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領導者對自我的認知

保持自我的本色

切勿模仿他人,保持自我的本色。

卡耐基

北卡羅萊納州的愛迪絲·阿爾雷德太太曾給過我一封信。她在信中寫道:

我是一個極為敏感羞怯的女孩。我長得太胖,兩頦豐滿,這使我看起來更胖。我的母親非常古板,她認為把衣服穿得太漂亮是一種愚蠢,而且衣服太合身容易撐破,不如做得寬大一點,她也讓我如此打扮。我從不參加任何聚會,也沒有什么值得開心的事。上學后,我也不參加同學們的任何活動,甚至運動項目也不加入。我害羞至極,總覺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

長大后,我嫁了一位比我大幾歲的先生,但我還是沒有任何改變。我丈夫的家是一個穩重而自信的家庭。我想要像他們那樣,但就是做不到。我努力模仿他們,也總是不能如愿。他們幾次嘗試幫我突破自己,卻總是適得其反,把我推到更壞的處境。我越來越緊張易怒,害怕見到任何朋友,一聽到門鈴聲我都會驚慌。后來我是徹底地失望了。

我對自己很清楚,只怕丈夫有一天會發現真相,所以每次在公共場合,我都盡量顯得開心,甚至裝得過了頭。我知道自己表現過度,因為事情過后的幾天里我都會累得半死。最后,我實在懷疑自己是否還有繼續生存的必要,于是我開始想到自殺。

那么是什么事改變了這位幾乎自殺的婦人呢?只是一句偶然的話。愛迪絲太太繼續寫道:

改變我一生的只是偶然的一句話。有一天,我的婆婆和我談到她是如何教育子女的,她說:“不論遇到什么事,我都堅持讓他們保持自我本色……”“保持自我本色!”這幾個字像一道靈光閃過腦際,我發現所有的不幸都起源于我把自己套入了一個不屬于自己的模式中去了。

一夜之間我變了!我開始保持自我本色。我努力研究自己的個性,認清自己,并找出自己的優點。我學會怎樣配色與選擇衣服樣式,以穿出自己的品位。我主動結交朋友。我加入一個團體——開始只是一個小團體——當他們請我主持某項活動時,我也很害怕。不過我每次上臺,都得到了更多的勇氣。這是一段相當漫長的過程——但現在我比過去快樂很多。當我教育我自己的兒女時,我一定把這些歷經苦難才學到的教訓告訴他們:不論發生什么事,永遠保持自我本色。

保持自我本色這一問題,“與人類歷史一樣久遠了。”詹姆士·戈登·基爾凱醫生指出,“這是全人類的問題。”很多人有精神、神經及心理方面的問題,其隱藏的病因往往是他們不能保持自我。

安吉羅·派屈寫過13本書,還在報上發表了幾千篇有關兒童訓練的文章,他曾說過:“一個人最糟的是不能成為自己,并且在身體與心靈中保持自我。”可是這種模仿他人的現象在好萊塢就相當嚴重。好萊塢著名導演山姆·伍德曾說過,最令他頭痛的事是幫助年輕演員克服這個問題:保持自我。

他們每個人都想成為二流的拉娜·特勒斯或三流的克拉克·蓋博。“觀眾已經嘗過那種味道了,”山姆·伍德不停地告誡他們,“他們現在需要點新鮮的。”山姆·伍德在導演《別了,希普斯先生》和《戰地鐘聲》等名片前,好多年都在從事房地產,因此他培養了自己的一種銷售員的個性。他認為,商界中的一些規則在電影界也完全適用。完全模仿別人絕對會一事無成。“經驗告訴我,”山姆·伍德說,“盡量不用那些模仿他人的演員,這是最保險的。”

我也問過保羅·伯恩頓,一家石油公司的人事主任,求職者所犯的最大錯誤是什么。他面試過的人超過6000人,也寫過一本《求職的六大技巧》,所以他應該很清楚。他回答說:“求職者所犯的最大錯誤,就是不能保持自我。他們常常不能坦誠地回答問題,只想說出他認為你想聽的答案。”可是那一點用也沒有,因為沒有人愿意聽一種不真實的、虛偽的東西。

我知道有一位公共汽車駕駛員的女兒就是很辛苦才得到這個教訓。

她想當歌星,但不幸的是她長得不好看,嘴巴太大,還長著齙牙。她第一次在新澤西的一家夜總會里公開演唱時,一直想用上唇遮住牙齒,她企圖讓自己看來顯得高雅,結果卻把自己弄得四不像,這樣下去她就注定要失敗了。

幸好當晚在座的一位男士認為她很有歌唱的天分,他很直率地對她說:“我看了你的表演,看得出來你想掩飾什么,你覺得你的牙齒很難看?”那女孩聽了覺得很難堪,不過那個人還是繼續說下去,“齙牙又怎么樣?那又不犯罪!不要試圖去掩飾它,張開嘴就唱,你越不以為然,聽眾就會越愛你。再說,這些你現在引以為恥的齙牙,將來可能會帶給你財富呢!”

