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7章

幾始第二十六

己私一念之萌焉,則見其幾而勿之。乾知太始,圣人之學也。易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其知幾乎!知幾其神乎!錫命曰:「此與上二章皆互相發明知幾之學。」○民準曰:「非至明無以察其幾,顏子至明矣,知幾其神乎!」○郵曰:「一念發動之初,幾也。真幾之所在而不奪於外誘,非至明乎其神哉?」○肇乾曰:「顏子見幾太早。」○天潤曰:「未嘗不知,未嘗復行,以先知也。先知也者,乾知大始也,此所以庶幾也。今求其氣象,惟自然時得之,惟息存時得之。」○景星二十七贊曰:「庶幾,庶幾此者也。幾者,動之微,勿忘勿助之間,非顏子孰能知之!明道其正傳也矣。」

精神第二十七

或問:「慈湖以心之精神是謂圣,何如?」曰:「此非孔子之言也,孔叢子之語也。夫精神必得中正焉,斯道也。否則牛馬之奔奔,昆蟲之欣欣,皆可謂曰圣乎?此吾折衷之作所以不得已也。」錫命曰:「此即知覺運動生之謂性之說,此說行而天下后世以氣為性,且有任性廢學之病,其為害可勝言哉!折衷之作,與孟子辟楊墨之功一也。」○民準曰:「世之論圣學者紛紛,吾師懼學者之失其真也,故引慈湖之言病,中道以折衷之。」○學心曰:「天下之至精,天下之至神,乃中正為之也。」○郵曰:「佛言蠢動含靈皆有神性,慈湖謂心之精神是圣,正與之同。」○肇乾曰:「慈湖偏內為心,象山未必至此。」○天潤曰:「慈湖言心而不言正心,言精神而不言本體,禁止意機,便不事體認,故其猖狂自恣,不知自欺,而敢於非圣人之言,不有折衷,安知天下后世不胥為夷教也?」○景星二十八贊曰:「慈湖,昧此者也。圣之所以為圣者,以其純乎天理也。慈湖以精神言圣,則非圣矣。此即心見性之意,吾師所以折衷也。」

由中第二十八

視聽言動,不由中出焉,天職廢矣。錫命曰:「天職者,天之所以與我之性分,故曰天職。」○民準曰:「凡一身之主宰,皆本於心,則非外物能奪之矣。」○學心曰:「天職廢者,言無中主也。存中至則感於中,由中而達於外者,天之職也。」○肇乾曰:「不由中出,偽也。」○天潤曰:「視聽言動不由中出,則耳目口體痿痹不仁矣,非踐形也。」庶事庶物,不由中應焉,萬化息矣。錫命曰:「萬化息則本然之生理滅矣,由廢其天職之所致也。」○民準曰:「眾職皆由於心,則天理存矣。」○郵曰:「職廢則化息,皆心之咎也。」○肇乾曰:「不由中應,蔽也。」○天潤曰:「不由中應,則物交物,生意不貫也,故萬化息。」支離也,錫命曰:「信離物我而為二也。」○民準曰:「心事不相關則失其體矣。」○郵曰:「內外合一,何至支離?」○肇乾曰:「內外動靜判也。」○天潤曰:「形與神離,事與心離,是謂支離。」故至一則一矣。錫命曰:「言合物我而一之,則本然之體一也。」○民準曰:「心事合一則天理存矣。」○肇乾曰:「識得心性則一。」君子之學,內外合一,動靜合幾,體用合原,物我合體。錫命曰:「四合只是一合,功極密,極其中正而無支離之病也。」○民準曰:「為學之道無二致,合而一之,斯已矣。」○學心曰:「合一之學,大中至正之矩,大成之道也。」○肇乾曰:「千載之下得孔孟之要指。」○天潤曰:「合內外動靜體用物我而一之者,以本體常存故也。」○景星二十九贊曰:「致一,致此者也。此段正發明孔門一貫之旨,極為明白,今之學者有內外離析之患,正坐不識心耳。此心性圖所以有功於后世。」

大矣第二十九

斯體也,其大矣哉!宇宙於我通一無二,宇宙之化即吾之化。錫命曰:「宇宙之化即吾之化,即圖說所謂混然宇宙,其[氣]同也。」○民準曰:「吾之理即天地之理,吾之氣即天地之氣,(太)[大]孰甚焉!○郵曰:「全體既復,則物我無間,感應無窮,化機在我矣,一何如哉!」○肇乾曰:「心體與天為一。」○天潤曰:「人性與天地同體,心與天地同神,此心性於人為至貴也。」天地萬物位育,亦復其本體,全而歸之焉耳。錫命曰:「此與圖說第六節互相發明也。」○民準曰:「此見圣人之極功也。」○郵曰:「所以能成其位育之功者,豈有所加哉?亦惟復其本體,全其付與焉耳!此圣學所以為易簡也。」○肇乾曰:「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擴充本體而已矣。」○天潤曰:「復之,復其本體也。」○景星三十贊曰:「全歸,全此者也,心性圖盡之矣,是發明此意。」

