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被感知和記憶迷惑了——認知心理學

你是不是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現象感到很困惑?這個地方我從來沒有到過,可是卻感到無比的熟悉,這到底是錯覺還是事實?當你在一個擠滿人的屋子里跟人聊天時,周圍可能同時有一二十人在說話,可是你卻能挑選出我們想聽的話,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對其他的對話都進行了某種程度的判斷,然后沒用的話也就堵住不聽了。這就是我們這章所要介紹的認知心理學的效應。

這是錯覺還是事實

錯覺是在特定條件下產生的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歪曲、不公正的知覺,也就是把實際存在的事物歪曲地感知為與實際事物完全不相符合的事物。這種歪曲往往帶有固定的傾向。只要產生錯覺的條件存在,即使通過主觀努力,也是無法察覺的。

錯覺會發生在視覺、嗅覺、聽覺等各個知覺上面。例如視錯覺:在視錯覺中以幾何圖形錯覺最為多見。再有在上面提到的一斤鐵同一斤棉花的物理重量的確相等,但是人們用手加以比較都會覺得一斤鐵比一斤棉花重得多。這是以視覺之“形”而影響到肌肉感覺之“重”的錯覺。

相信朋友們都聽過杯弓蛇影這個成語吧,其實這里邊還暗藏著一個心理學的現象,那就是錯覺。

有個做官的人叫樂廣,他有位好朋友,一有空就要到他家里來聊天兒。有一段時間,他的朋友一直沒有露面。樂廣十分惦念,就登門拜望。只見朋友半坐半躺地倚在床上,臉色蠟黃。樂廣這才知道朋友生了重病,就問他的病是怎么得的。朋友支支吾吾不肯說。經過再三追問,朋友才說:“那天在您家喝酒,看見酒杯里有一條小蛇在游動。當時惡心極了,想不喝吧,您又再三勸飲,出于禮貌,不好拒絕你的好意,只好十分不情愿地飲下了酒。從此以后,心里就總是覺得肚子里有條小蛇在亂竄,想要嘔吐,什么東西也吃不下去。到現在病了快半個月了。”樂廣心生疑惑,酒杯里怎么會有小蛇呢?但他的朋友又分明看見了,這是怎么回事兒呢?回到家中,他在屋內走來走去想不明白哪來的蛇。當他看見墻上掛著一張青漆紅紋的雕弓時猛然想起:是不是這張雕弓在搗鬼?于是,他斟了一杯酒,放在桌子上,移動了幾個位置,終于看見那張雕弓的影子清晰地投映在酒杯中,隨著酒液的晃動,真像一條小蛇在游動。為了解除朋友的疑惑,樂廣馬上用轎子把朋友接到家中。請他仍舊坐在上次的位置上,仍舊用上次的酒杯為他斟了滿滿一杯酒,問道:“您再看看酒杯中有什么東西?”那個朋友低頭一看,立刻驚叫起來:“蛇!蛇!又是一條青皮紅花的小蛇!”樂廣哈哈大笑,指著壁上的雕弓說:“您抬頭看看,那是什么?”朋友看看雕弓,再看看杯中的蛇影,恍然大悟,頓時覺得渾身輕松,心病也全消了!

不僅僅是杯中有蛇這個問題,生活中還有很多問題都是錯覺在搞鬼,而我們也經常被錯覺愚弄。現在我們就去尋找一下那些小詭計,并且拆穿它們吧!

記得上學時,物理老師特比喜歡問這樣一個問題:“一公斤棉花和一公斤鐵塊哪一個重?”當我們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是鐵塊的時候,其他的同學們就會哈哈大笑……我們為什么會答錯呢?歸根結底,這也是錯覺產生的結果。

錯覺產生的原因很多,有來自眼睛、色彩、參照物等,更多的是來自我們的生活經驗和心理因素。產生的條件也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很多因素同時作用的結果,包括客觀刺激本身特點的影響,還有觀察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原因。比如人本身的器官出現問題,或者是強烈情緒的影響,以及受到一些暗示等,都會讓我們產生錯覺。比如晚上一個人在家的時候,就會覺得外面有腳步聲,或者其他的一些動靜。其實這就是一般的錯覺,在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出現過,人們往往在產生錯覺之后就能自動分辨出真相。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沒必要時時刻刻都想要擁有一雙慧眼,把這個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古人說得好,難得糊涂!

