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8章

爾時菩薩。從般茶婆山林而出。安庠徒步。向伽耶城。既到彼已。登上伽耶尸梨沙山(隋言象頭)。欲攝身心。滅除諸惡。上彼山已。選平整處。在一樹下。鋪草而坐。是時菩薩。內心思惟三種譬喻。悉是世間希有之事。未曾聞說。未曾睹見。未曾證知。何等為三。一者所謂若有沙門。若婆羅門。雖復身體不行于欲。而其彼等所有欲中。一切心意。欲愛欲惱欲熱欲著。而滅不盡。未得正定。猶有我相。自度一身。彼等沙門。及婆羅門。恒受苦惱。意不喜者。心不樂處。不能知見。又復不得上仁之法。亦不能證無畏之處。然其彼等。雖無我相。不獨度身。不受苦惱。雖不受意。不喜不樂。而猶不能知見證法及無畏處。

譬如有人取生濕木。并及濕糞。置于水上。就中攢火。有人故從彼岸而來。就其乞火。然如是人。從生濕木濕糞水上。出力攢火。有能得火與彼人不。若能得者。終無是處。火既不出。彼人從求于何而得。如是如是。若有沙門。及婆羅門。雖不行欲。乃至不能知見證法。此即是初第一譬喻。世未曾有。亦未曾聞

爾時菩薩。復更第二思惟念言。若諸沙門。及婆羅門。雖禁制身不行于欲。彼等所有欲中。意貪熱惱及著。而滅不盡。未得正定。猶有我相。自度一身。徒受苦惱。不喜不樂。不能知見證上仁法無畏之處。又復彼等。雖無我相。不獨度身。不受苦惱。及不受心。意不喜樂。不能知見證上仁法及無畏處。譬如有人。取生濕木。置于地上。欲攢出火。亦復有人。來從乞火。向其此人。從生濕木。攢欲求火。能得于火與彼人不。若能得者。無有是處。如是如是。是諸沙門。婆羅門等。雖不行欲。乃至不能知見證法。此第二喻。世未聞有。爾時菩薩。復更第三思惟念言。若諸沙門。及婆羅門。雖禁節身不行于欲。彼等所有欲中。意愛惱熱及著。滅盡正定。此等沙門婆羅門等。雖得自利及以利他。心中喜樂。能知能見得上仁法證無畏處。譬如有人。取干燥木及以干糞。置于地上。欲攢出火。亦復有人。還從此岸。向其乞火。而其是人。用少功夫。即便得火。持與彼人。如是如是。若有沙門。及婆羅門。離欲而行。彼等設有欲中意愛惱熱皆滅。乃至得彼上仁之法。證無畏處。此是菩薩第三譬喻自意念生悉是世間未曾聞見。

爾時菩薩。從彼伽耶尸梨沙山下。來摩伽陀聚落內。次第而行。借問人言。此處有何功德可行。有何非法宜須除斷。我今欲求最上寂定最妙音辭。如是前行。至伽耶南。有一聚落。其聚落。名優婁頻螺。及至彼處。日以食時。菩薩著衣入彼聚落。詣一陶家。從乞瓦器。得已手持。歷彼聚落。次第乞食。到一村主長者之家。然其長者。名難提迦(隋言自喜)。至彼家已。卻立一面。默然而住。其難提迦。自喜村主有一善女。名須阇多(隋言善生)。彼女端正。可喜無雙。為諸世人之所樂見。其善生女遙見菩薩手持瓦器默然立住欲乞求食。善生見已。從其二乳。自然汁出。時善生女。問菩薩言。最勝仁者。仁是誰子。是何種姓。名字云何。父母何處。今欲何求。仁者云何。有何神異。今我一見。使我兩乳汁自然流。

爾時菩薩報言。善姊我名悉達。此名是我父母所立。我今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已當轉無上法輪。時善生女。聞是語已。從菩薩手。而取瓦器入自家中。滿盛香美甘味飲食。并及種種餅果羹臛。溢瓦器中。即出胡跪。奉授菩薩。囗作是言。最勝仁者。我愿恒常供養仁者。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四事所須。悉令充足。唯愿仁者。慈悲納受。我觀仁者父母立名。復見仁者精進勇猛。至意專心。必當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決定轉于無上法輪。真實不疑。仁者若成菩提道時。當來我家受我供養。度脫于我。當與仁作聲聞弟子。是時菩薩報言。善姊當如所愿。既受食已。即便舍行。