凱絲·達萊接受了那人的建議,把暴牙的事拋諸腦后,從那次以后,她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觀眾身上。她開懷盡情地演唱,后來成為電影及電臺中走紅的頂尖歌星,現在,別的歌星倒想來模仿她了。

威廉·詹姆斯曾說過,一般人的心智能力使用率不超過10%,大部分人不太了解自己還有些什么才能。與我們應該取得的成就相比,其實我們還有一半以上是未醒的。我們只運用了身心資源的一小部分。人往往都活在自己所設的限制中,我們擁有各式各樣的資源,卻常常不能成功地運用它們。

既然你我都有這么多未加開發的潛能,又何必擔心自己不像其他人。你在這世上是獨一無二的。以前既沒有像你一樣的人,以后也不會有。遺傳學告訴我們,你是由父親和母親各自的23條染色體組合而成,這46條染色體決定了你的遺傳,每一條染色體中有數百個基因,任何單一基因都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事實上,人類生命的形成真是一種令人敬畏的奧妙。

即使你父母相遇相愛孕育了你,也只有300萬億分之一的機會有一個跟你完全一模一樣的人。也就是說,即使你有300萬億個手足,他們也都跟你不同。這只是猜測嗎?當然不是,這完全是科學的事實。如果你不相信,那就讀讀這方面的書。

我很有資格談這個主題,因為我自己就有過深切的體會,而且是一次痛苦昂貴的經歷。當我由密蘇里州的玉米田來到紐約時,我報名美國戲劇學院。我向往成為一位演員,我當時有個自作聰明的主意,通往成功的捷徑,這么簡單易行的道理,真搞不懂別人怎么會想不到。這個主意是,好好研究當時的幾位名演員,把他們的優點都集合起來變成我自己的。

多蠢啊!害我花了好幾年時間模仿別人后,才發現我學不了任何人,我只能成為我自己。那樣的慘痛經驗總該讓我一輩子不模仿別人了吧!但是,不,我實在太愚蠢了,我得再經歷另外一次痛苦。幾年后,我寫一本有關公眾演說的書。我又有了同樣愚蠢的想法,就是借用其他書的一些主意,匯編成一本書,一本包羅萬象的書。于是我弄來一批有關公眾演說的書,花了一年的時間吸收他們的想法,變成我的文章。最后,我再次發現自己又當了一次傻瓜。把別人的想法變成自己的文章,只會把文章弄得枯燥乏味,不會有人讀的。于是我把這一年的工作成績全丟進廢紙簍里,從頭再來。

所以我想說的是:你在這個世界上是一個嶄新的自我,為此而高興吧!聰明的領導者懂得善用自己的天賦,他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自我的體現。因為你只能唱你自己、畫你自己。

認識自我批評的重要性

記下自己干過的蠢事,提出自我批評。

卡耐基

我的檔案柜中有一個私人檔案夾,標示著“我所做過的蠢事”。檔案夾中插著一些我做過的傻事的文字記錄。我有時口述給我的秘書做記錄,但有時這些事是非常私人的,而且愚蠢到我沒有臉請我的秘書做記錄,因此只好自己寫下來。

每次我拿出那個“愚事錄”的檔案,重看一遍我對自己的批評,可以幫助我處理最難處理的問題——管理我自己。我曾經把自己的麻煩怪罪到別人頭上,不過隨著年齡漸增,希望也長了一點智慧——我最后發現應該怪的人只有自己。很多人隨著年紀的增長而認清了這一點。拿破侖被放逐到圣赫倫島時說:“我的失敗完全是自己的責任,不能怪罪任何人。我最大的敵人其實是我自己,這也是造成我的悲慘命運的主因。”

