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翀問:性與天道,所謂天道,先儒釋以天理自然之本體。夫天理即性也,子貢當時何以下一與字,而對性言邪?全未識認,敢請。
在天為道,在人為性,合言之乃盡。
周榮朱問:今日之學,首須時時刻刻識取吾心這一點生意在,然后許多涵養充拓功夫可商量也。嘗得聞教命,令先致力於此。然此點生意,凡以粗淺之故,不得嘗新,奈何?雖夜氣之息,平旦之清明,與托棲山谷,頗覺無非在這腔子里;萬一偶滯於事為,隨復失之。是知全靠他靜不濟事,須是動靜囗囗其功,乃為實落,久遠自合有得諸己也。囗囗
這點生意即天地生生之德,即仁也。程子每令學者須先識仁,即此也。於心中無事時,便見活潑地。
榮朱問:人之為學,必先大其心,澄其體,使志念意虛,自然有所激昂,然后見趣昭融,德性堅定。由是用力於不疾不徐之間,施功於流而不息之地,循循長養,直上達天德,則其所謂斂而為寂然全體,發而為感通者大用,將不即是而具在乎?未知是否。
賢似倒說了。存心於不疾不徐,即勿忘勿助之間,則自堅定、自昭融、自激昂、自澄定、自廣大、自流行不息,天德在我矣。
周昌逵問:逵自童子,家伯帶及門,今十余年矣。每奉面命教誨,必佩服心胸,不敢輕問。誠以函丈備天下之達尊,而所傳者皆圣學至道,若雷同輕問,必陷欺飾之罪。今請只依教規,於讀書、臨文、寫字、言動、應酬上調停存習,以俟存久而明,恪謹親師、取友、事親、敬長,以俟誠意流通,庶幾實功,為不負教育也。未知是否?伏乞裁教。
囗讀書、臨文、作字、言動、應酬上調停存習此心,即孔[子執]事敬,內外合一,二業并進矣。如是用功,當日有益。
郭大治問:閑常獨坐尋思理會石翁自然之指,未得其端倪。及觀至言云:「心地要寬平,識見要超卓,規模要闊遠,踐履要篤實。能是四者,可以言學矣。」大治氣幾希好惡良心存言里,或夜分而與體驗此時氣侯,然多勉強作為處,不知習熟后將何如?望師尊指教,庶得所憑依,無枉用心力也。
求自然之指固不外四者,但於勿忘勿助之間自然呈露,尤為直截。若從事四者,則又分為四矣。勿忘勿助之間本不分別,幸行途從容間自得之。
盧守益問:守益自滁來,遠謁師翁,真如饑者求食,渴者求飲。每遇風掛帆則喜,阻風系舟卻便不懌,是憂喜者情也;制之使盡不形,恐墮臥輪之對境心不起,而(稿)[槁]木死灰矣。欲任其憂則憂,任其喜則喜,又恐恁的逐情去了。當此體認天理,必如何乃得其正?
必喜而無喜,憂而無憂,憂喜并行而不悖,乃與天地相似。
益問:昔友云:何思何慮乃圣人地步,非吾輩始入頭路。將此來做,正如釋氏去了念頭,恐非圣人所教者。守益謂為不然,蓋系辭本旨只要除去閑思雜慮,惟順理感應便是,此正切要工夫,圣人與學者原只一樣,但有生熟耳。在圣人分上便是自然的,如堯舜之惟精惟一,孔子之一貫是已。在學者分上便是勉然的,如曾子之忠恕,橫渠之無將迎是已。若分圣人為一項,學者又為一項,即是道有精粗了。孟子何以曰「人皆可以為堯舜」?又何以曰「中道而立,能者從之」?若謂圣人無工夫,則圣敬日躋,望道未見,好古敏求,果何為哉?細觀昔友所云,乃是踵伊川答上蔡曰:「有此理,只是發得太早」之說,此無異霖雨既霽,卻指閑云為神化也。大凡先正之未至乎圣者,語便執著。后學當虛心體認,毋據舊論以妨新得,可也。疑竊如此,望師翁批示,歸滁與同志者共之。
「天下殊途而同歸,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須認得同歸一致之理,乃能何思何慮,雖不思不慮而思慮之理在始得。橫渠云:「無在而無不在?!故且病Jト伺c學者功但有生熟,賢卻說得是。
益自新泉拜別師翁,無日不遵體煎銷習心之誨。守益每較自己習心,惟於憶想及物而不化居多,今磨礪二十余年來,但覺本原常自不牽不擾,事未應時,都無許多安排,應后亦無些子留滯。雖臨事無困頓之患,卻不能悉以事處事,而令事事皆善。如何?
