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書收錄了近幾年我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工作期間撰寫的25篇中文文章。
2007年5月,我從中國人民銀行來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工作。同年8月,次債危機開始席卷美國。2008年9月,美國雷曼兄弟公司倒閉。2009年10月,希臘債務危機爆發。2010年5月,債務危機向其他歐洲國家蔓延。到2012年年底,歐元區經濟仍陷經濟緊縮和債務高企的困境。我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歷了本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整個過程。這段經歷為我觀察、理解本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演進、政策應對和各國博弈提供了一個較好視角。
作為防范和化解危機的全球平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此期間也經歷了許多不平凡的事情。既有多年全球經濟繁榮導致的2007年11月的裁員,又有危機驟臨時的招兵買馬和內部重組。既有就防止危機蔓延提出政策建議,又有大規模向危機國家提供資金救助;既有對新興市場國家政策的調整(如緩和對資本管制的反對),又有開始對發達國家提出警告(如預警債務危機和政策外溢效應)。
相應地,我很自然地經歷了基金組織分析危機、應對危機和防范未來危機的過程。例如,在雷曼兄弟公司倒閉壓力不斷增大期間,我目睹和參與了基金同事就雷曼兄弟公司是否應該倒閉、如何倒閉以及倒閉可能造成的連鎖反應的討論。其討論之激烈和思想碰撞是局外人難以想象的。再如,我有幸在參與撰寫基金組織的旗艦刊物之一《全球金融穩定報告》的部門工作了五年,參與撰寫了多期《全球金融穩定報告》。還如,過去5年間,以美歐英日為代表的主要國家當局出臺了大量的危機救助政策和防范政策。美歐英日貨幣極度寬松,多國財政赤字猛增,債務高漲,各種不同意見紛至沓來。風起云涌的危機和內部的爭論,讓我領略了基金的內部政策討論之激烈和外部協調之艱難。本書上篇收錄的一些文章就是我在從事上述工作時的一些體會和思考。
在從事有關全球經濟和金融事務分析的同時,我還有幸參加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聯合展開的“中國金融穩定評估”,與評估團成員一道,我在2009—2011年期間參加了與各相關部委、金融機構和地方政府進行的多場會談,對中國的經濟金融體系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相應地,結合國際經驗和教訓,我對中國面臨的一些重大問題進行了一些思考,對防控金融風險、推進改革開放提出了一些建議。本書下篇收錄的文章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寫出的。當然,本書所有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與任何機構無關。
概言之,本書收錄文章所反映的基本想法有三。一是危機是永恒的,這是由人性決定的(參見第九章“危機與麻雀”)。二是國家利益是永恒的,這是由資源稀缺性決定的(參見第十章“財政懸崖猜想”)。三是全球經濟金融競爭的勝者屬于那些在經濟繁榮時期(或危機未爆發前)敢于自我否定、自我升華的國家,這是“優勝劣汰”規律決定的(參見第七章“危機無疆,儲蓄是金”)。
總之,世界經濟仍將不太平,金融市場仍將波動。經濟金融全球化并不意味著世界的大同,而是意味著更為激烈的競爭和危機壓力的時隱時現。對于中國而言,只有適時果斷推進實質改革,才能在這場激烈的全球競爭中真正取勝,才能避免大的金融危機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