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里門三
自城郭至坊巿居者之適也自館驛至津渡行者之便也郡自天臺(tái)徑越自黃巖徑溫自寧海徑明自仙居徑栝車聯(lián)轂擊經(jīng)行者無藝晝涉夜憩詎容頃刻失其節(jié)哉余觀南方治一橋費(fèi)緡錢輒十?dāng)?shù)萬他郡館舍亦輝敞相望是州獨(dú)寥寥焉杰然者一二而已然因其舊而崇葺之毋俾滋壞自足以紉吾邦之闕而不必深艷乎其它也即是一端亦足以觀政矣
館驛
州
天臺(tái)館在州南一百三十步俗名行衙干道九年火淳熙三年尤守袤重建嘉定十六年齊守碩重修
丹邱驛在州東南一里舊傳葛元煉丹于此故名干道九年火今為民居【按孫綽賦仍羽人于丹邱丹邱今寧海有之天臺(tái)記載晉虞洪入丹邱山遇丹邱子求茗則得名舊矣今臨海有丹邱觀寧海有丹邱院亦此義也】
嘉祥館在州東五十步舊號(hào)小行衙嘉泰四年廢后并入添差通判聽今廢
臨海
泰安驛在縣西北四十七里慶元中葉守籈重建今廢【洪文惠公適曉發(fā)此驛詩云秋夢不能曉起行山徑迷小車驚宿鷺列炬誤鳴雞冷怯霜華重光瞻斗柄低金庭有佳處芳桂想幽棲】
橫溪驛在縣東北五十里今廢
黃巖
亭山館在縣南三里瀕河慶元五年令常浚孫建
仁風(fēng)驛在縣北三里舊名永寧干道三年令周蒙更今名
白峰驛在縣南四十五里今廢
天臺(tái)
赤城驛在縣西南二百步
飛泉驛在縣西二十五里今廢
靈溪驛在縣東二十里舊路由此入京今亭頭是也后改自東門遂廢【唐鄭巢夜泊有詩云孤吟疏雨夜荒館亂峰前曉鷺棲危石秋萍滿敗船溜從華頂落樹與赤城連已有求閑意來期在暮年】
仙居
安洲驛在縣西三百步舊名栝蒼紹興二十六年令梅克明建后廢嘉泰二年令林岳重建以近安洲山更今名【樓參政鑰為之記】
蒼嶺驛在嶺上今廢
寧海
迎恩驛在縣東一百步今廢
妙相寺驛在縣東五十步嘉定六年令鄭如松重建
海口驛在縣北一百一十里今廢
縣渚驛在縣南七十五里今廢
橋梁
州
平橋在州治小聽前淳熙十五年宗守穎重建跨池為屋左右植芙蓉【曾守幾有詩云浪說吾邦小清池思有余水風(fēng)涼枕簟荷氣馥衣裾客位經(jīng)過少官曹簿領(lǐng)疏良辰不行樂秋水落芙蕖】
州橋一名南橋在州南八十步
順政橋一名東橋在州東六十步因門得名
學(xué)橋在州東南一百步
賣茆橋在州東二百六十步
狀元橋在州東一里陳侍郎公輔居之
永泰橋在州東一里小街直上
保寧橋在州東一里戶曹巷東
白塔橋在州東南二百三十步以其側(cè)有塔焉故名
悟真橋在州東北二百八十步舊名黃牛坊橋慶元三年葉守籈更今名【事見悟真坊】
觀橋在州東北一里以近天慶觀故名按慶歷七年元守絳建十石梁于河以通車馬詢之故老謂今兩州橋觀橋?qū)W橋賣茆橋永泰橋保寧橋其舊跡焉余則不可考矣
臨海
中津橋在縣南一里修八十六丈廣一丈六尺淳熙八年唐守仲友建橋之節(jié)二十有五藉舟五十規(guī)制閎縝為一時(shí)壯觀先是城臨三津其中最要自甌閩道黃巖而度者肩摩袂屬至此每病涉橋成如履通衢顧以潮汐降升朝撞暮簸春水至夏秋雨溢暴流吞嚙久則不支自紹熙元年江守乙祖慶元元年周守(日垂)二年劉守坦之嘉定四年黃守(上囗下田)六年俞守建皆重修之劉更名慶元黃仍其舊十五年齊守碩逆防其壞大加崇葺舟補(bǔ)舊者四十刱新者十有四布版道二十有七鉤欄一百六十有二又以余材別為舟五穴南岸藏之以備異時(shí)更易視舊蓋有加矣橋南有亭遇祝圣則于其地放生焉北有皇華亭世傳皇華真人上升處南又有飛仙亭【唐守記云郡介栝蒼天臺(tái)間水源二山