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一個人的好感需要多久?其實,人們總是在最初接觸的一剎那就會對對方產生大概的印象,而這個印象直接決定了其好感程度。所以,在最初接觸的一剎那,你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至關重要的。
讓自我介紹更精彩
自我介紹,在一般情況下就是把自己的情況介紹給陌生的交際對象,如姓名、身份、職業、特長等,意在使對方了解自己,盡可能地為自己提供方便,并與對方建立聯系。人們初次見面,都會產生一種了解對方并渴望得到對方尊重的心理,及時簡明的自我介紹,可以滿足對方的這種渴望,對方也會以禮相待,做自我介紹。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與人之間需要進行必要的溝通,以尋求理解、幫助和支持。自我介紹是最常見的與他人認識溝通、增進了解、建立聯系的方式。
在社交活動中,想要結識某人,而又無人引見,可以向對方做自我介紹。自我介紹的內容,可根據實際的需要、所處的場合而定,要有鮮明的針對性。在某些公共場所和一般性社交場合,自己并無與對方深入交往的愿望,做自我介紹只是向對方表明自己身份。這樣的情況只需介紹自己的姓名,如“您好,我叫王海”或“我是王海”。有時,也可對自己姓名的寫法做些解釋,如“我叫陳華,耳東陳,中華的華”。如果因公務、工作需要與人交往,自我介紹應包括姓名、單位和職務,無職務可介紹從事的具體工作,如“我叫王海,是榮發公司的銷售經理”。
在社交活動中,如果希望新結識的對象記住自己,做進一步溝通與交往,自我介紹時除姓名、單位、職務外,還可提及與對方某些熟人的關系或與對方相同的興趣愛好。
進行自我介紹時,要簡潔清晰,充滿自信,態度要自然、親切、隨和,語速要不快不慢,目光正視對方。在社交場合或工作聯系時,自我介紹應選擇適當的時間,當對方無興趣、無要求、心情不好或正在休息、用餐、忙于處理事務時,切忌去打擾,以免尷尬。若在講座、報告、慶典、儀式等正規、隆重的場合向出席人員介紹自己時,則應簡短又細致。
“我叫柴××,是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專業1968年的畢業生,1981年又在省電大學習工業管理,獲本科文憑。”
“從1970年起我就在××汽車制造廠油泵車間當技術員,1980年晉升為工程師。從1983年起直到現在,承包了服務公司的汽車修理廠。這些年來,我一直研究國內外關于機械加工方面的先進技術,對汽車油泵的品種、規格、型號、質量、工藝流程、銷售情況也比較熟悉,有一定的管理經驗。我今年45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期,很想干一番事業。我個人做事果斷,敢于拍板,敢于負責。只要給我一定的時間,就能把全部情況弄清楚,拿出辦廠的具體方案,提出上繳利潤的指標。”
這是某汽車油泵廠的柴××同志在投標時所做的自我介紹,較為具體詳盡,既全面介紹了自己的學歷、經歷、興趣、專長、能力和性格,又表示了自己的愿望和信心,因而贏得了招標單位的初步信任,為后來的中標打響了第一炮。
得體的稱呼就是最合適的見面禮
稱呼是指人們在正常交往應酬中,彼此所采用的稱謂語,它是言語交際的“先鋒官”。在日常生活中,稱呼應當親切、準確、合乎常規。正確恰當的稱呼,不僅能體現對對方的尊敬和自身的文化素質,更能促使交際的成功。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春暖”,稱呼得體就像行個見面禮,使對方獲得心理上的滿足,使溝通順暢,交往成功。反之,稱呼不得體往往會引起對方的不快甚至慍怒,使雙方陷入尷尬境地,造成交往梗阻乃至中斷。由此可見,稱呼得體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們交往活動的成敗和管理效果的優劣。因此,不論是從事任何職業的一般職員,還是身負一定職務的領導人或管理者,要想生活愉快、事業發展,都需要注意研究人際稱呼的技巧,努力提高自己的稱呼藝術。
稱呼在人際交往和管理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早為人們所注意。社會心理學家們認為得體的稱呼能使人心情愉快,增強自信,有助于形成親密和諧的人際關系。而良好的人際關系又是使人精神振奮、心理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條件。得體的稱呼能縮短人和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使人心情舒暢。
