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思維理念篇 理財啟蒙,工薪族練就自己的“吸金大法”(4)
- 給工薪族的第一本理財啟蒙書
- 李昊軒
- 3383字
- 2015-12-28 11:25:43
事實上,有效的投資組合需要投資者對不同的理財工具具有全面的了解,并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如果投資者能夠用于投資活動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又缺乏相關的投資專業知識和信息來源,不如把時間花在選擇優秀的理財機構方面,從而通過專家理財,達到資本保值、增值事半功倍的效果!
理財投資是一門很大的學問。靠自己似乎太麻煩,也有點困難。專家的建議是很好的參考。
但是也有的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專家也有智愚之分,不同的專家坐于堂上,長篇大論,誰是誰非,誰對誰錯,很難分辨。即使有可信之專家,也不能靠其一生。
無可否認,投資賺錢是自己的,評論是別人的。我們對那些專家評論應該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資本市場,作為一個專業的市場,也必然需要這樣的專業評論家,把每一次行情精彩、清晰地講解給我們,特別是對那些沒有專業知識、沒有精力了解行情的投資者,專家的評論、解盤,一定勝過自己的一知半解。但是,專家們對我們的這種幫助,只能停留在此,也就是說,通過這種手段只是了解現在的行情態勢和學習他們研究行情的合理方法以及科學態度。
投資不能好高騖遠,要謹慎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不能好高騖遠。工薪族投資,要時刻繃緊謹慎這根弦,尤其第一步要走穩,這樣才能夠通過成功投資,打造屬于自己的財富人生。
很多人工作幾年,多半會有一些積蓄。有些人可能是繼承了一些遺產,有些人則是靠幾十年勤儉持家積攢了一些錢,還有些小本經營者通過多年打拼有了一些積蓄。既然有了錢,就會想著以錢生錢,通過投資來使財富增長。
不過,市場是有風險的,如何投資需要動一番腦筋。
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人都有貪婪的一面。貪婪容易讓人失去自己,讓人忘記自己最初的目的,貪婪的后果往往是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在遙遠的古代希臘,就有一個關于財富的神話,告誡人們如何對待財富。在米達斯國,國王想變得更有錢才能讓自己快樂,于是和神商量讓自己擁有神奇的力量。神答應了他,讓他自己的手指頭無論碰到什么東西,那東西就立即變成黃金。在擁有了“金手指”后,國王的快樂并沒有持續多久。他痛苦地發現,自己既不能吃,也不能喝,美味在他嘴里變成了黃金,最糟糕的是他親吻自己的女兒時,最愛的女兒也變成了黃金。國王這才意識到真正讓自己快樂的并非是金錢,神答應了他的懺悔,恢復了他平靜而幸福的生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的索取要有一定的限度,如果過分地追求金錢,就會失去自己原有的樂趣。在金錢的追求上要適可而止。
這是最古怪的難題之一,理財并不困難,很多人卻總是弄得一團糟。如果我們想積累財富,要做的就是養成健康的儲蓄習慣。手上握有一批互惠基金,外加有一點點時間。事實上,邁向成功的步伐并不沉重,所涉及的問題也不錯綜復雜。為什么很多人還會栽跟頭?很大的一個原因就在于貪婪的心理。我們從商店滿載而歸,購物之多超出了原先的計劃。我們不愿自己做飯,所以就去下館子。我們從商品目錄上看到一樣東西,一沖動就買了下來。既然如此,我們想成功理財至少要有一點點自我控制。
在投資理財的過程中,貪婪是大忌,一旦被貪念占據了上風,就很難把握住自己的投資方向和投資額,很容易成為投資浪潮中的犧牲品。
投資失敗的根源,往往在于兩個因素:無能、貪婪。無能導致項目失敗,而貪婪則令損失擴大到致命的程度。電視劇《雙面膠》中,關于20萬投資失敗的情節,并不算書中主線,但是如果拋開小說的主題,從純粹“理財、投資”的角度來看,這算得上一個相當典型的投資失敗案例。
投資人婆婆一家、亞平一家、麗娟母親一家,被亞平的姐夫所謂的高單位集資,支付很高的利息誘惑。這筆錢說是最少一年,多則三五年,效益好的話,五年就可以回本了。
麗娟在婆婆一家人的威逼利誘下鼓動自己的媽媽投資,她媽媽的一筆存款因為快要到期了,提前支取的話會損失掉好幾百塊錢的利息,麗娟就給媽媽下了最后通牒:“那邊不等的,這邊錢湊不齊,那邊如果夠了就不要了,本來甜頭都是給熟人嘗的,人家不一定缺這個。”麗娟媽媽本身就是個精明、善于算計的人,她經過劇烈的思想斗爭后還是忍不住把錢取出來投資。