東南流合于城西十五里東注于海城臨三津其中最要道出黃巖引甌閩往來晝夜不絕招舟待濟(jì)寒暑尤病颶風(fēng)無時(shí)嚚師牟利敝船重載命寄毫發(fā)仲友以淳熙庚子來守辛丑三月常平使者循行迓于城南戊夜登舟篙工失度比曉乃汔濟(jì)因問父老江可橋未作何故對(duì)以潮汐升降經(jīng)營為艱食于津與瀕江之巿又沮之皆中輟仲友自念承乏牧養(yǎng)繼歉歲入境人草食賴朝廷勤恤牟麥告登病少瘳矣橋大利可毋作乃分官吏庀工徒度高下量廣深立程度以寸擬丈創(chuàng)木樣置水池中節(jié)水以筩效潮進(jìn)退觀者開諭然后賦役始于四月丙辰成于九月乙亥筑兩堤于皇華亭之東甃以巨石貫以堅(jiān)木載護(hù)以菑楗中為級(jí)道兩旁為卻月形三其層以閷水勢南堤上流為夾木岸以受水沖堤間百十有五尋為橋二十有五節(jié)旁翼以欄載以五十舟舟置一碇橋不及岸十五尋為六筏維以柱二十固以楗筏隨潮與橋岸低卬續(xù)以版四鍛鐵為四鎖以固橋紐竹為纜凡四十有二其四以維舟其八以挾橋其四以為水備其二十有六以系筏系鎖以石囷四系纜以石師子十有一石浮圖二纜當(dāng)?shù)勒咧材緸榧苓w飛仙亭于南岸遷州之廢亭于北岸以為龍王神之祠為僧舍及守橋巡邏之室二十有一間南僧舍為僧伽之堂凡橋欄舟筏之役五邑共之黃巖預(yù)竹纜之需余皆屬臨海金木土石之工二萬二千七百用州錢九百八十萬米四百五十斛酒二百六十石橋既成因其地名之曰中津第賞官吏有差宴犒以落之命臨海尉支鹽官主橋事兩指使同視啟閉擇報(bào)恩寺僧行各二人奉香火置吏屬行文書番將校主巡警邏者二人守橋十有四人皆厚其廩給又以度數(shù)名物為圖志禁防法守為要策田畝財(cái)用為版籍東湖歲輸公帑數(shù)百緡改入焉以備葺費(fèi)命臨海黃巖令董葺事所以為橋計(jì)者粗備矣夫民可與樂成難與慮始方議作橋則疑中則謗既成則疑釋謗弭而悅繼之是皆常情爾然慮始之難未若保之之難金石至堅(jiān)久猶刓而泐況他乎故記其大概使后人知其勤尚或繼之且為銘曰臺(tái)江之津憧憧往來橋之夫作吾民其咨豈無智謀亦阻浮議橋之既成其勤在繼矜吾民兮閔吾勤兮永詔厥后視斯文兮】
懷義橋在縣東二里干道六年向守(汀去丁改勻)建或云尉舒亶斬惡少于此又云僧懷義建故名
東留賢橋在縣東七里本茶院橋紹熙五年為徐守子寅建
西留賢橋在縣西二十里淳熙十六年為沈守作賓建
交禮橋在縣東三里【一作交鯉言因開元中蛇與鯉斗而名又一作鮫鯉謂地臨江滸此二魚所出也按祥符間大固鄉(xiāng)舊有交禮里則是以里名橋其承襲必不謬前說稍誕后說則近俗矣】
通明橋在縣東三里以其路通四明故名后有十將鄭者居之俗呼十將橋者誤
大固橋在縣東二十里一名雙橋?yàn)I溪舊多梅花
于公橋在縣東二十里
清化橋在縣東二十五里一名下林橋
下管橋在縣東四十里
五家橋在縣東四十五里
吉祥橋在縣西三里天禧中建以近吉祥寺故名干道六年亭其上
浮岡橋在縣西一十里
八迭橋在縣西二十五里
船坊橋在縣東南五里舊有船場在東湖與今橋近舊傳嘗造船于此故名
遂仁橋在縣東南二十五里一名欄界橋
茆師橋在縣東南五十里舊傳有巫茆其姓者建此故名
東邏橋在縣東南一百二十五里
后嶺橋在縣西北四里舊名升仙
重輝橋在縣西北三十里舊名柘溪橋
洪橋在縣西北三十里
黃巖
縣橋在縣南一十五步宣和五年建
