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 甘泉先生續編大全
- 湛若水
- 4968字
- 2015-12-01 17:21:22
或問曰:「三代之事,言心不言性,言性不言心,而師翁并言心性,何謂也?」曰:「堯舜禹相傳,言道心矣而性在其中,足矣。然必曰:『惟精惟一。』所精一者非性而何?孔子又說仁義,孟子又說仁義禮智,何也?至於佛言即心見性,則以心為性,非矣。故明道有『心如谷種,仁則其生之性』之說是也。說心不說性可乎?蓋性字從心從生,蓋心之生理也,正言乃備。」
或問曰:「朱子解四端。」曰:「『猶物在中而端緒見於外。』而囗之次為:『端,有始也,良心發見之始也。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明,而仁義禮智由此焉始分。』其倚弗異可也。今子且看未發時連惻隱羞惡辭讓是非皆無,如何尊得仁義禮智來?更何有四德之名來?」
或問曰:「戒懼慎獨以養中,與朱子靜存動察之說如何?」曰:「中庸有兩節,下文慎獨一節即申上一節之意,觀文勢可見。凡用功皆動也,子試看戒懼慎獨字樣非動乎?慎動以養靜也,纔用功時已不是靜了。」
或問中立和生之說。曰:「有此體則有此用,無中安得和來?然中和雖人人同有,而失之者多。若無戒懼慎獨之功,如何有此中和?有此中和,大本達道至矣,又何容更致於內?文公詩有云:『但得心存即是敬,莫於存外更加功。』今云:『於戒懼而約之,於謹獨而精之。』何耶?惟致之於外,家國天下政教,遂成化育耳。余見中庸測。朱文公云:『李延平先生說中庸,先言戒懼慎獨,后至中和,極有之第。』后皆忘之,孤負此翁。」
性第二章。或問:「自然之義,朱喻老莊亦曰自然,何也?」曰:「石翁先生曰:『學以自然為宗。』此至言也。今吾師益發明之,盡矣。老莊明自然,何嘗望見自然影子?夫耳目口鼻,形色天性也,天性乃自然也。老子乃欲黜聰明,逆天性矣,何得自然?物之不齊,物之情也。莊子乃欲齊物,是強其物之理矣,何得自然?故曰:『齊物到頭爭。』」
通二章。或問神之義曰:「天地人物,神之所為乎云云,何謂也?」曰:「人與天地萬物皆器也,神則妙萬物而無跡。石翁先生曰:『神理乃天地萬物主本,長在不滅。』知此則能握其機矣,勿忘勿助其功乎!」
三章.或問曰:「既曰天君,又曰天竅,又曰天則,何謂也?」曰:「皆天也。自其主宰而言為天君,自其貫通而言為天竅,自其天然不易之矩而言為天則。」
四章.或問曰:「息與天通,與天無極,而存之乎呼吸,何謂也?」曰:「人之氣即天地之氣,只隔一層皮膚耳,便生爾汝之私,即與天地不相似。試看嬰兒在母腹里,一呼一吸,即母之呼吸,何曾有爾汝來?認得此理,須由此而存存,自養成片段,所謂全而歸之。故曰:『息息存存,道義之門。』」
五章.或問曰:「察倫,舜之人倫何哉?察也,察諸心也。何謂也?」曰:「孟子拳拳獨以明物察倫稱舜,何哉?人只於親義序別信硬行將去,此外襲而取之也,行仁義之學也。若倫理之察,於心吻合為一,隨感而發為親義序別信,此集義所生也,由仁義行之學也。翁既言之詳矣。」
六章.或問曰:「親義序別信由心生,何謂也?」曰:「此與五章之指同。堯舜之道,孝弟而已。記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長幼有序,夫婦有別,朋友有信。』」「翁言父子生親等言,何謂也?」曰:「未遇父子時,何有親來?及遇父子而親乃生耳。他仿此。」
七章.或問曰:「學,覺而已。」曰:「即程明道所謂門覺問濂溪所謂明通者也。心要常覺,然須知所覺者何事。只徒常知常覺,便無頭腦了。」
八章.或問曰:「聰明圣智達天德,何謂也?」曰:「與上章同。聰明睿知而不達天德者,世儒之徒知也。知天地萬物之道,乃實知也,乃真知也。」
九章.或問曰:「中思其神乎!何謂也?」曰:「中思則氣清而神明渾一不測,應萬變而無窮矣。」曰:「與近之指同乎?」曰:「中思則不馳於前后左右。近思、思無邪、思不不出其位,在其中矣。」
十章.或問曰:「夫學常知,何以為圣也?」曰:「此與良知同而異,須求所知者何事。語默進退有道,知通乎道,乃良知也。」
