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痧痘論治(7)
- 兒科要略
- 吳克潛
- 3440字
- 2015-12-03 12:03:09
(六十)甘露飲 治胃熱未宣,齦腫出膿,目赤腫痛,饑煩不食,口瘡咽痛,瘡疹已發未發,及脾胃受濕,瘀熱在里,濕熱成疸,肢腫胸滿,氣短身熱,二便秘澀。
鮮枇杷葉(刷去毛) 干熟地黃(去土) 天冬(去心焙) 麥冬(去心焙) 枳殼(去瓤,麩炒) 山茵陳(去梗) 生干地黃 石斛(去蘆) 甘草(炙) 黃芩(各等分)(六十一)治痘瘡黑陷,發痘至猛之單方。
雞冠血,治毒壅心肺;桑蟲漿,治毒壅于脾;紫草茸,治毒壅于肝;人牙散,治毒壅于腎;穿山甲,治毒壅經絡。
一說毒壅于肺,則用桑蟲;毒壅于肝,則用雞冠血;毒壅脾胃,則用地龍;毒壅心腎,無藥可治,惟寒閉毒邪于腎,則用人牙。
第五節·痘證分類
痘證之種類,據方書所載,都凡百余種,各有專名,然繁雜無富,反是以淆學人之志,惑病家之心,茲擇要述之,庶免此弊∶曰痘疔,此由感時行疫毒,發生于諸痘中,其形獨大,或黑或白,或先紫后黑,如疔瘡狀,色黃者亦號痘母,其在痘初來者,多見于頭面,中間來者,多生于腹背, 后來者,多生于足股。一經現出,則諸毒不能宣發,痘瘡不能成漿,故為惡候。治法宜于初見紫黑獨大之點時,即以銀針刺破,吸盡黑血,然后以拔疔散敷之,次日復視,若再硬脹,仍然刺破,以前藥敷之,必轉紅活方已。若針挑不動,手捻有核,則為已成,須用針從四邊刳開,以小鉗鉗出,其形如疔,有半寸長,拔去后,仍以前藥敷滿瘡口。 曰臭痘,痘瘡之有臭氣者,由火迫所致。然陽明之毒,因此而泄,故臭而紅活,膿血流溢者,臭而不燥不癢者,臭而皮肉不黑爛者,臭而口無惡氣者,皆非死證,宜用芫荽、艾葉燒煙,辟其穢氣,并用升麻湯加紫蘇揩挹其臭處,內服定金湯,自獲安全。 曰干皮痘,痘之形微紅而干枯帶黑者,此由氣少血枯所致,急宜調補氣血。 曰白漿痘,痘之初起發時,其頂即有白漿者,以挾疫癘之氣所致。初起宜刺出其漿,若遍身如此者難治。 曰水晶痘,痘之色似蘆花者,此由氣血兩虛之故,急宜大補。曰空倉痘,痘之外似肥滿而中實干枯,無膿血者,由于氣盛而血虧,或以前又失于解毒,致毒火內熾。宜用川芎、黃 、白芷、牛蒡、肉桂各八分,歸身、鹿茸各二錢,大生地三錢,白術一錢,穿山甲四分,連進二服,俟有漿腳,乃去牛蒡,而以補血為君,補氣為臣,其漿自足。曰四圍痘,痘起發之際,四畔有小痘攢簇,或形如粟米者,此痘不待灌漿,即加瘙癢而死。曰咽關痘,此痘與鎖項痘無異,鎖項痘病在環繞,而咽關痘病在攢簇。曰鎖項痘,痘之連串環繞于項者,治法與咽關痘同。宜于見點之初,即用清金攻毒飲,并以胭脂膏貼之。此由肺熱所致,若咽啞嗆水,于法為不救。曰血痘,痘之初出紅紫如朱筆點于周身者,此內根已腐,外苗必萎。