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昭
唐·德里羅(1936—?)的創作題材廣泛,形式多樣,但都以當代美國的社會與生活為關注焦點,深刻地表現與剖析了美國的社會狀況、大眾媒體、消費文化、意識形態對思想、情感和心理等各方面的影響。他在從1971年至1997年的二十六年間共發表了十二部長篇小說、一部中篇小說、三個劇本,以及若干短篇小說、散文等,成為美國當代最豐產和最有影響的后現代派小說家之一。
德里羅是意大利后裔,出生于紐約市意大利移民聚居的布朗克斯區,中學畢業后進入福德漢姆大學學習神學、哲學和歷史。然而德里羅并不喜歡學校生活,他曾說自己上了四年中學,睡了四年。倒是紐約市的文化環境—各種現代派繪畫、爵士樂音樂會、格林威治村的先鋒藝術、歐洲電影展等等為他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彌補了學校教育的缺憾。所有這些都對他后來的文學創作起到了重大影響。但是影響最大的恐怕還是德里羅從小受到的天主教教育。教堂的神秘氣氛和各種儀式、教義為德里羅后來的思考與創作提供了一種樣板,使他認識到虛構的抽象的體系、教條、信念等如何操縱人的思想與行為,并驅使他們走向極端。1958年大學畢業后,德里羅就職于一家廣告代理公司,并在業余時間開始文學創作,于1960年在《新紀元》刊物上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約旦河》。在此后的近二十年間,德里羅共創作發表了《美國的傳說》等七部小說,確立了他在當代美國文壇的地位。
1979年德里羅移居希臘,開始創作他的第七部長篇小說《名字》(1982)。作品的背景從美國擴展到國際舞臺,但表現的對象仍與美國密切相關,如美國人對待外國人的態度,以及外國人對美國人的看法等。作品分為四個部分:島嶼、山脈、沙漠、草原,分別對應希臘庫羅斯島、伯羅奔尼撒半島、印度和美國堪薩斯。主人公詹姆斯·埃克斯頓是美國東北集團駐希臘公司的風險分析員。東北集團向海外的美國公司提供政治風險咨詢,出售風險保險。詹姆斯的妻子凱瑟琳在和丈夫分居后,帶著九歲的兒子泰普從加拿大來到希臘庫羅斯島,在美國考古學家歐文·布雷德馬斯領導下進行考古發掘。詹姆斯之所以同意到希臘工作,部分是為了能常常看到凱瑟琳和兒子。一次他去小島看望他們時,聽說那里一個沒有名字的邪教組織將遠處一位老人活活棒殺。不久歐文便發現,被害者往往是年老體弱的流浪漢,而且他們姓名的首字母正好與被害地點的地名相符。如第一個被害者的姓名為米開利·卡利亞姆比索斯,其被害地點名為米克羅—卡米尼。二者的名字均以字母M和K打頭。被害人名字的首字母為什么必須和地名首字母相一致呢?好奇心驅使歐文對邪教組織展開追蹤調查,不久詹姆斯與獨立電影制片人弗蘭克·沃德拉也加入了調查行列。最終,歐文在印度某地找到了字母殺人邪教的一個分支,與該分支頭目進行長談,最后還親歷了邪教的殺人過程。
字母殺人的故事是《名字》的主要情節,除此以外還有另外兩條線索:一條是詹姆斯與妻子的情感生活以及為了與妻子和好所做的努力;一條是詹姆斯作為美國商人僑居希臘的生活故事,包括他所在的風險咨詢公司與美國中情局的瓜葛及希臘民族主義分子對美國干涉希臘事務的抵抗。這三條線索來回穿插,并行不悖,因此《名字》既是邪教故事、兇殺故事、偵探故事、情感故事,也是政治故事。通過表現與揭露美國利用商業來影響、滲透和干涉他國事務的做法,德里羅表達了他對后殖民與后帝國主義時代美國商業文化和政治霸權的批評。作品表明,美國人無論來到哪個國家,都試圖通過他們的商業文化控制那里的人民。他們不僅在別國建立起一個又一個的軍事基地,還常常以停止經濟援助、停止投資要挾對他們表示不滿的國家。他們甚至可以無視別國的尊嚴,在別國,如希臘的領土上向其敵對國土耳其提供大筆的銀行貸款。而那些被商業殖民的國家為了自己短期的經濟利益常常不得不忍氣吞聲、俯首稱臣,用希臘民族主義者安德里斯·埃里亞茲的話說,就是“拿美國人的錢,按美國人說的做”。因此在他看來,希臘的未來并不屬于希臘人民,而是“被攥在美國人手里”。一旦控制了他國的政治與經濟命脈,美國人便可以在這個國家耀武揚威,為所欲為。從政治的角度看,《名字》表現了一個“擴張主義的主題……一個殖民主義的主題、一個剝削的主題、一個最大限度利用的主題”。
在《名字》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勢力是如何把他們的語言及體系強加在外國文化之上的,這表現出一種十足的后現代帝國主義現象。一位僑居希臘的英國人甚至把他們在希臘的所作所為與19世紀大英帝國稱霸世界的時代相提并論。他們身處異國他鄉,處處感受到發展中國家人民對美國人的敵意與孤立,但他們給這些國家帶來的商業利益又使得他們在土著居民面前擁有一種優越感,表現得傲慢與偏執。他們眼里只有后殖民地能為他們帶來的利益,對于后殖民地的人民則視而不見。當然也有例外,那就是在美國人遭遇危機的時候—而且必須是美國自身的危機—“要是兩個互相廝殺的國家沒有寶貴的商品可以向美國人提供,那就根本不會有什么公眾教育。