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青在寧夏(永寧卷)
- 寧夏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 1092字
- 2019-10-10 10:59:08
第二篇 知青待遇

知青住房
1965年9月,在第一批杭州知青還沒來之前,永寧縣各公社(農場)就為知青下鄉建設了一批住房,這些住房多是土坯房,有的是臨時騰出的庫房和社員的閑置房,有的是生產隊飼養場房和會議室。后來,下鄉知青越來越多,自治區知青辦、銀川市知青辦先后撥出專款為知青建房。知青住房大多建在生產隊住戶周邊或靠近打麥場、飼養場、會議室的空地上。
1973年,永寧縣當年安置知青164人,撥經費30.6萬元,撥木材88立方米,開支木材110立方米,建知青住房33間。
1974年4月11日,永寧縣知青辦發出《關于預撥知識青年安置經費和木材的通知》,全縣共下撥經費10萬元、木材242立方米,其中養和公社2萬元、木材30立方米,望洪公社1萬元、22立方米,仁存公社1萬元、木材23立方米,李俊公社1.5萬元、木材30立方米,增崗公社木材40立方米,勝利公社1.5萬元、木材35立方米,望遠公社1.5萬元、木材27立方米,通橋公社1.5萬元、木材35立方米。增崗、望洪公社木材在縣物資局辦理,其余公社到銀川市物資局提貨。
1973~1974年,撥知青經費60.6萬元,開支經費50.9萬元;撥木材171立方米。
1975年7月29日,永寧縣知青辦發出《關于預撥知青安置經費及木材的通知》,規定各公社原安置下鄉知青的舊房翻新,所需經費和木材一律在此經費和木材內開支。翻新房屋每間補助200元,補助木材0.2立方米。全縣共撥安置經費47.8萬元,撥安置木材593立方米。其中養和公社撥安置經費6.24萬元,撥安置木材76立方米;望洪公社撥安置經費9.7萬元,撥安置木材117立方米;仁存公社撥安置經費6.8萬元,撥安置木材95立方米;李俊公社撥安置經費7.3萬元,撥安置木材88立方米;增崗公社撥安置經費2.5萬元,撥安置木材31立方米;勝利公社撥安置經費4.9萬元,撥安置木材59立方米;望遠公社撥安置經費7.9萬元,撥安置木材96立方米;通橋公社撥安置經費2.5萬元,撥安置木材31立方米。
1975年9月24日,永寧縣革命委員會發出《關于召開知青建房會的通知》,決定9月29日,李俊公社養豬場召開知青建房工作現場會議,各公社主管知青工作的副主任、各公社知青帶隊干部、區市對口安置主管知青工作負責人參加。

知青在新家門前合影
1975年10月7日,永寧縣知青辦發出《關于增撥知青安置材料的通知》,共下撥木材200立方米。其中增崗公社55立方米,通橋公社43立方米,養和公社10立方米,仁存公社60立方米,勝利公社22立方米。
1978年8月29日,永寧縣累計撥建房費人數2880人,已建房1850間,已做知青桌凳706套。其中養和公社416人、163.5間,望洪公社441人、218.5間,仁存公社439人、205間,李俊公社432人、195間,增崗公社214人、99間,勝利公社318人、161間,望遠公社301人、235間,通橋公社319人、136.5間。
截止到1979年,全縣共撥知青住房安置木材2165立方米,共撥知青建房補助經費178.6萬元。
生活補助
1965年杭州知青下鄉后,自治區財政局規定,下鄉后頭一年的10個月,知青口糧按規定如數發給,并發給知青一定數量的生活補助費。10個月后,知青憑在生產隊的勞動工分參加本生產隊口糧和現金分配。不少知青因病或其他原因,掙的工分少,口糧得不到保障,年終分不到現金,生活十分困難。后來下鄉的知青越來越多,永寧縣知青辦對困難生產隊和困難知青重點補助,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等原因,知青的生活仍然十分困難。