躍如第三十

見其參前者、倚衡者、躍如者,皆自然焉,真見也,其在勿忘勿助之間乎!錫命曰:「此與第二章『勿忘勿助,無為而為,有事於斯,若或見之』之意同也。」○民準曰:「此言見道之真,作圣之功密矣。」○學心曰:「謂之自然,則非著意也;謂之真見,則非想象也;唯善學者覺焉。」○肇乾曰:「川上卓爾,是是物也,時時要體認。」○天潤曰:「勿忘勿助之間,即本體自然,安得不真見。」○景星三十一贊曰:「真見,見此者也。此乃心體昭然呈露處,見此謂之見道,知此謂之知性。學之頭腦,其大矣哉!」

五伯第三十一

三皇其旦乎!五帝其朝乎!三王其晝乎!五伯其夜乎!天理為陽,錫命曰:「無所為而為,公平正大者,天理也,故為陽。陽者,人道也。」○民準曰:「五帝三皇之道,大中至正;五伯之術,偏曲詭異。五帝三皇[之]道即天理,此所以為陽也。」○肇乾曰:「天理(一)[二]字,千古圣賢只同一貫。」術數為陰。錫命曰:「有所為而為,崎嶇邪曲者,術數也,故術數為陰。陰者,鬼道也。」○民準曰:「五伯之道皆術數,此所以為陰也。」○郵曰:「以皇帝三王之道而為天理,五伯[之道]而為術數,人見之如黑白之易分矣,於名教豈小補哉!」○肇乾曰:「術數者,后世小人各出機巧。」故五帝三王沒,萬古如長夜,哀哉!錫命曰:「鬼道行而人道息,天理晦蝕,萬古之人皆以偽而亂真,倀倀乎莫知所之,如長夜然!嘆其可哀,使人知其可哀而自哀,誠其心以復其天理也。」○民準曰:「此見大義乖而異端起。」○學心曰:「所賴者,圣王天理之學萬古不磨,人得而傳焉耳。」○郵曰:「然則任世道之責者,其亦知哀所哀乎!」○肇乾曰:「不明五帝三王之道,則醉生夢死如夜耳!」○天潤曰:「伯術興則王道息矣!乃有謂五伯如冬,則猶為晝乎!陽乎!則邪正真偽無由別矣!」○景星三十二贊曰:「得此者陽,失此者陰,圣王之道,大中至正,如日月之昭明,朗然不昧,故曰陽道。其余是外非內,支離口耳,皆陰也。陰陽之別遠矣哉!」

神交第三十二

遐哉邈矣!識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何面何目,而若相知之深焉!神交也。錫命曰:「世有當面蹉過而不知者矣,而況於神交乎!」○民準曰:「此可見千圣一心,萬古一道,其氣同也。」○郵曰:「精神相為感通,古今不能相間。韓子曰:『曠百世而相感。』其神交之謂乎!」○景星曰:「一理自相流通。」○肇乾曰:「學術同則心同,心同則氣同,故其相知相信之深也。」○天潤曰:「心同神氣同,自不能隔其千古之交也。」故孔子夢周公,高宗夢傅說,舜夢拜乎丞,其心之神交通也。錫命曰:「舉孔子、高宗、大舜之事,以見數圣人之神交也。」○民準曰:「列圣之夢,心夢也,神之通也。」○學心曰:「宇宙內一神氣之充塞流行耳。千圣同神,神同則神孚而交矣。」○肇乾曰:「孔子、周公、傅說、大舜同是一個天理。」○天潤曰:「圣人之神氣即天地之神氣也,所以無幽明古今之別也,故圣人之夢非夢也,夢即真也。」通天而天,通地而地,通萬物而萬物,通堯、舜、禹、湯、文、武、周、孔而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一志氣之相動也。錫命曰:「通天地萬物而天地萬物,堯、舜、禹、湯、文、武、周、孔而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亦志之專一相為感召,緊要在心之神,志氣相動亦心之神也。」○民準曰:「一氣感通於天地萬物列圣,而不遺其神矣。」○學心曰:「[神]交者,神通也,志氣之相動也,一神之所為也,其天人神道天理之至妙至妙者歟!」○肇乾曰:「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志之氣,正是天命流行中正處,千古不磨。有志者開眼便見。」○天潤曰:「天地萬物,幽明古今,通同一體。志氣之動,動以此也,知此則知道也。」○景星三十三贊曰:「神交者,交此者也。悟得此意,則古今物我宇宙內都混成一片矣。」

至善第三十三

曷謂至善?以言乎心身之應家國天下之事物之理之純粹精焉者也。純粹精焉者非他也,吾心中正之體也,明德親民之奧也,其體用之一原也。是故止至善而明德親民之能事畢矣。錫命曰:「家國天下事物即吾心同體中正之理。」○民準曰:「以一身之小而應乎天下國家之大,其[惟]至善乎!大人之事畢矣。」○學心曰:「事物之理何以為吾心中正之本體也?心外無事也,心事合一也。」○郵曰:「至善者,明德新民之實也。」○肇乾曰:「隨處察見天理便是至善。」○天潤曰:「止至善,程子曰:『明德親民不分人己,自是成德者事。』」○景星三十四贊曰:「止至善,止此者也。大學一書,其要只是格物,故自天下國家逆推而至於格物,又自物格順推而至於天下平。是故格物也者,止至善之謂也,止至善則家國天下之理皆舉之矣。圣人以易簡博約之道一口打并示人,后之學者猶有二三其說,何耶?」