爾時菩薩。從善生女。乞得食已。于空靜處。如法而食。食已經行。漸到一處。地方平整。清凈可喜。心樂欲觀。樹林蓊郁。枝條繁茂。多饒花果。清凈流渠。香美諸水。河池泉沼。映發交橫。種種豐饒。無所乏少。彼等諸水。不淺不深。澄清皎潔。易度易取。其內無有毒惡諸蟲。周匝具足。妙好禽獸。去離聚落。不近不遙。往來乞求。無疲無乏。其間道陌。土地坦平。不下不高。易行易涉。若當有人欲求無上最勝利益。易得易成。速辦速證。兼絕蚊虻。及諸蟲蝎。又不喧鬧。晝少行人往來擾亂。夜斷音響。安靜清閑。冷暖調和。風雨順節。堪可修道禪定修心。又往昔時。有一王仙。名曰伽耶(隋言象)。在中停止。是彼王仙舊城居處。

爾時菩薩。見此地已。如是思惟。此中地勢。快好方平。暫睹即便。為人所樂。乃至堪可修道行禪。若有丈夫欲求無上最勝之利斷諸惡者此地足堪安止而住。我今既欲摧伏諸惡修諸善根。宜應停止。坐于此處。以求菩提。必令成就。

菩薩如是心思惟已。即便取草鋪坐此地。欲修習禪。既坐定已。心如是念。令諸眾生求解脫者。悉行種種眾雜苦行。所謂或有諸眾生輩。懸住二手。以舍世間一切諸事。有為法故。彼等如是苦行之人。或乞食時。不從缸囗內受于食。或有不從小囗缽內受取于食。或有不從兩羊之間受取于食。或有不從人糞穢間受取于食。或有不從柱杖人邊受取于食。或不從執刀杖人邊受其施食。如是確間。及知婦人不凈來時。不從受食。或見婦人懷妊之時。亦復不從其邊受食。或知人家有不凈業。不從受食。或有不從酒醉人邊受取其食。或有兩人吃食之時。亦復不從其邊受食。受食之時。有狗來前。亦不受食。又受食時。其上或有蚊虻等來。不凈穢惡亦不從受。或復有人。唱呼而喚。來與汝食。亦不從受。有人唱云。汝住與食。亦不從受。或人唱言。我作食施。汝當待取。亦不從受。有人故為造作于食。亦不從受。

或復有人。祭祀諸天殘余之食。亦不從受。食內若有沙糖石蜜。亦不從受。有蘇油等。亦不從受。食內或有乳酪等物。亦不從受。食內若有魚雜肉等。亦不從受。或食內有興渠臭熏諸辛味等。亦不從受。或復止受一家之食齊一囗止。或受二家。至兩囗止。乃至或受七家之食。還復食于七囗而止。或復一日止一時食。或復一日兩時而食。或一日半始吃于食。或經三日乃吃一食。或時一日少許而食。或時兩日。亦少許食。乃至七日。亦少許食。或唯食菜。或唯食稗。或復唯食樹嫩枝條。或唯食酪。或復唯食迦尼迦羅樹之枝柯。或復有時純食羊糞。或復有時純食牛糞。或烏麻滓。或食果子。或食諸種一切草根。或食藕根。或食種種草嫰枝條。

或復有唯空飲于水而以活命。或有隨宜所得多少即以活命。或復有學野獸食草以活于命。或時立地卓然而住。或復有坐一定不移。或復四支柱著于地。以囗受食。或有唯著純草之衣。

或有唯著冢間弊衣。或復有著種種草衣。或復有著憍奢耶衣。或以白桃皮作衣者。或以龍須而作衣者。或復有用諸畜生皮而作衣者。或復有用故畜生皮而作衣者。或有以諸毛[毯炎旁](博蕩反)作衣。或有破諸畜生之皮為條作衣。或復有以糞掃作衣。

或有裸形。或臥棘上。或臥板上。或復有臥摩尼之上。或臥椽上。或臥冢間。或蟻垤內。猶如蛇居。或露地臥。或復事水。或復事火。或逐日轉。或有舉其兩臂而住。或有蹲坐。或復有用沙土煙塵以涂坌身正立而住。或不梳洗。頭首面目。發如螺髻。拳攣而住。或復拔發。或拔髭須。