知青初到新家,養和公社紅星大隊的社員王新來為知青開門
1973年4月6日,部分公社、大隊反映,杭州知青拖欠公款較多。僅通橋公社東升一個大隊原安置的杭州知青就欠生產隊公款960元,其他大隊欠款數量也不少。欠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有的知青長期患慢性病不能參加勞動,生產隊每年照常分給口糧而欠口糧款;在“文化大革命”中,大部分知青離開生產隊串聯,不參加勞動沒掙上工分,但每年都在生產隊分配口糧而欠糧款;突發急病,借集體款治療,如東升大隊杭州知青馬大力,因勞動不慎受傷在寧夏住院治療無效后轉杭州治療,欠集體款600元;“文化大革命”初期,部分知青外出串聯借集體款至今不還,出去的370人,有50%的人欠款。縣民政局的意見是,除有償還能力的做好工作作出償還計劃逐年還清,對于實在無力償還的以及無法追回欠款的請區上撥一部分社會救濟款解決。

知青和前來看望他們的社員合影
1973年8月16日,永寧縣知青辦對知青缺衣少被進行補助,給張偉、高長寧、樓志軍、劉美美、湯月霞、謝月萍、周萍、焦萍、翁建榮、李銳、曹偉杰、楊建榮等12名知青,每人補助棉布30尺,棉花5斤。
1973年12月13日,自治區知青辦、自治區財政局發出《關于知青下鄉經費使用管理辦法的通知》,規定了知青下鄉經費使用范圍,主要是城鎮知青插隊落戶的經費,用于解決建房費、生活補助費、旅運費、小農具費、家具費、灶具費、醫藥費、宣傳動員費、學習材料費和被褥費。建房費,二人建一間磚土木結構房子,建房補助費400元(每人200元),使用面積20平方米。規定建房要保證質量,堅固耐用,為知青長期扎根農村、安家落戶著想。房屋要建在居民點上,要打地基,用基石、磚、石灰,要有一門二窗(前后窗),凡不符合質量標準的不予驗收。生活補助費補助一年,川區每月補助13元,山區每月補助14元,阿左旗每月補助15元,余下生活補助費由市、縣、旗掌握,主要解決知青第二、第三年收入過低或因特殊原因,造成生活困難的補助,由公社管理,生產大隊按月造冊,由集體戶負責人到公社領取,不一次發給本人。小農具、灶具、家具費,由各縣社統一制作、購置,按實際插隊人數發到知青點。學習材料費、缺被褥補助費、旅運費和宣傳動員費由縣知青辦統一掌握使用。醫藥費縣上掌握三分之一,公社掌握三分之一,大隊掌握三分之一,作為知青參加合作醫療使用。國家撥給知青每間建房木材1.2立方米(成材,包括桌凳),要專材專用,不準挪用,不準以壞換好,如建房確實需要,可調換同等質量的檁條、椽子。

