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沒有如意的生活,只有“看開”的人生(1)
- 別再為小事生氣,小事永遠只是小事
- 趙月華編著
- 4965字
- 2015-12-19 15:20:17
因不公平生氣,你已經失去了對自己的掌控權
也許有些人根本就沒有注意到自己在生活中有多少次抱怨老天的不公平。有時,他也許真的遭受了某些不公平的待遇,或是既得的利益被無端地剝奪,自己的榮譽拱手讓給他人;或明明是公平的分配卻怎么也輪不到自己……于是,常見許多人處于生命低谷時一味地抱怨、苦惱,大聲地哭訴著生活對自己是如此的不公,長期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終日被淚水和無奈的情緒包圍著。其實,仔細想來,抱怨、折磨自己又有何用?只能徒增痛苦,讓自己墜落得更深、更慘罷了!
人生如海,潮起潮落,既有春風得意、馬鳴蕭蕭、高潮迭起的快樂,又有悵然若失、萬念俱灰、情緒低落的凄苦。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不能如己所愿:別人得到了幸運的青睞,你卻與機會擦肩而過;別人獲得了成功,你卻陷入困境;別人一帆風順,你卻遭遇挫折……于是,你感嘆生活是如此的刻薄,命運是如此的不公。其實,當你有這樣的感嘆的時候,你已經把自己命運的掌控權交了出去。
如果把人生旅途連綴成線,那一定是高低起伏的曲線,它可比呆板的直線豐富多了。
威爾遜先生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他從一個普普通通的事務所小職員做起,經過多年的奮斗,終于擁有了自己的公司、辦公樓,并且受到了人們的尊敬。
有一天,威爾遜先生從他的辦公樓走出來,剛走到街上,就聽見身后傳來“嗒嗒嗒”的聲音,那是盲人用竹竿敲打地面時發出的聲響。威爾遜先生愣了一下,緩緩地轉過身。
那盲人感覺到前面有人,連忙打起精神,上前說道:“尊敬的先生,您一定發現我是一個可憐的盲人,能不能占用您一點點時間呢?”
威爾遜先生說:“我要去會見一個重要的客戶,你要什么就快說吧。”
盲人在一個包里摸索了半天,掏出一個打火機,放到威爾遜先生的手里,說:“先生,這個打火機只賣一美元,這可是最好的打火機啊。”
威爾遜先生聽了,嘆口氣,把手伸進西服口袋,掏出一張鈔票遞給盲人:“我不抽煙,但我愿意幫助你。這個打火機,也許我可以送給開電梯的小伙子。”
盲人用手摸了一下那張鈔票,竟然是一百美元!他用顫抖的手反復撫摸著錢,嘴里連連感激道:“您是我遇見過的最慷慨的先生!仁慈的富人啊,我為您祈禱!上帝保佑您!”
威爾遜先生笑了笑,正準備走,盲人拉住他,又喋喋不休地說:“您不知道,我并不是一生下來就瞎的,都是二十三年前布爾頓的那次事故!太可怕了!”
威爾遜先生一震,問道:“你是在那次化工廠爆炸中失明的嗎?”
盲人仿佛遇見了知音,興奮得連連點頭:“是啊是啊,您也知道?這也難怪,那次光炸死的人就有93個,傷的人有好幾百,可是頭條新聞哪!”
盲人想用自己的遭遇打動對方,爭取多得到一些錢,于是可憐巴巴地接著說道:“我真可憐啊!到處流浪、孤苦伶仃,吃了上頓沒下頓,死了都沒人知道!”他越說越激動,“您不知道當時的情況,火一下子冒了出來,仿佛是從地獄中冒出來的!逃命的人都擠在一起,我好不容易沖到門口,可一個大個子在我身后大喊:‘讓我先出去!我還年輕,我不想死!’他把我推倒了,踩著我的身體跑了出去!我失去了知覺,等我醒來,就成了瞎子,命運真不公平啊!”
威爾遜先生冷冷地說道:“事實恐怕不是這樣吧?你說反了。”
盲人一驚,用空洞的眼睛呆呆地對著威爾遜先生。
威爾遜先生一字一頓地說:“我當時也在布爾頓化工廠當工人,是你從我的身上踏過去的!你長得比我高大,你說的那句話,我永遠都忘不了!”
盲人呆立站了好長時間,突然一把抓住威爾遜先生,爆發出一陣大笑:“這就是命運啊!不公平的命運!你在里面,現在出人頭地了,我跑了出去,卻成了一個沒有用的瞎子!”