我要告訴你關于一位深諳自我管理藝術的人物的故事,他的名字是豪威爾。

1944年7月31日,他在紐約大使酒店突然身亡的消息震驚了全美。華爾街更是騷動,因為他是美國財經界的領袖,曾擔任美國商業信托銀行董事長,兼任幾家大公司的董事。他受的正式教育很有限,在一個鄉下小店當過店員,后來當過美國鋼鐵公司信用部經理,并一直朝更大的權力地位邁進。

我曾請教豪威爾先生成功的秘訣,他告訴我說:“幾年來我一直有個記事本,登記一天中有哪些約會。家人從不指望我周末晚上會在家,因為他們知道,我常把周末晚上留作自我省察,評估我在這一周中的工作表現。晚餐后,我獨自一人打開記事本,回顧一周來所有的面談、討論及會議過程。我自問:‘我當時做錯了什么?有什么是正確的?我還能干些什么來改進自己的工作表現?我能從這次經驗中吸取什么教訓?’這種每周檢討有時弄得我很不開心。有時我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莽撞。當然,年事漸長,這種情況倒是越來越少,我一直保持這種自我分析的習慣,它對我的幫助非常大。”

豪威爾的這種做法可能是向富蘭克林學來的。不過富蘭克林并不等到周末,他每晚都自我反省。他發現過13項嚴重的錯誤。其中三項是:浪費時間、關心瑣事及與人爭論。睿智的富蘭克林知道,不改正這些缺點,是成不了大事業的。所以,他一周訂一個要改進的缺點作為目標,并每天記錄贏的是哪一邊。下一周,他再努力改進另一個壞習慣:他一直與自己的缺點奮戰,整整持續了兩年。

難怪富蘭克林會成為受人愛戴、極具影響力的人物。艾爾伯特·哈伯特說過:“每個人一天起碼有5分鐘不夠聰明,智慧似乎也有無力感。”

一般人常因他人的批評而憤怒,有智慧的人卻想辦法從中學習。詩人惠特曼曾說:“你以為只能向喜歡你、仰慕你、贊同你的人學習嗎?從反對你的人、批評你的人那兒,不是可以得到更多的教訓嗎?”與其等待敵人來攻擊我們或我們的工作,倒不如自己動手。我們可以是自己最嚴苛的批評家。在別人抓到我們的弱點之前,我們應該自己認清并處理這些弱點。達爾文就是這樣做的。當達爾文完成其不朽的著作——《物種起源》時,他已意識到這一革命性的學說一定會震撼整個宗教界及學術界。因此,他主動開始自我評論,并耗時15年,不斷查資料,向自己的理論挑戰,批評自己所下的結論。

如果有人罵你愚蠢不堪,你會生氣或者會憤憤不平嗎?我們來看看林肯如何處理。林肯的軍務部長愛德華·史丹頓就曾經這樣罵過總統。

史丹頓是因為林肯的干擾而生氣。為了取悅一些自私自利的政客,林肯簽署了一次調動兵團的命令。史丹頓不但拒絕執行林肯的命令,而且還指責林肯簽署這項命令是愚不可及的。有人告訴林肯這件事,林肯平靜地回答:“史丹頓如果罵我愚蠢,我多半是真的笨,因為他幾乎總是對的。我會親自去跟他談一談。”

林肯真的去看史丹頓,史丹頓指出他這項命令是錯誤的,林肯就此收回成命。林肯很有接受批評的雅量,只要他相信對方是真誠的,有意幫忙的。

你我也應該歡迎這樣的批評,因為我們不可能永遠都是正確的。連羅斯福總統也只敢期望自己能在四次里面有三次是正確的。當今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曾坦承他的結論99%都是錯誤的。法國作家拉勞士福古曾說:“敵人對我們的看法比我們自己的觀點可能更接近事實。”

我認為這句話常常是正確的,可是被人批評的時候,如果不提醒自己,我還是會不假思索地采取防衛姿態。每次我都對自己極為不滿。不管正確與否,人總是討厭被批評,喜歡被贊賞。我們并非邏輯的動物,而是情緒的動物。我們的理性就像狂風暴雨下汪洋中的一葉扁舟。

聽到別人談論我們的缺點時,想辦法不要急于辯護。因為每個沒頭腦的人都是這樣的。讓我們放聰明點,也更謙虛一點,我們可以氣度恢弘地說:“如果讓他知道我其他的缺點,只怕他還要批評得更厲害呢!”