曰兩頭痘,痘之見標于胸以上臍以下,中間則一粒俱無者,此由寒毒壅盛,氣血相離,不能交會,故陽參于上則頭面多,陰滯于下則腿足密,宜于見點時急用生黃 、當歸、赤芍、桔梗、防風、荊芥、續斷、白芷、山楂、木通,黃豆三十粒并煎服,至中間痘出,方可無虞。曰瘟痘,瘟痘起發時不語昏睡,不知飲食,手足牽掣,早出晚沒,宜急按證治療,而以解疫毒為主。曰逆痘,痘之上身少而下體多者。曰樣痘,痘之由他人傳染者。此外又有“水痘”一種,由風熱郁于肌表而發,初時發熱,由紅點而變水泡,頂色白亮,腳根散大,有紅盤,漿色淺白,頂無痘眼,皮薄色嬌,不似正痘之根窠圓凈緊束,且自見點至起脹灌漿結痂,止于五六日之間。此由邪氣輕淺之故。
惟熱甚不解,二便秘澀,煩悶不寧者,宜用大連翹湯。近時種牛痘后而再出痘者,多為此種。有“痘夾丹”者,由血熱所致。色紅紫者為極熱,色白者為痰濕,色青黑者不治。治法如丹先發而痘后見者,宜紫草、升麻、牛蒡、蟬衣、川芎、荊芥、防風、桔梗、干葛之屬,升提發散之;痘出三四日而后見丹者,宜生地、牛蒡、木通、荊芥、犀角、紫草之屬,以涼血解毒;挾痰濕者,酌用前胡、紫蘇、半夏、陳皮之屬。有“痘夾疹”者,其先見疹而中夾粒似水痘者,此為正痘。因疹出時耗去榮血,故白似水痘,但宜發散疹子,則疹散而痘自齊。痘初起時即見疹者,法宜透托,既可表痘,又兼發疹,疹出即解,自可兩安。痘疹并見,又兼發斑者,總宜散其火邪,而兼活血解毒。
按之痘中夾疹,昔稱二虎蹲欄。蓋痘多宜補而不宜瀉,疹多宜瀉而不宜補,故同時并見,最宜審慎將事者也。
附方(一)拔疔散外用。治牙疔,痘疔,疔毒。
砂 白礬 朱砂 食鹽如法制,研細末。
(二)定金湯 治臭痘。
黃 人參 白術 當歸 白芍 生地 茯苓 甘草 白芷 防風 荊芥 升麻加芫荽一握,白銀一塊,燈芯二十根。
(三)清金消毒飲 治疫喉腐爛,鎖項咽關諸痘。
生地 茵陳 黃芩 鮮石斛 犀角 石膏 枳殼 紫草 人中黃 麥冬 馬勃加蜜炙枇杷葉。
第六節·痘后證治
痘證證前施治合法,痘后余恙,可以盡無,所患者不過虛。
則調補之中,略寓清化可也。至痘前失治,則痘后余恙滋多。茲擇要述之如下。
一痘后不喜食者,向不能食,痘后愈甚者,此脾胃氣虛,宜七珍散補之。又痘前能進食,痘后又驟加,以致惡食不食者,此脾虛傷食也,宜木香大安丸調之。
一痘后唇不遮齒者,此由氣血兩虛,急宜大補,否則必成慢驚之證。
一痘后自汗盜汗者,此由衛氣弱榮血熱所致,宜保元湯、當歸六黃湯間服,兼服敗蒲散。
一痘后咳嗽者,此肺中余邪未盡,宜甘桔湯合瀉白散,加馬兜鈴等清之。有鼻淵者,宜用絲瓜藤燒灰吹之,內服絲瓜、黃芩、梔子、牛蒡、甘草之屬。
一痘后嘔吐者,此證多由余熱在胃所致。凡乳入口即吐,面色青白,手足冷,二便自利者,此冷吐也,宜益黃散。凡心煩作渴,食乳甚急,聚滿胸中,然后吐出如射,面色帶赤,手足心熱,居處喜涼者,此熱吐也,宜橘皮、生姜、竹茹之屬。至傷食而嘔,聞食嗅即欲吐者,宜木香大安丸。
一痘后腹痛者,由大便未通,燥屎作痛,宜下之。由食少便潤,忽爾作痛,喜用手按摩,此為虛宜培補。至于傷食作痛者,宜木香大安丸。
