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曰∶病在太陰,其盛在胃,頗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謂得五有余、二不足也。病癃數十溲,太陰脈微細如發,則病在太陰,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則其盛在胃。太陰者,肺也,病在太陰,故頗在肺,陰陽之氣,不相交合,病名曰厥,是為癃厥,死不治,此所謂得五有余、二不足也。有余不足,詳見下文。
帝曰∶何謂五有余二不足?岐伯曰∶所謂五有未者,五病之氣有未也;二不足者,亦病氣之不足也。所謂五有余者∶一身熱如炭,二頸膺如格,三人迎躁盛,四喘息,五氣逆,此五病之氣為有余也。所謂二不足者∶一病癃數十溲,二太陰脈微細如發,病有有余,即有不足,此二者亦病氣之不足也。
今外得五有余,內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陽明者,陽也,主外主表。太陰者,陰也,主內主里。今外得五有余則陽明真氣不行于表,內得二不足,則太陰真氣不行于里,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所以癃厥之病,死不治也。
帝曰∶人生而有病巔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巔,作癲,下同。癲,癲癇也,生而病癲,亦先天奇病,故舉以問。
岐伯曰∶病為名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并居,故令子發為巔疾也。生而病癲,先天所受之病也,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其氣上而不下,精以養胎氣,上不下則精與驚氣并居,既生以后,故令子發為巔疾也,此癲疾為先天奇病,而屬于不治也。
帝曰∶有病龐然如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為何病?龐然如水狀,病之深也,脈大緊,身無痛,形不瘦,病之淺也。不能食,食少,病之深也。病似深復似淺,似淺復似深,病之奇也,故舉以問。
岐伯曰∶病生在腎,名為腎風,腎風而不能食,善驚,驚已,心氣痿者死。腎為水臟,今龐然浮腫,如有水狀,故病生于腎,水因風動,故名為腎風。腎者,水也。水寒之氣,籍陽火以營運,今腎風而不能食,火氣虛也。火虛則善驚,驚已,而心氣痿者,神機化滅也,故死。此腎風為先天奇病,而必死也。
帝曰∶善。重身九月而喑,胞絡脈絕,先天受虧,發為奇病,病不能治,且至于死,帝通承上文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