那么,怎樣稱呼才算得體呢?其實稱呼并沒有什么統一的模式。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語言傳統,稱呼的習慣可能差異很大;不同的職業、職務、性別、年齡的人,對稱呼的需要和期望也不盡相同。這就造成了人際稱呼的復雜性和多元化,增加了稱呼得體的難處。但有一條是共同的,那就是要尊重他人和禮貌待人,這樣,對方心里就會產生一種自豪感和滿足感,反過來對方也會樂于與你接觸,主動和你溝通,這就使交往有了良好的開端。但僅有此還不夠,在具體稱呼時還要注意做好以下幾點。
1.記住對方的姓名
姓名不僅是將自己與他人的存在予以區別的標志,而且不少人的名字還凝聚著父母對子女的期望。由于自尊的需要,每個人都會重視和珍愛自己的名字,同時,也希望別人能記住和尊重它。因此,當自己的名字被別人叫到時,就認為自己受到尊重,心理感到愉悅,對稱呼自己的人懷有親切感。古今中外,一些領導人、政治家和企業家對人的這種心情很了解,與人寒暄時不只說句“您好”,而是在“您好”前面或后面冠以對方的名字,這樣做起到了很好的心理效應。我們對久別之后仍能一下子叫出自己名字的人,總是感動萬分、欽佩不已的原因,就是這個緣故。
2.符合年齡身份
稱呼必須符合對方的年齡、性別、身份和職業等具體情況。對年長者稱呼要熱情、謙恭、尊重;對同輩則要態度誠懇、表情自然、親切友好,體現出你的坦誠;對年輕人要注意慈愛謙和,表達出你的喜愛和關心;對有較高職務或職稱者,要稱呼其職務或職稱。總之,要講究禮貌,既表達出你對對方的真誠和尊重,又不卑不亢。切勿使用“喂”、“哎”等來稱呼人,同時,也應力戒點頭哈腰,滿嘴恭維話。
3.有禮有節有序
在與多人打招呼時,如果群體中有年長者,也有年輕人或異性在場,就要注意稱呼的順序。一般來講,應先長后幼,先上后下,先女后男,先生疏后熟識為宜。稱呼最能表達說話人的道德修養、知識水平和文明程度,也體現著一個人的交往技巧。稱呼兼顧長幼的差異,會使年長者覺得受了尊重,年輕人也心中坦然;如順序顛倒,不但會使年長者不滿,而且被稱呼到的人也會感到窘迫。再者應注意尊重女性,在與一個同樣年齡、身份的群體打招呼時,先稱呼女性,會使對方感到你有較高的素養,從而樂于與你交往。
需要強調的是,以上三點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制約、密切相關的,它們從不同側面共同決定著稱呼的得體與否以及稱呼得體的程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只有依據稱呼對象和交往場合等的具體情況,從多方面分析稱呼對象的稱呼需要,選擇得體的稱呼語,才能收到最理想的稱呼效果。
在轉介的時候注意準確
介紹他人,即第三者為彼此不相識的雙方引見的介紹方式。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總能碰到為他人介紹的機會,那么如何能使雙方滿意,達到預期的效果呢?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其實卻很難做到位的問題。
介紹他人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介紹時要注意介紹的順序和禮節。一般情況下,是將年紀輕、身份低的介紹給年紀大、身份高的,以示對后者的尊重。介紹多人的一般順序是:
(1)不同性別的兩個人,在一般情況下應將男士介紹給女士,如:“李小姐,這是趙先生,剛從河北來。”如果男士尊于女士,則應把女士介紹給男士:“趙老師,這位是從哈爾濱來的李小姐……”
(2)不同輩分、職務的兩個人,應將年輕、職務低、知名度低的介紹給年長、職務高、知名度高的。如“汪老,這是×××報社的小陳,陳××先生。”
(3)把一對夫婦介紹給他人,在一般情況下應先說丈夫,后說妻子。
(4)同齡人聚會應將未婚的介紹給已婚的,將自己熟悉的介紹給不太熟悉的。
(5)客人到家中拜訪,應先把客人向家庭成員介紹,然后把家庭成員向客人做簡單逐一的介紹。介紹時,應把被介紹人的關系、姓名講清楚,同時若能簡明地點出他們的愛好和特點更好,這樣會給客人以愉快親切的感覺,也顯示出家庭的和睦與樂趣。
2.介紹時體態語要自然、協調。介紹時一般應起立,面帶微笑,注意禮節,手掌朝上示意,切不可用食指指指點點。
3.介紹語信息量要適中,不要過于冗長,能為雙方攀談引出話題即可。
4.介紹語要熱情、文雅,切不可傷害被介紹者的自尊心。介紹是為了聯絡感情、融洽氣氛、建立交流關系,因此,介紹的話語應熱情洋溢,切忌冷冰冰的,更不可有損被介紹人的尊嚴。