一痘后泄瀉者,能食、口渴、脈盛為熱入大腸,宜黃芩湯加川連。食少不渴,脈微小者,此里氣虛不能禁固水谷也,宜四君子湯加訶子、肉豆蔻之屬。
一痘后吐蛔者,由熱毒聚于腸胃而蛔不安也,宜黃芩湯加半夏、烏梅、川椒之屬。
一痘后手足拘攣,屈伸不便者(與外感暴作之抽掣不同),此氣血不能榮養筋骨所致,宜十全大補湯去地黃、茯苓,加川斷或川烏之屬。
一痘后出血者,此因余毒邪熱,迫血妄行所致,宜清血解毒。
此外有后痘發熱、乳腫、發癰三癥,雖似輕恙,最為難治,忽視之,每成危證。發熱由于余熱留流。
凡病后余熱最不易退,痧痘之后為尤甚,治宜分別虛實。凡大便難,小便赤,能食而煩渴者,此實熱也,宜先用四順散之屬,以解里熱,后用升麻葛根湯加地骨皮以解表熱;凡大便不閉,小便不赤,坐立振搖,飲食不進者,此虛熱也,宜保元湯加知母、麥冬,甚則可加干姜附子。浮腫多由虛而脾氣不行,其皮如鼓,按之難下,當理氣為主,宜人參五皮散。其有感濕而腫者,多足下先腫,其形光亮,按之有窩起,好飲而小便赤澀,當健脾利水為主,宜用蒼術、木通、濃樸、車前、滑石、瞿麥、澤瀉、豬苓、茯苓皮、大腹皮之屬,俟小便自利,其腫自消;因感冒而腫者,多頭面先腫而身熱口渴,宜用升麻、柴胡、茯苓、木通、車前、防風、大腹皮、甘草、姜、蔥汁水煎服,使微汗而腫自退;因血不行而腫者,其皮;膚之內,隱隱皆有血路,當活血為主,用四物湯加人參、陳皮、香附、木通、茯苓。總之,浮腫一證,初起能表則表,繼則以五皮湯為主方,而至浮脹如鼓,按之微急者,皆脾虛,宜培土健運為主。發癰由于痘瘡余毒,留藏經絡,失于解利,外不得泄于皮膚,內不得入于臟腑,致東流西注,一有著處即成癰毒,多生于肌肉空虛處,或肢節動搖處。毒淺者,只生結核瘡癤,毒重者,頭項、胸脅、手足、肢節一齊 腫作痛,流注起伏,根深蔓引,輕則潰筋脫骨,為殘廢之疾,重則竟致死亡。治宜人參敗毒散、五福化毒丹。大都腫而不潰者,氣血兩虛宜托,已成膿者宜清解,潰后宜清補兼施,而潰后不愈,則培土健運扶氣以使其收斂。至于詳悉治法,則宜參考外科醫籍也。
附方(一)七珍散 開胃養氣,溫脾進食。
人參 白術 黃 (蜜炙) 山藥 茯苓 粟米 甘草(各等分)研為細末,加姜、棗,清水煎服。
(二)木香大安丸 治脾虛食積,嘔吐泄瀉。
木香(二錢) 黃連 陳皮 白術(各三錢) 枳實 山楂肉 連翹神曲 麥芽(炒) 砂仁 萊菔子(各一錢五分)(三)當歸六黃湯 治血虛盜汗,內熱晡熱。
當歸 生地 熟地 黃柏 黃芩 黃連(各一錢) 黃 (炒,二錢)(四)敗蒲散 治睡中多汗。
故蒲扇(燒存性)研細末,烏梅湯下。
(五)益黃散 治小兒脾胃虛寒,乳食不化,腹痛泄利。
陳皮 青皮 訶子 甘草 丁香(六)十全大補湯 治氣血兩虛。方見本章第四節。
(七)人參五皮散 治痘后浮腫,由于脾氣不行者。
人參 大腹皮 陳皮 桑皮 姜皮 白術 茯苓皮 官桂 麥冬 木香 澤瀉 車前子 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