利涉橋在縣北一里嘉定四年令楊圭建修一百丈廣三丈藉舟四十功利次中津南有黃山樓【水心葉侍郎適記云嘉定四年二月黃巖縣浮橋成林鼒叔和為其知縣楊君言曰橋長千尺藉舟四十欄箘纖索堤其兩旁捆圖狻猊訖三十旬斥鐵九千木石二萬五千夫工六萬余縣東南車馬擔(dān)負(fù)而客之涂皆達(dá)于橋西北樵采攜挈而民之巿皆趨于橋諸公跨天臺(tái)陟雁宕行過黃巖皆喜曰增一橋矣蓋奔渡爭舟傾覆蹴踏之患既免而井屋之富廛肆煙火與橋相望不絕甚可壯也古無而今有難也橋于江之險(xiǎn)又難也臺(tái)州有橋自唐守始君一縣作之抗其力如州倍難也愿子記以為君酬余病未暇也叔和又言曰橋以未成為難眾人所知爾以既成為難君所自知也今歲別一囷以待異日之缺尚懼不足雖然縣籍壞七十年矣君聚田百萬畝筭而步析之更二載始得經(jīng)界之舊君之力雖尤難而承其后者易矣易則思思無窮而橋可恃以常存也愿并著之余臥水心久往來皆村野人語不到門外不知君才乃若是鄭大夫非異人耶舉鄭國解落整比大效小驗(yàn)具于春秋至捐一車則天下以為笑彼溱洧之易視今之難奚百倍翅耶豈古人于此則或有故歟世常言極今人所難不足以進(jìn)古人所易而充古人所易不能為今人所難何哉叔和之論不余質(zhì)也可無為書余少從叔和兄弟游每為余言縣直北山爽氣浮動(dòng)花柳之麗雪月之勝無不在江北余間至程頭必徘徊顧瞻輒阻江而返屢矣今既施橋而叔和與邑人日曳杖娛戲于北山潮生汝落隨江降升悠然如泳漢浴沂以歌令君之遺德而余已老不復(fù)有四方之事徒慨想而不能從也因附見之亦以志余之不忘斯游爾】
孝友橋在縣西一里修六十丈廣三丈跨大江別浦元佑中令張?jiān)俳t石為之元仲字孝友因以名橋慶元二年圯于水縣人趙伯澐糾合重建筑為五洞橋面亦五折取道當(dāng)中坎兩旁以竅水翼欄其上視舊功十倍焉今但呼西橋
永寧橋在縣東南五十步建炎二年建
桂枝橋在縣東二里左(王畢)居之紹興二十八年建
魯神橋在縣東南五里
新羅坊橋在縣東北一里即清水閘橋
東浦橋在縣東北一里二十步即混水閘橋
錢家橋在縣東南二百五十步一名永利橋
東禪橋在縣東一里
郟家橋在縣東南二百步
浮橋在縣南三里
三童橋在縣西二里
新橋在縣東三里
德勝橋在縣東南三十里宣和中建以剿寇于此故名
石秋橋在縣南八里
寺家橋在縣東南一十里
戍浦橋在縣北七里一名陳晏橋
凈土橋在縣東北一十里
新城橋在縣西北一十里
塌水橋在縣西北一十里
下仙浦橋在縣東北一十里
桐嶼橋在縣南二十里
東鑒橋在縣南二十里
下浦橋在縣西南五里
下洋山橋在縣南二十五里
柵涇橋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馬鋪橋在縣南二十五里
苦竹橋在縣西二十五里
龔嶼橋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錢嶼北橋在縣南二十五里
上龔橋在縣東一十七里
錢嶼南橋在縣西南五十里
新安橋在縣東南三十里一名路橋
小灃橋在縣西三十五里
石路窟橋在縣東南三十七里
長浦橋在縣東南四十五里
清洋橋在縣東南四十里
大浦橋在縣東南四十二里
下新橋在縣東南四十五里
新湫涇橋在縣東南四十九里
澤庫橋在縣南四十五里
新橋在縣南四十五里
丹崖橋在縣南四十五里
褊嶼橋在縣南四十五里
洋嶼橋在縣東南四十七里
新瀆橋在縣南五十里
鶩嶼橋在縣南五十里
聚石橋在縣南五十里
鳳城橋在縣西五十里
下盈橋在縣西南五十里
白塔橋在縣西南五十里
三嶼橋在縣西南五十里
關(guān)嶼橋在縣南五十里
溪口橋在縣南五十里
新涇橋在縣南五十里
安容橋在縣東南五十七里
白峰橋在縣東南五十五里
夾嶼橋在縣東南五十里
光明橋在縣東南六十里
月河橋在縣東南六十里
回浦橋在縣東南六十里
新湫南橋在縣東南六十里
