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 攝大乘論二譯
- 佚名
- 4759字
- 2015-12-12 17:09:32
應知勝相品第二之二
若唯識似塵顯現依止。說名依他性。云何成依他。何因緣說名依他。從自熏習種子生故。系屬因緣不得自在。若生無有功能過一剎那得自住故。說名依他。若分別性依他實無所有似塵顯現。云何成分別。何因緣說名分別。無量相貌意識分別。顛倒生因故成分別。無有自相唯見分別故。說名分別。若真實性分別性永無所有為相。云何成真實。何因緣說名真實。由如無不如故成真實。由成就清凈境界由一切善法中最勝。于勝義成就故說名真實。復次若有分別及所分別。分別性成。此中何法名分別。何法所分別。何法名分別性。意識是分別。具三種分別故。何以故。此識自言熏習為種子。及一切識言熏習為種子。是故此生。由無邊分別。一切處分別但名分別。說名分別。此依他但是所分別。是因能成依他性為所分別。此中名分別性。云何分別能計度。此依他性。但如萬物相。緣何境界。執何相貌。云何觀見。云何緣起。云何言說。云何增益。由名等境界于依他性中。由執著相。由決判起見。由覺觀言說緣起。由見等四種言說實無有塵計實有為增益。由此因故能分別。此三種性云何。與他為異為不異。非異非不異。應如此說。有別義依他性名依他。有別義此成分別。有別義此成真實。何者別義說此名依他。從熏習種子系屬他故。復有何義此成分別。此依他性為分別因。是所分別故成分別。復有何義此成真實。此依他性或成真實。如所分別實不如是有故。復有何義由此一識成一切種種識相貌。本識識所余生起識種種相貌故。復因此相貌生故。依他性有幾種。若略說有二種。一系屬熏習種子。二系屬凈品不凈品性不成就。是故由此二種系屬說名依他。分別性亦有二種。一由分別自性。二由分別差別真實性。亦有二種一自性成就。二清凈成就。復有分別更成四種。一分別自性。二分別差別。三有覺。四無覺。有覺者。能了別名言眾生分別。無覺者。不能了別名言眾生分別。復次分別有五種。一依名分別義自性。譬如此名目此義。二依義分別名自性。譬如此義屬此名。三依名分別名自性。譬如分別未識義名。四依義分別義自性。譬如分別未識名義。五依二分別二自性。譬如此名此義。何義何名若攝一切分別。復有十種。一根本分別。謂本識。二相分別。謂色等識。三依顯示分別。謂有依止眼等識識。四相變異分別。謂老等變異。苦樂等受。欲等惑及枉。時節等變異。地獄等欲界等變異。五依顯示變異分別。謂如前所說變異起變異分別。六他引分別。謂聞非正法類聞正法類分別。七不如理分別。謂正法外人非正法類分別。八如理分別。謂正法內人聞正法類分別。九決判執分別。謂不如理思惟種類身見為根本。與六十二見相應分別。十散動分別。謂菩薩十種分別。無有相散動。有相散動。增益散動。損減散動。一執散動。異執散動。通散動。別散動。如名起義散動。如義起名散動。為對治此十種散動分別故。于一切般若波羅蜜教中佛世尊說。無分別智能對治此十種散動。應知具足般若波羅蜜經義。如般若波羅蜜經言。云何菩薩行于般若波羅蜜。舍利弗。是菩薩實有菩薩。不見有菩薩。不見菩薩名。不見般若波羅蜜。不見行。不見不行。不見色。不見受想行識。何以故。色由自性空。不由空空見色空。非色無色異空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何以故。舍利弗。此但有名。所謂色是自性。無生無滅無染無凈。對假立名分別諸法。由假立客名隨說諸法如如。隨說如是如是生起執著。如此一切名菩薩不見。若不見不生執著。如觀色乃至識亦應作如此觀。由此般若波羅蜜經文句。應隨順思惟十種分別義。若由此別意依他性成有三性。是三性云何。性有三異。不成相雜無相雜義。由此道理此性成依他。不由此成分別及真實。由此道理此性成分別。不由此成依他及真實由此道理此性成真實。不由此成依他及分別。云何得知此依他性。由分別性顯現似法。不與分別性同體。未得名前于義不應生智故。法體與名一則此義相違。由名多故。若名與義一。名既多義應成多。此義體相違。由名不定體相雜此義相違。此中說偈。
