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識時務者為俊杰(1)

古人說:“識時務者為俊杰。”任何事物都在不斷變化,只有善于隨風轉舵,以變應變,才能成就一番事業。隨風轉舵意為隨著風向而調整自己的航向,在變幻莫測的生活海洋里,隨風要望風、觀風、辨風、聽風,轉舵要及時適時,力道和走向都恰到好處。

1.善解人意,順應時勢以變應變

世間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識時務者當懂得時時處處察看,把握主子的心理,隨機應變順應勢態的發展,以得恩寵和善終。

明宣宗剛登基時,想用前朝的一些舊臣,便召見蹇義等數人,予以寵待,蹇義等人都奉承不已。只有戶部尚書黃福持正不阿。皇帝命他看戲,他卻回答說:“臣生性不愛看戲。”又命他陪下圍棋,他說:“臣不會下棋。”明宣宗便問他:“那你為什么不會下棋?”他回答:“臣年幼的時候,家父、老師管教很嚴,只教讀書,不學無益的事,所以不會。”皇帝很不高興。沒過幾天,皇帝便下詔說黃福年老,不必以政務去煩勞他,改任他為外官。這表面上是讓他安閑,實際上是疏遠了他。

正是因為黃福不善于官場權謀,沒能順應皇帝的改變而改變,不順應時勢,才被皇帝疏遠。要順應時勢才能保全自己。

宋太祖初年,永興軍節度使王彥超從鳳翔來到京城,和武行德、郭行我、白重贊、楊廷璋一起陪太祖飲宴。

宋太祖在宴席上時說:“你們都是國家老臣,讓你們長期防守邊鎮,處理公務,非常的繁忙,這本不是我優待賢臣的心意啊!”

王彥超立刻明白了宋太祖的心意,上前說:“臣沒有什么功勞,長期以來受皇上您的榮寵,現在已經老了,希望討得骸骨告老還鄉,這是臣的心愿。”可是,武行德等人則陳說以前的累累戰功。太祖說:“這都是過去的事了,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呢?”第二天,就免去了武行德的職務。

武行德沒明白太祖的意思,被免去官職,而王彥超正是因為識時務,懂得順應了太祖的意思,所以照樣做官。

隋煬帝楊廣繼承了皇位,大臣薛道衡獻上《高祖文皇帝》一文,文中大肆贊美隋文帝,想以此來討好隋煬帝。

誰知隋煬帝看了這書以后,很不高興,對另一大臣蘇威說:“薛道衡極力贊美先皇,這明明是在諷刺我。”于是任命薛道衡為司隸大夫,準備加罪于他,薛道衡并不明白。司隸刺史房彥平時與道衡友好,就好言勸他閉門謝客,低聲下氣,但薛道衡卻不以為然,不聽勸告。

朝廷制定新法,討論了很久仍然沒有制定好,薛道衡又對朝廷大臣們說:“若是高穎不死,法令怕是早就制定出來并且實施了。”有人把他的話報告給了隋煬帝,煬帝聽了不禁大怒道:“你還在懷念高穎嗎?”于是,命令執法者治他的罪。道衡還以為不是什么大過錯,就催促司法部門做出制裁。等皇上給薛道衡定罪這一天,他以為皇上會赦免他無罪。可是沒想到煬帝卻令他自殺,因為薛道衡沒有想到結局會是如此,就沒有馬上自殺。憲司把此事上奏了皇上,然后用繩子把他勒死,道衡的妻子兒女被流放。

薛道衡就是因為不識時務,不順應隋煬帝的心理而宣揚前朝皇帝和大臣,不知道朝代變了為官之道也應隨之而變,才遭此下場。

清朝時期,浙江錢塘人高士奇,字澹人,號江材,出身微賤,但是人特別聰明,學問也很好。他在科場上不得志,僅僅是個秀才,因為成績優異,隨后又取得監生的名位。但他既沒有考上舉人,更談不上考取進士,又沒有什么親朋好友做大官,想在這種情況下飛黃騰達,是很難的,甚至沒有可能。然而他后來竟成為康熙皇帝的寵臣,勢傾朝野,以權納賄,積累了百萬家私。盡管如此,他竟沒受到過嚴厲的處分,康熙對他很寬容,使他保其首領,安享晚年,死后還賜謚號“文格”。

