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已說應知勝相。云何應知應知入勝相。多聞所熏習依止。非阿黎耶識所攝。如阿黎耶識成種子。正思惟所攝。似法及義顯相所生。似所取種類有見意言分別。何人能入應知相。大乘多聞熏習相續已得承事。無量出世諸佛。已入決定信樂正位。由善成熟修習增長善根。是故善得福德智慧二種資糧。諸菩薩于何處入唯識觀。有見似法義顯相意言分別。大乘法相所生。于愿樂行地入。謂隨聞信樂故。見道謂如理通達故。修道謂能對治一切障故。究竟道中。謂出離障垢最清凈故。一切法實唯有識。如說隨聞信樂故。如理通達故。能對治一切障故。出離障垢最清凈故。云何得入。由善根力持故。由有三相練磨心故。由滅除四處障故。緣法義為境。無間修。恭敬修。奢摩他毗缽舍那。無放逸故。十方世界無數量故。不可數量在人道眾生。剎那剎那證得無上菩提。是名第一練磨心。由此正意施等諸波羅蜜必得生長。是我信樂已得堅住。由此正意我修習施等波羅蜜。進得圓滿則為不難。是名第二練磨心。若人與眾善法相應。后舍命時于一切受生中。可愛富樂自然而成。是人得有礙善此義尚應成。云何我得圓滿善及無礙善。一切如意可愛富樂而當不成。是名第三練磨心。此中說偈。
人道中眾生念念證菩提
處所過數量故無下劣心
善心人信樂能生施等度
勝人得此意故能修施等
若善人死時即得勝富樂
滅位圓凈善此義云何無
由滅除四處障故。由舍離聲聞獨覺思惟故。邪思惟滅于大乘中生信心及決了心故。滅一切邪意及疑。是所聞思諸法中。舍離我及我所邪執故。是故滅除法執。安立現前住一切相思惟悉不分別。是故能滅除分別。此中說偈。
現住及安立一切相思惟
智人不分別故得無上覺
緣法及義為境。何因何方便得入。由聞熏習種類正思惟所攝。顯現似法及義。有見意言分別故。由四種尋思。謂名義自性差別假立尋思。
由四種如實智。謂名義自性差別。如實智四種不可得故。若菩薩已入已解如此等義。則修加行為入唯識觀。于此觀中意言分別似字言及義顯現。此中是字言相。但意言分別得如此通達。此義依名言唯意言分別。亦如此通達此名義自性差別。唯假說為量。亦如此通達。次于此位中但證得唯意言分別。是觀行人不見名及義。不見自性差別假說。由實相不得有自性差別義。已由四種尋思及四種如實智。于意言分別顯現似名及義。得入唯識觀。于唯識觀中入何法。如何法得入。但入唯量相見二法。種種相貌名義。自性差別假說自性差別義。六種相無義故。由此能取所取非有為義故。一時顯現似種種相貌及生故。譬如闇中藤顯現似蛇。猶如于藤中蛇即是虛實不有故。若人已了別此藤義。先時蛇亂智不緣境起。即便謝滅唯藤智在。此藤智由微細分析虛空無實境。何以故。但是色香味觸相故。若心緣此境。藤智亦應可滅。若如此見已伏滅。六相顯現。似名及義。意言分別塵智不生。譬如蛇智。于伏滅六相義中。是唯識智亦應可伏滅。譬如藤智。由依真如智故。如此菩薩由入似義顯現意言分別相故。得入分別性由入唯識義故。得入依他性。及云何得入真實性。若舍唯識想已。是時意言分別。先所聞法熏習種類。菩薩已了別伏滅塵想。似一切義顯現。無復生緣故不得生。是故似唯識意言分別亦不得生。由此義故。菩薩唯住無分別。一切義名中由無分別智。得證得住真如法界。是時菩薩平等平等能緣所緣無分別智生。由此義故菩薩得入真實性。此中說偈。
法人及法義性略及廣名
不凈凈究竟十名差別境
如此菩薩由入唯識觀故。得入應知勝相。由入此相得入初歡喜地。善通達法界。得生十方諸佛如來家。得一切眾生心平等。得一切菩薩心平等。得一切諸佛如來心平等。此觀名菩薩見道。
復次何故菩薩入唯識觀。由緣極通法為境出世奢摩他毗缽舍那智故。由無分別智后所得種種相識為相智故。為滅除共本阿黎耶識中一切有因諸法種子。為生長能觸法身諸法種子。為轉依。為得一切如來正法。為得一切智智故。入唯識觀。無分別智后所得智者。于本識及所生一切識識及相識相中由觀似幻化等譬自性無顛倒。由此義故。菩薩如幻師于一切幻事自了無倒。于一切相因緣及果中。若正說時常無偏倒。
