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俊非常重視人緣的建立和維護。他常常做出一些超越公務關系,表示私人友情的舉動。有個日本客戶一次對王英俊說,最近一個時期實在太緊張,突然脫發。王英俊記在心上,回國后,馬上買了30瓶療效較好的毛發再生精送給他。此外,王英俊還送給客戶一件中國瓷雕,在一只瓷盒上印了那位日本企業家的照片。王英俊說:“這些禮品并不貴重,它只表示情意。”王英俊稱之為“動腦筋的禮品”。
王英俊不但重視與著名人物的交往,對普通客人同樣是有情有義。
一次,王英俊接待了一位德國客戶。下飛機時恰逢大雨,那位客人渾身濕透了。王英俊一見立刻讓人把那位德國客戶的衣服弄干,燙平,十分鐘內送還。那位德國客戶為此深受感動,不僅談成了生意,而且還成了王英俊的好朋友。
王英俊曾經說過:“買賣不成人情在。這是中國老工商業家的法寶之一。生意人要講究商業渠道,但同時必須講究人情渠道,有時人情渠道比商業渠道更重要。板起面孔,硬碰硬,一定做不好生意。我是商場中人,不是官場中人。俗話說商場如戰場,但商場畢竟不是戰場,商場要用心、用情。”
在許多人眼中,商場就是戰場,充滿了爾虞我詐、你死我活的斗爭,根本沒有什么人情好講。其實不然,要想不在商場的激烈競爭中垮掉,你就必須像王英俊一樣懂得培養人緣,善于用情,與眾人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好人緣,說到底就是一個人與眾人保持的一種互信互利的良好人際關系。有個好人緣,辦事就會同心同德,遇到困難,眾人就會盡力幫助。總之,無論商場還是職場,好人緣都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好人緣保證創業成功
創業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必須廣交善緣。任何一個成功的人,毫無例外地都不是僅僅靠個人的力量而取得的,而往往是得力于朋友的幫助,得益于良好的人際關系。人緣好,就可時時左右逢源,處處如魚得水,自然也就事事順心如意,財源廣進了。
“朋友千人還太少,敵人一個也嫌多。”商人間向來以“買賣不成人義在”為最高原則,這也是東方人文思想在商業領域的一種表現。
香港巨商曾憲梓在發跡前,曾有一次背著領帶到一家外國商人的服裝店推銷。服裝店老板打量了一下他的寒酸相,就毫不客氣地讓曾憲梓馬上離開店鋪。曾憲梓碰了一鼻子灰,只好怏怏不快地離開。
曾憲梓回家后,認真反思了一夜。第二天早上,他身著筆挺的衣服,又到了那家服裝店,恭恭敬敬地對老板說:“昨天冒犯了您,很對不起,今天能不能賞光吃早茶?”服裝店老板看了看這位衣著講究、說話禮貌的年輕人,頓生好感,欣然答應。老板問曾憲梓:“領帶呢?”曾憲梓真誠地回答:“今天是專門來登門道歉的,不談生意。”那位老板終于被他的真誠和謙恭感動了,敵對情緒頓時煙消云散,敬佩之心油然而生。老板誠懇地說:“明天你把領帶拿來,我給你銷。”從此以后,這家服裝店老板和曾憲梓居然成了好朋友。兩人真誠合作,促進了金利來事業的發展。
作為創業者,由于根基尚淺、實力欠厚,最忌諱結冤家。俗話說:冤家宜解不宜結。在沒有原則性分歧、不會給你帶來重大經濟損失的前提下,不妨處處與人為善,以和為貴。否則,如果意氣用事、斤斤計較,就會在有意無意中得罪朋友、暗結冤家,為事業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一位日本企業家曾經深有體會地說:“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單靠自己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而是得力于我廣泛的人際關系。我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如文化界、教育界、學術界、商業界……真是應有盡有。”中國也有句俗話:“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可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經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一筆不可缺少的重要資產和財富。
經營人緣就是經營成功
曾經有這樣一篇文章,文中提出,如果一個社會上的普通人在35歲之前仍未建立起牢固的社交網絡,那他將會有很大的麻煩。文章還指出,這個社交網絡應包括這些人:我們的同事,受過我們恩惠的人,我們傾聽過他們問題的人,和我們有著相同的愛好的人等等。
人在一生中必然要和各種各樣的人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包括父母、夫妻、親戚、朋友、上司、同事、下屬等各種關系。你的人際關系的質量影響著你的事業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人際關系越和諧,你的工作成果和個人成就也會越突出,事業生活中的樂趣也就越多。你在事業之外的幸福和個人生活的質量也都取決于你與他人交往的方式,取決于你能否輕松地建立并維持友好、誠摯和長久和諧的私人關系。