威爾遜先生用力推開盲人的手,舉起了手中一根精致的棕櫚手杖,平靜地說:“你知道嗎?我也是一個瞎子。你相信命運,可是我不信。”
同樣遭到不幸或失敗,有的人只能以乞討為生,有的人卻能出人頭地,這絕非命運的安排,而在于個人奮斗與否。
面對自己的不幸,屈服于命運,并企圖以此博取別人的同情,這樣的人只能永遠躺在自己的不幸中哀鳴,不會有站起來的一天。可不幸或失敗并不意味著失去一切,靠自己的奮斗一樣可以消除“不公平”的陰影,贏得尊重。
確實,世界總是不公平的。這個事實雖讓人難以接受,但我們不能自欺欺人。幾千年來,人類從沒有過可以平均分配財富、不讓窮人產生的經濟制度。社會中的各種制度,只有靠我們不斷地完善,而絕不可能達到完美;社會中的種種福利,只能要求分配者做到絕對的公平,而不可能達到絕對的公平。
所以,你大可不必為自己的得失而大喊不公,應該正視現實,承認生活確實是不公平的。
承認生活并不公平這一事實的一個好處便是它可以激勵我們去盡己所能,而不再自我傷感。我們知道讓每件事情完美并不是“生活的使命”,而是我們自己對生活的挑戰。承認這一事實也會讓我們不再為他人遺憾,每個人在成長、面對現實、做種種決定的過程中都有各自不同的能力和難題,每個人都有感到自己成了犧牲品或遭到不公正對待的時候。
承認生活并不公平這一事實,并不意味著我們不必盡己所能去改善生活,去改變整個世界;恰恰相反,它正表明我們應該這樣做。當我們沒有意識到或不承認生活并不公平時,我們往往會憐憫他人,也憐憫自己,而憐憫是一種于事無補的失敗主義的情緒,它只能令人感覺比現在更糟。
面對壓力,悠閑地化解它
有一位獵人看到一件有趣的事情。有一天,他偶然發現村里一位十分嚴肅的老人與一只小雞在玩說話游戲。獵人很奇怪,為什么一個生活中不茍言笑的人會在沒人時像一個小孩那樣快樂呢?
他帶著疑問去問老人,老人說:“你為什么不把弓帶在身邊,并且時刻把弦扣上?”獵人說:“天天把弦扣上,那么弦就失去彈性了。”老人便說:“我和小雞游戲,理由也是一樣。”
生活中,每天總有干不完的事。但是,你有沒有仔細想過,如果天天為工作疲于奔命,最終這些讓我們焦頭爛額的事情會超過我們所能承受的極限。
尤其是當今社會,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時間似乎對每個人都不再留情面。于是,超負荷的工作不可避免地使人們產生了各種疾患。
因為人們的生活起居沒了規律,所以患職業病、情緒不穩、心理失衡甚至猝死等一系列情況時有發生,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及心理造成了無形的壓力。
這時,需要我們換一種心情,輕松一下。學會放下工作,試著做一些其他的運動,偷得半日之閑,消去心中煩悶。記得有一位網球運動員,每次比賽前別人都去好好睡一覺,然后去練球,他卻一個人去打籃球。有人問他,為什么你不練網球?他說,打籃球我沒有絲毫壓力,覺得十分愉快。對于他來說,換一種心態,換一種運動方式,就是最好的休閑。
當今社會形勢瞬息萬變,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爭時間、搶速度已成為市場經濟這個大環境中的普遍現象。
小義在一家知名外企工作,現在他懷疑自己得了健忘癥。和客戶約好了見面時間,可放下電話就搞不清是10點還是10點半;說好一上班就給客戶發傳真,可一進辦公室就忘了,直到對方打電話來催……小義感覺自從半年前進入公司后,像陀螺一樣天旋地轉地忙碌,讓他越來越難以招架,快撐不住了。“那種繁忙和壓力是原先無法想象的,每人都有各自的工作,沒有誰可以幫你。我現在已經沒什么下班、上班的概念了,常常加班到晚上10點,把自己搞得很累。有時想休假,可假期結束后還有那么多的活兒,而且因為休假,手頭的工作會更多。”他無奈地向朋友訴苦。
其實,在工作中,類似于小義這種情況很常見,尤其是在外企拿高薪的工作人員。
據有關統計表明,在美國,有一半成年人的死因與壓力有關;企業每年因壓力遭受的損失達1500億美元,主要員工缺勤及工作心不在焉而導致的效率低下。
在挪威,每年用于職業病治療的費用達國民生產總值的10%。
在英國,每年由于壓力造成1.8億個勞動日的損失,企業中6‰的缺勤是由與壓力相關的不適造成的。
其實,我們都可以試著改變自己。當你下班趕著回家做家務時,不妨提前一站下車,花半小時,慢慢步行,到公園里走走。或者什么都不做,什么也不想,就是看看身邊的景色,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情,如此一來,肯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去海濱、名山休假不是每個人都能辦到的,但學會忙里偷閑、休息片刻,則人人都能做到。
在一個美麗的海灘上,有一位不知從哪里來的老者,每天坐在固定的一塊礁石上垂釣。無論運氣怎么樣,釣多釣少,兩小時的時間一到,他便收起釣具,揚長而去。
老人的古怪行為引起了商人的好奇。
商人忍不住問:“當你運氣好的時候,為什么不一鼓作氣釣上一天?這樣一來,就可以滿載而歸了!”
