指米而言)
時價
市中當時之行情也(指米而言)
市價
市中當時之行情也(指米而言)
平糶
糶賣也市上米貴則發官倉之米售之以平市價
設立名色
出納糧米定為名色即入以上各名色均是類也
出陳易新
將倉中陳米售出另買新米以易之也
存七糶三
存米七分出售其三
年分倉口
存米之年月米倉之名目
攙和石灰藥米[米當作水]
倉役作弊米中和灰或藥水使其漲大而多也和灰者和入石灰也
零星糶賣不許整囤收貯[囤滿漢本作囷]
米商存米應時時零售于人不許囤積不出恐其抬價居奇有害于民也
總部
漕運總督部堂也
協部
本省之巡撫也
運官
督解漕運之官也
旗丁
運船之水手人丁皆世襲其業官給田糧如八旗兵丁然故謂之旗丁各船有一定之旗號
旗甲
甲長也旗丁百余人為一甲設長以管之
船頭伍長
船頭乃第一號運船之大頭目也旗甲之上又有伍長以督催之
監兌廳
監視兌收漕米之衙門也
部運
部乃督部之意言督辦運務也
改兌
應兌漕米或臨時改兌銀兩之類
找兌
前兌不足找補兌足之意
兌留
兌收留省之米也
兌行
兌收起行之米也
兌運
兌收運京之米也
起運
米兌完運[疑有訛誤]之起行也
領運
運船之首領官也
押運
押送漕運之官也
僉運
僉派漕運各員也
協運
協同運糧之官也
總運
數起之漕一總運京也
附運
他項漕運附入此項也
搭運
各運入于各項之中也(訂正:將糟米分搭配運也)
夾帶
糧船之中夾帶各貨運京發售曰夾帶
剝挽
剝減也挽牽也重舟擱淺則減去米糧挽牽而行
盤剝
取下之意將大船重載之米取出分載于小船之上
剝船
裝載減貨之小船也
糧船
運船之總名
貢具
進貢船內需用之器具也
幫船
數十船結為一隊曰幫船
開幫
糧船結隊開行也
頭幫
第一幫之船也
尾幫
末尾一幫之船也
回空
運糧至京交卸南回之空船也
回次
次處也回空之船仍至本處停泊以待明年之用
擱淺
船重水淺沮擱不行也
凍阻
北河囗凍阻不能歸也
滲漏
船只破漏河水透入也
遭風
舟行遇風也
漂沒
漂流沉沒也
兩船相抵
二船對觸損傷也
赴次領兌
糧船開赴兌米之處領米裝運也
水次折干
干乃銀也應行領運之米在水次改折銀也
官收官兌
由官征收親兌入舟也
吏收官運
由吏員兌收交官領運也
一二三運
每年送京之南糧共分三次曰一二三運
舳艫銜接
舳艫船也銜接不斷也言往來之船不斷也(訂正:銜接者言糧船相隨銜尾相接而行也)
在后趕幫船
一船落后速催前行追及大幫也
圩長
南省大村曰圩蓋一村之總長也
坵長
亦大村之長也各省名目不同
區長
鄉中一區之長也
地方
一鄉中之巡役也
總甲
各大村鎮每村地分數甲數十百家每甲之中又分某鄉某排一排之中有排甲稽查一鄉之中設鄉約約束又有里長司勸化之事而統歸總甲管轄乃由州縣委派官充之
排甲
各大村鎮每村地分數甲數十百家每甲之中又分某鄉某排一排之中有排甲稽查
鄉約
各大村鎮每村地分數甲數十百家每甲之中又分某鄉某排一排之中有排甲稽查一鄉之中設鄉約約束
里長
各大村鎮每村地分數甲數十百家每甲之中又分某鄉某排一排之中有排甲稽查一鄉之中設鄉約約束又有里長司勸化之事
佃戶