一名西方商人在中國經商八年后認識到:在中國為人處世,特別要花心思,這是一個重人情勝過實效、不看僧面看佛面的國度。這種認識雖有失偏頗,但也不是沒有根據的。很多時候,做人確實比做事重要。人緣好、有聲譽的人,凡事就可以輕而易舉地辦成。反過來,不少恃才傲物的人往往到處碰壁,懷才不遇,荒廢滿腹經綸,以致終生默默無聞。
外國成功學者普遍認為,喜歡別人,又能讓別人喜歡的人,才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人。
廣泛與人交往是機遇的源泉。交往越廣泛,獲得機遇的概率就越高。成功的人大多善于交往,喜歡廣泛交際。成功的人大多是有關系網的人。有許多機遇就是在與朋友的交往中出現的,有時甚至是在漫不經心的時候,朋友的一句話、朋友的幫助、朋友的關心等都可能化做難得的機遇。在很多情況下,就是靠朋友的推薦、朋友提供的信息和其他多方面的幫助,人們才能獲得難得的機遇。
每一個偉大的成功者背后都有其他成功者的支持。沒有人是自己一個人達到事業的頂峰的。假如你決心成為出類拔萃的人,千萬不能忽視人際關系。不過,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對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并沒有深刻的認知,通常也不愿花時間在上面,往往到了關鍵時刻,才發覺自己的人際關系太少。其實,經營我們的關系網,就是為我們日后的成功埋下伏筆。
人緣是成功的第一要素
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曾說:“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際關系。”的確如此,在美國,曾有人向2000多位雇主做過這樣一個問卷調查:“請查閱貴公司最近解雇的三名員工的資料,然后回答解雇的理由是什么。”結果是無論什么地區、無論什么行業的雇主,三分之二的答復都是:“他們是因為不會與別人相處而被解雇的。”
很多成功的商界人士都深深意識到了人緣資源對自己事業成功的重要性。曾任美國某大鐵路公司總裁的A.H.史密斯說:“鐵路的95%是人,5%是鐵。”所以說,無論你從事什么職業,學會處理人際關系,你就在成功路上走了85%的路程,在個人幸福的路上走了99%的路程。無怪乎美國石油大王約翰·D.洛克菲勒說:“我愿意付出比天底下得到其他本領更大的代價來獲取與人相處的本領。”
所以,你要想成功,就一定要營造適于成功的人際關系,包括家庭關系和工作關系。中國有句古話,叫“家和萬事興”。你與配偶的關系如何,決定了你與子女的關系,而家庭關系給我們與別人的關系定下一樣的模式。同樣,我們與同事、上司及雇員的關系是我們的事業成敗的重要原因。一個沒有良好的人際關系的人,即使再有知識,再有技能,也得不到施展的空間。
對此,美國商界曾做過領導能力調查,結果顯示:
①管理人員的時間平均有四分之三花在處理人際關系上;
②大部分公司的最大開支用在人力資源上;
③計劃能否執行與執行成敗,關鍵在于人。
可見,任何公司最大、最重要的財富是人。在我們中國,人緣資源更為重要了,如果你想獲得事業的成功,就盡早建立自己的人緣資源網吧。如果你的人緣上有達官貴人,下有平民百姓,而且,當你有喜樂尊榮時,有人為你搖旗吶喊、鼓掌喝彩;當你有事需要幫忙時,有人為你鋪石開路、兩肋插刀,你就能感到人緣的力量!
人緣好才能信息廣
在這個信息發達的時代,擁有無限發達的信息,就擁有無限發展的可能性。信息來自你的情報站,情報站就是你的社交網絡,人緣有多廣,情報就有多廣,這是你事業無限發展的平臺。
商場上稱人緣信息為“情報”。一個生意人怎樣獲得工作上必需的情報呢?我們所知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一,經常看報;二,與人建立良好關系;三,養成讀書習慣。換句話說,生意人最重要的情報來源是“人”。對他們來說,“人的情報”無疑比“鉛字情報”重要得多。越是一流的經營人才,越重視這種“人的情報”,越能為自己的發展帶來方便。
日本三洋電機的總裁龜山太一郎就是很好的例子。他被同行譽為“情報人”,對于情報的匯集別有心得,最有趣的是他自創的“情報槽”理論。他說:“一般匯集情報,有從人身上、從事物身上獲得兩個來源。我主張從人身上加以匯集。如此一來,資料建檔之后隨時可以活用,對方也隨時會有反應,就好像把活魚放回魚槽中一樣。把情報養在情報槽里,它才能隨時吸收到足夠的營養。”
把人的情報比喻成魚非常有趣。一位知名評論家也說:“我每一次訪問都像燒一條魚一樣,什么樣的魚可以在什么市場買到,應該怎么烹調最好,我得先弄清楚。”對于生意人來說,如何從人身上得到情報及處理情報,這樣的工作,其實是和編輯人一樣的。許多記者都知道:在沒有新聞時,設法找個話題和人聊聊。生意人也是這樣,也許沒有辦法隨時外出,那就利用電話來跟朋友們討教吧!