知青沈青(左一)和鄰居大嫂的女兒合影
規定知青下鄉經費要安排得當,管理嚴密,節約使用,專款專用,不準貪污、挪用、揮霍浪費和提高標準、擴大開支范圍。貪污的要退贓,并根據情節嚴加懲處;挪用的要檢討并如數歸還。
規定知青經費的標準是,安置費每人480元,縣農場每人400元,建房費每人200元,生活補助費每人180元,小農具費每人10元,灶具費每人18元,家具費每人20元,醫藥費每人15元,學習材料費每人10元,缺被褥補助費每人10元,旅運費每人5元,宣傳動員費每人5元,其他費用每人7元。
1973年,永寧縣民政局下撥安置經費7萬元、建房木材110立方米,分配給望遠公社安置經費1.3萬元、建房木材20立方米,望洪公社1.2萬元、建房木材20立方米,仁存公社1萬元、建房木材20立方米,勝利公社7000元、建房木材10立方米,李俊公社7000元、建房木材10立方米,通橋公社7000元、建房木材10立方米,養和公社7000元、建房木材10立方米,增崗公社7000元、建房木材10立方米。插隊安置人員經費標準是,單身插隊標準80元,生活費110元,農具費6元,灶具費6元,醫藥費8元,木材標準3人1立方米。
1974年1月4日,永寧縣民政局下撥知青生活困難補助費專款1.27萬元,其中養和公社2000元,李俊公社2500元,增崗公社3600元,勝利公社2100元,通橋公社2200元,縣良繁場300元。
1974年3月15日,永寧縣知青辦、永寧縣糧食局發出《關于下鄉知識青年口糧問題的通知》,決定凡城市下鄉知識青年由國家供給的10個月口糧(每月45斤),由生產隊從集體糧食內按成品糧如數付清給知青本人,從發給本人生活費中扣回糧款,生產隊持下鄉知青的糧食供應證到所在糧庫結算,頂替生產隊公購糧任務,糧庫開給售糧證明單一式三聯。
1975年11月12日,永寧縣革命委員會知青辦規定知青安置經費撥款標準,建房費200元,生活補助費156元,小農具費10元,灶具費18元,家具費20元,醫藥費10元,煙筒費7元,合計每人421元。望洪公社下鄉知青203人,應撥8.5萬元,實撥9.6萬元;望遠公社下鄉知青175人,應撥7.3萬元,實撥7.9萬元;通橋公社下鄉知青110人,應撥4萬元,實撥2.5萬元;勝利公社下鄉知青154人,應撥6.4萬元,實撥6.2萬元;增崗公社下鄉知青165人,應撥6.9萬元,實撥3.9萬元;李俊公社下鄉知青188人,應撥7.9萬元,實撥7.2萬元;仁存公社下鄉知青325人,應撥13.6萬元,實撥7.8萬元。當年永寧縣下鄉人數1479人,應撥62.2萬元,實撥50.3萬元。
1975年12月8日,永寧縣知青辦規定,知青調離社隊后,他們的住房、農具、家具應當留給新下鄉的知青使用并抵有關經費。對歷年已招工、招生、征兵離開社隊的知青,他們原來的住房首先安排一部分新下鄉的知青居住,以節約國家木材、經費。
1977年8月15日,永寧縣知青辦下發知青困難補助的通知,規定此款是專門解決知青生活困難的經費,必須做到專款專用。決不能挪作他用。年終單獨決算,上報縣知青辦。規定今后各公社下鄉知青的生活困難問題,由公社研究,主管知青工作的負責人簽批,再不上報縣知青辦。做到困難大的多補助,困難小的少補助,不困難的不補助。
1977年11月15日,永寧縣知青辦下撥知青煙筒補助費,每人發給煙筒補助費7元,由公社發放,年終到縣知青辦結算。
截止到1979年2月25日,永寧縣共撥安置經費數178.6萬元,使用安置經費151.35萬元,結余經費27.25萬元。同年12月21日,永寧縣革命委員會發出《關于收繳已被招工知青家具的通知》。近年來,大批知青已被招工、招生、參軍離隊,空閑房屋和家具無人保管,有的房屋門窗被人偷走,有的桌凳被人拿去或損壞。縣革命委員會規定,對知青財產要進行清理,該收回的要收回,該處理的要折價處理,任何個人都不得占用國家財產。
1980年6月14日,永寧縣知青辦規定,知青回城后,所留住房按30%折價處理,有原物的收回原物,無原物的由偷盜者負責賠償。知青的桌凳由大隊、生產隊收回集中保管,如有丟失的,由該隊負責追查回來,不能隨意送給別人。總之,不能讓國家財產受到損失。保管起來的桌凳,等縣清理小組作價變賣,可優先處理給保管者、大隊或生產隊,付給一定的保管費,歸集體所有。
1981年10月15日,永寧縣知青辦清理知青費用情況。自1965年開始,永寧縣安置了大批知青,到1979年年底,共安置知青3698人。為了解決他們的住房和生產、生活用具等問題,共使用了安置經費178.6萬元,木材2165立方米。安置社隊和有關單位為知青建房1418.5間,制作桌凳706套,同時,購置了一批生產工具和生產用具,基本上滿足了知青生產、生活的需要。經過清理,搞清了賬目,落實了資金使用情況。從清理的情況看,各社隊對于縣上撥發下去的經費,基本上都做到了專款專用,使用情況符合安置經費的開支原則。
全縣應收知青欠款24.4萬元,截止到1981年7月底,已收回欠款9.89萬元,占應收數的40%以上。其中收回公社欠款1.25萬元,占應收款的14%,收回大隊欠款7500元,占應收數的24%,收回生產隊欠款7.89萬元,占應收款的62%。交款最好的是李俊公社,已交款5500元,占應交欠款的80%,其次是勝利、通橋公社,已交的欠款分別占應交欠款的45%和30%。從大隊交款的情況看,李俊、通橋、養和公社各大隊進展較快,李俊公社各大隊已將4000多元全部交清,通橋、養和公社各大隊已交欠款均占欠款的40%以上。從生產隊交欠款情況來看,進度較快的是勝利、李俊、養和3個公社,勝利公社各生產隊已交欠款1.99萬元,占應交款的97%,養和、李俊公社各生產隊交款均占應交款的70%以上。全縣應交款數8.66萬元,已交款1.25萬元,下欠7.41萬元,交款數占應交款數的14.46%。
1981年12月24日,縣知青辦對安置下鄉知青的集體廠、合作商店和縣機械化林場等單位予以補助,機械化林場安置一戶知青補助3000元,集體單位安置一人補助500元,塑料廠、玻璃廠、五金廠共安置知青16人。
知青口糧
知青口糧是知青生活的重大問題。大多數知青都被安置在偏遠生產隊或貧困生產隊,這些生產隊多是“吃糧靠返銷、生活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三靠”生產隊。社員生活本來就很困難,有的生產隊年終社員口糧不足100斤,年終分配現金不少社員是“長分戶”(即“倒找戶”)。知青如掙的工分少,就連基本口糧也保證不了。
1978年5月19日,永寧縣糧食局、知青辦發出《關于下鄉青年缺口糧分配補助糧的通知》,決定給對下鄉知識青年缺口糧的補助13.85萬斤。分配到李俊公社2.06萬斤,仁存公社2.8萬斤,望洪公社1.77萬斤,增崗公社1.57萬斤,楊和公社7190斤,勝利公社1.3萬斤,望遠公社1.82萬斤,通橋公社1.82萬斤。