我不是神仙,但能未卜先知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我以前來過這個地方嗎?怎么這么眼熟?接下來是不是要發生這樣的事情……”眼前這一幕好像曾經發生過一樣,每一個細節你都了如指掌。這便是似曾相識,明明是第一次經歷的事情,卻感覺自己在某時某地曾經見過或者經歷過,這種現象可以用心理學和神經科學進行科學的解釋。

似曾相識感并不奇怪,例如,一個讀了上千本書的人,看到一本新書就可能有某種熟悉感。但是,也有人對此感到奇怪,甚至堅信這是一種可以預知未來、想起前世的“心靈能力”。

據最近相關調查顯示,有2/3的成年人至少有過一次這種“似曾相識”的經歷。據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分析,“似曾相識”的感覺,在每個人身上都會發生。可能是人們想起了過去發生的事情,有時可以是幾秒鐘、幾分鐘之前的事,有時則是很多年前、小時候的事,當時沒有太注意,缺乏精細的記憶編碼,對聽別人講的故事、自己看到的圖畫等形成了碎片化的記憶,現在人們被某些情景勾起來了。

“似曾相識”是人們大腦中知覺系統和記憶系統相互作用的結果。曾經經歷的一些場景的眾多特征存放在不同的記憶系統中,但是我們卻無法意識到,當我們走到一個新的場景,場景中的某些部分就可能會刺激我們的一些記憶,然后人們把新的經歷與過去某個記憶聯系起來,就會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生活經歷每個人都會有,以為積習的東西很多,偶爾出現“似曾相識”這種主觀體驗是很正常的現象。研究發現,似曾相識感在精神病患者身上很常見,常常在癲癇病發作之前發生。1955年,加拿大神經生物學家懷爾德潘菲爾德用電刺激一些實驗者的大腦顳葉,發現約有8%的人出現了“記憶”,可能是人類第一次人為誘導出似曾相識感。

克黎利引述《新科學家》雜志的文章稱,記憶的作用不一定是為了記住過去,而是幫助我們走向未來,有時會運用想象和創造的方式,讓我們知道接下來怎么做,或者在某些情況下做出什么反應。人們以為自己有預見未來的能力,其實也許是過去的碎片化記憶而已。如果似曾相識的感覺是來自一段想不起來的記憶,那么人們就容易產生這樣的錯覺: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也是來自于這段記憶,自己具備了“心靈能力”。

盡管所有的人都會出現“似曾相識”的主觀體驗,但并不意味著“似曾相識”在所有人身上發生的頻率都是一樣的,“似曾相識”容易發生在情緒不穩定的狀態下和對場景的體驗上。一般來說,與情緒密切相關的事情容易記得比較牢。從童年開始,所有的經歷不管是想記的還是不想記的都在腦子里有這些記憶的痕跡,在一些極特殊的情況下就蹦出來。無意識的和潛意識中的記憶相結合,就產生了“似曾相識”的感覺。

第六感就是潛意識

有些情況下,我們的大腦會給我們發布一些危險的信號,這種大腦預警,究竟是潛意識的功勞,還是第六感的功勞?我們所說的潛意識,就是第六感嗎?

盡管科學界還沒有給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的“視、聽、嗅、味、觸”這五大感覺之外的“第六感”命名,但相關的研究卻并不少。科學家曾根據這個感覺的特征——直接影響人們感情、情緒,提議將其命名為“類嗅覺”或者“情覺”,而國外目前通常的稱法為“費洛蒙感覺”。

第六感研究領域最主要的訊息來源是動物界。動物心理學家丹尼斯·巴登在《動物心理學》一書中,用很大的篇幅描繪了動物的“第六感”。書中提到,1940年希特勒對倫敦進行大規模轟炸,在德國飛機襲擊前數小時,有一些貓就在家中來回走動,頻頻發出尖叫聲,有些咬著主人的衣裙拼命往外拉,催促他們迅速逃離。

其實在即將發生大的災難之時,很多動物都會有不同尋常的反應。當船在海上即將遇上海難時,船上的老鼠會先一步集體出動,狂躁不安。還有大地震之前,各種動物都會狂躁不安,紛紛出籠,奔向路邊。這些奇怪的現象都讓一些科學家相信動物一定存在某種第六感。于是,有科學家試圖破譯它。

英國的一位化學家進行了多年的實驗,通過實驗他總結出,心靈感應和預感等現象都可以從動物學的角度得到解釋。這些其實是動物的正常行為,在進化的過程中,這些技能使它們成為“適者”而生存下來。而人類的第六感同樣是從我們的祖先那里繼承下來的。

動物將信息排出散發到體外后,通過空氣、水等媒介傳給其他個體。通過與人類作比較,科學家發現,人類同樣存在著這樣一種傳達消息的功能,只是人們的感受器官退化了,反應不如動物強烈。

2005年年底時,美國有科學家撰文稱,人類大腦可能具有“盲視”的功能。人類可以不通過感覺器官而直接感應到外界信息,近似于一種“第六感”。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去年的報告指出,大腦顳葉部區域可早于人類意識之前感知到危險,并且提供早期的警告幫助人類逃脫。

研究人員發現大腦中有一塊被稱為前扣帶皮質的區域可能會在人類感知危險之前就有所反應,并且能夠提供一些預告,以幫助人類擺脫危險。

研究者指出,當我們在可能犯錯誤的關口,甚至需要作決定的左右兩難之際,前扣帶皮質已經先一步察覺到了這種“尷尬之境”。它會用特殊的方式提醒我們注意,讓我們避免犯錯。因而,前扣帶皮質在大腦對外界的認知與反應中充當了“預警官”的角色。

