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父母的性格決定孩子的未來——認清父母性格,找到孩子成功的鑰匙(1)
- 親子性格的力量:聽小嘉老師講親子性格色彩
- 小嘉老師
- 4830字
- 2015-12-28 11:49:54
很多父母都會自信地說“我的性格我最了解”,但是事實往往并非如此。只有了解自己的性格,思考自己屬于什么樣的“樹”,才能讓孩子在“父母”這棵大樹下茁壯成長。
01“完美型”父母:“我要培養一個從不犯錯、完美的孩子。”
我家的性格色彩:沉默的媽媽
很多時候,當我看到孩子們在公共場合無所顧忌地嬉鬧、喧嘩時,真是難以忍受那些孩子缺乏教養的舉止,當然,更詫異的是為何孩子的家長竟然對此無動于衷?
在我看來,孩子到了公共場所,作為父母就要嚴加管教,即便是平日里多么任性貪玩的孩子也不能例外。事實上,我對自己的孩子從來都是如此,從未給他開過“綠燈”。
平時,我會盡量讓孩子按照我的意愿行事,尤其是遇到原則性的問題,我更是絕不讓步。如果我的孩子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撒了謊或是無理狡辯,我會更加無法忍受。
印象中,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那時我的兒子剛上小學沒多久,臨下班時,我突然接到兒子班主任的電話,原來是孩子在學校和同學打架了。
聽到這一消息,我頓時詫異不已,怎么也不敢相信,我那一向乖巧懂事的模范生兒子竟然會做出這樣的事情。詫異之余,我心里還是在不斷地安慰自己,孩子打架肯定是有他的理由的。
當我氣憤地來到學校時,恰好看到我的兒子正站在班主任老師面前埋怨另一個孩子,看樣子,我的兒子正費盡心機地為自己找出各種正當的理由。就在那一刻,我整個人都驚呆了,比起孩子打架的事實和道歉本身,兒子的這一舉動讓我如此地失望不已。問題解決之后,在我們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提醒自己保持沉默、不要爆發。
但是即便如此,自從發生了這件事,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里,我是一點都不想看到我的孩子,也不想跟他說話。因為孩子的所作所為實在是讓我無法接受。我覺得如果他不改掉這個行為,不管我對他報以多高的期望,付出多少代價,他終究不能優秀、健康繭壯地成長。
小嘉教子微語錄V
日常生活中,這樣一些話總會不絕于耳:“你認為你做得對嗎?”“我不是告訴過你,放學后如果去別的地方,記得給媽媽打電話!”盡管在講這些話的“完美型”父母看來,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在糾正孩子的行為、培養孩子的好習慣,但是,很多時候,我會想,天真無邪的孩子就該有這樣的童年記憶嗎?或者,把自己和孩子都搞得疲憊不堪,難道就是家長負責任的必然體現嗎?
對于孩子來說,他們并非時時刻刻都需要你的管教,沒完沒了地說教和嘮叨只會讓孩子透不過氣。這種情形下,讓大人滿意,對他們而言,簡直就是難于上青天。
其實,如果父母真正希望孩子能夠自信、獨立地成長,就要彎下身子去讀懂孩子,就該允許孩子自己決定自己要做的事情。要知道,只有充分尊重孩子,把他們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看待,才有自由舒展的人格養成,這才是一切所謂“出息”的真正基礎。
所以,父母最該做的就是要讓孩子感受到無論自己做得好與差,他永遠都是爸爸媽媽尊重愛護的寶貝。
你所不知的“完美型”父母
生活中,有這樣一類人,他們凡事追求盡善盡美,被稱為“完美主義”或“理想主義”性格的人。盡管這類人在事業上往往能得到肯定與贊許,但是,在與孩子相處的日子里,他們總會表現出截然相反的兩面性。一方面,“完美型”父母總是把教育和培養孩子當做自己的幸福,會為孩子能夠學到美好的事物以及自己能幫助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而感到無比欣慰,因此,很多時候,他們自認為對孩子的教育已經盡了全力。另一方面,正如“完美型”父母對自己嚴格苛求一樣,犯了一點小錯誤都懊悔不已,即使不小心摔碎一個碗也要糾結幾天。其實,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他們也常常會為無法確定正確的教育方法而苦惱。他們總是喜歡以“是不是能夠做得更好呢”或“千萬不能失誤啊”這樣的話來苛求自己。要知道,對于“完美型”父母而言,無論他們做什么事情都不會滿足。具體而言,“完美型”父母教育孩子時,格外關注下面兩個方面:
一切規則都不可違反
多數情況下,“完美型”父母總是處在緊張的狀態中。比如,全家人一起去旅游時,從旅游計劃到所帶物品,“完美型”父母都要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而且對其反復清點。一旦沒來得及準備某些物品或是將個人物品落在酒店,他們就會對自己備感失望。可以說,這類父母一直在為盡可能地避免失誤而不懈努力著。具體到孩子,當他們違反了“完美型”父母眼里的規則和約定時,這類父母就會認為孩子沒有努力,或是在欺騙父母。于是,他們會因無法忍受孩子這種不完美的狀態而爆發。
孩子要做正確的事情
由于“完美型”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值非常高,并希望他們能夠遵循倫理和道德規則,所以,但凡發現孩子在公共場所表現得無理、沒有禮貌,把房間搞得亂七八糟,沒有按規定的時間放學回家,做了令人捉摸不透的幼稚事情等情況,他們就會生氣、發火。于是乎,這類親子交談時,我們總會聽到這樣的對話:“你認為這樣做對嗎?”“讓媽媽告訴你該怎么做吧。”“現在怎么做才是正確的呢?”也許,在這類父母看來,他們是在教孩子做正確的事情,但是這種說教的語氣、喜歡干涉孩子的做法,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最終演變成了父母對孩子的指責,這實在是作為父母最不應有的失誤啊!