天理人欲相為消長,人欲消一分,天理便長一分,拚了一生死而后乃可。顏子於三月之后,曾子未易簀之前,恐猶未信。賢謂本原常自不牽不擾,未應少安排,應后無留滯,賢卻說得太早了。如何?如何?
益問:伊川先生中夜以思,不知手舞足蹈。東萊云:「不是歡喜,正是生生之本。」守益竊謂由生生之本尋孔顏之樂,還能得否?
伊川之言恐語者之訛。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孟子本說樂舞之事由中發外。身若非樂舞時,而中夜舞蹈,卻似狂人了。至於生生之說甚好,蓋本孟子樂則生矣之意。尋孔顏樂處,不動聲色,須於勿忘勿助之間見之。有人非予勿忘勿助之說太多,吾謂人不能,是不覺其言之多,若能了,一字亦不用。
益問師翁教人隨處體認天理,誠千圣千賢直截要路。學者遵此而行,斯不為旁蹊曲徑所惑。蓋[天]理不難認,亦不易認。且如禪位一也,在堯舜[即]是天理,在子之便落人欲。治水一也,在大禹[即是]天理,在白圭便落人欲。只由子之白圭發念時囗認賊作子,所以后來成敗公私太懸絕了。若先知得后來成敗公私太懸絕,不但少有知識者不為,雖其至愚亦所不屑矣。故曰:「毫厘之差,千里之繆?!挂自弧秆袔祝杏乖弧干鳘殹?,欲體認天理者,當於念頭發端處,尤不可不仔細。師翁以為然歟?否歟?
體認固在念頭上,但差在中正與不中正耳。認賊作子,共差在不中不正時也。
益問表記曰:「以德報德,則民有所勸;以怨報怨,則民有所懲。」陳氏謂以論語「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之言觀之,表記恐非夫子之言。守益亦謂陳說近是,但鼠首兩端,終莫能決。惟我師翁教正之。
禮記多不是圣人之言,所以吾謂二禮經傳,只以禮記為傳,真偽待學者自擇耳。云以怨報怨,乃不識義理,昧犯而不校之指。若知與物同體之意,何校之有?
益問:昔城南書院會講,一友云:「為學要須先識囗真種子,就以圣自任,斬釘截鐵做去。令意必固我一絲不存。纔俟明日作圣,便是姑息,即不可也?!筟一友]云:「工夫貴恒。人豈盡是圣人胚胎?必須時時囗省本來面目,使天理漸復,人欲漸消,日[積月累],亦可到那純亦不已地位?!故匾嬷^必如前友云,則雷迅風行,在學者尤難。將如后友所云,又恐蹈月攘一雞之弊。欲得工夫不驟不緩,當如何而可?
不驟不緩,天理便見,即是真種子。終日乾乾,正涵養囗囗種子,至於參贊化育亦從此始。
囗自舟中來,有同行者攜惠能壇經一卷,因展囗[見]其誨徒眾有曰:「道不離自心,不離自性。」守益一時?;?,竊謂有合吾儒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惑今未解,敢問吾儒性教之所以正,釋氏性教之所以非。
囗囗定謂佛與吾儒句句是,事事合,然而不同。看得囗囗爾具一只眼。蓋佛之所謂性,非吾儒之所謂性;[佛之]所謂心,非吾儒之所謂心。要真識得。
[師]翁昔居新泉時,以丹喻學,同門諸友無不合辭稱快。守益服膺既久,愈覺精妙難入。近見丹經云「鼎爐是安身立命也」,不知吾儒所以安身立命者何在?「采藥是收精斂神也」,不知吾儒所以收精斂神者何若?「火候是操存之意也」,不知吾儒當何操存乃無失?「沐浴是日新之功也」,不知何者為[吾儒]囗囗之要?「抽添是勤怠之節也」,不知吾儒之勤怠[者]何居?「修煉盡而丹成,克復至而德全矣」。先儒囗囗即喻則理不明,又曰:「人心皆有至理,惟講說則能興起。」守益質最庸愚,病在屢復屢失,愿師翁囗加點化,使守益知所策勵,日期於進。
勿忘勿助之間,即是煉丹所謂火候。舍此只是囗僊,[何]益?舍勿忘勿助之間,只是說圣,何益?世有說不要[勿]忘勿助,又有嫌說勿忘勿助多了,皆未知此,卻囗囗,夫安得不多?