“釣更多的魚用來干什么?”老者平淡地反問。
“可以賣錢呀!”商人覺得老者傻得可愛。
“得了錢用來干什么?”老者仍平淡地問。
“你可以買一張網,捕更多的魚,賣更多的錢。”商人迫不及待地說。
“賣更多的錢來干什么?”老者還是那副無所謂的神態。
“買一條漁船,出海去,捕更多的魚,再賺更多的錢。”商人認為有必要給老者訂一個規劃。
“賺了錢再干什么?”老者仍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
“組織一支船隊,賺更多的錢。”商人心里直笑老者的愚鈍不化。
“賺了更多的錢再干什么?”老者已準備收竿了。
“開一家遠洋公司,不光捕魚,而且運貨,浩浩蕩蕩地出入世界各大港口,賺更多的錢。”商人眉飛色舞地描述道。
“賺了更多的錢還干什么?”老者的活已經明顯地帶著嘲弄的意味了。
商人被這位老者激怒了,沒想到自己反倒成了被追問者。“你不賺錢又干什么?”
老人笑了:“我每天釣上兩小時的魚,其余的時間嘛,我可以看看朝霞,欣賞落日,種種花草、蔬菜,會會親戚朋友,優哉游哉,更多的錢于我何用?”說話間,老人已收好釣具走了。
老者以一種悠閑的心態在海灘上垂釣,觀朝霞,賞日落,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人生境界啊!喧囂的都市、繁忙的工作,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些什么呢?
當然,我們不可能像那位老者那樣做到完全的悠閑,因為我們有太多的事情要去完成,太多的目標要去實現,但是,在承擔來自各方面壓力的同時,我們偶爾抽些時間,去放松一下自己,釋放一下自己的壓力,做到張弛有度,不是更好嗎?
悠閑是生命本身的一種自然狀態。悠閑無法刻意去創造,而要靠心去感受。比如,工作之余,偕三五知己一起去公園散步,有的人可以忘情無極,優哉游哉,不知身軀和靈魂之所在,不知不覺地達到了悠閑的境界;而有些人雖然一心想悠閑起來,但幾點幾分還有什么事情要處理的念頭會不時冒出來,揮之不去,這樣的人是無論如何也悠閑不起來的。所以,悠閑是一種心靈境界。
悠閑也是一種人文品位。醉中舞劍,隔窗讀雨,無不是情趣盎然。但悠閑更是一種生態品位。茶余飯后,老農躺在院坪的竹椅上,“吧嗒吧嗒”地吸著煙,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任微笑照亮滿臉銅釉般的慈祥;信步由足,樵夫和著扁擔的節奏,自由散漫地唱著古老的情歌,你能說這不是悠閑?人文品位通向生態品位,悠閑的狀態進入更高的境界。悠閑是全人類的財富,但不是人人能夠擁有的財富。
因此,悠閑無法做作。游手好閑與悠閑無關,無所事事也不是悠閑。如果把無所事事比喻為空曠蕭瑟的原野,悠閑則是風光旖旎的自然旅行區。容易學到游手好閑,可以裝作無所事事,卻裝不了悠閑。
人,不能一生悠閑,也不能一生沒有悠閑。悠閑是對生命狀態的一種調整,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這種調整。
百思不得其解,就不必執著
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
“快撒點草籽吧!好難看哪!”小和尚說。
“等天涼了。”師父揮揮手,“隨時!”
中秋,師父買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種。
秋風起,草籽邊撒邊飄。
“不好了!好多種子都被風吹飛了。”小和尚喊。
“沒關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師父說。
“隨性!”
剛撒完種子,就飛來幾只小鳥啄食。
“要命了!種子都被鳥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腳。
“沒關系!種子多,吃不完!”師父說,“隨遇!”
半夜一陣驟雨,小和尚早晨沖進禪房:“師父!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沖走了!”
“沖到哪兒,就在哪兒發芽!”師父說,“隨緣!”
一個星期過去。
原本光禿禿的地面,居然長出許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來沒播種的角落,也泛出了綠意。
小和尚高興得直拍手。
師父點頭:“隨喜!”
太過執著,猶如握得僵緊頑固的拳頭,失去了松懈的自在和超脫。
生命是一種緣,是一種必然與偶然互為表里的機緣。有時候命運偏偏喜歡與人作對,你越是挖空心思想去追逐一種東西,它越是想方設法不讓你如愿以償。這時候,癡愚的人往往不能自拔,好像腦子里纏了一團毛線,越想越亂,他們陷在了自己挖的陷阱里。而明智的人明白知足常樂的道理,他們會順其自然,不去強求不屬于他們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