我曾討論過如何應對惡意的攻訐。現在提出的是另一個想法:當你因惡意的攻擊而怒火中燒時,何不先告訴自己:“等一下……我本來就不完美。連愛因斯坦都承認自己99%都是錯誤的,也許我起碼也有80%的時候是不正確的。這個批評可能來得正是時候,如果真是這樣,我應該感謝它,并想法子從中獲得益處。”

美國一家大公司的總裁查爾斯·盧克曼曾經用100萬美元請鮑伯·霍伯上廣播節目。鮑伯從不看贊賞他的信,只看批評的信,因為他知道可以從中學到一點東西。福特汽車公司為了了解管理與作業上有何缺失,特地邀請員工對公司提出批評。

我認識一位香皂推銷員,甚至主動要求人家給他批評。當他開始為高露潔推銷香皂時,訂單接得很少。他擔心會失業,他確信產品或價格都沒有問題,所以問題一定是出在他自己身上。每當他推銷失敗,他會在街上走一走想想什么地方做得不對,是表達得不夠有說服力,還是熱忱不足?有時他會折回去,問那位商家:“我不是回來賣給你香皂的,我希望能得到你的意見與指正。請你告訴我,我剛才什么地方做錯了?你的經驗比我豐富,事業又成功。請給我一點指正,直言無妨,請不必保留。”

這種態度為他贏得許多友誼,以及珍貴的忠告。想知道他的發展嗎?他后來升任高露潔公司總裁,高露潔公司是當代最大的香皂公司。他就是立特先生。只有心胸寬大的智者,才能向豪威爾、富蘭克林及立特看齊。四下無人時,你何不自問你到底屬于哪一種人?

正確地做事與做正確的事

方向錯了,怎么奔跑都是徒勞無功。

卡耐基

創設遍及全美的事務公司的亨瑞·杜哈提說,不論他出多少薪水,都不可能找到一個具有兩種能力的人。這兩種能力是:第一,能思想;第二,能按事情的重要程度來做事。

在工作中,如果我們不能選擇正確的事情去做,那么唯一正確的事情就是停止手頭上的事情,直到發現正確的事情為止。由此可見,做事的方向性是至關重要的。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企業的商業行為,還是個人的工作方法,人們關注的重點往往都在于前者:效率和正確做事。

實際上,第一重要的卻是效能而非效率,是做正確的事而非正確做事。“正確地做事”強調的是效率,其結果是讓我們更快地朝目標邁進;“做正確的事”強調的則是效能,其結果是確保我們的工作是在堅定地朝著自己的目標邁進。

換句話說,效率重視的是做一件工作的最好方法,效能則重視時間的最佳利用——這包括做或是不做某一項工作。

“正確地做事”是以“做正確的事”為前提的,如果沒有這樣的前提,“正確地做事”將變得毫無意義。首先要做正確的事,然后才存在正確地做事。正確做事,更要做正確的事,這不僅僅是一個重要的工作方法,更是一種很重要的工作理念。任何時候,對于任何人或者組織而言,“做正確的事”都要遠比“正確地做事”重要。

正確地做事與做正確的事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工作方式。正確地做事就是一味地例行公事,而不顧及目標能否實現,是一種被動的、機械的工作方式。工作只對上司負責,對流程負責,領導叫干啥就干啥,一味服從,鐵板一塊,是制度的奴隸,是一種被動的工作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工作的人往往不思進取,患得患失,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混著過日子。

而做正確的事不僅注重程序,更注重目標,是一種主動的、能動的工作方式。工作對目標負責,做事有主見,善于創造性地開展工作。這種人積極主動,在工作中能緊緊圍繞公司的目標,為實現公司的目標而發揮人的能動性,在制度允許的范圍內進行變通,努力促成目標的實現。

這兩種工作方式的根本區別在于:是只對過程負責,還是既對過程負責又對結果負責;是等待工作,還是主動地工作。同樣的時間,這兩種不同的工作方式產生的區別是巨大的。

我來給你舉個工作中的例子,比如說某客戶服務人員接到服務單,客戶要裝一臺打印機,但服務單上沒有注明是否要配插線,這時,客戶服務人員有3種做法:

第一種做法:照開派工單;

第二種做法:打電話提醒一下商務秘書,是否要配插線,然后等對方回話;

