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罕家累世忠厚,在正陽關享有令名。祖父那時已經六十多歲了,在稅關上管理賬目,為人清廉,但精神有些不濟。
正陽關鹽務總局在語罕家中設立了義塾,父親平日就在自己家中教書,學生大小有十幾個。有時他也到正陽稅關上幫忙算賬,經理款項。父親“尊重科名,不過考了多次,也沒有進學。他為人講道理又極厚道老實,人人可以欺負,他受了委屈,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注釋1】。
母親從小就聰明,能讀能寫,說話有條理,遇事敢擔當,未出嫁前,李家臺子的人通以“小姑”呼之。母親對語罕讀書非常注意,平日不許他出大門。
語罕弟兄姊妹五個,他是長子,其中最小的弟弟得瘟疫夭折了。母親親自教語罕認字,教督非常嚴格。她常常教訓:“你伯伯(皖北稱呼父親)考了幾考,沒有進學,姥姥(皖北稱呼外祖母)氣壞了。就指望你爭這口氣咧!你再同你伯伯一樣,我怎樣抬頭見人!”
5歲時,語罕進父親的義塾讀書。語罕那時聰明俊秀,又得嚴格督促,沒一兩年便讀了好幾部書,又寫得一筆好字。有時鹽務總局派人來義塾考查,語罕分數很高,總得些紙墨筆硯的獎品,父母都很歡喜。語罕在義塾里念書,最盼望的是來客人。因為一來客人,學生們就放假。
有時他跟著母親到外祖家里去,也要把字塊兒和《三字經》、《千字文》、《龍文鞭影》、《唐詩三百首》等帶著。在外祖家,母親規定他必須完成這樣的功課:早起,溫習《孟子》三遍才許吃飯;午前,寫仿兩張(大小字各一);溫習《大學》、《中庸》各兩遍,才許吃午飯;午后,溫習《詩經》兩遍,才許吃晚飯。
父親對語罕極疼愛,有時母親自己回娘家,父親早上替語罕穿衣服,晚上又替他脫。吃飯的時候,父親替他添菜、夾菜;他渴了,父親替他斟茶。有一次快念完書的時候,語罕走到父親面前,不做聲,先把頭一昂。父親便知道小語罕要吃綠豆糕。父親從抽屜里拿了30個銅錢,語罕并不要他叫人去買,他自己會找人。同學都因為語罕是先生的兒子,對他平常的功課和一筆好字也很仰慕,自然搶著替他去買綠豆糕。
從小到大,在糕餅當中,語罕冬天喜歡吃的是龐聚興的酥糖,夏天喜歡吃的是龐聚興的綠豆糕。這個習慣同學都曉得。就連成家后,夫人每逢語罕暑假回家,總要買綠豆糕放在瓷罐子里,晚上拿給他吃。
【注釋1】高語罕:《白話書信》,上海亞東圖書館1929年版,第2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