有一次,高士奇服侍康熙在南苑打獵。康熙的坐騎突然亂蹦亂跳,險些把康熙帝摔下馬來,眾侍衛連忙上前勒住,扶康熙下來,到行宮休息。康熙一臉不高興,高士奇知道后,故意把自己的衣服弄上許多污泥濁水,一副狼狽不堪的樣子,來到康熙身邊侍衛伺候。康熙見他這副模樣,問他:“你怎么弄得這副樣子,為什么衣服這么臟還不換洗?”高士奇跪奏道:“臣剛才從馬上摔下來,跌到污水溝里,現在還心有余悸呢!”康熙皇帝聽了之后,不覺大笑:“你們南方人,怎么如此文弱,我的坐騎剛才也亂蹦亂跳,我不僅沒有摔下來,還把它給控制住了。”

高士奇就是這樣,順應康熙的變化,善解人意,使康熙感到自己的騎術還是很不錯的,沒有被馬摔下來,由不高興轉為高興了。

康熙皇帝是個英明的君主,雄才大略,文武雙全,處理政務之余,常常手不釋卷。高士奇對太監們說:“我是居注官,對皇上的一言一行,生活起居都要謄錄在卷,你們如果向我提供隋況,不論大事小事,我都重重感謝你們。”他身上經常佩帶一個小小的香荷包,里面裝滿金粒,太監向他傳遞一個信息,他就獎給他們一顆金粒,因此,他對康熙的政治舉措、生活起居、日常情緒都了如指掌。

高士奇特別注意康熙御案上擺的書,他知道這是康熙喜愛讀的,于是爭分奪秒地把這些書在家中全部翻閱一遍。康熙偶爾與他談及這些書中的有關內容和問題,他總是胸有成竹,對答如流,使康熙對他更加寵信。康熙帝曾對明珠說:“朝廷中博學多才,可以談學問道的人很多,但別的人都比不上高士奇。”

高士奇在康熙帝身邊30多年,他所做的官沒有什么政治實權,但是跟皇帝很親近。后來高士奇結交大臣,接受賄賂,收羅黨羽,康熙帝也未加處分予他,沒有免他的官,也沒有抄他的家,僅僅勒令退休,讓他回到杭州那所別墅西溪山莊享清福去了。

識時務者為俊杰中的所謂俊杰,并非專指那些縱橫馳騁加入無人之境沖鋒陷陣無堅不摧的英雄,而應當包括那些看準時局,能屈能伸的處世者。由此觀之,高士奇不愧為俊杰!

感悟:

古人說:“識時務者為俊杰”。為官之人必須隨機應變,適時而動,不懂變則不必為謀,因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變化的,事物變化,謀略也要隨之而變化。

正是高士奇把握住了機遇,順應時勢的發展,隨機應變,才得到了康熙的寵幸。無論是為官還是做其它都要隨時觀注時勢的變化,適時改變自己的言行,以順應勢態的發展。

2.隨風轉舵為上策

風向隨時都在改變識時務者會隨著風向的改變而調整自己的航向。這不是提倡阿諛之風,因為關鍵時刻這實在是明哲保身或攀援晉升之道。即是如此,又何樂而不為呢?

叔孫通以制定了朝見帝王的禮儀而大受漢高祖劉邦的賞識,成為西漢開國初期一位引人注目的角色,《漢書》還專門給他立了一篇傳記。

其實,他的嶄露頭角開始于秦朝,早在秦始皇時期,他便以博士的頭銜為秦王朝效力了。秦始皇搞的焚書坑儒,坑的就是這些有博士頭銜的人,當時坑的人數多達四百六十余人,而叔孫通居然能幸免于難,真不知他用的什么手段討好了秦始皇。

到了秦二世時代,陳勝、吳廣農民起義,二世皇帝召來了一幫博士儒生詢問對策:“南方有一些戍卒攻城奪地,你們看該怎么辦呀?”