知青當年用的糧票、布票、粉條票
規定這次補助主要解決1976年以前的下鄉知青,1977年以后下鄉的知青,在下鄉時國家已給每個知青補助過10個月的口糧,故這次不再予以補助;各公社購補助糧,細糧小麥到望洪糧庫購買,雜糧到望遠糧庫購買。凡是購糧的知青,要在6月底前購完,過期作廢,購買補助糧款由本人自理;購買補助糧以公社為單位,填寫《購買補助糧花名冊》一式三份。知青購糧時,持大隊介紹信直接到指定的糧油站去購買,也可以大隊為單位派人到糧庫統一購回分給缺糧知青;補助糧全部供應貿易糧,其中小麥50%,雜糧50%。

當年永寧縣農村用的石碾
永寧縣1976年前下鄉知青缺口糧共16.36萬斤,區糧食局批準補助糧13.85萬斤。因此各社隊要本著節約用糧的精神,以大隊或生產隊為單位召開知青會議,對知青缺口糧多少,和本人在生產隊勞動的好壞與勞動態度、缺糧原因相結合的辦法進行補助糧的評定。通過民主評定的形式,對那些有勞不勞、游手好閑而造成缺口糧的知青,進行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知青口糧標準按國家規定,加上補助糧不能超過標準,有的知青加上補助糧也可能低于標準。這次填寫補助口糧花名冊,就是這次評定落實到人的名冊。以前報的是摸底名冊,不能代替購買補助糧花名冊。
規定公社、大隊和生產隊各級組織,都要重視這次知青缺口糧的評定工作,要加強領導,不能草率。特別對那些勞動好,因災、因病、因傷而造成口糧低的知青要予以恰當的補助,不能使他們吃虧;要專糧專用,知青缺口糧補助,是國家的一項政策。因此,各社隊要認真執行,防止貪污、挪用,也不能補助其他人,一定要補助到下鄉知青缺口糧人的身上。不缺口糧的下鄉知青也不能補助,社隊不能借機扣留知青的補助口糧,如有違者,按不同情況,嚴肅處理。同時,也要教育知青,特別是吃補助糧的知青,一定要節約用糧、計劃用糧,不能大吃大喝,浪費糧食。
1978年7月12日,自治區糧食局、自治區知青辦發出《關于下鄉知識青年口糧分配問題的通知》,規定今后下鄉知青口糧分配,在正常年景下,必須按每人全年480斤貿易糧分足,不能以種種借口少分,推給國家返銷供應。凡不是因災吃回銷糧的社隊,以后知青的口糧,國家一律不再回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