第三種做法:直接打電話給客戶,詢問是否要配插線,若需要,就配齊給客戶送過去。

第一種做法,可能導致客戶的打印機無法使用,引起客戶的不滿;第二種做法,可能會延誤工作速度,影響服務質量;第三種做法,既能避免工作失誤,又不會影響工作效率。

你覺得,哪種做法最好呢?相信大多數人會選擇第三種做法。第三種做法就是在做正確的事,第一、二種做法就是在正確地做事,這兩者的區別就在于結果的不同,其原因是沒有把公司的目標與自己的工作結合在一起。

若要集中精力于當急的要務,就得排除次要事務的牽絆,此時需要有說“不”的勇氣。

我的妻子曾被選為社區計劃委員會的主席,可是既放不下許多更重要的事,又不好意思拒絕,只好勉為其難地接受。后來她打電話給一位好友,問她是否愿意在委員會工作,對方卻婉拒了,我的妻子大失所望地說:“我那時也能拒絕就好了。”

這不是說社區活動或社會服務不重要,而是人各有志,各有優先要務。必要時,應該不卑不亢地拒絕別人,在急迫與重要之間知道取舍。我在一所規模很大的大學任教時,曾聘用一位極有才華又獨立自主的撰稿員。有一天,有件急事想拜托他。他說:“你要我做什么都可以,不過請先了解目前的狀況。”他指著墻壁上的工作計劃表,顯示超過20個計劃正在進行,這都是我倆早已談妥的。

然后他說:“這件事至少占去幾天時間,你希望我放下或取消哪個計劃來空出時間?”他的工作效率一流,這也是為什么一有急事我會找上他。但我無法要求他放下手邊的工作,因為比較起來,正在進行的計劃更為重要,我只有另請高明了。

我的訓練課程十分強調分辨輕重緩急以及按部就班行事。我常問受訓人員:你的缺點在于:

(1)無法辨別事情重要與否?

(2)無力或不愿有條不紊地行事?

(3)缺乏堅持以上原則的自制力?

答案多半是缺乏自制力,我卻不以為然。我認為,那是“確立目標”的功夫還不到家使然。而且不能由衷接受“事有輕重緩急”的觀念,自然就容易半途而廢。這種人十分普遍。他們能夠掌握重點,也有足夠的自制力,卻不是以原則為生活重心,又缺乏個人使命宣言。由于欠缺適當的指引,他們不知究竟所為何來。

以配偶或金錢、朋友、享樂等為重心,容易受第一與第三類事務羈絆。至于自我中心者則難免被情緒沖動所誤導,陷溺于能博人好感的第三類活動,以及可逃避現實的第四類事務。這些誘惑往往不是獨立意志所能克服的,只有發乎至誠的信念與目標,才能夠產生堅定說“不”的勇氣。

帶上自己的職業地圖

有一份地圖,你能找到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

卡耐基

喬治·蕭伯納說過:“征服世界的將是這樣一些人,開始的時候,他們試圖找到夢想中的樂園,當他們無法找到的時候,他們親手創造了它,就像在出外旅游之前你會很自然地帶上地圖一樣。”

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就是帶領我們穿越迷霧、走向成功的地圖,我們只有依靠它的指導,才能夠順利地到達成功的彼岸。一個職業目標與生活目標相一致的人是幸福的,職業生涯設計實質上是追求最佳職業生涯的過程。

職業生涯即事業生涯,是指一個人一生連續擔負的工作職業和工作職務的發展道路。成功的職業生涯規劃要求你根據自身的興趣、特點,將自己定位在一個最能發揮自己長處的位置,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價值。個人職業規劃要在了解自我的基礎上確定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目標并制訂相應的計劃,以避免就業的盲目性,降低從業失敗的可能性,為個人走向職業成功提供最有效的路徑。

著名管理專家諾斯威爾對職業生涯規劃內涵的界定是這樣的:個人結合自身情況以及眼前的制約因素,為自己實現職業目標而確定的行動方向、行動時間和行動方案。職業規劃的好處主要有3點:

第一,它可以減少許多焦慮與情緒波動(高漲與低落)。

第二,它可以使生活與工作的效率更高,更易獲得成就。

第三,它可以使自己集中優勢資源,避免一切干擾,使自己更容易獲得成功。

那么,我們該如何才能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呢?