益問:或謂孔子對哀公:「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拐Z意何等渾厚!至孟子告齊宣王,似覺專於報[施]而無溫厚和緩之氣。一則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挂粍t曰:「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故匾嬉詾橄胧驱R王病痼已深,惟知[厚]責臣下,而忘乎己之恩禮衰薄,故孟子因病而藥,不得大下大黃烏頭之劑以起之。若如或人所說,則是客氣未除,何以為孟子?
告君言語各有時宜,不可較量。
益問:記曰:「孔子與門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鬃釉唬骸憾又葘W也。我則有姊之喪故也。』二三子皆尚左?!股w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古之制也,況手之所尚,又日用之最切者,豈門人都全不知,一一皆刻畫於夫子,而反無吉兇之辨乎?此禮經之不可盡曉者,幸師翁教之。
孔門親受音指,未必如此影響。
益問:子張病,召申詳而語之曰:「君子曰終,小人曰死。吾今日其病幾乎!」注曰:「終者對始而言,死則澌盡無余之謂也。」既謂小人無余為不可,則必謂君子有余為可也。不知有余果指德業名世而言,抑別有說乎?
曰終曰死,美惡之稱。君子在身毋使人稱死可也。
益問:知與行乃初學入頭第一大關。陽明先生知行合一之說,雖圣人復起不能易?;尬虆s分孔子告子貢一貫章曰以知言,曾子一貫章曰以行言,是截知行為兩事。豈子貢獨務知,曾子獨務行哉?此真晦翁專意注述,理未融會處。至若中庸序有曰:「必使道心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先生亦非之曰:「是二心也。天理人欲不并立,安有天理為主,人欲又從而聽命者?」守益竊謂不然。蓋道心為主者,是即天理常存之謂。人心聽命者,是即私欲不形之謂。兩句總是一反一正意,猶所謂己克而禮復也。只緣先生錯作兩平看,反於人心聽命句又重了,所以見其有二心之非。
知行二者不渾得,亦不離得,只是知行并進。書曰:「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王忱不艱?!?
益問:古有王子直者前知客來,云是靜后如此。不知主靜者果以是為正乎?為邪乎?愿師翁批示。
靜后如此,如何圣人不然?此不必知之。
益問:孟子曰:「父子之間不責善。」又曰:「如中也棄不中,才也棄不才,則賢不肖其間不能以寸?!股钗抖f似相矛盾,及觀先正謂不責善者非置之不問也,蓋自常有滋長涵養良心底氣象,乃知父子全主於恩,而教勉之意每形於朝夕慈養之中,正如天之雨露霜雪,皆以仁物而栽培寓焉,父子之間豈漫無所屬,而淪胥以溺哉?守益鄙見若此,未知是否。
云養之云爾,非責之也。
守益前來,道經南康,見有兄弟夫婦合葬者,深憊其民之無別,且大失周公初附之意。彼時愧無德言以感之,又無爵位以戒之。禮以坊民之心雖切,囗緣不能[救]其俗之入於夷,不知以化民成俗囗志者要當如何?
囗囗曰:合葬非古也。程氏亦以昭穆葬,或分左右囗可知。
益問:瞽叟殺人,舜竊負而逃,樂爾忘天下。周公使管叔監殷,管叔與武庚叛,周公討而誅之。假使文王殺人,周公亦竊負而逃了無可疑。不識舜處周公之地,先不使兄管叔監殷乎?縱使之監殷,必不致逆節之萌乎?抑亦逆節既萌,舜處之猶不失天倫之愛乎?昔陽明先生謂圣皆純乎天理,猶足色之金,而力量氣魄不同,猶金分兩有萬鎰千鎰之異。舜與周公無乃坐於分兩萬鎰千鎰耳,是雖往籍陳言,亦尚論者之所不廢。守益蓄疑久矣,愿師翁示教。
舜竊負而逃,周公誅管蔡,皆天理也。
益問:禮本於大一,即易所謂太極,皆函三為一之理,而發用不同,何也?
記孔子曰:「經禮三百,曲禮三千,其致一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