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2章

釋曰。云何是問詞。凡約六義為問。一約修位境界為問。修道境界自有三種。一加行依止謂文教。二修行資糧謂依理判義。三修行所通達處謂修慧境界。后三句明三慧境界。以答此問。二約修位三慧功能為問。后三句明三慧功能。以答此問。初明聞慧是修慧方便。次明思慧是修慧資糧。后明無分別智是修慧體。三約修位修慧因果為問。后明無分別智后所得。以答此問。由修慧此智得生故。是修慧果。若無此智不得進后道故。是修慧因。四約修位四修為問。后明長時修乃至無余修。以答此問。五約修位依止為問。后明轉依以答此問。若無此轉依為依止。修位不成圣道。何以故。凡夫依未轉故。六約修位勝用為問。后明三身以答此問。為圓滿自利利他兩用故修加行。復次

論曰。云何

釋曰。通問修位次第。后具明次第。從初起修心乃至修位究竟。以答此問。先以三句明聞思修位即三慧境。次三句顯能入三境功能。即是三慧。次顯利他功能。即無分別智后所得。如自所證為他解說。次明四修顯修位。由四修得成滿。次明轉依顯自利轉依。是得法身四德之本。故是自利。次明三身。三身于究竟修位得成。能平等利益自他。法身是自利。應化二身是利他。復次

論曰。如佛廣說所安立法相。于菩薩十地

釋曰。十地即華嚴經中十地品所顯文句。此文句中。如來廣說隨所安立道理。復次

論曰。由攝一切如來所說大乘十二部經故得現前

釋曰。合如來所說一切法。通為一境。復次

論曰。由治所說通別二境

釋曰。所合之境為單為復。欲顯雙觀真俗通一無相。復次

論曰。由生起緣極通境。出世無分別智。及無分別智后所得奢摩他毗缽舍那智

釋曰。顯道二體更互相攝。由奢摩他故智不散。由毗缽舍那故。定無啖味等染污。復次

論曰。無分別智后所得奢摩他毗缽舍那智。由無量無數百千俱胝大劫中。依數數修習。由昔所得轉依。為得三種佛身更修加行

釋曰。此智為是世智為出世智。不可說是世智以非世間所習故。不可說是出世智。以于世間心中起故。故此心異無分別智心。此心亦可說世出世及非世非出世。此二智于長時數習故得轉依。由轉依故菩薩作心云。我今必定應得三種佛身為此義故更修加行

論曰。是聲聞見道。是菩薩見道。此二見道差別云何

釋曰。聲聞見道是他道。菩薩見道是自道。此二見道道差別及果差別。其相云何

論曰。聲聞菩薩見道。應知有十一種差別

釋曰。前五明道差別。后六明果差別。前五明道差別者

論曰。何者為十一。一由境界差別。謂緣大乘法為境

釋曰。如來所說大乘十二部經。說修行法。緣此法為境故發道心。小乘道則無此事

論曰。二由依止差別。謂依大福德智慧資糧為依止

釋曰。此道與二乘及世間道有異。世間但修福德而無智慧。二乘但修智慧而無福德。菩薩具修福德智慧。故助道得成。助道即是依止。此依止在道方便中即思修二慧

論曰。三由通達差別。謂通達人法二無我

釋曰。先于方便中已得思修慧。從此得入真觀。能通達人法二無我理故。于人法不生愛著。凡夫著人。二乘著法。菩薩并不著。故言離欲人法。此即明菩薩所得真修慧。是正道體異于小乘

論曰。四由涅槃差別。謂攝無住處涅槃。以為住處

釋曰。此涅槃非是道果。是道住處。何以故。由菩薩行般若。觀察生死過失故。修道不在生死。由菩薩行大悲。觀眾生苦起救濟心。雖不在生死而不舍生死故。不住涅槃。由道住此處不執真俗二相生故。名無相道。小乘道則無此事

論曰。五由地差別。謂依十地為出離

釋曰。道有下中上。上即是十地。此十地出離四種生死。為通功能。依此十地菩薩道。能出離異于小乘。后六明果差別者

論曰。六七由清凈差別。謂滅煩惱習氣。及治凈土為清凈

釋曰。前有五事已明道差別。此下六事。次明修道所得果與二乘有異。第六明內清凈。第七明外清凈。內由自相續中修道。滅除煩惱習氣故。名內清凈。外由修凈土行。所居之土無有五濁。如頗黎柯等世界故。名外清凈。內為自清凈。外為清凈他。小乘則無此事

論曰。八由于一切眾生得平等心差別。謂為成熟眾生。不舍加行功德善根

釋曰。菩薩如自身應般涅槃。欲般涅槃一切眾生。由此平等心故。不舍加行功德善根。余度為功德般若為善根。又五度為功德精進為善根。又般若精進為善根。余度為功德。少乘則無此事