于名前無智多名及不定
義成由同體多雜體相違
法無顯似有無染而有凈
是故譬幻事亦以譬虛空
云何如此顯現而實非有。依他性一切種非不有。若無依他性真實性亦無。一切無不成。若無依他性及真實性。則有無染污及清凈品過失。此二品可知非無是故非一切皆無。此中說偈。
若無依他性真實性亦無
則恒無二品謂染污清凈
諸佛世尊于大乘中說鞞佛略經。此經中說。云何應知分別性。由說無有品類此性應知。云何應知依他性。由說幻事鹿渴夢相影光谷向水月變化如此等譬應知其性。云何應知真實性。由說四種清凈法應知。此性四種清凈法者。一此法本來自性清凈。謂如如空實際無相真實法界。二無垢清凈。謂此法出離一切客塵障垢。三至得道清凈。謂一切助道法及諸波羅蜜等。四道生境界清凈。謂正說大乘法。何以故。此說是清凈因故非分別。清凈法界流故非依他。由此四種清凈法。攝一切清凈法皆盡。此中說偈。
幻等顯依他說無顯分別
若說四清凈此說屬真實
清凈由本性無垢道緣緣
一切清凈法四皆攝品類
何因何緣是依他性。如經所說。幻事等譬所顯。于依他性中為除他虛妄疑惑。云何他于依他性中生虛妄疑惑。諸說。于依他性中有如此虛妄疑心。若實無有物。云何成境界。為決此疑故說幻事譬。若無境界。心及心法云何得生。為決此疑故說鹿渴譬。若實無塵。愛非愛受用云何得成。為決此疑故說夢相譬。若實無法。善惡二業愛非愛果報云何得生。為決此疑故說影譬。若實無法。云何種種智生。為決此疑故說光影譬。若實無法。云何種種言說起。為決此疑故說谷響譬。若實無法。云何成緣真實法定心境界。為決此疑故說水月譬。若實無法。云何諸菩薩故作心無顛倒心。為他作利益事于六道受生。為決此疑故說變化譬。婆羅門問經中言。世尊。依何義說如此言。如來不見生死不見涅槃。于依他性中依分別性及依真實性。生死為涅槃依無差別義。何以故。此依他性由分別一分成生死。由真實一分成涅槃。阿毗達磨修多羅中佛世尊說法有三種。一染污分。二清凈分。三染污清凈分。依何義說此三分。于依他性中分別性為染污分。真實性為清凈分。依他性為染污清凈分。依如此義故說三分。于此義中以何為譬。以金藏土為譬。譬如于金藏土中。見有三法。一地界二金三土。于地界中土非有。而顯現金實有不顯現此土。若以火燒煉土則不現金相自現。此地界土顯現時由虛妄相顯現。金顯現時由真實相顯現。是故地界有二分。如此本識未為無分別智火所燒煉時。此識由虛妄分別性顯現。不由真實性顯現。若為無分別智火所燒煉時。此識由成就真實性顯現。不由虛妄分別性顯現。是故虛妄分別性識即依他性有二分。譬如金藏土中所有地界。復次有處世尊說一切法常住。有處說一切法無常。有處說非常非無常。依何義說常。此依他性由真實性分常住。由分別性分無常。由二性分非常非無常。如依此義說常無常無二。如此說苦樂無二。善惡無二。空不空無二。有我無我無二。靜不靜無二。有性無性無二。有生無生無二。有滅無滅無二。本來寂靜不寂靜無二。本來涅槃非涅槃無二。生死涅槃無二。由如此等差別。諸佛如來依義密語。由此三性應隨決了。常無常等正說如前解釋。此中說偈。
如法實不有如彼種種現
由此法非法故說無二義
依一分說言或有或非有
依二分說言非有非非有
如顯現不有是故說永無
如顯現實有是故說非無
由自體非有自體不住故
如取不有故三性成無性
由無性故成前為后依止
無生滅本靜及自性涅槃
復次有四意四依。一切佛世尊教應隨決了。一平等意。譬如有說。昔是時中我名毗婆尸久已成佛。二別時意。譬如有說。若人誦持多寶佛名。決定于無上菩提不更退墮。復有說言。由唯發愿于安樂佛土得往彼受生。三別義意。譬如有說。事如是等恒伽所有沙數諸佛。于大乘法義得生覺了。四眾生樂欲意譬如如來先為一人贊嘆布施后還毀呰。如施戒及余修亦爾。是名四種意。四依者。一令入依。譬如于大小乘中佛世尊說人法二種通別二相所攝俗諦。二相依。譬如隨所說法相中必有三性。三對治依。此中八萬四千眾生煩惱行對治顯現。四翻依。此中由說別義言詞以顯別義譬。如偈言。
