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2章

此四者皆私,非心之本體,與意必固我之私同。即有此四私,實時心便不正,豈有用之所行反不能不失其正之理?

維翰問: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齊家之要在乎孝弟慈三者,推而之國之天下,然此三者亦能盡之否乎?萬乞示教。

三者人之良知良能,良心真切者也。天下國家萬變?nèi)f化皆由此出,觀孟子仁之實一章可見。

張云翀問:嘗讀中庸不(囗)[睹]不聞,先儒說是靜。既是靜,心則不動,而戒謹恐懼則心又動矣,如何是靜?且傳中多以畏字釋敬字,思畏則心有捆縛,不見本體虛明,如何是敬?伏乞明示。

本體虛明四字可取。戒慎恐懼,字義非動而何?纔要用功即屬動矣。人心常生,天道常運。

鄧振南問:聞孔子謂伯夷、叔齊求仁而得仁,固知其心之無怨矣。及觀其采薇之歌,似若深有隱憂於其中者,不識其微意何如?

孔夫子於由求原憲等,未嘗輕以仁許之,而許夷齊,則二子之心已純乎天理,著一怨字不得。采薇之歌非夷齊詞氣,又以武王為暴,與紂一般,豈得稱圣之清?見識如此胡涂。此歌恐是后人托擬為之,而太史公收入伯夷傳,亦其擇之不精耶?無亦疑之耶?

謝錫命問:近是覺得變化氣質(zhì)之難,必一毫軀殼之念不起,時情物態(tài),形骸爾汝,俱盡消除,但見此心此理必至於渾然與天地萬物為一體之地,方是變化氣質(zhì)。命終日只是做此煎銷習(xí)心之功,殊未脫手,亦惟從容以俟之耳。不知何如?

凡起軀殼之念,情態(tài)形骸,皆人欲也;與天地萬物一體,天理也。天理人欲相為消長,天理長一分,則人欲消一分,消盡者渾是天理,如此方可言變化。脫手未易言也,存存不息,月異而歲不同,如水蟲螟蛉,如雞抱(卯)[卵],到這日方成,無毛骨羽翼者生毛骨羽翼,方是了手變化,修身以俟之耳。

大[則]佛亦有之,豈得為圣賢功夫?所謂「句句是,然而不同」煞當理會。

劉廷繹問:桃應(yīng)問瞽瞍殺人之事,孟子固語之詳矣。設(shè)使大舜未及竊負瞽囗之先,為皋陶法官所獲,不知大舜將何以處之?惟望明教詳示,以觀圣賢用心之極。謹問。

若瞽瞍殺人先被獲,舜之心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與天下。既竊負而逃,樂忘天下,則舜當詔天下以身代之,與負逃一般心。況法官奉朝廷有八議之法乎!

童生倫天成問: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所謂不失者,必在充養(yǎng)良知良能矣,不知充養(yǎng)功夫果何入手乎?

許大大人只是與赤子之心一般,實在充養(yǎng)耳。充養(yǎng)則赤子即為大人,失養(yǎng)則大人亦為途人,甚則流為惡人矣。爾年去赤子尚未遠,急急回頭,默坐體認,察見良知良能之體,達之天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矣。今爾童子能問及此,必自前覺日之非心,而反求本心矣,勇猛立志。

先生喟然嘆曰:鳴呼爾二十有二人,各尊爾聞,各行爾知,毋傳不習(xí),毋反自欺,以欺爾師。戒之哉!遂遞歌三詩,酒遍而出。

郭肇乾問:近日所得師席心性圖說,似乎親切而有味也。不覺嘆曰:發(fā)先生所未發(fā)者也,實是簡易,實是明白,實是有功於天下后世者也。使門下者及聞風(fēng)有志之士,見此圖說,真能實心尋求的,有覺悟?qū)嵉渺都海酥耸强组T路脈也。何也?圖說發(fā)個心性之理,不滯於內(nèi),不離於內(nèi),不逐於外,不離於外。內(nèi)外動靜心事合一,總是一條中路,總是一個天理打透,亦是勿忘勿助之間,明明白白,無分心事動靜內(nèi)外也。有能循此而行,何有流於禪老?何有至於俗學(xué)?與先正教人用功分開一截二截者不同。故其有入於禪老者,有墮於支離者,因其入門下手,靜時是一截,動時是一截,故曰:「既嘗戒懼,而於此又加謹焉。」動靜分作兩段,是故不是孔孟博約家法也,正毫發(fā)之差也。圖說:性者,萬物一體者也。渾然宇宙,其氣同也。心也者,體天地萬物而不遺者也。性者,心之生理也。心性非二也。別紙又曰:人者,天之生理也。心者,人之生理也。性者,心之生理也。道者,性之生理也。在源頭上發(fā)來,使學(xué)者知此心此性同天地萬物在一個太極生來,古今上下,萬物萬事,皆吾性分固有的物,總是一個天理。若能涵養(yǎng)擴充,復(fù)吾元初之性,此心此理滾作一片,不以動靜而有間,隨時隨處皆見天理,優(yōu)游悅豫,鳶魚逝川,驢鳴窗草,皆我自家思意,天地之化生,皆我之化生。得此謂之得道,有此謂之有諸己也。與先儒說心性之異也,先正謂性者心之所具之理,學(xué)者靜坐收攝此心,反觀內(nèi)照,認心認性,不知不覺至於制縛,正是坐馳,正是助長,或有至於戕性者,或流於禪不知反者,或徒事口耳,往往多坐此囗。以此驗之,所謂學(xué)術(shù)殺天下也。隨處體認天理,無內(nèi)外,無動靜,博中有約,精中有[一],問學(xué)有尊[德性],一貫之妙也,真是開學(xué)圣賢者用功之切要正路也。乾近日以此教訓(xùn)犬子,未敢以為是。乞賜示教。