論曰。九由受生差別。謂生如來家為生故

釋曰。見真如理。證佛法身。能使如來種性不絕故。稱生如來家由生如來家乃至當來得成佛故。言為生故。小乘則無此事

論曰。十由顯現差別。謂于佛子大集輪中。常能顯現。為攝受正法

釋曰。諸菩薩通稱佛子。眾多菩薩聚會故言大集。如來所說法有三義故名輪。一能上下。二未得能得已得能守。三能從此到彼。菩薩常于大集中顯現示不破僧。常于法輪中顯現示能護持正法。已得令不失為攝。未得令得為受。小乘則無此事

論曰。十一由果差別。謂十力無畏不共如來法。及無量功德生為果故

釋曰。菩薩修道皆為得如來。如此等果。小乘則無此事

論曰。此中說兩偈

釋曰。此中即見道中說兩偈。顯從見道方便入真如觀

論曰

名義互為客  菩薩應尋思

應觀二唯量  及彼二假說

從此生實智  離塵分別三

若見其非有  得入三無性

論曰。名義互為客。菩薩應尋思

釋曰。名于義中是客。義于名中亦是客。以非本性類故。菩薩入寂靜位。應觀此道理。此即第一尋思方便

論曰。應觀二唯量及彼二假說

釋曰。菩薩應觀名義二法。唯無所有為量。何以故。義有二種。一自性二差別。悉無所有。但是假說。此假說若與義同。義無所有假說亦無所有。若與義不同。則自然無所有。假說即是名。名無所有故于義是客。義無所有故于名是客。無所有是名義本性故。以本性為唯量。若分別作名義。此分別本性無相故。以無相為名義唯量。此即第二如實智方便

論曰。從此生實智離塵分別三

釋曰。從四種尋思生四種如實智。何人能得此四智。若人能見三種。但是分別實無外塵。此人則得一分如實智。何者是三分別。一分別名。二分別自性。三分別差別

論曰。若見其非有

釋曰。前二句明了達三分別。得入無塵觀。依依他性以遣分別性。此句明依真如遣依他性。云何能遣。由名義無所有。能分別亦不得是有。何以故。若所分別名義是有。能分別緣此名義。可說是有。由名義無所有。所分別因緣既是無。能分別體亦無所有。若菩薩見名義無所有故。能分別亦無所有。此菩薩得入何觀

論曰。得入三無性

釋曰。菩薩見名義更互為客。入異名義分別性。若菩薩見名自性假說。差別假說唯分別為體。得入分別無相性。若菩薩但見亂識無六種相。此亂識體不成故不可說。因緣不成故不可執有生起。此中分別既無。言說亦不可得。則入依他無生性。若菩薩見此二義有無無所有。則入三無性非安立諦

論曰。又正教兩偈如分別觀論說

釋曰。今此論中顯入見道境智不圓滿故引分別觀。論兩偈顯成此義。何人何位能見此心。但是影無實法義

論曰

菩薩在靜位  觀心唯是影

舍離外塵相  唯定觀自想

菩薩住于內  入所取非有

次觀能取空  后觸二無得

論曰。菩薩在靜位觀心唯是影

釋曰。唯菩薩人在寂靜位。能作此觀法。義實無所有。心似法義顯現。故說唯是影

論曰。舍離外塵相唯定觀自想

釋曰。若人在寂靜位中。已了別心唯是影。能除外塵相。是自心似法及義相起。作如此觀

論曰。菩薩住于內

釋曰。若菩薩心。如此得住實無有塵。心緣內心起。不緣外塵故住于內。若住于內此心定何所觀

論曰。入所取非有

釋曰。是所取義實無所有。菩薩能見所取境空

論曰。次觀能取空

釋曰。由所取義既實非有。世間所說心是能取。如此道理亦不得成。是故觀行人亦不見有能取心。前已不見所取。后又不見能取。是時觀行人有何所得

論曰。后觸二無得

釋曰。真如非所取非能取。以無所得為體故。說真如為二無得。是人先已入無相性。次入無生性。后入真如無性性。觸以入得為義。由入得真如故名為觸。前兩偈與后兩偈異相云何。前兩偈約名義及假說。顯四尋思及四如實智。為方便得入真觀。后兩偈明三性體及三無性。又前兩偈顯正教。明入三性及三無性。后兩偈顯所入三性及三無性

論曰。復有大乘莊嚴經論。所說五偈為顯此道

釋曰。經義深隱難解。如實顯了經中正義。故名莊嚴經論。論解此經故得莊嚴名。莊嚴經論中有眾多義。今但略取五偈。此偈欲何所顯。此偈為顯于修道中難覺了義

論曰

菩薩生長福及慧  二種資糧無量際

于法思惟心決故  能了義類分別因

論曰。菩薩生長福及慧

釋曰。菩薩如前釋生在見位。長在修位。又初剎那名生。后剎那名長。又單名生復名長。菩薩所修唯復無單故。生長一時而成。所生長何法。謂福及慧。施等三度名福。般若名慧。精進及定若為生福則屬福。若為生慧則屬慧。所以爾者。精進若生布施。持戒忍辱則屬福。若為生聞思修慧則屬慧。定若依四無量起。緣眾生為境則屬福。若為生盡智無生智及無分別智等則屬慧。誰能生長。謂菩薩人

