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眾創空間:從“奇思妙想”到“極致產品”作者名: 劉志迎 徐毅 洪進本章字數: 1764字更新時間: 2018-12-31 21:29:10
序二
2014年9月10日,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指出要借改革創新的“東風”推動中國經濟科學發展,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態勢。盡管各級政府多年來一直在努力推動著企業的科技創新,但這卻是首次從政府層面明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官方表述,無異于吹響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角,開辟了一個眾創的空間,引領了一個眾創的時代。
英國文學家查爾斯·狄更斯的名著《雙城記》開篇即讓人過目難忘:“這是最好的時候,也是最壞的時候;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無知的年代;這是信仰的日子,也是懷疑的日子;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也是失望之冬;我們應有盡有,我們一無所有;人們直登樂土,卻也直下苦境。”這段經典的開場白或許是因為太出名吧,以至于在網絡上能見到專門針對這一段的各種中文譯本。
究其原因,是無論我們身處何年何月,這段話都可以恰如其分地描摹現實。對于勇于創業、善于創新者,這是最好的時候,是智慧的年代,是信仰的日子,是光明的季節,是希望之春;對于故步自封、因循守舊者,的確是最壞的時候,是無知的年代,是懷疑的日子,是黑暗的季節,是失望之冬。勇于創業、善于創新者不一定會應有盡有,直登樂土;故步自封、因循守舊者卻極有可能一無所有、直下苦境。
我們每個中國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中國目前還不是“創新型國家”。無論是自然科學類、經濟管理類的各級各類教科書,還是我們生活中須臾不離的各類現代化日用品,很少見到我們中國人原創的理論,也很少接觸到我們中國人發明的產品。我們平時用到的手機、電視機、電話、汽車等,盡管現在基本實現了國產化,但是核心技術與核心零配件還在依靠進口。我們的電腦、手機里用到的各類軟件,即便表層應用是國內開發的,但是底層代碼基本都由歐美那些IT巨頭提供。
我們上網用到的QQ、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工具,基本上都可以從國外同類產品中找到原型。諸如此類,不勝枚舉。缺乏原創的惡果顯而易見,我們一直處在價值分配鏈條的末端,一部市價四五千元的智能手機,雖然是在中國生產制造,我們能得到的只是可憐的幾十元的加工費。
是我們中國人缺乏聰明才智?不!是我們中國人懶惰保守?不!原因何在?一言以蔽之,是因為我們以前缺乏鼓勵創業的制度,我們以前沒有倡導創新的氛圍。
如今,我們可以滿懷豪情地說,時代不同了,機會來臨了,我們進入了一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時代!
在這本書中,我們嘗試著梳理了一下中外對于創新創業的研究和案例。我們討論了創新的必要性、必然性與可行性,分析了創新的多種模式,解讀了“眾創”為何能成為創新的主要模式,以中立者的視角為讀者素描了世界各地“眾創空間”的眾生相,努力為讀者架起從“溝通”到“創意”的橋梁,用實際案例展示如何從“奇思妙想”做到“美妙產品”,在重溫工業革命的征程中,尋求邁向工業4.0的啟迪,同時,也不忘設身處地地為創新創業者謀求融資工具和投資思路。從我們開始寫作本書的第一個字開始,我們就希望能有讀者從本書中收獲一些力量,成為這個偉大時代的“躍躍欲試的創客”。
蘋果公司前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史蒂夫·喬布斯曾經在2005年斯坦福大學的畢業典禮演講中告誡莘莘學子“Stay Hungry,Stay Foolish”。有人把這句話翻譯為“求知若饑,虛心若愚”。我們知道,喬布斯一生把“創新”看得比企業的生命還重要,哪怕是一個軟件用戶界面上的一個圖標都會精益求精。看看與他的名字相伴的Mac、iPod、iPhone、iPad等產品,看看在他手中大放異彩的皮克斯動畫公司出產的作品,從形體到靈魂,每一個細胞都包含著“創新”的基因。因此,對于喬布斯,對于創業者,“Stay Hungry”絕不僅僅是“求知若饑”。他真正想說的,也許還是要你去不停地尋找突破,不要淺嘗輒止。同樣地,對于喬布斯,對于創新者,“Stay Foolish”恐怕也不是“虛心若愚”那么簡單。以他的個性,他想告訴后人的,也許就是別理他們,繼續當別人眼中的傻瓜,要想標新立異,你就不能懼怕踽踽獨行。
必須說明的是,創新創業是一條布滿荊棘的征途,支撐著你走向終點的絕不僅僅是出發時的萬丈豪情,更重要的是永不放棄的決心與毅力。唐代名臣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說:“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創新創業與強民興國本質上道理相通。
是為序!
徐毅
201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