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入因果修差別勝相品第五

如此已說入因果勝相。云何應知入因果修差別。由十種菩薩地。何者為十。一歡喜地。二無垢地。三明焰地。四燒然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云何應知以此義成立諸地為十。為對治地障十種無明故。于十相所顯法界有十種無明猶在為障。何者能顯法界十相。于初地由一切遍滿義。應知法界。于二地由最勝義。于三地由勝流義。于四地由無攝義。于五地由相續不異義。于六地由無染凈義。于七地由種種法無別義。于八地由不增減義。于九地由定自在依止義。由土自在依止義。由智自在依止義。于十地由業自在依止義。由陀羅尼門三摩提門自在依止義。應知法界。此中說偈。

遍滿最勝義勝流及無攝

無異無染凈種種法無別

不增減四種自在依止義

業自在依止總持三摩提

如此二偈依中邊分別論。應當了知。復次此無明應知。于二乘非染污。于菩薩是染污。云何初地名歡喜。由始得自他利益功能故。云何二地名無垢。此地遠離犯菩薩戒垢故。云何三地名明焰。由無退三摩提及三摩跋提依止故。大法光明依止故。云何四地名燒然。由助菩提法能焚滅一切障故。云何五地名難勝。真俗二智更互相違能合難合令相應故。云何六地名現前。由十二緣生智依止故。能令般若波羅蜜現前住故。云何七地名遠行。由至有功用行最后邊故。云何八地名不動。由一切相及作意功用不能動故。云何九地名善慧。由最勝無礙辯智依止故。云何十地名法云。由緣通境知一切法一切陀羅尼及三摩提門為藏故。譬云能覆如虛空粗障故。能圓滿法身故。

云何應知得諸地相。由四種相。一由已得信樂相。于一一地決定生信樂故。二由已得行相。得與地相應十種法正行故。三由已得通達相。先于初地通達真如法界時。皆能通達一切地故。四由已得成就相。此十地皆已至究竟修行故。云何應知修諸地相諸菩薩。先于地地中修習奢摩他毗缽舍那。各有五相修習得成。何者為五。一集總修。二無相修。三無功用修。四熾盛修。五不知足修。應知于諸地皆有此五修。此五修生五法為果。何者為五。一剎那剎那能壞一切粗重依法。二能得出離種種亂想法樂。三能見一切處無量無分別相善法光明。四如所分別法相轉得清凈分恒相續生。為圓滿成就法身。五于上品中轉增為最上上品因緣聚集。于十地中修十波羅蜜隨次第成。于前六地有六波羅蜜如次第說。于后四地有四波羅蜜。一漚和拘舍羅波羅蜜。六波羅蜜所生長善根功德。施與一切眾生悉令平等。為一切眾生回向無上菩提。二波尼他那波羅蜜。此度能引攝種種愿。于未來世感六度生緣故。三婆羅波羅蜜。由思擇修習力伏諸波羅蜜對治故。能引六波羅蜜相續生無有間缺。四若那波羅蜜。此度是能成立前六度智。能令菩薩于大集中受法樂。及成熟眾生。后四波羅蜜應知是無分別后智。攝一切波羅蜜。于一切地中不同時修習。從波羅蜜藏藏經。應知此法門廣顯諸義。于幾時中修習十地。正行得圓滿。有五種人。于三阿僧祇劫修行圓滿。或七阿僧祇劫?;蛉⑸o劫。何者為五人。行愿行地人滿一阿僧祇劫。行清凈意行人。行有相行人。行無相行人。于六地乃至七地滿第二阿僧祇劫。從此后無功用行人。乃至十地滿第三阿僧祇劫。復次云何七阿僧祇劫。地前有三地。中有四地。前三者。一不定阿僧祇。二定阿僧祇。三授記阿僧祇。地中有四者。一依實諦阿僧祇。二依舍阿僧祇。三依寂靜阿僧祇。四依智慧阿僧祇。復次云何三十三阿僧祇。方便地中有三阿僧祇。一信行阿僧祇。二精進行阿僧祇。三趣向行阿僧祇。于十地中地地各三阿僧祇。謂入住出。如此阿僧祇修行十地正行圓滿。