論曰。二種資糧無量際

釋曰。此福及慧有二種功用。一能助道。二能成道體。由此二故道得成就。故說此二為道資糧。此二用幾功力。凡經幾時得成就道。功力無量時節無際。無言顯長遠。譬如說大海無量大劫無際。以長遠故資糧亦爾。修一一度皆遍一切眾生。故功力無量。修一一度經三阿僧祇劫。故經時無際

論曰。于法思惟心決故

釋曰。由定后心觀察諸法。是故于法心得決定。又菩薩備修五明。于度量方便具足自能故。于思惟心得決定

論曰。能了義類分別因

釋曰。菩薩能比能證故名能了。真俗二諦名為義類。知此義類但以分別為因。是故能了

論曰

已知義類但分別  得住似義唯識中

故觀行人證法界  能離二相及無二

論曰。已知義類但分別

釋曰。由菩薩已于義類及分別。心決定故

論曰。得住似義唯識中

釋曰。由菩薩如此思惟。但識似塵顯現故。菩薩心住唯識中不緣外起

論曰。故觀行人證法界

釋曰。由觀行人離外塵。但緣識住知塵無相。名證法界

論曰。能離二相及無二

釋曰。所證法界有何相。離能取所取二相。及無人法二分別。如此法界菩薩已證

論曰

若離于心知無余  由此即見心非有

智人見此二不有  得住無二真法界

論曰。若離于心知無余

釋曰。由此方便令法界可證。今顯此方便。知離唯識外無別有余法

論曰。由此即見心非有

釋曰。由見所緣義非有。知能緣心亦非有

論曰。智人見此二不有

釋曰。智人謂諸菩薩。見境及心二皆非有

論曰。得住無二真法界

釋曰。菩薩若見二皆非有。則得住真法界。真法界者。無塵無識故言無二。離顛倒及變異二虛妄故名真。是諸法第一性故名法界

論曰

由無分別智慧人  恒平等行遍一切

染依稠密過聚性  遣滅如藥能除毒

論曰。由無分別智慧人恒平等行遍一切

釋曰。此已見真如菩薩說名慧人。已于見道中得無分別智。此智何相。一以無退為相。不退故稱恒。二以平等行為相。此智見一切法平等理。猶如虛空。于如來所說十二部修多羅三乘等法。同見一味無有差別。內外法名一切。內外諸法同一如性故名為遍。平等行顯智慧體。遍一切顯智慧境界。由如此無分別智菩薩。欲何所作

論曰。染依稠密過聚性

釋曰。三種不凈品名染。此染以過聚性為依止。從過聚性生故。此過聚性名稠密。以難解難破故。離如來正教。余教不能令解故言難解。離無分別智。余智不能破故言難破。一切染污法熏習種子。是過聚性體

論曰。遣滅如藥能除毒

釋曰。此性是三品不凈法因。難解難破惑等熏習種子為性。由無分別智聰慧人。能遣能滅此過聚性。如阿伽陀藥能除諸毒。遣約現在。滅約未來。即是菩薩盡無生智

論曰

佛說正法善成立  安心有根于法界

已知憶念唯分別  功德海岸智人至

論曰。佛說正法善成立

釋曰。一切三世諸佛共說此法。所說理同不相違背。故名正法。又欲顯說者勝故言佛說。由所說道理勝及所得果勝故名正法。如來成立正法有三種。一立小乘。二立大乘。三立一乘。于此三中第三最勝。故名善成立

論曰。安心有根于法界

釋曰。菩薩先已得聞思二慧。安心于如來正法中。后合觀如來一切正說為境界。即是無分別智。此智名有根。得此智已余智皆滅。唯此智不可動壞。故名有根。復次于三無流根中。此智為第一。謂未知欲知根。故名有根。復次解脫有三事。一能生解脫。二能持解脫。令住不失。三能用解脫。自利利他。此解脫三事即配三無流根。此無分別智通于三處得名。自體是根。又能為他作根故名有根。此有根心安住法界中

論曰。已知憶念唯分別

釋曰。菩薩已住有根心中。后出觀時在無分別后智心中。如前入觀事皆能憶念。知此憶念非實有。唯是分別。由無分別智及無分別后智。菩薩得進何位

論曰。功德海岸智人至

釋曰。如來功德因中。有十地十波羅蜜等。果中有智德斷德恩德。如此諸德唯佛一人。余人所不能得。故名為海。因果究竟名之為岸。智人即是菩薩。菩薩乘前二智。能至未曾至功德海岸。此中五偈總明眾義。第一偈顯道資糧。第二偈顯道加行。第三偈顯見道。第四偈顯修道。第五偈顯究竟道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南县| 绥宁县| 运城市| 定远县| 淮安市| 遵义县| 黔江区| 阜阳市| 台中县| 板桥市| 荥经县| 巧家县| 沅陵县| 苍溪县| 建水县| 杭州市| 师宗县| 佛山市| 乌拉特后旗| 吉林省| 清流县| 上林县| 囊谦县| 监利县| 永修县| 探索| 云阳县| 共和县| 许昌市| 建阳市| 伊春市| 黄浦区| 大埔区| 罗田县| 尉犁县| 疏附县| 察雅县| 南华县| 康保县| 临安市| 凌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