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 是什么阻礙了你的思考
- 肖祥銀
- 4951字
- 2015-12-28 11:47:12
查找思維程序故障,弄懂思考受阻原因
——錯誤的思維模式,導致想事情時陷入“鬼打墻”
一個人的某種思維模式一旦形成固定的、主流的思維習慣和框架,就成為他的主體思維結構。思維模式的陳舊必然導致思路不順暢,從而大大降低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人類不可避免地受著各種各樣思維模式的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正是那些錯誤的、固化的思維模式阻礙了人類的正確思考,構成了人類思維中的種種謬誤,就像“鬼打墻”一樣,自我感知模糊,所以分不清方向,老在原地轉圈。思維的混亂必陷入思維的怪圈。要想走出“鬼打墻”一樣的思維困境,就必須了解這些錯誤的、固化的思維模式的來龍去脈,弄清楚謬誤的種種表現形式,這樣才能避免謬誤,有利于進行正確的思考。
第一節看不清的真相——認知偏誤
所謂認知,就是人的認識活動,是人對感覺信號的接受、檢測、轉換、合成、編碼、儲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推斷和問題解決等信息加工的過程。從認知心理的角度看,認知是人情感和行為的中介,引起人的情緒和行為問題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們對事件的解釋。不幸的是我們的認知并非盡善盡美,有時我們會潛意識地制造出判斷偏差,這就是心理學說的認知偏誤,也被稱為“認知曲解”。認知偏誤不受年齡、性別、受教育狀況以及智力等因素的影響,每個人都會遇上。不同的人因為其成長經歷不同,形成各自獨特的認知方式和評價模式,并在認識事物時能動地反映事物。良好的認知給人產生奮發向上的情感體驗及行為,但認知偏誤能引起明顯的負性情感和行為。
在實際生活中,認知偏誤有非常多的表現形式。它們中有些很顯著,有些卻不常見,但它們都趣味十足。下面試舉兩例來做一下分析。
A說他近半年來自己的心情感到不爽,好像覺得好倒霉、好晦氣。他上班會經過一段鬧市,有一次無意中發現馬路上有一個人戴著黑紗。大概是那天他心情不好,對這現象有些敏感,覺得見到戴孝的人對自己是一種不祥之兆。從此就開始注意路上的行人,有時發現一個,有時發現兩個。他覺得這是自己很晦氣。他也問過別人,別人都說很少見過。他怕自己會遇到“戴黑紗”一樣倒霉的事,所以已經很少外出了。即使迫不得已在路上走,也是低下頭,眼睛往地上看,不敢抬頭。好些認識他的人都勸他說見到戴著黑紗的行人和倒霉沒有什么關系,但他很難消除自己會倒霉的念頭。
案例中A的認知出現了問題,導致認知偏誤的表現形式之一——消極性注視,即因為一次看到馬路上有人戴著黑紗,便一而再、再而三地關注同樣的人;同時,偏執地認為見到戴黑紗的人就預示著不幸的降臨,屬于認知偏誤中的任意推斷,并伴有一些焦慮的癥狀。
B喜歡上了同一個辦公室中的一個新來的女孩子,而且是一見鐘情,但是那個女孩子對他沒有任何感覺。B請她吃飯、逛街、看電影,她都不去,也明確表示不可能對B有感覺。可B依然不死心,自述:“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會這么喜歡她,那么在意她。在我的生活中,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過。”B很苦悶,不知道為什么自己那么愛這個女孩子,可對方竟然會不領情!