成功的人生需要正確規劃,事實上,你今天站在哪里并不重要,但是你下一步邁向哪里卻很重要。一個有效的職業生涯設計,必須在充分且正確地認識自身的條件與相關環境的基礎上進行。對自我及環境的了解越透徹,越能做好職業生涯設計。因為職業生涯設計的目的不只是協助你達到和實現個人目標,更重要的也是幫助你真正了解自己。

你需要審視自己、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并作自我評估。自我評估包括自己的興趣、特長、性格、學識、技能、智商、情商、思維方式、道德水準以及社會中的自我等內容。詳細估量內外環境的優勢與限制,設計出自己的合理且可行的職業生涯發展方向,通過對自己以往的經歷及經驗的分析,找出自己的專業特長與興趣點,這是職業設計的第一步。

了解自己,我們可以采用對自己的5個追問來實現這一點,此種方法依托的是歸零思考的模式:從問自己是誰開始,然后一路問下去。共有5個問題:

我是誰?

我想做什么?

我會做什么?

環境支持或允許我做什么?

我的職業與生活規劃是什么?

回答了這5個問題,找到它們的共同點,你就可以對自己有一個清楚的了解了。如果你有興趣,現在就可以試試。先取出5張白紙、一支鉛筆、一塊橡皮。在每張紙的最上邊分別寫上以上5個問題。然后,靜下心來,排除干擾,按照順序,獨立地仔細思考每一個問題。

對于第一個問題“我是誰”,回答的要點是:面對自己,真實地寫出每一個想到的答案;寫完了再想想有沒有遺漏,確實沒有了,按重要性進行排序。

對于第二個問題“我想干什么”,可將思緒回溯到孩童時代,從人生初次萌生第一個想干什么的念頭開始,然后隨著年齡的增長,回憶自己真心向往過想干的事,并一一記錄下來,寫完后再想想有無遺漏,確實沒有了,就進行認真的排序。

對于第三個問題“我能干什么”,則把確實證明的能力和自認為還可以開發出來的潛能都一一列出來,認為沒有遺漏了,就進行認真的排序。

對第四個問題“環境支持或允許我干什么”,回答則要稍作分析:環境,有本單位、本市、本省、本國和其他國家,自小向大,只要認為自己有可能借助的環境,都應在考慮范疇之內;在這些環境中,認真想想自己可能獲得什么支持和允許,搞明白后一一寫下來,再以重要性排列一下。

如果能夠成功回答第五個問題“我的職業規劃是什么”,你就有了最后的答案了。

做法是:把前四張紙和第五張紙一字排開,然后認真比較第一至第四張紙上的答案,將內容相同或相近的答案用一條橫線連起來,你會得到幾條連線,而不與其他連線相交又處于最上面的線,就是你最應該去做的事情,你的職業生涯就應該以此為方向。在此方向上以3年為單位,提出近期、中期與遠期的目標;再在近期的目標中提出今年的目標;將今年的目標分解為每季度目標、每月目標、每周目標、每天目標。

這樣,你每天睡前就可以對照自己的目標進行反省,總結當日的成就與失誤、經驗與教訓,修正明天的目標與方法,第二天醒過來后稍加溫習就可以投入行動了!這樣日積月累,沒有不能實現的規劃。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往往認為選擇最熱門的職業就意味著對自己最有前途,對此,有關專家提醒:選擇職業最重要的是能正確地分析自己,找到自己最適合做的專業,然后努力成為本行業的佼佼者。

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到哪兒去,那通常你哪兒也去不了。確立目標是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的關鍵,有效的生涯設計需要切實可行的目標,以便排除不必要的猶豫和干擾,全心致力于目標的實現。

制定自己的職業目標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難,只要考慮一下你希望在多少年之內達到什么目標,然后一步一步往回算就可以了。目標的設定要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優性格、最大興趣、最有利的環境等信息為依據。通常目標分短期目標、中期目標、長期目標和人生目標,但是有一點,就是說你要保證這個目標至少在你本人看來是偉大的。沒有切實可行的目標做驅動力,人們是很容易對現狀妥協的。

你的職業正在幫助你實現人生的最終目標嗎?你是否有一種途徑可以讓你現有的職業與你的人生基本目標相一致?正如一場戰役、一場足球比賽都需要確定作戰方案一樣,有效的生涯設計也需要有確實能夠執行的生涯策略方案,這些具體的且可行性較強的行動方案會幫助你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實現目標。

通常職業生涯方向的選擇需要考慮以下3個問題:

我想往哪方面發展?

我能往哪方面發展?

我可以往哪方面發展?