有三十余名博士紛紛進言道:“臣民不允許聚眾鬧事,聚眾鬧事就是造反,就是不可饒恕的死罪,請陛下立即發兵擊討!”

偏偏秦二世采取駝鳥政策,不肯承認老百姓會起兵反對他,一聽這話臉色都變了,一副怒氣沖沖的樣子。叔孫通明白了秦二世的心思,立刻上前說道:“他們說的都不對。現在天下一家,郡縣的城墻、關卡早已摧毀,兵器也早已收繳銷融,向天下百姓表示永遠不再用武。而且上有英明的國君,下有嚴格的法令,官吏們人人恪盡職守,四方百姓心向朝廷,怎么會有造反的人?南方那些戍卒不過是些鼠竊狗盜的小偷小摸,何足掛齒?當地的官員早已將他們拘捕殺戮,根本不必大驚小怪!”

這番話果然討得秦二世的歡心,結果那些說是造反的博士們都被送交司法部門審訊,而叔孫通卻得到了二十匹布帛、一身衣服的賞賜,并將他的官職升了一級。

等到叔孫通返回住所,那些博士們責問他道:“你怎么那么會巴結討好?”

叔孫通說:“你們太不聰明了,我也險些不免于虎口!”

其實,他已清楚地看出了秦國即將滅亡的形勢,當夜便逃出秦都咸陽,投奔陳勝、吳廣的隊伍去了。陳勝、吳廣失敗以后,他先后又歸順過項梁、義帝、項羽,最后項羽失敗,他投降了劉邦。

劉邦這個人不喜歡讀書人,叔孫通為了迎合劉邦,脫掉了自己儒生的服裝,特意換上一身劉邦故鄉通行的短衣短衫,果然贏得了劉邦的好感。

當他投降劉邦時,有一百多名學生隨他而來,可他并不向劉邦推薦,而他所推薦的,全是一些不怕死、敢拼命的壯士,學生們不免有了怨言:“我們追隨先生多年,又同先生一起降漢,先生不推薦我們,專推薦一些善于拿刀動劍的人物,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

叔孫通說:“劉邦現在正是打江山的時候,自然需要一些能夠沖鋒陷陣的人,你們能打仗嗎?你們別著急,且耐心等待,我不會忘了你們!”

當劉邦當上皇帝以后,那些故舊部下全不懂得一點君臣大禮,有時在朝堂上也爭功斗能、飲酒狂呼,甚至拔劍相向,劉邦顯得很不耐煩,這一點讓叔孫通看出來了,他便趁機建議制定一套大臣朝見皇帝的禮儀,劉邦自然同意。

這樣一來,他的那班弟子都派上了用場,同時他還特地到禮儀之邦的魯地,去征召一批懂得朝廷大典的人。有兩個讀書人不愿意來,當面指責他道:“你踏上仕途以來,前前后后服侍了十幾個主子,都是以阿諛奉承而得到貴寵。現在天下剛剛安定下來,百姓死者還沒得到安葬,傷者還未得到治療,國家百廢待興,你卻一門心思去搞那遠不是當務之急的禮儀。你的作為完全不符合古人設置禮儀的初衷,我不會跟你一塊去的,你趕快走開,別玷污我!”

叔孫通一點也不生氣,反而譏笑道:“真是一個腐儒,完全不懂得適應時局的變化!”

由于他的那一套禮儀極大地提高了皇帝的尊嚴,使得劉邦十分開心,高興地說:“我今日才體驗到當皇帝的尊貴了!”