本身無田租富家之田而耕佃戶是也
催工[催注本誤作傭]
按月給值之工人也
丁差[丁嘉本注本作一]
地方官令民間出資或納材料以助官派役曰派差一事曰一差
沙民
廣東福建海濱沙洲上居住種植之民曰沙民
彝把
云南邊界之彝呼頭目為把言彝人之頭目也有大把二把之名
漢把
云南沿邊漢人之頭目亦有此稱
徭蠻
廣西山中野人曰徭蠻
徭童[童當作(彳童)(獞)]
徭蠻之子
番夷
甘肅四川等省邊夷曰番夷
苗子
貴州山中之野人也
玀玀
野人種名
哪達[達滿漢本作噠]
同上玀玀哪達皆云南土司所部之人也
土司
川廣云貴等省野人之大頭目也其官世襲有土府土州土縣之類也總名土司
土舍
土司中辦事之舍人也
土目
土番中之頭目也
舍把
土舍之首領也
八舍土番
云南土司最大者分為八家如龍家岑家之類曰八舍土番
外番色目人等
色目名目也言系外番另有名目之種而非中土民人之族類也
回教中人
奉回回教之民也
土民
本地土著之民也外來流寓者曰客民
平民
良民也
花民
賤民也花者雜也
流寓
見上
壯丁
年壯之民丁也
屯丁
屯田之民種官地為業
正丁
一家中本有之丁口也
戶丁
通族中之丁口也
力丁
為官服力役之丁口也
軍丁
應充軍役之丁口也
余丁
除應充軍役之丁口而外皆曰余丁
閑丁
除應充軍役之丁口而外皆曰閑丁
成丁
幼童長至二十歲者曰成丁
舍丁
家奴之子也
編審民丁
每三年地方官審查民戶人丁之數將年壯成丁者編入冊籍曰編審民丁
復回丁口
遭亂荒逃散之丁口事定復回原處者也
另戶人
并無宗族一家獨立也
開檔人
將其名字由冊上開除不要之人也
管莊撥什庫
撥什庫滿洲語漢謂之領催仍兵丁中之司會計者也管理皇家莊田之領催
屯撥什庫
管理屯田事務之領催
軍三安家閑丁
一家之中已有三丁充軍役者余丁皆不派役令之安置家事曰軍三安家閑丁
招復民丁七分零
將已逃之民丁招回復業者其數在十分之七有零
養濟院
官設收養周濟貧人之所也
孤貧顛連
孤寡貧窮顛沛流連之人也
殷實平民
富足良善之民人也
室如懸磬
室中空無所有
貧難下戶
貧窮難于度日之下等人戶也
地丁錢糧
民間地畝丁口均由地方官每年按例征收錢糧以供國家倉庫之需
正項錢糧
凡一州一縣之中所征地丁兩項皆為正項錢糧其余所征各項統曰雜項
雜項錢糧
州縣之中除地丁而外如本地有土產之物以及牛馬牲畜之類每年官所征收之銀兩統曰雜項錢糧
解南錢糧
由部庫撥發銀兩解送江南等省交織造等官置辦宮中所用對象織造本有庫存錢糧然有時亦須由部庫撥解或由藩庫協濟
協濟錢糧
由藩庫撥發錢糧幫助接濟織造等衙門用款之不足者
協濟兵餉
有軍務省分養兵太多本省錢糧不足供用則由他省撥銀幫助接濟名曰協濟兵餉
衙役工食
各衙門中官役所領之工值飯銀二項
俸工銀兩
官員俸祿官役工食二項總曰俸工銀兩
未役工食
凡官所豫備之工役人等平日未作工之時亦給工值以養之
供漕抽分
江蘇等省每年在本地渡人運貨之船所得之銀錢內十分取一以供漕船運米之腳費呼曰船鈔
船鈔羨余
每年所收船鈔除供漕船腳之外所余之項曰船鈔羨余羨盈也
梁頭稅銀
