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見李維《羅馬史》第35卷第12章、第17章和第18章。公元前192年,塞琉西王國國王安條克三世應埃托里亞聯盟(古希臘部分城邦以埃托里亞為中心結成的反馬其頓同盟)之邀進入希臘,第二年被向東擴張的羅馬帝國擊敗。兩者的結盟自有其政治背景,但說客對兩者力量的交叉吹噓也促成了雙方結盟的決心。
[25].見西塞羅《圖斯庫蘭談話錄》第1卷第15章。
[26].蓋侖,(129~199)古希臘生理學家及哲學家,曾根據動物解剖推論人體結構,并用亞里士多德的目的論闡述人體功能。
[27].見塔西佗《歷史》第2卷第80章。暴君尼祿死后,羅馬帝國駐各地軍團紛紛擁立新皇帝。曾三度出任執政官并握有重兵的敘利亞總督莫西阿努斯審時度勢,拋棄自己的敵意和妒忌心,答應把軍隊交給已被美西亞軍團、猶太軍團和埃及軍團擁戴的韋斯帕薌,幫助后者登上了皇位。此舉使他留名史冊。
[28].見小普林尼《書信集》第6卷第17篇第4節。
[29].希臘醫學將人分為四種氣質,即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憂郁質,并認為膽汁質者為性格暴烈之人。
[30].西亞諾斯:羅馬皇帝提比瑞斯時的禁衛軍長官,深得帝王信任,大權在握,聲勢顯赫。后來,他懷不臣之心,誘奸皇帝的孫侄媳,并讓她毒殺親夫。在皇帝退休喀普瑞島上時,讒逐皇后及皇子。皇帝提比瑞斯終于生疑,逐遣馬克羅(皇帝親信,以狡詐、殘忍著稱)到羅馬,用計解除西亞諾斯的兵權,擒而殺之。馬克羅被任命為禁衛軍長官。事在公元21年。
[31].是中世紀的一個教派,其中有些僧侶是專門為教皇服務,監視人們思想的密探。
[32].見《舊約·尼希米記》第2章第1節。尼希米,公元前5世紀猶太先知,被放逐于波斯,欲歸故土,就在波斯王亞達薛西(公元前464~公元前424)面前故作戚容,王問其原因,尼希米求歸,王遂送其歸國。
[33].納西瑟斯,是古羅馬皇帝克勞狄亞斯(公元前10~54)的侍臣,聞知皇后梅莎利娜與其情夫西利烏斯秘密成婚,又不敢直陳皇帝,便先遣兩名宮女向皇帝告密,然后自己再做詳奏。
[34].提蓋利納斯,古羅馬皇帝尼祿的寵臣;巴羅斯,禁衛軍司令,后被尼祿處死。
[35].見《新約·提摩太后書》第3章第5節。
[36].皮索,公元前58年任馬其頓總督,嚴刑重斂,西塞羅在元老院中彈劾過他。
[37].蓋利厄斯,古羅馬的文法學者。
[38].均為古希臘詭辯派哲學家。
[39].均為古希臘詭辯派哲學家。
[40].畫廊派,又稱斯多葛派,是古羅馬哲學流派之一。下文中的塞涅卡就是此派中的一位學者。
[41].引自吉維爾《詩篇》。
[42].貢薩爾洛,(1453~1515),西班牙名將。
[43].見《舊約·箴言》第19章第11節。所羅門,前10世紀中葉,古以色列一代賢君,有超凡的智慧。
[44].科西莫,(1519~1574),美第奇家族成員,老洛倫佐后代,第二任佛洛倫薩公爵,第一任托斯卡納大公,后當選為共和國的首腦。
[45].見《新約·馬太福音》第5章第38~48節和《新約·路加福音》第6章第27~36節。
[46].見《舊約·約伯記》第2章第10節。約伯受盡磨難仍篤信上帝,堅忍不移。
[47].愷撒,公元前44年被政敵所殺,其部下馬可·安東尼和其侄子屋大維為之復仇。之后,屋大維成為第一位羅馬皇帝,即奧古斯都·愷撒大帝。
[48].波提那克斯,古羅馬皇帝,公元2世紀被叛軍殺死,其部下塞維魯為之報仇。
[49].亨利三世,法國國王,1589年遇刺身亡,其子為之復仇,并繼位。
[50].克萊芒,1589年刺殺法國國王亨利二世;瑞瓦雷克,1610年刺殺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約爾基,1582年行刺奧倫治親王威廉未遂,后由熱拉爾在1584年刺殺得手。這四個刺客都出生在馬基雅維利死后。
[51].指當時迷信盛行,政府或團體多借宗教的教化之力來殘殺異己、鞏固勢力。