說給“完美型”父母聽
誠然,生活中“完美型”父母所具有的價值觀念是必需的,對孩子的發展也有重要影響。比如,“完美型”父母總是為自己所承擔的事情盡最大努力,所以他們是孩子很好的榜樣。孩子會在生活中不知不覺地效仿父母,并努力成為父母的樣子。“完美型”父母會合理分配時間,制訂目標計劃,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目標意識及執行能力。
但是,凡事一味強調完美,反而會給孩子造成不利影響。要知道,沒有一個孩子會喜歡那些總是追求完美、愛指正錯誤的父母。
多從孩子的角度看事情
小凱夫婦是那種典型的“完美型”父母,喜歡用“是否正確”來評價孩子。與孩子相處時,就像是上級對下級,總是認為自己從來都是對的,而孩子從來都是錯的,一點也不顧及孩子的尊嚴與想法。
世上根本不存在不對則錯的絕對理論,孩子也并一定會認為家長所謂的原則都是正確的。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要想避免矛盾,就不要將你的價值觀簡單地分成“對與錯”,而要學會從孩子的角度去看事情。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那么,從孩子的那些令你無法理解的行為,或許能發現其積極的一面。
多換位思考
見到晨的時候,她一臉的無奈和沮喪,還沒說幾句話,她就滿腹牢騷地抱怨:“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聽話懂事,自己的孩子總讓人有操不完的心?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學習成績優異,孝敬父母親人,自己的孩子總是沒有一點上進心、孝敬心?”
我知道,如果晨繼續這么抱怨下去的話,那恐怕要有一火車了,不但她的情緒會越來越糟,而且好運也不會降臨。總拿別人孩子的優點比自己孩子的缺點,把自己的孩子看得一無是處,這是很多家長的通病。但是,如果這些父母多換位思考,缺點也許就會成為優點。比如,孩子平時表現得很散漫,也許意味著他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喜歡探索新事物。如果你能站在這一角度去思考,之前的忠告與嘮叨就會很自然地變成稱贊與鼓勵。
識別自己生氣時的反應模式
“爸爸發脾氣的時候,我特別害怕,真想趕緊找個地方躲起來,可是我的腿一點勁也沒有,不敢說一句話,生怕他把我撕成兩半!”“我媽媽的脾氣很火爆,我一惹她生氣了,她就會披散著頭發砸東西,和她平時完全不一樣,好像變了一個人!”“我討厭我的爸爸,因為我都快上高中了,他還是動不動就在我面前咆哮,他覺得這樣我就會聽他的話了。他錯了,我覺得他要是能平靜地跟我聊聊天,可能會更好。”
以上是我跟孩子們聊天時,他們描述父母對自己發怒時的感受。很多時候,父母生氣、發怒似乎是為了調教孩子,為了孩子好,但是,這樣的一時之快,很可能會在孩子心理留下陰影,而且還可能會讓你自己的身心健康受到影響。我接觸過不少“習慣性發怒”的“完美型”父母,他們之所以會發怒是因為孩子或家人犯了他們眼中絕對不允許犯的錯誤,當這種憤怒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爆發。
我想告訴這些家長的是,在你下次又要憤怒的時候,可以選擇用直率、恰當的語言跟孩子溝通,而不是用行動去壓制孩子。嘗試幾次之后,你的情緒便會慢慢地冷靜下來。也許,你會說當人們處于異常激動的狀態時,難免會對孩子或是身邊親近的人進行言辭犀利的批評。不過,在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時候,如果選擇暫時性離開也未嘗不是一個好主意。
此外,如同“完美型”父母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一樣,其實孩子也堅信自己的觀點或原則是正確的。因此,親子相處時,學會尊重、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縮短彼此距離、實現有效溝通。
02“助人型”父母:“為了孩子,我要竭盡全力。”
我家的性格色彩:苦樂交融的全職媽媽