見賢近日所見愈見親切,便當以此涵養(yǎng),以為己有可也,非如數(shù)他財已也。

何滾問:君子以心學(xué)為要,顏子之心齊坐忘,程子之涵養(yǎng)用敬,至我先生心學(xué)相傳,上契二子囗要,有曰有心、曰無心、曰虛心、曰見心。曰有曰[無曰]虛曰見,何所分別?造至於見,將何用功?

顏子心齊則是坐忘,則非顏子矣。圣人之學(xué)心[學(xué)也],心只是一個心,豈有四樣?以其常主於內(nèi),以應(yīng)萬囗,則謂之有;以其無意必固我,則謂之無。謂無私囗囗心存,豈無得?以其心本無物,故謂之虛;以其洞囗囗體,則謂之見。惟終日存存,則心常主宰,無物而[虛,則]見心之本體。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滾問:命本於有生之初,固當一定而不可易,何囗有先貧后富,先富后貧?豈天瑣碎以成人乎?囗囗五行消長,則長平坑卒,南陽多士,未必據(jù)囗囗囗何歟?

天無心,氣有數(shù)。程子曰:「遇著白起便是命。」命者,數(shù)也。

滾問:學(xué)本於心,心莫貴於自知。生固未能企及先生於萬一。自程子緝誠敬於孔孟,至年四十,而希圣之心尚不及顏閔之無我。朱子集大成於群儒,至於晚歲,而力行之學(xué)尤嘆夫義理之無窮。今日先生之學(xué)兼二子而有之,無歉於心矣,抑尚有所嘆乎?

只未得熟,熟時即圣人矣,斃而后已耳。顏閔未能無我,卻做無我功夫。故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此先孔門只做無我功夫,賢輩如何不做?

滾問:霍光、寇準之功業(yè)而蒙不學(xué)之譏,不識所學(xué)何事?孔光、張禹之經(jīng)術(shù)而致不識字之誚,不知所識何字?竊有志而未能也,毋致坐四子之弊。愿明言之以教我也。古人之所謂學(xué)與后世之所謂學(xué)不同,此與功業(yè)經(jīng)術(shù)不相乾,故中庸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資質(zhì)明敏[剛健者皆能乾功業(yè)明]經(jīng)術(shù),至於

[古]人之學(xué)則[不同。學(xué)也者,覺而]已矣。從子則謂之學(xué),從見則謂之覺,夫子所謂聞道是也。至於聞道,則物格、知至、意誠、心正、身修,而家齊、國治、天下平,豈有不學(xué)之譏?不識字之誚乎?在人立志何如耳。據(jù)康熙二十年本補字

滾問:盡性致命必本於孝弟,不識孝弟何以能盡性致命乎?明以教我。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堯舜之道,孝弟而已。孝弟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豈有不盡性至命?孝弟性命即是一理,今人只為將孝弟看粗淺了。

滾問:視己子與兄子有間否?視子之疾與兄子之疾有同乎?不同乎?生自謂天性自有輕重之等,以為有間,則自私也;以為無間,果天性之真乎?

兄弟之子猶子也,豈有差別?今人只為在自家軀殼上起念頭。若在天地祖宗上起念頭,豈有差別?至於仁者渾然與天地萬物為一體,豈有自家血脈上就分形骸爾汝之別?圣人制服,姑為之期功之等耳。

張云翀問:昨投問目,承老先生教云:「人心常生,天道常運。」乃知人心無終死之理,天理有不息之機,學(xué)不可槁灰其心,常時喚醒此心,使活潑潑地,庶其得之。又未知是否也?敢問。

如是體認,然必親身行之,無間日月,然后此機日熟,此理日親,前路盡無窮也。

云翀昨拜天關(guān)館中,得振卿謝友出示老先生批教問目云:「主一之謂敬,無適之謂一。」始覺向時把畏字體驗敬字,真是拘縛太甚。時問振卿曰:「惟收斂此心,不容一物,隨他遇事發(fā)見,見是天理便循行將去,所謂隨處體認天理否也?」振卿曰:「然。」翀今復(fù)質(zhì)之老先生。

