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7章

  • 黃帝素問直解
  • 高士宗
  • 978字
  • 2015-12-12 16:06:49

頸脈動喘疾咳,曰水。目內(nèi)微腫,如臥蠶起之狀,曰水。溺黃赤安臥者,黃膽。已食如饑者,胃疸。面腫,曰風(fēng)。足脛腫,曰水。目黃者,曰黃膽。溺,鳥,去聲。更有不待診尺,但論疾而知其病之所在者,如頸脈動喘疾咳,則知水氣內(nèi)動,故曰水。

目內(nèi)微腫,如臥蠶起之狀,則知水氣外呈,故亦曰水。若溺黃赤安臥,則知濕熱在中,而為黃疸。已食如饑,則知邪熱在中,而成胃疸。論其面腫,則知風(fēng)動于上,故曰風(fēng),論其足脛腫,則知水動于下,故曰水。所謂黃膽者,不但溺黃赤安臥,必目黃者,始曰黃膽。上文未言目黃,故重言以申明之。此論疾而知其病之所在也。

婦人,手少陰動甚者,妊子也。少陰尺脈也,診尺之法,即知病之所在,亦可知婦人之有妊。婦人兩手少陰脈動甚者,則知腎氣有余,感天一所生之氣,故妊子也。

脈有逆從,四時未有藏形。春夏而脈瘦,秋冬而脈浮大,命曰逆四時也。脈有逆從,即上文脈從陰陽,脈逆陰陽之謂也。四時未有藏形,至春夏而脈未弦鉤,至秋冬而脈未毛石也。春生夏長,其氣外盛,而脈反瘦,秋收冬藏,其氣內(nèi)斂,而脈反浮大,與時不順,命曰逆四時也。

風(fēng)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堅者,皆難治。命曰反四時也。有病之脈,亦貴陰陽外內(nèi)之相應(yīng)。如風(fēng)熱之病,陽氣盛也。脈應(yīng)洪大,而反靜,泄而脫血,陰虛病也。

脈應(yīng)內(nèi)虛,而反實,病在中,則邪實于內(nèi),脈應(yīng)沉實,而反虛。病在外,則邪盛于外,脈應(yīng)浮大,而反澀堅,此脈不應(yīng)病,病不應(yīng)脈,皆為難治。亦命曰反四時也。

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人籍水谷以生,是人以水谷為本。人非水谷不生,故人絕水谷則死。人絕水谷則死,而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柔和之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至春而肝不微弦,至冬而腎不微石也。此脈本于胃,而胃本于水谷也。

太陽脈至,洪大以長。少陽脈至,乍數(shù)乍疏,乍短乍長。陽明脈至,浮大而短。此舉三陽之脈象,以明胃氣合于三陽之六腑。下文平脈病脈死脈,以明胃氣合于三陰之五臟也。太陽,巨陽也。太陽脈至,則洪大以長,此陽氣有余,而主開之象也。少陽,初陽也,少陽脈至,則乍數(shù)乍疏,乍短乍長,此初陽漸生,而主樞之象也。陽明,二陽也。陽明脈至,則浮大而短,浮大,陽也。浮大而短,陽明主闔之象也。三陽主六腑,胃氣合于六腑,故舉三陽之脈以明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萍乡市| 丁青县| 北宁市| 利津县| 抚顺市| 岳阳市| 体育| 建宁县| 天峨县| 华池县| 湘西| 中超| 遵化市| 乌海市| 土默特右旗| 钟祥市| 大埔区| 嘉义市| 张掖市| 延川县| 伽师县| 华亭县| 中方县| 分宜县| 和龙市| 湖州市| 常德市| 乌鲁木齐县| 景东| 柳江县| 舒兰市| 宁武县| 天峻县| 德兴市| 西贡区| 邵东县| 张北县| 琼海市| 宜兰县| 昭平县| 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