B的認知也出現了問題,導致認知偏誤的另一種表現——絕對化認同,即認為自己的投入和付出就一定能換來對方的青睞,由此感到苦悶。
那么,在人類的思維系統中,究竟有哪些認知偏誤呢?了解這些認知偏誤,對于認清自己、調整思路,顯然是非常必要的。認知心理的研究表明,人類主要有以下認知偏誤:
認知偏誤之一:羊群心理
羊群心理亦作“群居本能”,也稱從眾心理、跟風心理,是指追隨大眾的想法及行為,缺乏自己的個性和主見的投資狀態。這種思維或行為方式,在經濟過熱、市場充滿泡沫時表現得更加突出。
社會上時常出現各種各樣的熱潮,如搶購潮、擇校潮、留學潮、旅游潮、網游潮、追星潮、各種各樣的模仿潮,等等。這些熱潮一般是引導者充分利用了人們的羊群心理而形成的。也有許多時候,并不需要引導,人們覺得跟風對自己有利,便自覺地跟風。有的羊群心理和羊群行為對個人和社會的發展都有利,我們可稱為“正面羊群心理”,例如,大家都勤奮勞動,大家都遵守社會公德,大家都誠實守信。有的羊群心理和羊群行為對個人和社會的發展都很不利,我們可稱為“負面羊群心理”,例如,大家都拜金,大家都厚黑,大家都投機鉆營。有的羊群心理和羊群行為對個人和社會都無妨,我們可稱為“中性羊群心理”,例如,模仿別人吃飯、穿著、學習、工作。所以我們有時應該從眾,有時不應該從眾。“負面羊群心理”較多的人一般發展不快,因為他的自信力和判斷力都比較差。成就較大的人其羊群心理是比較少的,因而個性比較鮮明。和大家一起做正經事時他力求做得更好,而盲目跟風的事則沒有他的分。
認知偏誤之二:成見效應
成見效應也稱“暈輪效應”、“光環效應”,屬于心理學范疇,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判斷首先是根據個人的好惡得出的,然后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的現象。這種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如同月亮形式的光環一樣,向周圍彌漫、擴散,從而掩蓋了其他品質或特點,所以就形象地稱之為光環效應,常表現在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最初印象決定了他的總體看法,而看不準對方的真實品質。有時候暈輪效應會對人際關系產生積極作用,比如你對人誠懇,那么即便你能力較差,別人對你也會非常信任,因為對方只看見你的誠懇。
成見效應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比如下屬在這三天連續遲到,老板看到后就總結出這個人是一個懶惰并且對工作漠不關心的人。事實上他遲到有種種可能的原因,或許車壞了,又或許照顧孩子的保姆沒及時趕到,也可能是遇上了壞天氣。而問題是,因為他一個無可奈何的過錯,老板就認定他是一個壞員工。
認知偏誤之三:自驗預言
自驗預言指自我用行為來應驗自認為會出現的結果。人在自己的境遇中,常常對自己的行為有所預期,在自己的以后行為結果中得到應驗。
舉例來說,我認為自己肯定會學習得一塌糊涂,所以我減少了自己在作業和功課上的努力,最終果然和我自認為的一樣,學習變得很糟糕。還有另一個普遍的例子就是情侶關系,我自己覺得另一半和自己慢慢疏遠了,所以我的行為開始變得迥異,常感情用事地甩手而去。由于我的種種行為,最終一對情侶不歡而散。
暗示在本質上是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而這種暗示正是讓你夢想成真的基石之一。自驗預言是心理學上的一個利器,即給你灌輸一個觀點,最終你因為堅信這個觀點而讓其變為現實。
認知偏誤之四:幻想性錯覺
幻想性錯覺指當碰到隨機的圖像或聲音時,會下意識認為其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看到白云的形狀時會聯想到恐龍,聯想到火化爐中的尸體,或者聽到聲音響起時就認為來了短信,這些都是幻想性錯覺。以上兩點的共通之處是刺激物本身是客觀中立的,并無任何暗示性意義,這些意義的來源不過是觀測者自己的主觀認知。
據國外媒體報道,作為火星上最著名的地標性特征,“火星臉”在20世紀70年代一經發現便引發了諸多猜測,甚至有人認為那是火星智能生命的證據。而根據美國宇航局火星探測器發回的最新高清照片,那不過是布滿巖石的高山而已。據專家介紹,在實際存在的物體上看到人臉,這種現象被稱為“幻想性錯覺”。這也是許多人在茶葉、云團和烤焦的面包上看到他們所認為的“耶穌臉”的原因。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卡爾·薩根認為,人類之所以總能在某些地方看到人臉,完全是我們生存的本能使然。
認知偏誤之五:賭徒謬論