體認天理不分有事無事,通是一段工夫。無事時亦見,有事時亦見,泰然行之,非謂遇事有見乃行也。勿忘勿助之間,著一畏字不得。

云翀看傳習(xí)錄陽明公曰:「主一者,主天理也。」不知是逐事主天理乎?抑存養(yǎng)此心,渾然天理在中,任囗中覺,自然隨事而順應(yīng)之乎?其旨與我?guī)熚掏悾吭纲|(zhì)其說。

主一之謂敬,無適之謂一,一者無一物,有一物則非[一]矣。心到一時,天理自見。吾子謂存養(yǎng)此心,渾然天理在中,明覺自然,隨事隨應(yīng)者,得之。若主天理謂一,則是二矣,非一矣。心之本體恐未然。

云翀疑孟子所謂養(yǎng)氣,又曰養(yǎng)性,詣天關(guān),魯質(zhì)之振卿,[振卿]囗囗囗老先生批教囗囗囗囗謂手[足恭重之]說,陰陽謂道之說,翀未釋[然]。振卿復(fù)指囗登堂看心性圖說曰:「性者,天地萬物一體者也。混然宇宙,其氣同也。」亦未了悟。翀竊謂性落在氣中,今曰養(yǎng)氣有事,勿忘勿助,則氣之運用便配道義。養(yǎng)性則善端發(fā)自心中,氣運於外,性存於心,未見合一的確。愿指點分曉。

此說猶以理氣為二。孟子形色天性也,便是理氣一。或人多疑吾說,是信孟子之說不及。氣即性,性即理也。手足氣也,恭重理也,已自明白。

云翀問:孟子配義與道釋之囗:義者,人心之裁制;道者,天理之自然。翀竊謂義即處物為義,道即在物為理,未知是否?請教。

在心為理,處事為義。吾嘗有此說。

云翀疑西伯被囚羑里,獻重寶美女求釋。不知圣人遇患果可如是以投君之欲乎?抑亦變而通之之一道也?何如?

[此散宜]生諸人為之權(quán)以處變也,固不令西伯知之也。

囗囗見囗囗囗者,大率以[科舉。貧]窶累心,科舉囗行。翀竊謂灑掃應(yīng)對等事固不可廢,而課程其誦習(xí)亦收攝身心之具。沿俗以行,不失古人之意,或亦(利)[列]御寇之術(shù)也。但一向好著,便亦喪志,又將何如?可否轉(zhuǎn)移?伏乞明示。

以我觀書,則執(zhí)事敬,二業(yè)便一,一舉而兩得也,更無別術(shù)。

云翀問:春秋春王正月,胡安國謂圣人以夏時冠周月。至襄公二十八年書春無冰。夫以夏之春而無冰,此常事也,何足為異?近時策問有以周之建子,一陽初復(fù),亦即春也,未審何從?況春秋災(zāi)異,胡傳俱以事應(yīng)實之,恐后世災(zāi)異有同春秋,而事應(yīng)頓殊,未免乖起君子之疑。翀於此皆未釋然於胡傳者,敢問。

三陽之月皆可為歲首,皆可為春,吾於春秋正傳言之矣。

云翀問心性圖說曰:「混然宇宙,其氣同也。」而人物之生,稟是氣者,則未免有偏全通塞之異,其故何與?

宇宙固混然一氣,如一池水。但氣之氤氳,有清有濁,囗池水亦有清有濁。又如香與臭之氣,亦是清濁混。

(缺頁)

是一氣,人得其清者為圣為賢,得其濁者為愚囗囗。然同是一氣,更無外氣。

云翀拜領(lǐng)我老先生體認天理之教,至矣,盡矣。但恐臨時體認間,有以利為義者,其端甚微,敢問何所著功,然后發(fā)得中節(jié),而動與義俱也?乞指的確要功。

體認之功全在勿忘勿助之間。這時節(jié)天理呈露,人欲消散,又安得認錯?如彼明鏡,妍蚩自別,又安得認蚩為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土默特左旗| 龙泉市| 东方市| 台北县| 红安县| 昌图县| 林州市| 丹寨县| 辽中县| 宁远县| 平安县| 桐庐县| 耒阳市| 雅安市| 疏勒县| 巴彦县| 湘潭市| 射洪县| 鄂托克前旗| 弋阳县| 衡南县| 莆田市| 周至县| 祁连县| 阿克苏市| 明星| 正宁县| 甘谷县| 咸丰县| 青岛市| 平乡县| 都江堰市| 拉萨市| 夏津县| 金湖县| 贡山| 绵竹市| 惠安县| 香港 | 安陆市| 招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