阿娑離娑羅摩多耶毗跋耶斯者修絺多
離施那者僧柯履多羅槃底菩提物多摩
若人欲廣解釋大乘法。略說由三相。應當如此解釋。一廣解緣生體相。二廣解依因緣已生諸法實相。三廣解成立所說諸義。廣解緣生體相者。如偈說言。熏習所生諸法。此從彼如此果報識及生起識。由更互因生。廣解釋依因緣已生諸法實相者。諸法者。謂生起識為相。有相及見識為自性。復次諸法依止為相。分別為相。法爾為相由此言說于三性中諸法體相則得顯現。如偈言。
從有相有見應知法三相
云何得解說此法相。分別性。于依他性實無所有。真實性于中實有。由此二不有有故。非得及得未見已見。真如一時自然成。于依他性中分別性無故。真實性有故。若見彼不見此。若不見彼即見此。如偈言。
依他中分別無但真實有
故不得及得于中二平等
廣解成立所說諸義者。譬如初所說文句。由所余諸句顯示分別。或由功德依止。或因事義依止。功德依止者。廣說佛世尊功德。最清凈慧無二行。無相法為勝依。意行住于佛住。至得諸佛平等行無礙行。不可破無對轉法。不可變異境不可思惟。所成立法。至三世平等。于一切世界現身。于一切法智慧無礙。一切行與智慧相應。于法智無疑。不可分別身。一切菩薩所受智慧。至無二佛住波羅蜜。至無差別如來解脫。智究竟已得無邊佛地。平等法界為勝虛空界。為后邊最清凈慧。如此初句由所余句。次第應知分別解釋。若如此正說法義得成最清凈慧者。諸佛如來智慧。于一切法清凈無不了別。如此本義應知由二十一佛功德所攝。于所知一切無障行起功德。于有無無二相真如最清凈令入功德。不由功用不舍如來事佛住功德。于法身依止及意事無差別功德。修習一切障對治功德。降伏一切外道功德。生于世間非世間法所染污功德。安立正法功德。四種善巧答他問功德。于一切世界中顯現應化身功德。能決他疑功德。由種種行能令他入功德。于未來世法生智功德。隨眾生樂顯現功德。能行無量依止眾生正教化事功德。平等法身波羅蜜成就功德。隨眾生意顯現純凈佛土功德。是三種佛身無離無別處功德。窮生死際能生一切眾生利益安樂功德。由無盡功德。因事義依止者。如經言。若菩薩與三十二法相應說名菩薩。于一切眾生與利益安樂意相應。令入一切智智意。我今于何處中當相應如此智。舍高慢心堅固善意。非假作憐愍。意不貪報恩。于親非親所平等意永作善友意。乃至無余涅槃稱量談說歡笑先言于諸眾生慈悲無異于所作事無退弱心無厭倦心聞義無足。于自作罪能顯其過。于他作罪不怪訶責。于一切威儀中恒持菩提心。不求果報而行布施。不著一切怖畏及道生受持禁戒。于一切眾生忍辱無礙。為引攝一切善法行于精進。修三摩提滅離無色定。與方便相應智。四攝相應方便于持戒破戒中。善友無二。事善知識恭敬心。聽法恭敬心樂住阿蘭若處。于世間希有不生安樂心。于下品乘不生喜樂心。于大乘教觀實功德。遠離惡友敬事善友。恒治四種梵住。治無量心清凈。恒游戲五神通。恒依智慧行。于住正行不住正行眾生。無舍離心引攝大眾。一向決定言說恭敬實事先恭敬行。菩薩心與如此等法相應說名菩薩。由如此文句前說初句應知。解說初句者。謂于一切眾生利益安樂意。此利益安樂意文句別有十六文句所顯業應知。解說十六業者。一傅傅行業。二無倒業。三不由他事自行業。四不可壞業。五無求欲業。有三句解釋應知。不貪報恩。有恩無恩眾生不生愛憎心。隨順行乃至余生隨處相應言說業。有二句解釋應知。有苦有樂無二眾生平等業。無下劣業。不可令退轉業。攝方便業。厭惡所對治業。有二句解釋應知。無間思量業。行進勝位業。有七句解釋應知。正修加行六波羅蜜。恭敬行四攝成就方便業。有六句解釋應知。事善知識聽聞正法。住阿蘭若處。遠離邪覺觀。正思惟功德。有二句。顯事善友功德。有二句。顯成就業。有三句解釋應知。治無量心清凈得威德。證得功德安立他業。有四句解釋應知。引攝大眾無有疑心。立正教學處。法財二攝無染污心。如此等句。應知解釋初說文句。此中說偈。
取如前說句隨德句差別
取如前說句由義別句別
應知入勝相品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