賭徒謬論亦稱為蒙地卡羅謬論,是一種錯誤的信念,以為隨機序列中一個事件發生的幾率與之前發生的事件有關,即其發生的幾率會隨著之前沒有發生該事件的次數而上升。其特點在于始終相信自己的預期目標會到來。就像在押輪盤賭時,每局出現紅或黑的概率都是50%,可是賭徒卻認為,假如他押紅,黑色若連續出現幾次,下回紅色出現的幾率比例就會增加,如果這次還不是,那么下次更加肯定,這是典型的不合數理原則,實際上每次的幾率永遠都是50%。如重復拋一個公平硬幣,而連續多次拋出反面朝上,賭徒可能錯誤地認為,下一次拋出正面的幾率會較大。這是一種非正式謬誤。賭徒謬誤亦指相信某一個特定的結果由于最近已發生了或最近沒有發生,再發生的幾率會較低。
社會像一個超大的賭場,然而,不是每個人都能在賭局中獲得令自己滿意的收獲,輸了怎么辦?我們將那些投下的不是象征性的“小錢”,而是足以毀掉自己的大數目的人稱之為賭徒。因為世界上有那么多的賭局,也就誕生了那么多的賭徒。
認知偏誤之六:反應機能
反應機能指當人們意識到自己被他人所注意和觀察時,會表現出與自然狀態下的自己不一樣的行為。例如,某單位委任研究者研究電燈照明度的改變是否能影響工人們的工作效率。他們得出的結論讓人驚異,改變照明亮度竟然能讓工作效率飆升!不幸的是,當研究結束后,工人們的生產效率又恢復到了平常水準。其原因就在于,工人們的工作效率不是因為照明亮度而變化的,而是因為被人關注著所以才有所變化。這正是反應機能的證明,即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被他人關注時,他會主動改變自己的舉止行為,讓自己看上去更加神采奕奕。
認知偏誤之七: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又名偽藥效應、假藥效應、代設劑效應,源自拉丁文placebo,意即“我將安慰”。它是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癥狀得到舒緩的現象。
在現實生活中,“安慰劑效應”隨處可見。比如幾個很少接觸鄉村環境的城里人到野外郊游,到達山腰時,他們為眼前清澈的泉水、碧綠的草地和迷人的風景所深深吸引。休息時,其中一人很高興地接過同伴遞過來的水壺喝了一口水,情不自禁地感嘆道:“山里的水真甜,城里的水跟這兒真是沒法比!”水壺的主人聽罷笑了起來,他說:“壺里的水是城市里最普通的水,是出發前從家里的自來水管接的。”這種現象說明,我們在對現實進行分析的時候,很明顯地摻雜了很多個人因素,包括我們的期望、經驗和信念等。安慰劑效應的心理學意義在于,當我們精神飽滿的時候做事效力就大,而萎靡不振的時候效力就低。比如我們在一般情況下提不動的重物,在精神狀態特別好的時候就可能提得動。這就是精神的力量,因為你處在極度亢奮之中,將你機體所有的能力都提到了極限,包括免疫系統。
認知偏誤之八:承諾升級
是指人們對已失敗的事情繼續進行堅持。實際上,我們在生活中總是不斷在做著各種各樣的決策,決策活動會出現各種偏差,承諾升級傾向就是其中的一種,它是指人們一直固守著某項決策,盡管有明顯證據表明該決策是錯誤的。
很多證據表明,當個體感到自己要對失敗負責時,就會對這一失敗活動增加投入。也就是說,他們會“花錢填無底洞”,為了表明自己最初的決策并非錯誤,并因此而避免承認自己犯了錯誤。例如你用半輩子的積蓄來做一筆生意,6個月后,事實證明這必將是個虧本買賣。邏輯上來說你應當縮減損失并終止生意,但實際上由于你已經注入了你半輩子的積蓄,你會決心將其進行到底,并投入更多的資金以希望來使生意運轉起來。再如一位男士四年來一直和一位女士保持約會關系,盡管他也承認他們兩人并不十分和諧,但他還是決定將要和這位女士結婚,問起原因,他回答:“在兩人關系里我已經投入了太多太多。”
認知偏誤之九:雙曲貼現
雙曲貼現指的是人們相較于延遲和復雜的結局更傾向于簡潔及時的。針對人類的決策過程,人們已將作了許多研究,發現有相當多的因素對其有影響。有意思的是,在決定要做出什么樣的選擇時,拖延的時間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舉例來說,大多數人會選擇今天拿20美元,而不是一年后的今天拿到100美元。事實上,立刻拿到的錢可能比以后拿到的錢數量還多,因為同樣數量的錢,在今天的價值是要比日后高的。假設利率是9%,那么聰明的人肯定知道當前拿91.74美元和一年后拿100美元是并有多大區別的。然而,一個人為了更快地得到利益會愿意犧牲多大,你是愿意一年后拿100美元,還是現在就拿50美元呢,或者40美元?讓步的底線到底在哪里呢?
認知偏誤之十:感應抵抗
感應抵抗的意思是常常慫恿你和束縛自己自主選擇的行為對著干。所有由于自由或自主選擇被束縛,而反抗權威的行為都可稱之為感應抵抗。這些感應抵抗者本沒有非得做出怪異行為的必要,但正是“不能做”才讓他們“想去做”。
例如,“叛逆心理”就是人們嘗試使用感應抵抗的表現之一。讓某人做一些他不想做的事情,往往會導致他們的叛逆,偏不做你想讓他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