運河之中有貨船經過則該管官向每一幫船(一隊也)之居首者征收船鈔若干曰梁頭稅銀俗名船頭錢
黃快丁銀
漕船有官有私各有名色有一幫船名曰黃快船其管船之戶每年應交丁口銀兩(官船官設其人皆隸軍籍私船傭于民間者也)
應增租銀
無論何項官租有應議增者皆曰應增租銀
五十米銀
江蘇等省最上之田每歳銀米兩征計每頃(百畝為頃)應交米五斛銀十兩
無征稅銀
僻遠瘠苦之州縣無雜稅可征者
裁停夫銀
漕船無論何項人夫所用纖夫應給工銀因庫款不足或裁撤或暫行停止
缺官俸銀
前任官業經開缺新任官尚未補授其本缺應領之俸銀存庫充公曰缺官俸銀
六升庫銀
兵丁應領之米每石扣出六升折銀存庫每年一次成總發給兵丁以為修理官衣器械之用
照單道費
各行買賣應由官給執照單者均應[于]本管道臺衙門請例納規費謂之照單費
水程道費
凡船戶水路往來皆應請領照單于道署亦須繳納規費
篷廠銀兩
凡有搭蓋篷廠之事如考棚施粥廠之類例由戶部核價支給銀兩
篷搭租銀
凡搭蓋篷廠值無官地之處則須支銀租民地以用地
镕爐銄銀[镕滿漢本作鐵]
凡地丁鹽稅之類所收之零銀錢鈔之類應由各省布政司購上買銀入爐镕鑄成元寶小錠之類解充京銄
壯夫工價
修理城垣河道之役應由各承辦官募集力壯人夫從事由部請領[價銀]謂之壯夫工價
領引解費
商人承領官鹽銷費各有一定地界由官發給憑單謂之鹽引此項引由部制造各省督撫派員來京請領解回本省發與各商此項費用謂之領引解費
定弓虛稅[弓嘉本注本誤作日]
凡納稅一時不齊先虛寫入冊定日再行補完
開引紙價
開寫鹽引所用之紙應領價銀
落地稅銀
凡貨物運至某處一娙卸載即應納稅謂之落地稅銀
行糧
兵丁出征在行營中所領之口糧也
月糧
兵丁每月應給之口糧也
屯糧
屯田耕種兵丁所領之口糧也
墮糧
墮廢也廢而不用之兵缺所領口糧應歸公用與缺官俸銀之意正同
條邊
柳條邊在奉天省遼陽城與蒙古朝鮮交界之邊墻也設兵分口駐守其銄銀另為一項由部支發報銷謂之條邊銄銀
遼邊[邊滿漢本作條]
柳條邊在奉天省遼陽城與蒙古朝鮮交界之邊墻也設兵分口駐守其銄銀另為一項由部支發報銷謂之條邊銄銀
稅糧
民間應交之丁稅錢糧
稅銀
無論何項征稅之總稱也
關稅
海陸各關所征之稅也
行稅
各行應納之稅也
正稅
地丁及海陸各關所征曰正稅其余俱為雜稅
雜稅
地丁及海陸各關所征曰正稅其余俱為雜稅
老稅
舊日所定之額稅也
活稅
新添無一定額數之稅如厘金等項者
租稅
房租地租應征之稅也
埠稅
各埠頭如沿岸之河路馬頭各有主者均應納稅于官謂之埠稅
牙稅
代人銷售貨物者曰牙人亦須領憑納稅謂之牙稅
典稅
業質物典鋪之人應納之稅也
磨稅
四川等省多用水磨以屑米糧谷麥須借官河為用故每磨一區應納稅若干
正供
供國家倉庫之米名曰正供
租銀
租賃官房官地所納之值也
租價
租賃官房官地所納之值也
工食
工役飯食之值也
扣銀
應行扣留停發之款曰扣銀
贈銀
贈助也應給補助之費曰贈銀
扣利
利息也官款發商生息先行扣留月利
廩銀
諸生應領廩米折銀給發
花銀
花乃利息之意猶言利銀也
囗( 亶)羨
修船曰(囗亶)余剩曰羨蓋言修船所余之款也