日本前外相宮澤喜一有個聞名的“電話智囊團”。宮澤在碰到記者窮問不舍時,往往要求給予一個小時的時間考慮。如果碰巧在夜里,則只要一通電話就可以得到滿意的答復,這些答復來自他的十名智囊團成員。這也就是我們所謂的“人的情報”。
一個人思考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建立品質優良的社交網絡為你提供情報,成了決定工作成敗的關鍵。環繞我們四周的多半是共同尋樂和有利害關系的朋友,和他們交往雖然愉快,關系卻不能長久。我們很容易分析得出結交朋友的過程,總不外因為某種緣分與別人邂逅,對對方產生好感,然后開始進行交流,于是進入“熟識”階段。對朋友覺得有趣或愉快,通常都在這個階段。熟識之后,開始有一種共患難的意識,彼此間產生友誼。認為朋友會對我們有幫助,通常是在這個階段。這個階段的友誼,聯系性強,彼此間也容易產生超過利害關系的親密感。說得更具體一點,交往的本質其實也就是互相啟發和互相學習,彼此從不斷摸索中逐漸改變、逐漸成長,建立起穩固而深厚的友情。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可以作為智囊的朋友,大抵可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提供給我們有關工作情報和意見的,稱為“情報提供者”。這種人大都從事記者、雜志和書籍的編輯、廣告和公關工作,即使你不頻頻打擾,對方也會經常提供寶貴的意見,像上述的“電話智囊”就是這一類。
第二類提供我們有關工作方式和生活態度的意見,稱為“顧問”。這種人多半是專家,甚至是本行業內的第一人,我們可以把他們視為前輩或師長。
第三類則與工作無直接關系,稱為“游伴”。原則上不是同行,通常是我們在參加研討會、同鄉會和各種社團認識的,有些也是“酒友”。他們不但可以是“后援者”,有時甚至是我們的“監護人”。
人緣是人生的一面鏡子
唐太宗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人緣資源”的第一層意義,便是從人與人的交往中學習,從人緣資源中獲得一種“人生資源”。在與人交往中,我們可以學到以下三種東西:
1.了解自己。
一般人都愛犯一個毛病,就是自以為最了解自己。事實上,我們對自己的所知極為有限,幾乎無法具體地描述自己的個性、能力、長處和短處。當你以為“這就是真正的自己”時,通常只看到“有意識的自我”和“行動的自我”,而這些都只是自我的一部分而已。
我們很難掌握自己,唯一的辦法只有拿自己與周圍的人比較,或者從人的交往中逐漸看清楚別人眼中的自己,有時候必須在多次受到長輩的斥責和朋友的規勸之后才能恍然大悟,了解真實的自我。“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除非有別人作為鏡子,否則你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是什么樣子。
2.了解社會。
我們習慣于從日常生活中了解這個社會,別人的生活經驗、書報雜志和傳播媒介也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社會。可是從生活體驗中捕捉到的社會畢竟太狹窄了,就如“井蛙窺天”一樣,使我們難以作出準確的判斷。報紙和其他傳播媒體所提供的也只不過是一張“地圖”,光靠這張地圖,當然更掌握不到活生生的現實。像這樣經由片面的個人經驗塑造出來的世界觀,都可能隨著人緣資源的擴大才慢慢得到修正。
我們都記得從學校剛畢業時,常常聽到父母師長訓勉我們:“外面的世界很現實。”的確,外面的世界和我們理想中的世界是太不一樣的。簡單地說,只有與人交往才有可能掌握真正的現實社會,進而樹立自己的世界觀。
3.了解人生。
我們的一生中無時不在受著他人的影響,這些人可能是父母親友,也可能是自己的上司和同事。從他們身上,我們不僅可以看到自己,更能了解整個社會,同時也因為他們的生活態度而認識到人生是什么。
人緣是一面鏡子,通過它不僅可以了解自己,還可以了解社會和了解人生。日常生活里,我們還可以從周圍的人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對于啟發靈感及增長智慧不無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