或復有事泉池井河渠源諸神地神樹神林神山神石神夜叉羅剎羅睺(隋言語)阿修羅王婆梨(隋言鉤)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隋言妙機)睒婆利等阿修羅王。或事歲星。或有事醫藥王仙人。或事婆羅墮仙人者。或復有事瞿曇仙人。或事毗沙門天王者。或復有事童子之天。或自在天。或復事日。或復事月。或復有事那羅延天。或帝釋天。或事梵天。或事護世四大諸天。如是各事。令歡喜已。從乞求愿。稱愿得已。各求解脫。菩薩既觀彼等如是邪求解脫。見已發心。欲行可畏極苦之行。而有偈說。

菩薩既至尼連河  以清凈心岸邊坐

為諸求道不真故  欲行大苦化彼耶

爾時菩薩。如是觀察專正思惟。坐訖合囗。以齒相柱。舌筑上齶。一念攝心。如是系念。調伏身意。以齒舌齶。攝心系念。修習之時。腋下汗流。菩薩既見汗如是流。更復重發勇猛精進。心無所著。不錯不亂。住寂靜心。一定不動。如是最上苦身意囗。悉皆不動。是時復作如是念言。我今可入不動三昧。

爾時菩薩。從囗喘息及以鼻氣。悉皆除滅。囗鼻滅已。即時便從兩耳孔中。出大風聲。其風聲氣。猶如攢酥在大甕里。搖攪于酪。出大音聲。如是如是。菩薩閉其囗鼻之氣不使出。時于兩耳孔。出風氣聲。亦復如是。菩薩復念。我今已發精進之心。無處染著。舍于懈怠。乃至如是。最上苦行。最勝難行。重復思惟。我可更入不動三昧。

爾時菩薩。既寂定身及囗意已。還止囗鼻及耳喘息。一切皆杜。既囗鼻耳。悉寂定已。內風壯大。不得出故。氣沖于頂。譬如勇健。最大力人。取好利斧。打棒他腦。如是如是。菩薩從其囗鼻及耳閉氣不出。內風壯故。打腦之聲。亦復如是。菩薩復念。我今已發精進之心。無處染著。舍于懈怠。乃至如是最上苦行。最勝苦行。思惟是已。即便更入不動三昧。

爾時菩薩。從囗鼻耳及頂喘息。一切皆停。不令其出。乃至遮止。不得出故。內風強盛。在兩肋間。回轉鼓動。譬如屠兒。或屠兒子。善解殺牛。而彼屠等。或執利劍。或捉利刀。而破牛肚。或復破肋如是如是。菩薩乃至內風強故。兩肋間轉穿破之聲。亦復如是。思惟是已。乃至更發精進之心。最勝苦行。我今還入不動三昧。

爾時菩薩。從囗鼻耳閉氣不出。內風強故。令身熱惱。譬如最大二壯力士。取一弱人。各執一臂。將其向彼大火聚上。或惱或炙。如是如是。菩薩以內氣不出故。身受熱惱。亦復如是。思惟是已。乃至更發精進之心。一切無著。已舍懈怠。得于正念。心不散亂。一切寂靜。身囗及意。并得正受。如是勝妙。最上苦行

爾時上界。有諸天來。見于菩薩如是苦行。各相謂言。今此悉達大智太子。已取命終。而彼眾中。復更別有其余天子。共相謂言。此之悉達太子。現今其命未終始欲取盡。或復更有諸天子言。此之悉達大圣太子。現亦不死。后亦不終。何以故。此之太子。是阿羅漢。凡羅漢者。有如是行。不須怪之。

爾時菩薩。在彼蘭若。所用心處。作苦行時。即得成于最大苦行。是時菩薩坐處。四面周匝。所有鄰比。聚落諸人。皆來見于菩薩如是苦行。作如是言。此沙門既行大苦行。是故立名言大沙門。大沙門名。起于彼唱。以是義故。有此名稱。