有些研究者對這個理論進行了實驗。他們讓一些身體健康、反應靈敏的年輕人響應出現在計算機屏幕上的不同的信號。該信號是一些方向不同的箭頭,當被試看見箭頭的時候,要在鍵盤上進行相應方向的操作。進行實驗的時候,被試的腦部工作狀況處于被監控的狀態。

但為了試驗出被測試者處理未知事件時腦部運動狀況,研究人員有時會插入另一個較大的藍色箭頭,使得參加者必須轉換思維,而按另一按鍵。掃描參加者的腦部活動顯示,最后只要僅僅顯示與較大箭頭相關的藍色,就足以發動前扣帶皮質的活動。研究人員解釋,這項研究表明腦部的這塊區域的確可以提前感知信息。

那大腦給我們預警,是潛意識的功勞還是第六感呢?

其實嚴格說來,潛意識和第六感在某些部分是有交集的,但卻不能將它們等同起來。潛意識會接收到更多的意識層面所遺漏的東西,它們不通過任何邏輯推理而得。這些東西常年“埋伏”在我們的大腦中,不被我們所察覺。當它們浮現并被感知的時候,就成了“第六感”。也就是說,第六感只是潛意識中的一部分。

幼年健忘癥,記憶中不可思議的地方

說起幼年的記憶,您對自己孩提時代的記憶最早能追溯到幾歲?大部分人一直覺得3歲前是記憶盲區,都認為自己是從四五歲開始有記憶的。因為在腦海里實在搜尋不到3歲前的任何蛛絲馬跡,即使在某種刺激下,出現了一些支離破碎的記憶片段,也都只是曇花一現,事后又記不起了。也許有人會說,這是因為嬰幼兒時期記憶力差導致的。可如果是這樣,那么我們怎么會記得我們的語言、各種顏色、人稱、擺設、生活用品?這些認知怎么會從牙牙學語時一直留在我們的大腦里?

人類嬰兒的記憶力是非常強的,很多心理學家已經通過實驗證實了這一點。從嬰兒到幼兒的這段時期,我們沒用幾年的時間,就記住了一門語言,有這種記憶力還不夠強大嗎?此外,我們生存的很多技能,都是在嬰幼兒時期學會的。

蘇聯心理學家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在實驗桌上畫了一些臥室、花園、沙灘等,讓兒童們用15張圖片(圖片都是兒童熟悉的東西,如滑梯、西瓜、狗等)在桌上玩游戲,把圖片放在實驗桌最適當的位置上。游戲結束后,他要求孩子們回憶圖片的內容,檢測無意識記憶的效果。另外,在同樣實驗條件下,游戲開始之前要求兒童進行有意識記憶,記住15張圖片的內容。實驗結果表明,幼兒的無意識記憶效果優于有意識記憶。一般情況下,3歲前幼兒很少真正接受有意識記憶任務,基本上是無意識記憶。

我們一般認為,雖然嬰幼兒也具有長期記憶的能力,但在那個年齡階段,長期記憶系統基本上還不能很好地運行。研究人員發現,有個別的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就能用語言描述出記憶中以前的事情,但孩子們所謂的記憶,大多是片段或者并不準確。當人長到4歲左右,認知功能才迅速發展起來,并開始能夠審視內在的自我。這時,孩子開始能夠理解記憶了,并開始使用諸如“記住”、“忘記”等與記憶有關的詞語。在這個時期,人的長期記憶系統才逐漸健全起來。因此,我們成年之后,再回憶自己的孩提時代時,一般只能想起三四歲之后的事情。

研究發現,人類的大腦分為承載潛意識的舊皮質和承載顯意識的新皮質。導致“幼年健忘”的主要原因就是雖然舊皮質在人類出生6個月后就形成了,但這兩類皮質的各個區域在嬰幼兒時期還未發育成熟,而且在此期間,嬰兒的大腦發育較快,后發育的腦區結構會控制先發育的腦區,妨礙記憶之前的識記材料。再加上,早期記憶是通過非語言形式記錄的,無法用語言表達,這也阻礙了3歲前記憶的重組。所以,大部分人都患有“幼年健忘”這種癥狀。

外貌也很重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凌海市| 大厂| 涟源市| 景谷| 铜陵市| 龙岩市| 博兴县| 大连市| 和平区| 永新县| 神农架林区| 雷波县| 堆龙德庆县| 惠州市| 澄城县| 武汉市| 房产| 龙泉市| 广河县| 油尖旺区| 海兴县| 凤阳县| 西乡县| 宜黄县| 津市市| 沛县| 邯郸县| 曲阳县| 澜沧| 古丈县| 正镶白旗| 长阳| 泸溪县| 班玛县| 秀山| 兴宁市| 牙克石市| 无为县| 栾城县| 镇远县| 嘉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