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先人助麥三千擔

  • 高語罕傳
  • 王軍
  • 1268字
  • 2015-12-28 16:52:13

語罕家在明末清初是一個大地主家庭。據高氏家譜所載,明末大饑,語罕的祖先曾經捐納過三千擔糧食放賑,明廷御賜“尚義門”的匾額予以褒獎。語罕家引以為榮,常以此自夸。小時候,語罕看見自家祠堂的對聯仍是:先人助麥三千擔,圣祖恩頒尚義門。

到了曾祖的時代,語罕家中仍是鼎盛之秋,一面擁有上千畝的田地,一面又是大鹽商、大行商。直至語罕五六歲時,家中仍氣派得很:“大門是很高的石臺坡、石門檻,前后一起有百十間瓦屋,中有五間大廳,可以坐四五十桌席。不料正陽一場大火,把它們燒的干凈,只有三間瓦屋,碩果僅存?!薄咀⑨?】

咸豐、同治之交,壽縣、鳳陽農民革命的領袖苗沛霖征集民工,將還是土圍子的正陽關建成城池。外曾祖太爺就在苗沛霖那里做“大旗桿子”,這是苗手下最高將領的職名。據說,祖母嫁到正陽關的時候,全鎮百姓沒有一家不送禮的。

祖母常常帶著語罕到外曾祖太爺家去看“堂戲”,也給他講家世,講故事。小語罕最喜歡聽祖母講長毛、捻子的故事,更愛聽她講苗沛霖起兵圍壽州城及治軍臨民的逸事。祖母親見親聞,所以講得有趣。冬天的時候,祖母常躺在一張靠椅上,兩手縮在袖子里,兩腳放在一個銅腳爐上,白發垂垂,閉著眼睛講故事,這是語罕小時候印象非常深的一件事情。

祖母也常常向語罕回憶高家昔日的繁華,“二十年前,我們鹽店巷子高家,誰人不知,誰人不曉!家里那時又是鹽店,又是錢莊,又是油坊,又是炒貨行,糧食收的成倉的?!本o接著她又慨嘆,“我們這一門子,現在窮了,再沒有從前那種興旺氣象嘍”【注釋2】。按祖母的話說,“龍多四靠”,事情沒人管。因為語罕的祖父弟兄八個,大都習于安逸,不理家務,不治生產,家道漸漸中落了。

語罕外祖父也是個大鹽商,住在離正陽關十里的李家臺子集鎮。小時候語罕常常隨著母親去外祖家,在河道上老遠地望著一片黑沉沉的森林。這個地方是湖灣,地勢低洼,每逢發大水,門外便是一片汪洋,所以家家都筑起高高的土臺以防水患。

外祖父是老行伍的軍官出身,平生好客愛士,頗有俠氣,素以嚴正出名。李家臺子的姑娘或者媳婦,若是拋頭露面,在村外被他看見了,不但要受嚴重的責備,連她們的“家主”都要遭其斥責。

外祖父的原配妻子姓黃,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才30歲便死了,黃氏外祖母在兒子死后不久也去世了。外祖父在河南辦軍務時,因為兼祧(在封建宗法制度下,一個男子不脫離原來家庭的裔系,兼做所繼承家庭的嗣子)的緣故,又與河南凌氏,也就是語罕的外祖母訂婚。外祖父在由河南到安徽的船上遇著一個小孩子,看著非常忠厚誠實,又無父母,就把他帶到家來收為義子,這就是語罕的舅舅。

在語罕的童年記憶里,到外祖母家和舅舅一起玩耍,是最快樂的事情。每到黃昏將近,片片云霞,映著河水,太陽返照,穿過長林,直照到莊上的一帶房屋。飛鳥喳喳地叫著,投入樹叢里。牧童騎在牛背上,在靄靄晚煙中歸來。

后來,外祖父、外祖母相繼去世,合葬在一起。每逢清明時節,語罕小兄弟姊妹都會隨著母親去上墳。

【注釋1】高語罕:《九死一生記》第82期,載成都《新民報》日刊1945年11月5日第4版“雄辯”專欄。

【注釋2】高語罕:《百花亭畔》,第39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兴市| 白河县| 巩留县| 长岭县| 阿瓦提县| 新密市| 永靖县| 锦州市| 饶平县| 珠海市| 湾仔区| 邵武市| 香格里拉县| 乌审旗| 望奎县| 五河县| 南平市| 佛学| 武安市| 精河县| 泾源县| 清镇市| 根河市| 新源县| 仁化县| 克山县| 涡阳县| SHOW| 会同县| 深圳市| 库尔勒市| 廉江市| 阳城县| 望谟县| 临猗县| 宾川县| 宁海县| 社旗县| 文水县| 通城县| 碌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