是時正入唯識觀位中。有四種三摩提。是四種通達分善根依止菩薩云何應見。由四種尋思。于下品無塵觀忍光得三摩提。是暖行通達分善根。依止于最上品無塵觀忍光增三摩提。是頂行通達分善根。依止于四種如實智。菩薩已入唯識觀了別無塵故。正入真義一分通行三摩提。是隨非安立諦忍。依止此三摩提最后剎那。了伏唯識想。轉名無間三摩提。應知是世第一法依止四種三摩提。是菩薩入非安立諦觀前方便。若菩薩如此入初地已得見道。得通達入唯識。云何菩薩修習觀行入于修道。如佛廣說。所安立法相。于菩薩十地。由攝一切如來所說大乘十二部經故得現前。由治所說通別二境。由生起緣極通境出世無分別智。及無分別智后所得奢摩他毗缽舍那智。由無量無數百千俱胝大劫中依數數修習。由昔及今所得轉依。為得三種佛身更修加行。是聲聞見道。是菩薩見道。此二見道差別云何。聲聞菩薩見道應知有十一種差別。何者為十一。一由境界差別。謂緣大乘法為境。二由依止差別。謂依大福德智慧資糧為依止。三由通達差別。謂通達人法二無我。四由涅槃差別。謂攝無住處涅槃以為住處。五由地差別。謂依十地為出離。六七由清凈差別。謂滅煩惱習氣。及治凈土為清凈。八由于一切眾生得平等心差別。謂為成熟眾生不舍加行功德善根。九由受生差別。謂生如來家為生故。十由顯現差別。謂于佛子大集論中常能顯現為攝受正法。十一由果差別。謂十力無畏不共如來法。及無量功德生為果故。此中說兩偈。
名義互為客菩薩應尋思
應觀二唯量及彼二假說
從此生實智離塵分別三
若見其非有得入三無性
又正教兩偈。如分別觀論說。
菩薩在靜位觀心唯是影
舍離外塵相唯定觀自想
菩薩住于內入所取非有
次觀能取空后觸二無得
復有大乘莊嚴經論所說五偈。為顯此道。
菩薩生長福及慧二種資糧無量際
于法思惟心決故能了義類分別因
已知義類但分別得住似義唯識中
故觀行人證法界能離二相及無二
若離于心知無余由此即見心非有
智人見此二不有得住無二真法界
由無分別智慧人恒平等行遍一切
染衣稠密過聚性遣滅如藥能除毒
佛說正法善成立安心有根于法界
已知憶念唯分別功德海岸智人至
入因果勝相品第四
如此已說入應知勝相。云何應知入因果勝相。由六波羅蜜。謂陀那尸羅羼提毗梨耶持訶那般羅若波羅蜜。云何由六波羅蜜得入唯識。復云何六波羅蜜成入唯識果。此正法內有諸菩薩。不著富樂心。于戒無犯過心。于苦無壞心。于善修無懶墮心。于此散亂因中不住著故。常行一心如理簡擇諸法得入唯識觀。由依止六波羅蜜。菩薩已入唯識地。次得清凈信樂意所攝六波羅蜜。是故于此中間設離六波羅蜜。加行功用。由信樂正說愛重隨喜愿得思惟故。恒無休息行。故修習六波羅蜜究竟圓滿。此中說偈。
修習圓白法能得利疾忍
菩薩于自乘甚深廣大說
覺唯分別故得無著智故
是樂信清凈名清凈意地
菩薩在法流前后見諸佛
已知菩提近無難易得故
何故波羅蜜唯有六數為安立。能對治六種惑障故。為一切佛法生起依處故。為隨順成熟一切眾生依止故。為對治不發行心因故。立施戒二波羅蜜。不發行心因者。貪著財物及以室家。若已發修行心。為對治退弱心因故。立忍精進二波羅蜜。退弱心因者。謂生死眾生違逆。若事長時助善法加行疲怠。若已起發行及不退弱心。為對治壞失心因故。立定慧二波羅蜜。壞失心因者。謂散亂邪智。是故為對治六種惑障。立波羅蜜有六數。為一切佛法生起依處故者。前四波羅蜜是不散亂因。次一波羅蜜是不散亂體。由依止此不散亂故。能如實覺了諸法真理。一切如來正法皆得生起。是故為一切佛法生起依處。立波羅蜜有六數。為隨順成熟一切眾生依止故者。由施波羅蜜利益眾生。由戒波羅蜜不損惱眾生。由忍波羅蜜能安受彼毀辱不起報怨心。由精進波羅蜜生彼善根滅彼惡根。由此利益因一切眾生皆得調伏。次彼心未得寂靜為令寂靜。已得寂靜為令解脫。故立定慧二波羅蜜。由此六度菩薩善教眾生。故得成熟。是故為隨順成熟一切眾生依止。立波羅蜜有六數。由如此義。是故應知成立波羅蜜有六數。
