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府篇
伯承上編《氣穴論》,而復言氣府也。手足三陽之脈,六腑主之。故脈氣所發之穴,即為氣府。手足三陽,合督任沖脈,凡三百六十五穴,亦應一歲之數,所以承氣穴而補其未盡之義。
足太陽脈氣所發者,七十六穴。六,舊本訛八,今改。足太陽脈氣所發之穴,計七十六穴。足太陽膀胱水府也,脈氣所發者,從足太陽經脈之氣,而發于穴也。
兩眉頭各一,入發至頂,三寸半,旁五,相去三寸,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頂,舊本訛項,今改。行,音杭。頂,前頂穴也。兩眉頭各一,攢竹穴也。自攢竹入發際,至前頂,其中有神庭、上星、囟會,故長三寸半。前頂有中行,次兩行,外兩行,故旁五。言自中及旁,有五行也。五行之內,左右相去三寸。申明旁五者,其太陽之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一行五穴,五五則二十五穴也。二十五者,中行有前頂、百會、后頂、強間、腦戶,五穴。次兩行有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左右十穴。
又次兩行,有正營、承靈、腦空、竅陰、完骨,左右十穴。共二十五穴、合兩攢竹、神庭、上星、囟會五穴,凡三十穴。
項中大筋兩旁各一。風池二穴。
風府兩旁各一。天柱二穴,以明上文外兩旁,在項中大筋兩旁名為風池者各一。內兩旁,在風府穴兩旁,名為天柱者各一穴。
俠脊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十五間各一。五臟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自風府兩旁,俠脊以下,從大椎至尻尾,計二十一節。二十一節之中,凡十五節間各一∶謂肺俞、厥陰俞、心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內俞、白環俞,左右各一,凡三十穴。十五節間,內有肺心肝脾腎五臟之俞,左右各五。膽胃三焦大腸小腸膀胱之俞,左右各六。臟俞各五、腑俞各六,總在十五間,而十五間,復在二十一節內也。
委中以下至足小趾旁各六俞。委中,腿灣委中穴也。至足小趾旁有昆侖、京骨、束骨、通谷、至陰,合委中,左右各六俞,凡十二穴。此足太陽脈氣所發,共七十六穴。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 ,上額交巔,絡腦下項,俠脊抵腰,循髀 ,至足小趾外側,故脈氣所發如此。
足少陽脈氣所發者,六十二穴。足少陽為膽府,脈氣所發之穴,計六十二穴。
兩角上各二。角,頭角也。從耳之曲鬢至天沖兩角上左右各二,凡四穴。
直目上發際內各五。直,中正也。直目上發際內,從目中正間,上于發際之內。有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左右各五,凡十穴。
耳前角上各一。頷厭二穴。
耳前角下各一。懸厘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