水課
課稅課也應征水利稅課也
經費銀
經常也各衙門均有常年應領一定之款以為雜費謂之經費銀
俸薪銀
官員年每所受之祿曰俸此外另有月給曰薪水
心紅銀
心紅印肉也衙門中一年用印之費
紙張銀
衙門公之所用之紙費也
金花銀
新中舉人進士例給金花插帽此項折銀轉發禮部給領
茶菓費[滿漢本作茶果銀]
衙門茶菓例有官項即所謂點心費也
鋪墊銀
床褥棹布椅墊之類總名曰鋪墊應支官項置辦
絲價銀
應交官之蠶絲折銀輸納
紙贖銀
商人以產業卷紙押扺請借官項期備銀取贖
小建銀
凡征收關稅無論月大月小均按三十日征收而按二十九日解部謂之小建銀其大建一日所余之款存留辦公謂之建曠
截曠銀
截留也即留大建曠收之銀辦公也
路費銀
官員出差所給路資也(訂正:官員因公出差所需夫馬舟車等費用之銀也)
滴珠銀
官爐镕鑄小圓錠曰滴珠大者曰錁子元寶
車珠銀
小方錠曰車珠以形似也大者曰方槽
火耗銀
碎錠經火镕化必有銷耗例于征取時每兩加征二三分以扺之名曰火耗
輕赍銀
輕便也赍送漕米截送外省往往折銀以其輕便易于赍也
加耗銀
碎錠經火镕化必有銷耗例于征取時每兩加征二三分以扺之謂之加耗
放富差貧
官役受賄賣放富家專役貧家
脫漏戶口
編查民間戶口脫遺漏寫以致人戶不全
戶由執照
遷移立戶之始末原由報官給領執照入于本地籍貫
逃戶周知文冊
將本地逃亡之戶口一一登載于冊以便一覽周知
窮困無倚
貧窮困苦無倚靠之人
就食糊口
本地無所得食前往他處傭工以養身也
鵠面鳩形
饑餓寒凍戰栗之狀也
嗷嗷待哺
號哭以求食也(訂正:嗷嗷出詩經哀鳴嗷嗷以比饑民之號啼待哺者不能自食而待人哺猶諺之喂也)
人心惶惶
惶惶急迫之意人心急迫無措也
惶惶無措
惶惶急迫之意人心急迫無措也
人民流離
兵荒之際人民流離逃散也
多方招撫
多方者設法也地方官設法招集流亡之民使歸故地撫而養也
勸諭招徠
地方官勸諭紳富捐資招集流亡來集于此
哀鴻甫集
哀鴻啼饑之民也饑民甫來聚集之意
漸有起色
民人聚集地方漸有興起之狀也
日甚一日年復一年
二者皆言逐日逐年漸形衰敗無有起色之意
勉力捐賑
勉強竭力捐資以賑濟窮民也
煮粥賑救
捐米煮粥日賑窮民以救其命
附籍復業
以他處之民附入本地之籍俾其復理舊日之生業也
戶口日繁
流亡日集民戶丁口日臻繁盛
荷鋤負鍤之民
流民背負耕種之具來就荒田開墾以謀生計
髓枯力竭之窮民
極貧無力日形枯槁之民
無業游手來歷不明之人
素無生業游食四方不知根柢之流民也
或那移日食殫舉家之勤瘁
那移日食言不能按日而食殫盡也言一家盡力辛苦而尚不足于食也
或借貸牛種竭終年之胼胝
借貸以買牛及谷種一年竭力辛苦耕作手足皆生厚皮也
挨勘流民名籍男女大小丁口
挨門查勘流民家口之數以登于冊籍
排門粉壁十家編為一甲互相保識
每十家為一甲使其互相擔保認明來歷各以其家之人丁姓名事業用白粉書壁一望而之也
招集流移
流亡遷移之民招之聚集耕作
田地
田土之總名
肥田
膏腴之田土也
瘠田
薄劣之田土也
山田
山中之田土也
湖田
湖邊沙灘之田土也
淤田