應(yīng)田橋在縣西南五十里
橫嶼橋在縣南七十里
樓崎橋在縣南七十里
湖亭橋在縣東七十里
馬巷橋在縣南八十里
黃山頭橋在縣東南一十五里
莊土橋在縣南三十一里
涇土橋在縣東南四十九里
小嶼橋在縣東南七十里
長嶼橋在縣南八十里
朱村橋在縣南八十里
雞鳴橋在縣南八十里
塘下橋在縣東南八十里
消湖橋在縣東南八十里
下湖橋在縣東南九十里
天臺(tái)
臨川橋在縣西一里舊名西橋隆興二年令王琰絫石而建且亭其上陳知院骙以琰臨川人也故名【陳知院記云臨川王公琰紹興三十二年春綰一銅章綬以荊國文公濟(jì)天下之緒余濟(jì)天臺(tái)越隆興元年冬十月甲戌新作橋于邑西之溪從民欲也溪距邑庭可一里源自五峰雙澗北迤而至眾山復(fù)繞旁流輳委會(huì)霖潦則激焉如轟涌焉如奔防堤室廬蕩如也平時(shí)馬涉則濡纓負(fù)涉則濡橐聯(lián)彴以渡歲作歲圯編氓苦其役行旅咨怨前后尉李琰李異俱有建橋之役作百丈堤以捍沖溢功竟勿濟(jì)后為令者(耳卑)(耳兒)難之迨公之來嘆曰大害也不在我乎大抵銳于土功者利在亟成以要虛名莫肯為遠(yuǎn)計(jì)今我則否乃會(huì)費(fèi)五百萬錢出俸四十萬為邑先源源而應(yīng)數(shù)則充矣爰即故址相之然后奠之奠之然后營之?dāng)壅哞徴咛照哕邨t者筑者從焉非驅(qū)作焉非督公曰有穡事者與乎有焉毋納其力穹石以為楹植之屹如也巨木以為梁橫之妥如也甓以培石欲其埤也灰以涂甓欲其確也尺有五十何其修之曼曼然尺一十有九何其博之衍衍然尺二十有五何其高之岌岌然復(fù)亭其上乃舄乃飭乃敞乃奕可以息行邁可以樂閑暇可以遠(yuǎn)眺望卓哉美乎疑混物初剖有此壯觀非人力能為也二年閏月丙辰告成公乃率僚友會(huì)稽陸君溉金華陳君恕永嘉丁君康時(shí)沈君虞卿觀焉公曰吾與諸君孰名于斯僉曰大夫之力也名則在大夫士之豪民之耆老于時(shí)咸在翕然告曰愿即以臨川名表公功也請(qǐng)既獲遂歌以落之曰壯兮滄溟跨蛟龍麗兮霄漢垂螮蝀疑若有神施磨礱鞏然不動(dòng)如華崧環(huán)瞻山幄凝翠空俯睨溪紋織微風(fēng)夜半橫浮沆瀣中朝來掩映扶桑紅車馬颯沓西復(fù)東宏規(guī)碩利繄誰功競將大年壽我公愿與此橋俱無窮】
孝義橋在縣東九十二步淳化元年建因坊得名
螺溪橋在縣東七里景德三年建
石井橋在縣東一十三里咸平五年建以其旁有石井故名
靈水橋在縣東三十里淳化三年建【或引孫綽賦過靈溪而一濯之句非也綽所賦蓋福圣觀前之溪爾】
茅橋在縣西二十里舊名通濟(jì)后以地多茅姓更今名【羅提刑適未第時(shí)嘗露宿橋上后持節(jié)經(jīng)從有詩云京城濕墨遺相知心繞天臺(tái)四散飛記得小田橋上月五更河露濕人衣今斷碑尚在】
永寧通濟(jì)橋在縣西二十里父老云本鍾氏所刱或呼鍾家橋
丹霞橋在縣西一十五里以近丹霞洞故名
飛泉橋在縣西二十里蓋取孫綽賦瀑布飛流而名
振錫橋在縣北一十里國清寺東舊名東橋后寺僧亭其上以水聲如振錫更今名
豐家橋在縣東二里其水自螺溪分流昔僧豐干祖居處也
清河橋在縣東一十五里
洪橋在縣南七里以地多洪姓故名
從化橋在縣西一里
迎賓橋在縣西三里
清化橋在縣西五里
碧水橋在縣西一十五里舊名碧泉
清溪橋在縣西北五里
落馬橋在縣西北七里
仙居
縣橋在縣治前景德四年建
白水橋在縣東一百五十步嘉定十六年重建以溪水白色故名
迎恩橋在縣東六十五步舊名東河橋嘉定元年令姚偓重建以嘗迎詔書于此更今名
巿橋在縣西一百三十步景德四年建以其處巿中故名