十一章.或問曰:「易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翁云:『不獲其身,必有獲也;不見其人,必有見也;言有主也。』何也?」曰:「獲也、見也、主也,皆指天理也,使人不流於虛無也。人己兩忘,內外合一,動靜渾而道在我矣。」
十二章.或問曰:「人心常生,何以為天行之健也?」曰:「人心常生生,如天之運行不息,天人之氣一也。翁曰:『人心常生,天道常運。』」
十三章.或問曰:「既曰心無一物則浩然矣,又曰無一物不體則浩然,何也?」曰:「孟氏謂浩然之氣塞天地之間,程子曰:『天人一也,更不分別,天地之氣浩然即人之氣浩然也。』然天地之氣體物不遺,何所不包?夫然后見其浩然也。至虛至實,虛實同體。若釋氏之學,非不曰心無一物,而不知無一物不體,何足以為浩然?」
十四章.或問曰:「儒釋何以異也?」曰:「觀儒者寂感之一與釋者體用之二,判然矣。」圣人何以體天地萬物而無我?」曰:「與天地萬物同,又安得我?」曰:「釋者何以外四體六根而自私也?」曰:「物我本無外,外之即私也。」
十五章.或問曰:「虛靈以察道之體,何謂也?」曰:「虛靈未應,其體澄然也。」曰:「應變以幾道之用,何謂也?」曰:「應變無窮,萬化萬變出焉,非用乎?體用一原也。」
十六章.或問曰:「執事敬,何以為至要乎?」曰:「此理徹上徹下也。上則為居處之恭,下則為與人之忠,合上下而一之,非至要乎!」
十七章.或問曰:「仁何以在熟之也?仁如何熟?」曰:「熟之者,熟心也。心熟則仁存,心之外更有何仁可熟?記曰:『顏子三月不違仁,只是心生。』是也。熟之至渾化,即圣人不息則久也。」
十八章.或問曰:「得其門而入者寡矣,何謂也?勿忘勿助之間,何以為千圣之門也?」曰:「此如為方員者之在規矩也。規不規,矩不矩,何以為方員乎?譬如求仙者只念仙,不從火候徹功夫,可以為仙乎?勿忘勿助之間即火候也。」
十九章.或問曰:「禮二而已矣,何謂也?曲禮、儀禮、周禮并為三禮,先儒傳之久矣,翁何取為二禮也?」曰:「翁兩舉孔子子思之言以明之,盡矣。云三禮者,漢儒之陋地。觀周官皆治天下之制,明白如大明官制,何得并列三禮?自漢至今誤矣。」
二十章.或問曰:「射禮廢天下無成賢,何謂也?」曰:「觀師翁釋射禮之義,燕禮夾於射之中,容體比於禮,節奏比於樂,禮樂皆得,非成賢乎?世之射無燕禮者,角力耳,何足為賢?」
二十一章.或問曰:「周子曰:『禮先而樂后。』師翁乃謂樂先而禮后,何謂也?」曰:「皆是也。禮先樂后,言天下之禮樂也,故曰:『積德百年而后興。』樂先而禮后,言一身之禮樂也,故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或者舍百年之說取斯須之說,是知其一未知其二。」
二十二章.或問曰:「樂何以由中生也?」曰:「孟子:『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非由中乎?然必有中和之極,而后可樂之道,難矣哉!」
二十三章.或問曰:「氣質何以能變化?」曰:「熟之而已矣。瓜脫蒂、蟬蛻殼,豈容欲速?氣一刻不至,不能強化。速化之言,妄言也。觀物之變化必至其時,言何容易?」
二十四章.或問曰:「古之學者出乎一,何謂也?」曰:「道本一而已,天本一而已,心本一而已。二之,是二天也,其可乎?而況可以三四乎?」
二十五、二十六章。或問曰:「顏子庶幾,何謂也?」曰:「先儒以顏子仲子之學分乾道坤道 是也。要思得之。任聞之師曰:『陽明子謂顏子沒,圣人之學亡。亦是也。蓋四勿功夫, 無顏子至明至健之德,如何做得?言動尚有可據,猶往往不覺失之於幾微之際。耳目之視 聽,如電光之飄忽,如迅雷之疾,不及掩耳,不知不覺化視聽了。故子於四勿總箴,緊要 在如精中軍四面卻(敝)[敵]二句,精中軍正補顏子之至明至健也。乾道者,乾知太始,圣人之學也。若出門使民,有所依據,故為坤道,坤作成物,賢人之學也,故夫子不以四勿告仲弓,而獨以告顏子也。有圣人之[學],有先天之學,顏子是也;有賢人之學,有后天之學,仲弓是也。今以常人用顏子功夫,如說上天,徒說天耳,如何上得天?所以吾於總箴只說精中軍乃能卻敵。易說顏子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言何容易?常人緣何做得?雖程伊川作四勿箴亦錯了,況又分四者為箴,不成逐件去做否?蓋未喻夫子之意。』」