有善根愿力心堅進增上

三種阿僧祇說正行成就

依戒學勝相品第六

如此已說入因果修差別。云何應知依戒學差別。應知如于菩薩地正受菩薩戒品中說。若略說由四種差別。應知菩薩戒有差別。何者為四。一品類差別。二共不共學處差別。三廣大差別。四甚深差別。品類差別者。有三種。一攝正護戒。二攝善法戒。三攝眾生利益戒。此中攝正護戒應知是二戒依止。攝善法戒是得佛法生起依止。攝眾生利益戒是成熟眾生依止。共學處戒者。是菩薩遠離性罪戒。不共學處戒者。是菩薩遠離制罪所立戒。此戒中或聲聞是處有罪。菩薩于中無罪?;蚱兴_是處有罪。聲聞于中無罪。菩薩有治身口意三品為戒。聲聞但有治身口為戒。是故菩薩有心地犯罪。聲聞則無此事。若略說所有身口意業事。能生眾生利益無有過失。此業菩薩皆應受學修行。如此應知共不共戒差別。廣大差別者。應知有四種。由四種廣大故。一種種無量學處廣大。二能攝無量福德廣大。三攝一切眾生利益安樂意廣大。四無上菩提依止廣大。甚深差別者。若菩薩由如此方便勝智行。殺生等十事無染濁過失。生無量福德速得無上菩提勝果。復次有變化所作身口業。應知是菩薩甚深戒。由此戒有時菩薩正居大王位?;颥F種種逼惱眾生。為安立眾生于戒律中?;颥F種種本生。由逼惱他及逼惱怨對。令他相愛利益安心。生他信心為先。后于三乘圣道中令彼善根成熟。是名菩薩甚深戒差別。由此四種差別。應知是略說菩薩受持戒差別。復次由此四種差別。更有差別不可數量菩薩戒差別。如毗那耶瞿沙毗佛略經中說。

依心學勝相品第七

如此已說依戒學差別。云何應知依心學差別。略說由六種差別應知。何者為六。一境差別二眾類差別。三對治差別。四隨用差別。五隨引差別。六由事差別。境差別者。由緣大乘法為境起故。眾類差別者。大乘光三摩提。集福德王三摩提。賢護三摩提。首楞伽摩三摩提等。攝種種三摩提品類故。對治差別者。由緣一切法為通境智慧。如以楔出楔方便故。于本識中拔出一切粗重障故。隨用差別者。于現世久安住三摩提樂中。如意能于勝處受生。隨引差別者。能引無礙神通于一切世界。由事差別者。令動放光遍滿顯示轉變往還。促遠為近轉粗為細變細為粗。令一切色皆入身中。似彼同類入大集中?;蝻@或隱。具八自在伏障他神力?;蚴┧q才及憶念喜樂。或放光明能引具相大神通。能引一切難行正行。以能攝十種難修正行故。何者為十。一自受難修。自受菩提善愿故。二不可回難修。由生死眾苦不令退轉故。三不背難修。由眾生作惡一向對彼故。四現前難修。于有怨眾生現前為行一切利益事故。五無染難修。菩薩生于世間不為世法之所染故。六信樂難修。行于無底大乘。能信樂廣大甚深義故。七通達難修。能通達人法二無我故。八隨覺難修。諸佛如來甚深不了義經能如理判故。九不離不染難修。不舍生死不為生死染污故。十加行難修。諸佛如來于一切障解脫中住不作功用。能行一切眾生利益事。乃至窮生死后際樂修如此加行故。于隨覺難修諸佛如來說不了義經。其義云何。菩薩應隨理覺察。如經言。云何菩薩不損一物不施一人。若菩薩善能行施無量無數。于十方世界修布施行相續生起。云何菩薩樂行布施。若菩薩不樂行一切施。云何菩薩行信施心。若菩薩不行諸佛如來信心。云何菩薩發行布施。若菩薩于布施中不策自身。云何菩薩恒游戲布施。若菩薩無布施時。云何菩薩能大行施。若菩薩于施離娑羅想。云何菩薩于施清凈。若菩薩郁波提貪吝。云何菩薩能住于施。若菩薩不住究竟后際。云何菩薩于施自在。若菩薩于施不得自在。云何菩薩于施無盡。若菩薩不住無盡中如施經。于戒乃至般若如理應知。復有經言。云何菩薩行殺生。若菩薩有命眾生斷其相續。云何菩薩奪非他所與。若菩薩自奪非他所與眾生。云何菩薩行邪淫。若菩薩于欲塵起邪意等。云何菩薩能說妄語。若菩薩是妄能說為妄。云何菩薩行兩舌。若菩薩恒住最極空寂處。云何菩薩能住波留師。若菩薩住所知彼岸。云何菩薩能說不相應語。若菩薩能分破諸法隨類解釋。云何菩薩行阿毗持訶婁。若菩薩數數令自身得無上諸定。云何菩薩起憎害心。若菩薩于自他心地能害諸惑。云何菩薩起邪見。若菩薩一切處遍行邪性如理觀察。復有經言。佛法甚深。何者甚深。此論中自廣分別。一切佛法常住為性。由法身常住故。一切佛法皆斷為性。由一切障皆斷盡故。一切佛法生起為性。由化身恒生起故。一切佛法能得為性。能得共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煩惱行故。一切佛法有欲為性。有欲眾生愛攝令成自體故。一切佛法有嗔為性。一切佛法有癡為性。

一切佛法凡夫法為性。一切佛法無染著為性。成就真如一切障不能染故。一切佛法不可染著。諸佛出現于世。非世法所能染故。是故說佛法甚深。為修行波羅蜜。為成熟眾生為清凈佛土。為引攝一切佛法故。菩薩三摩提業差別應知。