于是叔孫通加官晉級,一次便得到五百金的賜賞,成為朝廷近臣,一直到漢惠帝還恩寵不衰。

我們知道逆流而上要比順風行船困難得多,況且在官場上“順風行船”不只是前進的速度快了,而且還能得到主子的恩寵,實在是一舉兩得。

感悟:

樹欲靜而風不止,叔孫通能歷經兩朝四帝而獨善其身,獨得其寵,證明這棵樹在風中老而彌堅,頗具謀略。隨風轉舵,只此一招足以讓后人折服。其實能夠如此是極不容易的,隨風先要望風、觀風、辨風、聽風,無智者則對風向不可能準確預測并跟隨;轉舵則要及時、適時,力道和走向都恰到好處,無謀者肯定不可能駕熟就輕。也許在我們看來,隨風轉舵是一個貶義詞,但它絕對是識時務者保身安命的良策,是用權固權的良謀。

3.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找到屬于自己的坐標

歷史上,因懷才不遇郁郁而終的有志之士很多。這就是說一個人光有才華還不行。還要有施展才能的地方。但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而假伯樂倒是常有。有識之士不能把一身才華白白浪費在注定無所作為的主子身上,即不要在一棵樹上吊死,要審時度勢尋覓真正能發揮自己才華的舞臺!

李斯生于戰國末年,年輕時當過小官,對當時現實和自己的處境很不滿,一心想建功立業。他經常看見在廁所中覓食的老鼠,遇見人或狗就慌忙逃竄,樣子顯得十分狼狽。再看糧倉中的肥鼠,自由自在地偷吃糧食,沒有人去打擾。

李斯由此而感嘆,人要像糧倉之鼠,才能為所欲為、自由自在。他到齊國去拜茍子為師,專門學習治理國家的學問。

學成之后,李斯仔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楚王無所作為,不值得為他效力;其他幾國勢單力薄,也成不了大氣候;只有秦國能有所作為,于是他決定到秦國去。善于分析天下大勢,對比優劣,不愧為識時務者。

臨行前,荀子問李斯去秦國的原因,李斯回答說:“學生聽說不能坐失良機,應該奮起直追。如今各國爭雄,正是立功成名的好時機。秦國想吞并六國,統一天下,到那里去正可以干一番大事業。人生在世,最大的恥辱是卑賤,最大的悲哀是窮困。一個人總處于卑賤貧窮的地位,就像禽獸一樣。不愛名利,無所作為,不是讀書人的真實想法。所以我要去秦國。”荀子對此大加贊賞。

李斯剛到秦國時并不得志,后來相國呂不韋發現李斯博覽群書而加以重用,李斯才有了接近秦始皇的機會。

這時秦始皇正想一統天下,李斯趁機向他獻計說:“凡是成大事業者,都應抓住時機。秦國在穆公時雖然強盛,由于時機不成熟,沒有完成統一大業。自孝公以來,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各國連年打仗。現在秦國國力強盛,大王英明,消滅六國像除灶塵一樣容易。這正是完成帝業、統一天下的大好時機。如果錯過機會,等各國強大并聯合起來后,那時雖有黃帝的英明,也難以吞并天下了。”

秦始皇聽了這些話十分興奮,馬上提拔李斯為長史,按他的謀略派謀士刺客到各國去,用重金收買各國大臣名士。收買不了的就刺殺。與此同時,又派出名將率重兵以武力威脅,迫使各國就范。

在十年時間內,李斯輔佐秦始皇消滅了六國,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他因此為秦始皇所器重,官位上升到了丞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墨玉县| 绥阳县| 府谷县| 原阳县| 吴忠市| 淳安县| 昭觉县| 滁州市| 蓬安县| 城步| 大石桥市| 电白县| 定结县| 鸡泽县| 霍山县| 原阳县| 伊金霍洛旗| 海南省| 余庆县| 类乌齐县| 观塘区| 霸州市| 榆中县| 西峡县| 四会市| 呈贡县| 山西省| 嘉义县| 汾阳市| 广水市| 建始县| 长垣县| 北辰区| 阿巴嘎旗| 平安县| 朔州市| 正宁县| 庆安县| 香格里拉县| 荆州市| 拉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