所以說,在今天,我們的工作方式不斷推陳出新,除了學習新的技能知識以外,還得時時審視自己人生的資本,并且意識到其不足的地方,不斷修正自己的目標,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才能一呼百應地帶領自己的團隊向前沖。

面對無法避免的事實

要認清自己,要讓自己像樹一樣去面對黑暗、暴風雨。

卡耐基

對那些無法避免的事,如楊柳經受風雨的洗禮,水接受容器等,我們要有接受這些事實的能力,勇敢接受這些必然的事。

我小的時候,曾跟我的小伙伴們到北密蘇里州一棟荒廢的老木屋的閣樓做游戲。從閣樓上下來的時候,我在窗欄上站了一會兒,然后往下跳。由于我左手的食指戴著戒指,所以我跳下去的時候,一顆鐵釘就絆住了它,結果我的那根手指就被拉斷了。

當時我嚇死了,馬上叫了起來,想著我可能會死。可是,等我的手好了之后,我再也不為這件事難過。難過還能解決什么呢?我只能接受這個已經發生的事實。現在我也根本不會注意我的左手只有三個手指頭和一個大拇指這個問題。

幾年前,我看到一個在紐約市中心一家辦公大樓中開運貨電梯的人,他整個左手都沒有了。我就問他是否會為缺了一只手而煩惱,他回答說:“不會的,我根本就沒意識到這件事,除非我穿針的時候注意到這件事。”

事實上,一般我們都能接受任何糟糕的情況,然后讓自己適應這個事實,或者根本就不去考慮這件事。荷蘭的首都阿姆斯特丹一座15世紀老教堂廢墟上有這樣一行字:“事實就是這樣,不是別的樣子。”我經常想起這句話。

歷史發展到今天,誰都難以避免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如果它們已經是這個樣子了,就不再是別的樣子了。即便如此,我們仍然有選擇的機會:完全把這些不幸當做無法避免的事實接受,并逐漸適應。要不然,我們只能讓憂慮使我們的精神崩潰,摧毀我們的人生。

哲學家威廉·詹姆斯曾給人們這樣的忠告,我非常喜歡,那就是:“快樂地接受事實就是這樣。能夠接受發生的任何事,就是克服下一步不幸的第一步。”俄勒岡州波特南的伊麗莎白·康麗現在就明白這個道理,她也是在經歷很多不幸之后才慢慢領悟到的,她給我的一封信中講了她自己的遭遇:

美國慶祝陸軍在北非獲勝的那一天,我接到國防部一封電報,告訴我說,我最愛的人,我的侄兒在戰場上失蹤了。過了不久,國防部又送來一封電報說,我那親愛的侄兒已經死了。對這樣的結果我真是悲傷極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認為上帝是眷顧我的:一份理想的工作,一個美好的理想,即把我的侄兒養大成人。在我看來,我的侄兒是所有美好年輕人的化身,我所有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但是就是這兩封電報,摧毀了我對生活的希望,我覺得生活再也沒有目標,我活下去還有什么意思呢?于是我對工作也不那么上心了,朋友也不怎么來往了。既然所有的一切對我來說已經沒有意義,我還能怎樣呢?

我拋開了這一切,變得冷漠,整天生活在怨恨之中。為什么我最愛的侄兒會死?為什么這么好的年輕人還沒開始自己的美好人生就讓他死在戰場上呢?我沒法接受他已經離開我的現實,我悲傷得無以復加。我決定放棄所有的一切,包括我的家鄉、我那理想的工作,讓自己就沉浸在淚水和懊悔中。

我開始清理我的東西,做好辭職的準備。這時候我發現了一封很久以前的一封信,我幾乎已經忘記了。這是我侄兒以前寫給我的信。那是幾年前我媽媽去世的時候他寫給我的,信上說:“我們當然都會想念她的,我知道你會更思念她的。但我相信你一定都能挺過去,你是一個這么堅強的人,依著你對人生的理解,我相信你一定能夠接受這些的。我永遠記得你是怎樣教導我的:無論何處,無論我們離得有多遠,我永遠記得你教我要學會微笑,像個男子漢一樣,勇敢地接受任何已經發生的事。”

我反復翻閱我侄子給我的信,我覺得他并沒有離去,就在我的身邊跟我說話。他好像說:“你為什么不用那些你教給我的方法呢?堅強地挺過去。無論發生了什么不幸,用微笑來掩蓋那些悲傷,繼續生活下去。”我于是又開始回去工作,不再對人冷漠無禮,努力讓生活恢復到以前的樣子。我對自己說:“事情都已經過去了,我不能再改變什么了,至少我還能像我侄子希望的那樣生活下去。”