[52].里維婭,(公元前58年~前29年),古羅馬皇后,奧古斯都大帝之妻,提比留斯之母。
[53].莫西阿努斯,羅馬將軍,公元l世紀人。
[54].韋斯帕斯,羅馬皇帝。
[55].維特利烏斯,(公元15~69),原為古羅馬萊茵河地區的司令,公元69年打敗奧陶大帝后稱帝,因其殘暴無道,在位僅八個月就被韋斯帕斯推翻,隨即被殺。
[56].培根在他的《格言集成》中說:“埃米亞斯·波利特爵士看見人們辦一件事急于求成時,總是說,‘等會兒,這樣我們會更快地了結事情。’”波利特,伊麗莎白女王派往法國宮廷的大使。
[57].西比拉,古代善于預卜的女巫。
[58].出自中世紀學者格里納厄斯的《諺語集》。
[59].普拉特,希臘神話中的冥王。
[60].《舊約·耶利米書》第6章第16節,有言道:“耶和華說,你們應停在路口察看,訪求那些舊路古道,找出最好的坦途,然后行于其上,如此你們心中將得到安寧。”
[61].加利亞舞,公元16~17世紀流行于歐洲的一種活潑輕快的雙人舞。
[62].英諺:仆人眼中無英雄。
[63].見西塞羅《執政官競選手記》第5章。
[64].羅穆盧斯,羅馬城的創建者,古羅馬王政時代的第一代國王。
[65].居魯士大帝,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開國君主,公元前549~前530在位。
[66].愷撒大帝,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的過渡者,當政期為公元前49~前44。
[67].奧斯曼一世,奧斯曼帝國的締造者,1281~1326年在位。
[68].伊思邁爾一世,伊朗薩非王朝的創建者,1502~1524年在位。
[69].萊克格斯,又譯來庫古,相傳為公元前8世紀的斯巴達王,曾制定法典。
[70].梭倫:雅典政治家、立法者,公元前639年-公元前559年。
[71].查士丁尼一世,拜占庭帝國皇帝,527~565年在位,曾主持編纂《查士丁尼法典》。
[72].埃德加,古英格蘭撒克遜系第十二代王,959~975年在位,英格蘭第一位立法者。
[73].阿方索十世,西班牙卡斯蒂利亞及萊昂王國的君主,1252~1284年在位。
[74].奧古斯都,即屋大維,他結束了愷撒死后群雄混戰的局面,使分裂的羅馬再次統一。
[75].韋斯帕斯,結束了尼祿死后羅馬帝國的內亂。
[76].奧勒良,270~275年在位,結束了羅馬塞維魯王朝覆滅后“三十僭主”時期的內亂,并擊敗了異族的入侵,實現了羅馬帝國的統一,被譽為“世界光復者”。
[77].狄奧多里克,于公元495年擊敗統治意大利的“蠻族”將領鄂多亞克,建立東哥特王國,其國家管理多沿襲羅馬舊制。
[78].英王亨利七世,于1485年結束歷時30年的“玫瑰戰爭”,開始都鐸王朝的統治。
[79].法王亨利四世,結束了“胡格諾戰爭”,于1598年頒布《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為國教,同時保證胡格諾教徒享有信教自由等權利,在歐洲開創了宗教寬容之先例。
[80].語出德國人賽德爾編的《拉丁成語集》。
[81].李維,羅馬史學家,著有《羅馬史》。
[82].當時,幸運女神都被畫成瞎子或被蒙住眼睛。
[83].公元前4世紀雅典名將。
[84].均為希臘名將。
[85].均為希臘名將。
[86].均為希臘名將。
[87].指希臘神話。
[88].希臘神話中,并沒有赫拉克勒斯憑借陶甕渡海的情節,不過在建立另一項功績時,該英雄曾用金杯渡海。
[89].《新約》屢言受苦即福,特別是《馬太福音》第5章和《路加福音》第6章,把貧窮、饑餓、悲傷以及受侮辱、受迫害都視為福。
[90].指讀《舊約·詩篇》的時候,據說《詩篇》為以色列王大衛所作。
[91].圣經作者皆受圣靈啟示,故有“圣靈之筆”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