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掌握“大”與“小”的辯證法
- 做強小公司勝于做大大公司
- 張俊杰編著
- 1185字
- 2016-01-12 17:02:03
美國在過去數十年里對“大規模”的崇尚的確造就了強大的經濟力量,可是這個“大”的優勢到了21世紀有可能會成為美國的劣勢。
——彼得斯
多年的實踐說明,大公司未必總是占有優勢,規模大有時可能還會成為不利條件。對此,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彼得斯也保持了相同的看法——美國在過去數十年里對“大規模”的崇尚的確造就了強大的經濟力量,可是這個“大”的優勢到了21世紀有可能會成為美國的劣勢。
目前,在世界的七大石油公司中,美國的埃克森、莫比爾、雪弗龍三家公司其實源于一個更大的公司——世界石油史上赫赫有名的洛克菲勒標準石油公司。
約翰·洛克菲勒生于1839年,20歲時與人合伙開了一家衣產品貿易公司。不久,美國發現了石油,全國出現了尋找和開發石油的熱潮。1862年,洛克菲勒開始經營石油業務,三年后合作伙伴退出,開始獨自經營。到了19世紀60年代末,洛克菲勒的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煉油公司。
隨著石油產量的大幅上升,美國油價猛烈下跌,石油業陷入了大蕭條。1970年初,洛克菲勒在原公司的基礎上成立了標準石油公司。經過多年激烈競爭,到了1879年,標準石油公司已經控制了美國煉油業的90%,并支配著石油運輸系統。此后,標準石油公司發展成為一個從原油生產、加工到銷售的一體化的國際石油大公司。
19世紀90年代,在標準石油公司的影響下,美國出現了大公司合并的浪潮,大量托拉斯紛紛成立。美國大眾普遍認為,托拉斯是資本主義的歪曲變形,是對工人、農民的威脅,也是對中產階級的傷害,甚至于托拉斯成為1900年美國總統選舉最重要的話題。在這次反對大公司的浪潮中,標準石油公司成了過街的老鼠,人人喊打。
在此后20多年的時間里,標準石油公司始終擺脫不了人們的攻擊和討伐。1890年夏天,美國總統哈里遜簽署了共和黨參議員約翰·謝爾曼提出的“把各種約束貿易及生產的托拉斯和聯合公司宣布為非法”的提案,這就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1906年11月,羅斯福總統依據該法在圣路易聯邦巡回法院控告標準石油公司,罪名是該公司陰謀壟斷貿易。1911年5月,在所有參眾兩院議員都出席的情況下,最高法院院長宣讀了長達2萬字的判決書,宣判標準石油公司必須在6個月內解散。
市場經濟的活力來自于競爭,競爭的結果就一定會有勝有負,“大魚吃小魚”乃天經地義之事。而一旦形成壟斷,就會造成不平等競爭,就會帶來價格升高、服務質量下降等各種弊端,這會威脅到公司的生存和發展。標準石油公司的故事告訴我們,“大”不一定是好事。進入全球化、信息化時代以后,“大就是美”的神話早已被打破,“小而強”的時代已經來臨。
公司想做大,不僅是為了追求更大利潤,還在于對激烈市場競爭的本能恐懼。那些追求做大的經理人往往認為,把公司做大,就能在市場中占據有利位置,甚至獲得壟斷地位。但是,市場的魅力恰恰在于“競爭”,競爭給市場帶來了活力,給公司發展帶來了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