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其脈氣有余,度其形氣不足,內余,外損,故生。是以診有大方。方,猶法也。其法不外度事脈事,度其坐起有常,出入有行,可以專心主之神明,更當必清必靜,上觀下觀。司,主也,主八正之邪,以別五中之部,此度事上下之法也。按其脈之動靜,循其尺膚之滑澀寒溫,視其脈之大小,而合之病能,此脈事因格之法也。能度能脈,則逆從以得,復知病名,診可十全而不失人情矣。故診之之道,或視息,視息,脈之也;或視意,視意,度之也,脈之度之,故不失條理,道甚明察。如是,故能長久而不敝。若不知此道,則失經絕理,亡言妄期。亡言,無征之言也;妄期,妄與死生之期也。誠如是也,是謂失道。
卷之九
解精微論第八十一篇
純粹之至曰精;幽渺之極曰微。闡明陰陽水火、神志悲泣,以及水所從生,涕所從出,神志水火之原。非尋常問答所及,故曰解精微。
黃帝在明堂,雷公請曰∶臣受業、傳之行教,以經論,從容形法,陰陽刺灸,湯藥所滋,行治有賢不肖,未必能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濕寒暑,陰陽婦女,請問其所以然者,卑賤富貴,人之形體,所從群下,通使臨事,以適道術,謹聞命矣。請聞有 愚仆漏之問。不在經者,欲聞其狀。,音 。雷公受傳于帝,而帝教以經論,故曰臣受業,傳之行,教以經論;其中有從容之形法,陰陽之刺灸,湯藥之所滋。但行治有賢不肖,未必能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之內傷,燥濕寒暑之外感,以及陰陽婦女之道,請問其所以然者,曾以卑賤富貴,論人之形體,所從群下,卑賤人也,通使臨事,富貴人也,論人形體,以適道術,已于經論之中,謹聞命矣。今請問者,有 愚仆漏之問, 愚,則心不靈,仆漏,則體不具,與昔日在經之問不同。故曰不在經者,欲聞其狀。
帝曰∶大矣。不在經者,欲聞其狀,則于尋常形體之外,窮究靡遺,帝故大之。
公請問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哭泣則淚出,淚出則多涕,有哭泣而淚不出者,有淚出而少涕者,與尋常之形氣不同,公故問之。
帝曰∶在經有也。哀而泣出,在《靈樞·口問》論,有以明之。
復問不知水所從生,涕所從出也。淚,水類也。涕,液類也。必知水所從生,涕所從生,故復問之。
帝曰∶若問此者,無益于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在也。水所從生,涕所從出,非 愚仆漏之比,故無益于治也,雖工之所欲知,而實道之所在也。道之所在,有如下文所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