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74章

  • 黃帝素問直解
  • 高士宗
  • 968字
  • 2015-12-12 16:06:49

此圣人之治為然也。凡治病之道,必以氣內(nèi)為寶。氣之內(nèi)也,必循求其理,理即俞理也。若求之不得,則雌雄表里不明,故過在表里,必守三陰三陽之?dāng)?shù)。據(jù)經(jīng)脈之道以施治。始能無失俞理,若人能行此術(shù),則終身不殆。茍不知俞理之道,病在五臟,則五臟菀熱;病在六腑,則癰發(fā)六腑。診病而不審表里俞理之部,是謂失常。若能謹守此理以為治,自能與經(jīng)相明,則《靈樞》之上經(jīng)下經(jīng),凡揆度陰陽,以及奇恒之異,五中之常,皆可決以面王之明堂,而審于經(jīng)脈之終始。能如是也,受術(shù)通而人事明,可以橫行,又何五過之有哉!

卷之九

征四失論第七十八篇

上編帝云∶事有五過四德,汝知之乎?公曰不聞五過與四德。故上編疏五過,此篇征四失。蓋德者,行道而有德于心,今不知四德,是為四失,四失之征,所當(dāng)謹也。

黃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黃帝曰∶夫子所通書受事,眾多矣。試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夫,音扶。雷公不聞五過與四德。故帝曰∶夫子所通之書,所受之事,眾多矣。今猶有未聞,試自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者何在?雷公對曰∶循經(jīng)受業(yè),皆言十全。其時有過失者,愿聞其事解也。公不明四德,是為四失。故言通書受事,乃循經(jīng)受業(yè)也。循經(jīng)受業(yè),皆言十全。其中復(fù)有未聞,而時有過失者,愿請聞其事而解之也。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耶?將言以雜合耶?夫經(jīng)脈十二,絡(luò)脈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專,志意不理,外內(nèi)相失,故時疑殆?!妒緩娜菡摗吩啤霉文曛L而問之少。今日子年少,猶言子豈年少,而智未及耶?抑所得所失,子將言之。得失并陳,以其雜合而難言耶!夫人身經(jīng)脈十二,絡(luò)脈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能十全者,精神不專一,志意不治理,不能內(nèi)得于心,外應(yīng)于手,外內(nèi)相失,故時疑殆而未明。帝將語以四失而先為懲戒之。

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也。試舉四失而明言之,診有陰陽逆從之理,醫(yī)不知之,治之一失也。

受師不卒,妄作雜術(shù),謬言為道,更名自動,妄用砭石,后遺身咎,此治之二失也。更,平聲。師傳者道,自能者術(shù)。妄術(shù)為道,必遺身咎,治之二失也。

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土之薄濃,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土,舊本訛坐,今改。別,音逼。貧與富,貴與賤,薄與濃,寒與溫,勇與怯,皆有比類之道。醫(yī)不知此,自亂不明,治之三失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山县| 修武县| 增城市| 郴州市| 江油市| 博客| 星子县| 茶陵县| 靖安县| 宁阳县| 柳州市| 镶黄旗| 正宁县| 镇坪县| 伊宁县| 定西市| 红安县| 阿图什市| 广汉市| 海南省| 汕尾市| 开远市| 长治市| 精河县| 浪卡子县| 长顺县| 车险| 宿迁市| 邵阳市| 高密市| 鲁甸县| 普兰县| 黑龙江省| 余干县| 大姚县| 穆棱市| 桐梓县| 宾川县| 兴隆县| 顺昌县| 清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