河道遷改露出淤泥之田也
涂田
近水泥涂之田也
官田
屬于官之田也
民田
民人自有之田也
租田
賃種之田也
科田
升科之田也
屯田
兵丁耕種之田也
軍田
官給軍營耕牧之田也
弘田
開廣之田也
余田
正用之外所余之田畝也
功田
臣下有功上賜之食田也
客田
客民所買之田也
館田
收租充驛館經費之田也
苗田
云貴等省苗人之產業也
定弓田
以弓丈量所定之田也
二斗田
每年一畝交租二斗之田也乃上田也
寄莊田
以田寄托別家莊戶代為收租之田也
雜糧田
不能種稻只可種五榖之田也
捐助田
富民捐助充官經費之田也
學祭田
各學校祠廟所屬之田也
水鄉田
南省近水之區宜稻之田也
重租田
以田租與此人而此人又轉租他人耕種之田也
沒官田
抄沒入官之田也
熟地
耕種成熟之田地也
荒地
荒蕪未耕之田地也
鹵地
生鹽之地也
遷沙
海邊沙洲之地也有時為風潮所移曰遷沙
土著地
本地土民所屬之地也
流寓地
流寓客民所屬之地也
行糧地
為兵丁行軍口糧之地也
棄沙地
沙土之田廢棄無用者
籍田
分出隴畝界限之田也(訂正:有版籍可稽之田也)
蘆田
種蘆葦之田也
水次
沿河之區也
山廠
山中之區也
湖泊
湖中山地也
茶園
植茶之園也
蘆蕩
蘆狄之洲也
河灘地
河中沙灘之地也
割沒
割分入官之地也
草塌地
荒草之地也
投充旗地
民人以地獻與八旗管屬以充公用之田也
坍塌田地
江河之畔被水沖塌之地也
坍江田地
坍入江中之田也
版荒田地
無版籍之荒田也
墾過田地
已經開墾之田也
馬廠余地
牧馬場所剩之地也
磽確不毛
砂石之地寸草不生也
地多荒蕪
田地荒廢不種者多也
海灘淤沙地
沿海沙水淤成之田也
荒田成熟地
本系荒蕪加以耕種化為成熟也
民賦更名田地
民間交納賦稅之田售賣而更換田主之名也
凋殘瘠薄之地
兵亂殘毀民戶凋零田土久失耕種致成瘠薄
叢榛茂草之區
榛荊棘叢生亂草茂成乃荒蕪之狀也
叢荊迭棘之地
榛荊棘叢生亂草茂成乃荒蕪之狀也
實被災田二甲零
查勘實在受災之地數也
照上中下則起科
查勘田之上中下分為三等按例以定稅課
墾過民賦更名田地及歸并屯田[屯嘉本注本誤作直]
業經開墾民人納賦曾經更換地主之田及兩田納賦之價直歸并一處者
墾過中下次三則屯田
軍屯之田已經開墾亦分為三等之名
有主中右二衛各舊荒余屯田
中右二衛軍營之名也蓋言二營所屬荒地之余作為兵屯之田也
福建乃海涯斥鹵之鄉潮濕霉蒸之地
福建地居海濱地多鹽水又濕熱蒸熏百物亦壞之天時也
山田錯落崎嶇水鄉紆回曲折
高下不平之山田及區灣不成片段之水田也
清丈
丈量畝數清理界限也
丈量
丈量畝數清理界限也
丈出
清丈所得之數也
丈增
因丈量而知其畝數增加
停留
延不即丈量也
開墾
開得荒地使民人墾種也
勸墾
勸諭民人墾荒也
復業
逃亡之民復歸舊業也
樂業
民人安居樂守其本業乃太平之象也
牛種
小牛也
籽粒
田種也
六年升科
墾種荒地六年后始納稅也
任土作貢
各隨其土地之所產以納于官府也
隱占糧田
有應納之糧之田而民間隱藏侵占不肯納賦于官也
捏墾報官[滿漢本無官字]