就這樣,三家人沒有考慮經營的風險,只憑親戚關系,拿出了家庭中所有的積蓄,勇往直前地投錢。項目失敗后,三個家庭的錢血本無歸。
網易的一位博主阿科對《雙面膠》中貪婪導致失敗的投資深有感觸,他在博文中寫了自己的經歷。
三年前阿科興高采烈地承接一個小工程,最終失敗,留下十多萬永遠都收不回來的應收款。這個項目是他姐夫“關照”的,而他嚴重高估了姐夫的控制“能力”,認為有姐夫在,收款萬無一失。同時,貪婪的他獨占了這個“穩賺不賠”的工程,放棄了多個邀請親戚朋友共同投資分攤風險的機會,當時他眼里只覺得這是“分攤收益”,完全不覺得這是“分攤風險”。
不幸中的萬幸是,他的失敗項目并沒有像《雙面膠》中那樣將家人卷進來,只是損失掉他個人打工幾年的積蓄。
貪婪是個放大器,可是人們更多的時候只看到它將成功放大的作用,卻忘了它也能將失敗放大,甚至到致命的程度。
股神巴菲特曾經說過一段名言:“恐懼和貪婪這兩種傳染病極強的災難的偶然爆發會永遠在投資界出現。這種流行病的發作時間難以預料,由于他們引起的市場精神錯亂,無論是持續還是程度同樣難以預料。因此,我們永遠無法預測任何一種災難的降臨或離開。我們的目標應該是適當,我們只要在別人貪婪時恐懼,而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因此,對于投資者而言,貪婪是投資理財的大忌,財富不是上天的餡餅。不要把投機錯當成投資,有些要靠運氣才能賺錢的行當最好不要輕易涉足,在還沒有把握一項投資的真實情況時不要輕易把錢投入。在投資的時候,一定要保持理智的頭腦,不要被一時的利益沖昏了頭腦。
工薪族投資切忌跟風
人們佩服有勇氣開創自己事業的人,但是不能把勇氣和無所畏懼混為一談。事實證明,投資要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長來選擇自己適合做什么,只有這樣才最容易獲得成功。
熟悉自己的投資領域,這是投資者首先就要做到的。如果盲目投資陌生的領域,就好像一個人獨自闖進了沼澤地,腳底下危險重重,必然會摔跟頭,弄不好還會死無葬身之地。這絕非是危言聳聽,很多投資悲劇就是這樣產生的。
趙先生是一家集體企業的經理,幾年來,連續投資的幾個新項目均因各種各樣的原因流產了。一系列的投資悲劇使他受到周圍人的奚落和懷疑,這讓他的自尊心大受打擊,也更激起了他的“斗志”。恰巧這時,有下屬又呈上一個據說是一本萬利的新商機,急于翻本和挽回形象的趙經理連看都沒有細看,更別說什么科學評估了,當即批準。
用趙經理的話說就是:“一回不成,兩回不成,我就不信這回還不成!”可惜市場很快回了話:他的投資又泡湯了。為了這一次又一次的投資失敗,趙經理的精神幾乎崩潰。
不害怕失敗是好事,失敗乃成功之母。但膽大不等于魯莽。創業者因無法忍受屢屢投資失敗的壓力,激起賭徒心理,以情緒化的思維決策方式去決定投資方向、投資項目,則必敗無疑。情緒化是最可怕的投資陷阱之一。一個創業者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有清醒的頭腦,冷靜而客觀地決策,如果覺得自己把握不住,可以請專家或組織智囊團來幫助自己,不能讓情緒左右了自己的頭腦,導致投資一錯再錯。
在自然界中,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沖右撞,但一旦有一只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青草。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不經意地受到“羊群效應”的影響。
經濟學里經常用“羊群效應”來描述經濟個體的從眾跟風心理。
或許很多人會對此嗤之以鼻,人類的智慧當然遠遠高于這些平常動物了。可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羊群效應”也很容易出現在我們自己身上。最常見的一個例子就是進行投資時,很多投資者就很難排除外界的干擾,往往人云亦云,別人投資什么,自己就跟風而上;而在結伴消費時,同伴的消費行為也會對自己的消費產生心理和行為上的影響。
隨大流是很多人的習慣,你看人家都這樣了咱也學人家吧。這樣的觀點永遠也發不了財。像投資基金,若是2005年或2006年上半年在大多數人不看好的前提下投入的話,2006年年底可就1萬元變2萬元,2萬元變4萬元了。2006年年底大家都看基金賺錢,都買入,恐怕再有100%的回報是不可能的了。
現在人們越來越重視投資理財了,所以有的情景是很常見的。比如,幾個人在一起聊天,說到要拿出些錢進行投資的問題,有人說自己買了幾只股票,收益還不錯,但此言一出立即遭到多人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