可一旦哪個獨裁者倒臺了,一旦石油供應受到了威脅,你打開電視就會看到有人告訴你那個國家是何方神圣,說什么語言,領導人的名字如何念,他們的宗教是怎么回事兒……”他們每次都把戰略凌駕于原則之上,可每次又擺出一副無辜的樣子,以逃避一切責任。詹姆斯曾為已分居的妻子開列了一個清單,上面列舉了自己的二十七種劣跡,最后一條就是“美國人”。這個清單實際暗喻了僑居國外的美國人可憎的精神面貌。他們在后殖民地的作為自然激起了具有民族自尊感的“當地人”的憤怒與反抗,于是綁架、暗殺等恐怖活動成為弱國反抗強國的有效手段。美國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中東和拉美的商務執行官則成為恐怖活動的首選目標。在《名字》的最后,美國駐希臘的銀行家大衛·凱勒在樹叢中遭到槍擊。從表面看,這一槍也許是沖著詹姆斯·埃克斯頓而來的,因為他所在的風險咨詢公司與美國中央情報局之間的瓜葛終于敗露出來。但實際上,這一槍所瞄準的與其說是某個個人,不如說是美國或美國霸權主義。
《名字》一書包容了邪教、謀殺、偵探、中情局的密謀、暗殺、性愛等情節,似乎應該是一部節奏緊張、高潮迭起的情節小說,但實際上書中描寫的這些情節并沒有制造出一種緊張氣氛。邪教及其所作所為與其說是對人類的一種實實在在的危險,不如說是一個謎。中情局的密謀與恐怖主義的暗殺只是在作品的最后才出現,并無扣人心弦之處。詹姆斯與其分居的妻子凱瑟琳的故事也是有頭無尾:作品最后凱瑟琳似乎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如果換一個作家,所有這些都可能會成為《名字》失敗的原因,但德里羅并沒有因此而失去讀者。因為《名字》真正吸引人的并不在于故事情節,而在于它在表現邪教、謀殺、政治等外在現象的同時,從更深的層次上探討了人類語言的規定性、名與實、結構體系對人的屬性、文化概念和現實建構等方面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名字》是一部關于語言的書,關于名字的書,關于命名的書。
首先,《名字》是一部關于語言的書。德里羅認為,不同文化對于現實之所以會產生不同的概念,是因為存在著一個基本的規定性(ordering)結構。語言是“規定本能”的表現,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它不僅表達思想,也建構“現實”。邪教組織僅僅因為某人姓名的首字母與某地名首字母的巧合便要殺掉他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這是一種毫無理性的、瘋狂的行為,充分表現了語言對現實的建構,表現了邪教試圖通過建立某種結構來逃避孤立的自我和內心那種混亂與瘋狂。在德里羅看來,人類抵御死亡的手段就是語言。因為有了語言以及語言所包含的邏輯體系,我們才能夠拒絕混亂。然而邪教正是濫用我們用來保護自己的工具—語言—我們的名字和命名,來作為毀滅生命的工具,正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納粹運用了冠冕堂皇的語言和高度文明的工具—醫藥、技術、理性的社會規劃等,對人類犯下了最不文明、最可怕的罪行。邪教組織通過匹配姓名殺人實際上嘲諷了“人類對結構與分類的需要”,嘲諷了“人類希望建立起某種體系來抵御自身內心恐懼的需要……”。因此,當我們退后一步看,就會發現《名字》真正想要揭示的是語言所包含的那種非理性的、情感的、神秘的力量;是詞語在表面意義下如何通過抽象與操縱消除人們內心深處的恐懼,滿足人們躲避混亂、追求秩序的愿望。這點在西方人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名字謀殺邪教則把人類的這種基本需要演繹到了極端。正如歐文所說,“他們害怕混亂”,他們希望建立起一個“沒有混亂與生活”的國度。盡管沒有邪教成員那樣極端,但對于秩序與控制,西方生意人和考古學家也有一種類似的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說,邪教成員正是他們的影子。
麻衣神算子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奪嫡
【古風群像+輕松搞笑+高甜寵妻】【有仇必報小驕女X腹黑病嬌九皇子】《與君歡》作者古言甜寵新作!又名《山河美人謀》。磕CP的皇帝、吃瓜的朝臣、大事小事都要彈劾一下的言官……古風爆笑群像,笑到停不下來!翻開本書,看悍婦和病嬌如何聯手撬動整個天下!未婚夫又渣又壞,還打算殺人滅口。葉嬌準備先下手為強,順便找個背鍋俠。本以為這個背鍋俠是個透明病弱的“活死人”,沒想到傳言害人,他明明是一個表里不一、心機深沉的九皇子。在葉嬌借九皇子之名懲治渣男后。李·真九皇子·策:“請小姐給個封口費吧。”葉嬌心虛:“你要多少?”李策:“一百兩。”葉嬌震驚,你怎么不去搶!!!
天之下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