中庸第三十四

中庸者,本諸性而道行焉,本諸體而用具焉,本諸中而和生焉。是故君子慎獨養其中而已也。中立而和生焉,修道教、致中和而位育成焉,是故一體也。錫命曰:「大學至善,中庸首章,觀心性圖說盡之矣,其真得曾子、子思之正傳也。」○民準曰:「中庸之道,性道教而已。誠能推之而致其極,位育盡之矣。」○學心曰:「其要在戒懼慎獨以養其不(諸)[睹]不聞之中而已。」○郵曰:「學而至於位育,至矣,盡矣,亦不過由其存養而致之耳。」○肇乾曰:「愚聞之師曰:『致者,推而達之,如春秋『致女』,儀禮『主人致爵於賓。』致於家、致於國、致於天下,而中和達於家國天下,和氣生位育,此性此體此中須要察識。」天潤曰:「性也、體也、中也,一也,隨在而異名耳。有慎獨之功,斯有中和位育之用,故天德王道,其要只在慎獨。文公記李延平論此章云:『先言慎獨,后及中和。』言用慎獨之功,然后有中和。家翁之意正與之合。許大位育功用皆在慎獨。」○景星三十五贊曰:「一體者,一此者也。古人問學皆有頭腦,如木之有根也,而枝葉花實之所由生也;如水之有源也,而千流萬派之所由出也。是故中也者,萬化之原也,而位育之大,一原之充周也。此圣學之正脈也,其至切矣,其至切矣。」

盡心第三十五

內外動靜,一而已矣。或曰:孰能一之?曰:惟盡心者能一之。是故圣人之學,盡心而已矣。日月之全莫或掩之,故能盡其明;天地之全莫或尚之,故能盡其大;圣人之全莫或蔽之,故能盡其心。不蔽則虛,虛則明,明則高,高則廣,廣則大。廣大高明不在乎他,在乎盡心而已矣。是故高明配日月,廣大配天地,盡心之妙配至德,其惟圣人乎!錫命曰:「心之本體本廣大高明也,惟內外動靜分,始蔽之矣。去其所以蔽之者,則心盡而本體復矣。」○民準曰:「合內外動靜而一之,則心之本體盡矣。此所以為圣人也。」○學心曰:「盡心而后內外動靜混,高明廣大,心之本體,惟盡心者見之。盡心至善中和之指,非先生發明,其孰能之?」○郵曰:「人之一心,萬物咸備,全體在焉。茍盡而生之,無少虧欠,則內外動靜渾而合一,包貫罔遺,可與天地察矣。」○肇乾曰:「天理便是性,察見而涵養之,便盡心。」○天潤曰:「心孰蔽之歟?不覺則蔽。蔽孰去之歟?覺之則去。覺,自覺也,恒覺存乎養。」○景星三十六贊曰:「盡心者,盡此者也。心體如明鏡焉,本無內外動靜之分,唯自私者始蔽之耳。能盡其心,則高明廣大之體復,而內外動靜渾然無間矣。如日月之照臨,其或掩之也,故圣人之學,盡心焉至矣。或曰:一圖盡之,何假於說?又何假於子之三十六贊乎?曰:「道體無窮,故贊之不足,而二贊之,而三贊之,以至於三十六贊焉!豈得已哉!豈好多言哉!」

心性書終

心性書或問有序

或曰:「心性圖,七生之解之贊是矣,而子又有或問之著焉,何居?」曰:「或問所以推解贊之所不盡者也,故曰: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而天下之理始備矣。」

心性圖首章一。或問:「心性圖書同問注釋書成,尹先既得而捧讀之,不釋手矣。有一高士在旁嘆曰:『此書真不可不傳之世矣。但此書首云:性者天地萬物一體者也。吾猶未喻。』」任答之曰:「性者即吾心生理之全體者也。能識吾心生理之全,則知性為天 地萬物同體矣。囗囗而萬理萬化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治县| 灵丘县| 鲁甸县| 吉水县| 陆河县| 通许县| 驻马店市| 湖南省| 东源县| 英德市| 五河县| 平顺县| 吉林省| 饶阳县| 三穗县| 岳阳县| 运城市| 资中县| 饶平县| 清苑县| 洛扎县| 商丘市| 海伦市| 玛曲县| 淄博市| 吐鲁番市| 陆河县| 凤山市| 蕉岭县| 顺义区| 汝阳县| 皋兰县| 康乐县| 南乐县| 库伦旗| 靖安县| 鹿邑县| 资讯 | 克什克腾旗| 察哈| 张家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