約翰·梅森·布朗是一位作家兼演講家,一次他應邀在某地演講,被會議主持人做了這樣的介紹:
“先生們,請注意了,今天晚上我給你們帶來了不好的消息。我們本想邀請伊塞卡·F.馬科森來給我們講話,但他來不了,病了(下面聽眾發生噓聲)。后來我們要求參議員布萊德里奇前來,可他太忙了(噓聲)。最后,我們試圖請堪薩斯城的羅伊·格里根博士來,也沒有成功(噓聲)。所以,結果我們請到了——約翰·梅森·布朗(肅靜)。”
這段介紹語的本意并不想貶低布朗先生,卻一次又一次地刺傷了其自尊心。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失誤和惡果,原因有二:一是介紹者將組織這次活動的過程報了一遍流水賬,實際上完全沒有這個必要,客觀上產生了這樣的效應;二是主觀上考慮不周,或者根本沒有考慮這樣一些問題:如何尊重演講者?如何促使來之不易的演講活動取得成功?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介紹語是介紹者認識水平、組織才能和表達才能的外現。
一次,某高校邀請話劇《光緒政變記》中慈禧太后的扮演者鄭毓芝來演講。主持人是這樣介紹她的:“同學們,今天,我們好不容易把‘老佛爺慈禧太后’請來了(掌聲,笑聲,聽眾的情緒熱烈起來)。‘老佛爺’鄭毓芝同志在戲臺上盛氣凌人,皇帝、太監、大臣見了都諾諾連聲,磕頭下跪,在臺下卻和藹可親,熱情誠懇。她方才和我談起,還曾扮演過《秦王李世民》中的貴妃娘娘,話劇《孫中山》中的宋慶齡。她是怎樣把這些截然不同的人物演得栩栩如生的呢?下面就請聽她的演講(聽眾凝視主席臺,熱烈鼓掌)。”
這番介紹語既幽默風趣、突出特點,又條理清楚、主旨鮮明,熱情洋溢地把鄭毓芝本人和她演的角色做對比介紹,并水到渠成地點明其演講的主題,可謂十分得體,收放自如。
打招呼的時候讓人感到溫暖
寒暄又叫打招呼,是人與人建立語言交流的方法之一,是交談的潤滑劑,它能使朋友在某種場合心領意會,讓不相識的人相互認識,使不熟悉的人相互熟悉,把沉悶的氣氛活躍起來,為雙方進一步攀談架設友誼的橋梁。
1984年9月,中國與英國關于香港問題的第22輪會談在釣魚臺國賓館開始了。
中方代表周南和英方代表伊文思相遇并寒暄起來。
周南說:“現在已經是秋天了,我記得大使先生是春天前來的,那么就經歷了三個季節了:春天、夏天、秋天——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啊。”
這是發生在中英關系史上的一次重要談判,時間是1984年秋季——達成協議的關鍵時刻,內容是我國對香港主權的收復問題。
周南在這次輕松的寒暄中,運用暗示、雙關的手法,巧妙利用了交際的時令特征,即秋天的特點及其象征意義——成熟與收獲,將我方誠懇的態度和希望以及堅定的決心,含蓄委婉地表達了出來。
這種寒暄意味深長,具有強烈的針對性和靈活的策略性,無窮之意盡在言外。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寒暄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幾種:
路遇式寒暄。就是在路途上或一些公共場所里遇到熟人,順便打個招呼。一種是對經常見面的熟人握握手,說句“你好”,“上班去呀”,在路上騎車相遇,相互點點頭,微笑一下,擺擺手,不用下車,擦肩而過。另一種是在路上遇到較長時間沒有見面的熟人,這時不可以點頭就過,要停下來多說幾句。如有急事要辦,則要與對方說清楚再離開,這是人際交往的基本常識。
會晤前的寒暄。如約見了面,或客人來了后,在交談正題之前的問候。這是一種最常見的也是最起碼的問候方式,如“您好”、“請進”、“請坐”等。另一種是特殊情況的問候方式,如對病人、老人、師長、好友,或是遇到大病初愈、長途旅行、身遭不幸等情況,寒暄問候則要格外體貼入微,暖人心扉。
寒暄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類:
關懷式寒暄。這是常見的寒暄方式,真摯深切的問候,對于加深人際間的感情,有著重要的作用。
激勵式寒暄。就是在寒暄的幾句話中,給人以鼓舞和力量。幾句寒暄,就能給人以很大的激勵。
幽默式寒暄。寒暄中加點幽默詼諧的成分,對協調交際氣氛是很有幫助的,人際間良好的溝通與深切的友誼就是在這幽默的寒暄中建立起來的。
夸贊式寒暄。無論誰清早起來,接連聽到幾個諸如“您起得好早啊”,“您身體越來越好啦”的贊美式寒暄,一定會感到這一天的心情格外舒坦愉快。夸贊式寒暄也要講點技巧,其中之一就是夸贊的內容最好要具體一些,這樣才能產生較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