爾時菩薩。復更如是思惟。世間或有沙門或婆羅門。制限食故。而建立行。各守清凈。彼等或復唯食于麥。或食煮麥或食麥屑。或以麥作種種諸食。而以活命。如是更復或食鳥麻。或食粳米。或食小豆。或食大豆。乃至或食純大豆飯。或大豆汁。或大豆屑。或以大豆作種種食。持用活命。或有沙門及婆羅門。斷一切食。建立凈行。我今亦可斷一切食而行苦行。菩薩如是內心思惟。

爾時彼處。忽有諸天隱身不現。來菩薩所。白菩薩言。大圣仁者。愿莫如是思惟此念。欲得全斷一切不食。所以者何。仁今若欲斷一切食而行行者。我等諸天。各將一切天味。下來入于仁者毛孔之中。而令仁者得存活命。又復仁者。不損害身。

爾時菩薩聞此語已。如是思惟。我今既語一切人言。我全不啖一切諸食。而今諸天自隱其身。將天味來入我毛孔。令我活命。此則是我最大妄語。誑惑一切。如是念已。告彼天言。汝等諸天。雖有此心。是事不然。

爾時菩薩。斷彼諸天如是意已。日別止食一粒烏麻。或一粳米。小豆大豆。菉豆赤豆。大麥小麥。如是日日各別一粒。是時菩薩。復更思惟。我今可以手掌盛取少少汁飲。而活于命。或小豆臛赤豆豌豆。綠豆臛等。

爾時去彼聚落不遠。其中有一最大種姓婆羅門。名斯那耶那(隋言將兵將)。彼婆羅門。從摩伽國頻頭王邊。得一聚落。以為封邑。其邑即與優婁頻蠡聚落相近。彼婆羅門。得封邑已。還立字名斯那耶那。復更別有一婆羅門。名曰提婆(隋言天)。彼婆羅門生地。在彼迦毗羅城。經營一事。漸漸行至斯那耶那村邑而住。少日為客。是時提婆婆羅門。更經營別事。因行漸至菩薩住林。時其提婆婆羅門。見菩薩在林行大苦行。見已即識作如是言。此是我國悉達太子。乃能如是行大苦行。彼見菩薩。如是苦行。心大歡喜。

爾時菩薩。見彼提婆婆羅門。心向于菩薩。生歡喜已。即告提婆婆羅門言。大婆羅門。汝能為我辦少許食。活我已不。若小豆臛。大豆菉豆。赤豆等羹。而我食之。持用活命。彼婆羅門。心狹劣故。少見少知。無廣大意。欲行布施。述可此語。報菩薩言。大圣太子。如是之食。我能辦之。彼婆羅門。于六年中。日別如上所須之食。以供菩薩。菩薩日日受取此食。依法而食。以活身命爾時菩薩。但以手掌。日別從受。隨得少許。而食活命。或小豆臛及赤豆等。是時菩薩。受食既少。隨掌所容。如上所說。諸豆汁食。菩薩如是食彼食已。身體羸瘦。喘息甚弱。如八九十。衰朽老公全無氣力。手腳不隨。如是如是。菩薩支節連骸亦然。菩薩如斯。減少食飲。精勤苦行。身體皮膚。皆悉皺赧。譬如苦瓠。未好成熟。割斷其蔕。置于日中。被炙萎黃。其色以熟。肌枯皮皺。片片自離。如枯頭骨。如是如是。菩薩髑髏。猶是無異。菩薩既以少進食故。其兩眼睛深遠陷入。猶井底水。望見星宿。如是如是。菩薩兩眼。睹之才現。亦復如是。又復菩薩。以少食故。其兩脅肋。離離相遠。唯有皮裹。譬如牛舍。或復羊舍。上著椽木。時彼聚落。所有羊子。牛子馬子。行于彼林。見于菩薩如是苦行。見已各各生大歡喜發希有心。恒常承事供養菩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陵县| 安乡县| 西平县| 罗定市| 拉萨市| 陆良县| 哈巴河县| 泊头市| 新绛县| 遵化市| 托克托县| 河北区| 轮台县| 成安县| 尖扎县| 沅江市| 岢岚县| 呼图壁县| 济南市| 德清县| 泗水县| 大丰市| 武清区| 博白县| 合山市| 象山县| 金川县| 平定县| 万源市| 育儿| 鄢陵县| 桐庐县| 清新县| 油尖旺区| 微山县| 宝坻区| 南安市| 勐海县| 门源| 武川县| 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