捏報開墾荒地以圖官給牛種籽粒之費也
移坵換段
將田家坵隴捏作段落改移意存侵占也
侵占田地
設法侵吞占據他人之田地也
田界相連
彼此田地之界限相連屬也
戽水灌田
用輪斗戽水以灌田地也
荒歉
兇荒之年五榖少收成也
黑丹黃丹
米榖將熟之時忽生黑黃之物有此則將壞爛俗名黑丹黃丹
大水沖溺
河水漲發沖壞房舍田畝人民遭溺也
旱魃為虐
旱干災也語見詩經(訂正:語出詩經古時迷信鬼神言旱災乃魃鬼陰為虐害之所致然后人乃沿襲其語)
冰雹打傷田禾
田中禾稼為冰雹所損也
成災不成災
水旱等災田禾已壞曰成災尚未大損曰不成災
先罹蝗蝻繼遭水災
先受蝗蟲之害后又遇大水之患
東作既失收成無望[東注本誤作春]
春時遭旱失于耕種之時秋日何能指望收成之意
勘官印結
查勘災荒之官應出保結蓋印呈于上司以保無誤
力竭難支
竭力支持甚難辦理
無從追捕
犯法之人逃去不知去向不能追尋捕拿
歸銷之法
歸還欠款清楚核銷之法也
以足員額
以期補足原來額數也
無偏枯之嘆
偏枯不均也言查災放賑辦理公平民人無此多彼少之恨
轉眼之間
言其甚速不久也
一轉移間
挪移辦理也如此一挪移時則彼此均有所益也
相去不遠
所差不多也
不甚有礙
并無不便之處也
生所當生
生加增也言辦理公務有應加增之處必當加之也
革所當革
革減除也有應減之處必當除之
青黃不接之候
言新榖未收舊榖將完民人糧食不能接續之時也
耕九余三之榖
民人盡九年之力耕種必有三年種余之米也
立一法即有一弊
公事新創一法必有所利但亦必新生一弊也
自無借此挪彼之弊
攻勢互換挪移借此事為名而將款項移于彼用之若嚴加防范自無如此弊端也
不無移甲就乙之虞
移此事而就彼事之弊恐不免也
鹽法
鹽務之規則總名曰鹽法
鹽引
販鹽之囗票也每票之鹽有一定之數目銷售亦有一定之地方如出外之路引然此引戶部所造由鹽務總商納稅一齊領去曰歸綱綱者大總也然后分授各商赴鹽場領鹽銷售曰拆引
鹺書
鹽務規則之書也如拆引
殘引
由部所領之鹽引除分銷外所剩之引曰殘引應行繳銷
引艇
分送鹽引于各處之小船也
拆引
由總商拆分于各商之鹽引也
歸綱
鹽引總歸也
商綱
鹽商之總管也(訂正:鹽商之總綱也亦名總商)
灶戶
承辦煮鹽之家曰灶戶
灶丁
煮鹽之人也
鹽場
監鹽之所也設大使官以領之
(土亭)房
貯鹽之屋也
鹽埕
曬鹽之岸也
鹽漏
使鹽澄清之器以鐵制之俗名漏子
掣摯
攀取也任便取鹽一袋而查驗之也
江掣
兩淮之鹽場有江南江北之分掣簽歸于江南者曰江掣歸于江北者曰淮掣
掣鹽
制成之鹽某場應歸某商領售掣簽以定之官設監掣同知以領其事
秤盤
盤查也以大秤稱鹽袋而查其斤兩準否也
應掣
應行掣簽之鹽也
客鹽
販鹽客人市賣之鹽也
耗鹵鹽[鹵嘉本注本誤作海]
海水所煮之鹽曬干揀凈每石必有銷耗之數
行鹽辦課
發行鹽引辦納國家稅
掣驗
因恐鹽商暗中多販過于額數故特設關卡委員隨時于鹽商所販者從中隨手掣出過秤以查驗之其委員亦即名掣驗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