此六波羅蜜相云何可見。由六種最勝六波羅蜜。通相有六。一由依止無等。謂依止無上菩提心起。二由品類無等。謂一一波羅蜜略說皆有三品。菩薩皆具修行。三由行事無等。謂安樂利益一切眾生事。菩薩所行諸度皆為成此二事故。四由方便無等。謂無分別智菩薩所行諸度。皆是無分別智所攝故。五由回向無等。謂回向無上菩提菩薩所行諸度。決定轉趣一切智果故。六由清凈無等。謂惑智二障永滅無余。菩薩所行諸度分分除二障。乃至皆盡故。施即是波羅蜜。波羅蜜即是施耶。有是施非波羅蜜。有是波羅蜜非施。有是施是波羅蜜。有非施非波羅蜜。如施中四句應知余度亦有四句。
云何說六波羅蜜如此次第。前前波羅蜜隨順次生后后波羅蜜故。復次前前波羅蜜。由后后波羅蜜所清凈故。
依何義立六度名。此義云何可見。于一切世間聲聞獨覺施等善根中。最勝無等故。以能到彼岸故。是故通稱波羅蜜。能破滅吝惜嫉妒及貧窮下賤苦故稱陀。復得為大富主。及能引福德資糧故稱那。能寂靜邪戒及惡道故名尸。復能令得善道及三摩提故稱羅。能滅除嗔恚及忿恨心故名羼。復能生自他平和事故稱提。能滅除懶惰及諸惡法名毗梨。復行不放逸生長無量善法故稱耶。能滅除散亂故名持訶。及能引心令住內境故稱那。能滅一切見行。能除邪智故名般羅。能緣真相隨其品類知一切法故稱若。
云何應知諸波羅蜜修習。若略說應知修習有五種。一修加行方法。二修信樂。三修思惟。四修方便勝智。五修利益他事。此中前四修應知如前。利益他事修者。諸佛無功用心。不舍如來事修習諸波羅蜜。至圓滿位中。更修諸波羅蜜。
復次思惟修習者。愛重隨喜愿得思惟六意攝所修六意者。一廣大意。二長時意。三歡喜意。四有恩德意。五大志意。六善好意廣大意者。若菩薩若干阿僧祇劫能得無上菩提。以如此時為一剎那剎那。菩薩于此時中剎那剎那常舍身命。及等恒伽沙數世界滿中七寶奉施供養如來。從初發心乃至入住究竟清涼菩提。是菩薩施意猶不滿足。如此多時剎那剎那滿三千大千世界熾火。菩薩于中行住坐臥。為四威儀離一切生生之具。戒忍精進三摩提般若心菩薩恒現前修。乃至入住究竟清涼菩提。菩薩戒忍等意亦不滿足。是無厭足心。是名菩薩廣大意。若菩薩從初發心乃至成佛。不舍無厭足心。是名菩薩長時意。若菩薩由六波羅蜜所作利益他事。常生無等歡喜。眾生得益其心歡喜所不能及。是名菩薩歡喜意。若菩薩行六波羅蜜利益眾生已。見眾生于我有大恩德。不見自身于彼有恩。是名菩薩有恩德意。若菩薩從六波羅蜜所生功德善根。施與一切眾生以無著心回向。為令彼得可愛重果報。是名菩薩大志意。若菩薩所行六波羅蜜功德善根。令一切眾生平等皆得為彼回向無上菩提。是名菩薩善好意。由此六意所攝愛重思惟菩薩修習。若菩薩隨喜無量菩薩修加行六意所生功德善根。是名菩薩六意所攝隨喜思惟。若菩薩愿一切眾生修行六意所攝六波羅蜜。及愿自身修行六意所攝六波羅蜜。修習加行乃至成佛。是名菩薩六意所攝愿得思惟。若人得聞六意所攝菩薩思惟修習。生一念信心。是人則得無量無邊福德之聚。諸惡業障壞滅無余。若人但聞尚得無量無邊福德。何況菩薩盡能修行。
云何應知諸波羅蜜差別。由各有三品知其差別。施三品者。一法施。二財施。三無畏施。戒三品者。一守護戒。二攝善法戒。三攝利眾生戒。忍三品者。一他毀辱忍。二安受苦忍。三觀察法忍。精進三品者。一勤勇精進。二加行精進。三不下難壞無足精進。定三品者。一安樂住定。二引神通定。三隨利他定。般若三品者。一無分別加行般若。二無分別般若。三無分別后得般若。
云何應知諸波羅蜜攝義。一切善法皆入六波羅蜜攝以為彼性故。彼是六波羅蜜所流果故。一切善法所隨成故。
云何應知諸波羅蜜所對治。攝一切惑以為彼性故。為彼生因故。為彼所流果故。
云何應知諸波羅蜜功德。若菩薩輪轉生死。大富位自在所攝。大生所攝。大眷屬徒眾所攝。大資生業事成就所攝。無疾惱少欲等所攝。一切工巧明處聰慧所攝。如意無失富樂利益眾生為正事故。菩薩修行六度功德。乃至入住究竟清涼菩提。恒在不異故。
云何應知諸波羅蜜更互相顯。世尊或以施名說諸波羅蜜。或以戒名。或以忍名。或以精進名。或以定名。或以般若名說諸波羅蜜。如來以何意作如此說。于波羅蜜修行方便中。一切余波羅蜜皆聚集助成故。此即如來說意。此中說郁陀那偈。
位數相次第名修差別攝
對治及功德互顯諸度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