“為了孩子,我真的把自己的生活都犧牲了。”當惠惠媽媽跟我說這句話的時候,似乎能感受到她飽含著一種不為人知的辛酸淚。
“自打女兒惠惠生下來之后,我每天的生活就完全圍著孩子轉。其實,早在孩子還沒有出生的時候,我就日思夜想怎樣做個好父母,怎么才算好父母。
“后來,等我終于當了媽媽,看著惠惠一天天地長大,我愈發體會到我要給孩子創造最舒適的環境、最好的教育,給孩子最深厚的愛、最無微不至的關懷。
“直到現在,我都清楚地記得,惠惠小的時候,當我面對著天天哭鬧不止的女兒時,不僅手忙腳亂,而且心力交瘁,不知所措。事后,我思前想后,為了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我毅然將令人羨慕的工作辭掉了,決定在家安心照顧孩子。為此,全家人還發生了不小的沖突。最后,我還是不顧家人的反對,一咬牙做起了全職媽媽。
“從這之后,在與惠惠朝夕相處的日子里,雖說事無巨細,我也是又忙又累,但是看著孩子會坐了、會走了、會叫媽媽了、知道關心媽媽了,孩子成長中帶給我的驚喜頓時就把一切苦累都化解掉了。每每這種時候,我分明能享受到一種難以言表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在我看來,孩子的每一個小小的進步都是對我最好的回報。事實上,只要是惠惠感興趣的事情,無論付出多大犧牲,我都愿意去做。甚至于,直到惠惠長大入小學為止,我都從未把她托付給別人照顧。
“但是,就在我內心無比欣慰,成就感油然而生的時候,我卻越來越感覺到一絲絲的迷惘。之前的我,在公司干得風風火火,而現在的我,完全融入家庭生活,和社會基本脫節,和以前的朋友疏于走動,尤其是看著以前的同事有了更好的發展,這種心里的落差讓我的內心更是無限感慨。
“不僅如此,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也陷入了兩難境地。最近一段時間,惠惠一直央求我給她買游戲機,我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一來擔心她看到別的同學都有,自己沒有而感到傷心;一來又怕這個東西會給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心里很矛盾。而我也似乎非常確信,惠惠只要再多央求一下,我一定會心軟。看著孩子更加苦苦哀求了,我也是愈發矛盾了。明知孩子的心情,而裝做不知,對我來說,還真是一件艱難的事情。現在回想起這一步邁出至今,一路走來,真可以說是苦樂交融啊。”
小嘉教子微語錄V
記得我剛懷上豆豆的時候,心情也很焦慮,日思夜想怎樣做個好父母。其實,每個懷孕的母親都是如此,在欣喜的同時往往會擔心自己是否有能力成為一個好母親。不可否認,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永遠是最重要的,這一點我也是非常贊同的。但是即便如此,我也沒有陷在這樣的焦慮中不能自拔,也沒有為了教育孩子就不顧一切地犧牲自己。
在我看來,壞情緒到來的時候,越是逃避,越是視而不見,你的負面情緒就會越猖狂。反倒是聽從自己的感覺,更多地考慮如何解決和疏導自己的擔心,相信孩子有獨立成長的能力,嘗試著將自己與孩子分開,并學會傾聽自己的需求,你才會成為孩子們的引導者,幫助他們看到未來,從而走上屬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的確,當你開始注重自己的角色、完成自己的角色時,就會慢慢體會到不只是育兒問題,就連人生問題也好像是重新聚焦了一樣,變得清晰明朗起來。
你所不知的“助人型”父母
但凡與孩子有關的事情,在“助人型”父母眼里,都是最重要的。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他們的教子字典里永遠都是“竭盡全力”四個字。具體而言,這類型父母有如下特點:
關注孩子的潛在能力
科學研究證明,新生兒從出生之日起就具有主動探索外部世界的潛在能力,而且兒童的這一潛在能力遵循一個遞減法則,這就是教育開始得越晚,兒童的能力實現得就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