二十七章.或問曰:「慈湖以心之精神是謂圣,而翁以為非,如耳目精神也,中正乃道,何也?」曰:中正[則]為聰明之德,徒以精神為圣,陷於告子生之謂[性],佛蠢動含靈皆有佛性之說。」
二十八章.或問曰:「由中之說何謂也?」曰:「萬變萬化皆心之妙用,皆從本心天理流出,乃所謂一也。若由外制則二矣,合二而一,存乎人焉耳。」
二十九章.或問曰:「何以謂之大也?」曰:「與天地同體并化,故曰大。見大而后涵養之功有所措。」
三十章.或問曰:「卓爾躍如,何以謂之自然也?」曰:「即石翁所謂形而斯存,夫存者誰使之然?皆於勿忘勿助之間發之,不由想象,莫非自然。」
三十一章.或問曰:「皇王帝霸何以分旦晝夜也?」曰:「此世道升降之運使然也。又以見自霸以降,萬古長夜之為可哀也。」
三十二章.或問曰:「遐哉邈矣一章之指何謂也?」曰:「萬古一道,千圣一心,感通之妙,志氣相動也。如一池水,一動皆動。知此者則知道矣。」
三十三章.或問曰:「曷謂至善?」曰:「此體用之一原,圣功之極至也,翁數十年體認之精蘊也。明道明[德]親民不分人己,是成德者事,謂至善也,與此[說同,不]可漫浪觀之。」
三十四章.或問曰:「師翁中庸測首章之指何謂也?」曰:「此乃子思子明道之書,首章亦盡 之矣。首言天命之謂性,如時文破題相似。道也者二句如承題,下文二節為開講,結束極有條理,一節一節推去。戒慎恐懼一節說敬以養之功夫,莫見一節復申上文,以慎獨盡戒懼之義。有此功夫,則中立而和生,大本達道,圣之極矣,更致將何處去?惟致之家國天下,此即修道之教,至位育亦只全而歸之。從古道中庸者未及此也。」
三十五章.或問曰:「廣大高明之指何如?」曰:「人之本心自廣大高明,惟物欲蔽之,故心體不盡,失了廣大高明之體,如明鏡相似,掩了一分,失了一分明,二分至十分,則全失明了。翁以日月之明,天地之大,喻圣人能盡心,其至矣。盡者,全體無虧之謂。」任曰:「此心性圖書乃我泉師翁數十年體會之精蘊也。首末三十五章,中間言語非一,心性之全體大用備見矣。」問者曰:「吾偶在旁得睹此書及諸君之釋,其鬼神使吾,來乎!吾心蓋勃勃焉莫遏矣。」又問曰:「一圖盡之矣,而鐘子之贊至於三十五焉,何謂也?」曰:「心性之蘊廣矣,大矣,其無窮矣,言[之不]足,又從而言之,至於三十五焉,而心性之蘊乃盡爾也。」未達。曰:「其言雖大,可以喻小。然 則伏羲畫八卦足矣,文王又重以六十四卦;彖詞足矣,周公又有爻詞焉,孔子又有(擊)[系]詞十翼焉,何也?道體無窮故也。任愛或者之性之敏之悟,隨問而答之如此,錄與同志者,其商之焉!」
嘉靖三十二年閏月吉日,門生霍任頓首著。
心性書跋
心性書成,錫命敬而玩之,真見此書之至廣至大、至切至要、至精至微、至近至遠、至簡至易、無非發諸心性也,無非明諸心性也。掃蕩支離,直見本體,立中正之則,開入道之門,不著纖毫人力,不犯纖毫手段,混淪其再見矣。因為之注贊,以告夫同志,亦窺見先生之恍惚也,豈能知先生之大全哉!
嘉靖壬子十月初五日,門人謝錫命頓首謹跋。
重刻甘泉先生心性圖書
門人知新城縣事番禺粵白郭大治
嘉靖甲寅五月十有八日,迎養新城,喜萱親至,肅芻馬,介行李於淥[川]之水次。既入衙,躬定省外,首出天關手翰,展誦尊師默翁湛老先生來教,丁寧以體用同源,天德王道圣神之功用。嗟乎!武城禮樂,於師訓克尊矣,非焉用牛刀之莞,曷以顯學道愛人之征?茲新城僻寂,與武城巖險有異,而默翁以八十有九之年,惓惓乎政學道德之誨,言偃之后,一莞未開,而天倫無涯之樂,照耀簡編。復出道林蔣督學刊行心性書,俾得萬里同席。大治何幸,獲睹明訓之全歟?前乎此者,迪聞吾舅寄齋翁梁景仁字宗列者,游白沙之門,竊緒余以私淑於自然之趣,尋之而未得,嗣是奔走於升斗粟,為祿養計。逮事八十之親,老於萍鄉,扶輿東歸,而宗人冢山郭肇乾輩養盛天關,不失山林一老,皆默翁所訓誨也。大治時年四十有五矣,恥孔無聞,欣就正於先覺,乃旅進天關而摳趨焉。既數月,益聞所未聞,於白沙自然之旨,天理散見於隨處體認之間,自信半生不虛,而若有遇焉。朝夕睹心性圖,悟其理而未顯之言。今觀斯書,始信道林克傳先生之盛,集七生之成,以上溯千圣之淵源也。友人鐵峰鄧楮慮斯傳之弗廣,私有啟於予。予以先生之公見公聞者,與天下之士公之,姑以記厥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