依慧學勝相品第八

如此已說依定學差別。云何應知依慧學差別。由無分別智自性依止緣起境界相貌立救難攝持伴類。果報等流出離。究竟行善加行無分別智后得智功德。無差別加行。無分別后得智。譬威德無功用作事甚深義故。應知依慧學差別。由依慧學差別。應知無分別智差別。無分別智自性。應知離五種相。五相者。一離非思惟故。二離非覺觀地故。三離滅想受定寂靜故。四離色自性故。五于真實義離異分別故。是五相所離智。此中應知是無分別智。于此中如所說。無分別智性中故說偈言。

諸菩薩自性五種相所離

無分別智性于真無分別

諸菩薩依止非心非非心

是無分別智非思疾類故

諸菩薩因緣有言聞熏習

是無分別智如理正思惟

諸菩薩境界不可言法性

是無分別智二無我真如

諸菩薩相貌于真如境中

是無分別智無相無差別

相應自性義所分別非他

字字相續故由相應義成

離言說智慧于所知不起

于言不同故一切不可言

諸菩薩攝持是無分別智

此后得行持為生長究竟

諸菩薩伴類說是二種道

是無分別智五度之品類

諸菩薩果報于佛二圓聚

是無分別智由加行至得

菩薩等流果于后后生中

是無分別智由展轉增勝

諸菩薩出離得成相應故

是無分別智應知于十地

諸菩薩究竟由得凈三身

是無分別智至勝自在故

不染如虛空此無分別智

種種重惡業由唯信樂故

清凈如虛空此無分別智

解脫一切障由得及成就

如虛空無染是無分別智

若出現于世非世法所染

如啞求受塵如啞正受塵

如非啞受塵三智譬如此

如愚求受塵如愚正受塵

如非愚受塵三智譬如此

如五求受塵如五正受塵

如非五受塵三智譬如此

如未識求解如讀正受法

如解受法義次第譬三智

如人正閉目無分別亦爾

如人正開目后得智亦爾

如空無分別無染礙異邊

如空中色現后得智亦爾

譬摩尼天鼓無思成自事

如此不分別種種佛事成

非此非非此非智非非智

與境無差別智名無分別

佛說一切法自性無分別

所分別無故彼無無分別

此中無分別有三種。一加行無分別。二無分別智。三無分別后智。加行無分別有三種謂因緣引通數習力生起差別故。無分別智亦有三種。謂知足無顛倒無戲論。無分別差別故。無分別后智有五種。謂通達憶持成立相雜如意。顯示差別故。為成立無分別智。復說別偈。

餓鬼畜生人諸天等如應

一境心異故許彼境界成

于過去未來于夢二影中

智緣非有境此無轉為境

若塵成為境無無分別智

若此無佛果應得無是處

得自在菩薩由愿樂力故

如意地等成得定人亦爾

成就簡擇人有智得定人

于內思諸法如義顯現故

無分別修時諸義不顯故

應知無有塵由此故無識

此無分別智即是般若波羅蜜。名異義同。如經言。若菩薩住般若波羅蜜。由非處修行能圓滿修習所余波羅蜜。何者非處修行能圓滿修習所余波羅蜜。謂離五種處。一離外道我執處。二離未見真實菩薩分別處。三離生死涅槃二邊處。四離唯滅惑障知足行處。五離不觀利益眾生事住無余涅槃處。聲聞智慧與菩薩智慧差別云何。應知由無分別差別不分別陰等諸法門故。由非一分差別通達二空真如。入一切所知相故。依止一切眾生利益事故。由無住差別住無住處涅槃故。由恒差別于無余涅槃不墮斷盡邊際故。由無上差別實無異乘勝此故。此中說偈。

由智五勝異依大悲修福

世出世富樂說此不為遠

若菩薩于世間實有亦復可知。若菩薩如此依戒定慧學功德聚相。應至十種自在。于一切利他事得無等勝能。云何于世間中見有眾生遭重苦難。由菩薩見彼眾生有業能感苦報障勝樂果故。由菩薩見如此若施彼樂具則障其生善。由菩薩見彼無樂具能現前厭惡生死。由菩薩見若施彼樂具則是生長一切惡法因緣。由菩薩見若施彼樂具則是逼害余無量眾生因緣。是故菩薩不無如此能。世間亦有如此眾生顯現。此中說偈。

見業障礙善厭現及惡增

害他彼眾生不感菩薩施

學果寂滅勝相品第九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泽州县| 克什克腾旗| 碌曲县| 太白县| 阆中市| 永寿县| 文水县| 阜新市| 辛集市| 曲水县| 边坝县| 周至县| 六盘水市| 明水县| 扎鲁特旗| 农安县| 榆树市| 平果县| 凤山县| 陕西省| 高雄市| 潞西市| 丰县| 句容市| 贵阳市| 连城县| 黑水县| 盈江县| 金秀| 昌图县| 富宁县| 射洪县| 屏东县| 织金县| 新干县| 西和县| 密云县| 饶平县| 连平县| 邵武市| 新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