石井橋在縣西一十里嘉定十四年重建
慶云橋在縣東一十里純熙觀慶元元年建以其有慶云之瑞故名
社橋在縣西二里以其處社壇側(cè)故名上有傾蓋亭
杜橋在縣西三十里以邑人杜氏建故名
彭溪橋在縣東二十里以其接彭水故名
板橋在縣西四十里建炎中改甃以石云
鳳仙橋在縣西六十五里
新坊橋在縣西五十五里
廣業(yè)橋在縣西六十里
長橋在縣南二里以其水自盂溪入大溪故名今廢
苦竹橋在縣西五里以其側(cè)多植苦竹故名
斷坑橋在縣東一十五里今廢
寧海
縣橋在鼓樓前五步
桃源橋在縣東一百九十步夾岸多桃花舊傳水之源出天臺(tái)因取劉阮事而名北有放生池廣度橋在縣東八十步
通遠(yuǎn)橋在縣西二十五里崇福寺西【羅提刑適有憶西橋寄昉師詩云長憶西橋避暑時(shí)天風(fēng)六月襲人肌水隨地脈來無盡云過山頭去不知拂岸稚松應(yīng)偃蓋當(dāng)年游子已龐眉憑師莫?jiǎng)酉吺舸龞|歸題好詩】
桐山西橋在縣東北二十里因山得名嘉佑八年縣人應(yīng)宗貴絫石而建【羅提刑適為之記】后壞淳熙十二年民張?zhí)度约苣緸橹咎剖刂儆褳橹洝?
三界橋在縣西溪南五里
道士橋在縣東北五里舊以天慶觀在焉故名
十二保橋在縣西北四十里
石囗溪橋在縣北七十里
摘星橋在縣南二十五里摘星嶺下
白嶠橋在縣東五里
黃墈橋在縣東南一十里
海游橋在縣南六十里因地得名今廢一名新巿橋
泗洲橋在縣西三里
通德橋在丞聽前五步今廢
橫塘橋在縣西南六十里吳越時(shí)葉太傅景泰七世孫建俗呼葉家橋今廢
新巿橋在縣西南六十里今廢
津渡
臨海
邵家渡在縣東北二十里
蓮盤渡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
上廣渡在縣南九十里
家子渡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
柵浦渡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
礁頭渡在縣東南七十里
亭山渡在縣東南六十里
石仙渡在縣東南六十里
西岑渡在縣東南六十里
磧村渡在縣東南四十里
涇山渡在縣東南一十五里
三江渡在縣西一十五里
中渡在縣東南一里
西渡在縣西一里
冷水渡在縣東南三里
三十六渡在縣東二十里西自潮漈東至小芝凡三十有六節(jié)故名
姥窟渡在縣南一十五里
下渡在縣東南二里
小石渡在縣西五十里
邵家渡在縣東三十里
仙人渡在縣西三十里
曹庵渡在縣西五十里
黃巖
磊石渡在縣東南一百里
黃林渡在縣東北五里
白石渡在縣東北一十里
斷江渡在縣西一十七里
西浦渡在縣西門外后以建西橋廢
江亭渡在縣北一里后以建利涉橋廢
天臺(tái)
澥渚渡在縣東一十里始豐水出于此其清如紺碧焉
杜潭渡在縣東二十五里與臨海分界
溪南上渡在縣西南一里
溪南下渡在縣南一里
曹家?guī)r渡在縣西三里
仙居
清口渡在縣西南八里
石井渡在縣西一十五里
趙墺渡在縣南五里
櫸溪渡在縣西三十里
石牛渡在縣東八里
韋羌渡在縣西三十五里
河頭渡在縣南三里
廣業(yè)渡在縣西六十里
寧海
亭渡在縣東二十五里
柿岙渡在縣東一十里
砂碕渡在縣北五十里
王公渡在縣北六十里
練蛇渡在縣南八十里
上白溪渡在縣西四十五里【即狐嘯溪渡】
下白溪渡在縣南一十五里
沙頭渡在縣南一十五里
浮溪渡在縣北四十里
夷吾渡在縣西一十里
海游渡在縣南六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