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國內資本市場格局適合小公司發展
- 做強小公司勝于做大大公司
- 張俊杰編著
- 1195字
- 2016-01-12 17:02:03
中國要把注意力從國有企業轉移,鼓勵小企業、私營企業的快速發展,這將是中國未來國力發展的基礎。
——詹姆斯·沃爾芬森
目前,國內資本市場呈現出三分天下的局面——國有資本、國際資本和民間資本,它們分別對應著國有公司、跨國公司、私營公司。三種資本在市場上角力,各自的公司規模和經營策略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1)國有公司處于壟斷地位,規模龐大。
我國的國情決定了“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因此國有公司憑借自身的壟斷地位,占有大量資源,規模龐大。2006年,我國首次明確七大行業將由國有經濟控制,并提出到2010年培育出30至50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集團。具體來說,七大行業包括軍工、電網電力、石油石化、電信、煤炭、民航、航運,它們都是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
對私營公司來說,想要涉足上述行業、把公司發展壯大是不現實的。也就是說,那里不是私營公司的天下。
(2)跨國公司掌握著產業鏈,富可敵國。
今天,人們對跨國公司最熟悉不過了。從信息產業的微軟、甲骨文、英特爾、思科、戴爾、諾基亞、摩托羅拉,到能源行業的殼牌、通用、杜邦,家電行業的NEC、夏普、東芝、三星、LG、索尼、佳能以及汽車領域的豐田、大眾、馬自達……這些跨國公司早已超越了國界,滲透到世界各地。它們不但規模龐大,而且產品和服務質量優異,盈利水平較高,成為市場經濟中的“巨無霸”。
對私營公司來說,想要和這些跨國公司競爭,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實現的,因為這些跨國公司經歷了幾十年、上百年的發展歷程,飽嘗了各種風云變幻,競爭力異常強大。
(3)民間資本在夾縫中求生存,規模弱小。
民間資本是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春風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經歷了市場經濟從無到有的過程。在我國市場經濟還不成熟、不完善的情況下,在國有資本、跨國資本的競爭下,民間資本力量還很弱小,私營公司的規模不大,實力也不強。國內資本市場格局要求私營公司從“小”做起——占領規模小的利基市場、保持較小的發展規模,當然最重要的是把小公司做強。
盡管私營公司有許多劣勢,但是我們看到,市場是龐大無比的,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并且,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成熟,小公司一定會迎來一個發展的春天。我們可以看到,活躍在江浙一帶的小作坊式公司,早已經在海內外打出了天下;在北京、大連等地,以軟件等高新技術為核心的小公司正在發展壯大。
從“小”做起,并非沒有發展前途,可以這樣說,未來中國經濟的繁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小公司的發展水平,小公司大有可為。
小公司規模雖小,但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國小公司占全國公司總數的97%,近年來私營公司大量涌現,更加壯大了小公司的隊伍。與國家資本、國際資本同臺共技,小公司有自己的優勢——適應性強、易管理。經理人要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市場發展趨勢、經濟發展態勢選擇合適的行業,采取有效的經營策略,做出一番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