我把自己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還給前方的士兵、別人的兒子寫信。晚上,我參加成人教育班,努力學習新東西,發現新樂趣,結交新朋友。要是沒看到這封信,我都沒想過自己還能發生這些新的變化。我不再為已經永遠過去的事情再悲傷難過,現在我的生活依然充滿了歡笑,就像我侄子所希望的那樣。

伊麗莎白·康麗明白了我們人生早晚要知道的道理,即對那些已經發生過的無可奈何的事情,我們必須努力地接受和適應。這種道理不是每個人都能輕易學會的,甚至那些高高在上的國家領導,也必須不得不常常提醒自己要接受已經發生的事實。

喬治五世就曾在白金漢宮的宮殿墻上留下了這樣的話:“我不會為月亮的消失而哭泣,也不會為做過的事懊悔。”叔本華也講過同樣的話:“有接受的能力,就是人生旅途上最重要的事情。”顯然,使我們快樂或不快樂的,并不是環境本身,而是我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是我們自己的感受。不得已的時候,我們都不得不忍受各種災難和不幸,甚至要戰勝這些惡魔。也許有時候力不從心,但實際上,我們精神的力量是無比巨大的,只要我們善于利用,這些力量就能幫我們頂住任何災難。

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我曾經拜訪過很多著名的反美國商人。他們成功的經驗,其中有一條讓我印象很深刻,那就是,他們中的很多人,面對無法避免的事情,都能坦然接受,并且依舊過著開心快樂的生活,否則要是不積極接受的話,就會被更大的壓力壓跨。所以我才覺得,所有的領導者,都應該明白這一點。

認清人生的精彩來自于目標

一個領導者對自己的認知首先是從人生的目標開始。

卡耐基

不能抱持正確目標而奮斗的人,就有如玩耍得意志消沉的兒童一樣,他們不知道自己所要的是什么,總是茫然地撅著嘴。行動的本身左右著人生。確定明確的人生目標,不論是對人生,或是對任何的行動,都是至關重要的。在生活中,有不少人缺乏明確的目標。他們就像地球儀上的螞蟻,看起來很努力。總是不斷地在爬,然而卻永遠找不到終點,找不到目的地。同樣,在生活中沒有目標,活動沒有焦點,也會使你白費力氣,得不到任何成就感與滿足感。沒有目標的活動無異于夢游,沒有目標的生活只不過是一種幻象。許多人把一些沒有計劃的活動錯當成人生的方向,他們即使花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由于沒有明確的目標,最后還是哪里都到不了。

要攀到人生山峰的更高點,當然必須要有實際行動,但是首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的地。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更高處只是空中樓閣,望不見更不可及。如果我們想要使生活有突破,到達很新且很有價值的目的地,首先一定要確定這些目的地是什么。只有設定了目的地,人生之旅才會有方向、有進步、有終點、有滿足。

設定明確的目標,是所有成就的出發點。很多人之所以失敗,就在于他們都沒有設定明確的目標,并且也從來沒有踏出他們的第一步。社會無疑具有強大的同化作用,使得我們許多人都背離了人生的真諦,喪失了真情和本性。但唯有我們自己真正想要的才能使我們得到滿足。放棄了自身的愿望和需要,我們就變得麻木不仁,對任何事都無動于衷。

每個人都做過夢。真實的夢,睡眠中的夢,小時候在作文本上寫出的夢,與朋友閑聊時做的白日夢。然而,做夢的年齡過了之后,面對現實,為什么會有惆悵或失落?當然,最理想的是“美夢成真”,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如此,但也并非做不到。人一旦有夢想、有目標,自然就會為了實現它而發揮更大的心力,人生的光輝由此粲然可見。為什么呢?在為實現理想而奮斗的過程中,人生的樂趣就會顯現,而生活就會更加地精力充沛,此時人類原已潛在的腦力也會得到發揮。經常有意識地創造出這樣的情勢,使人生更成功、更豐富且充滿樂趣的原則,就是所謂的目標催化作用。

1952年的《生活》雜志曾登載了約翰·戈德的故事。戈德15歲時,偶然地聽到年邁的祖母非常感慨地說:“如果我年輕時能多嘗試一些事情就好了。”戈德受到很大震動,下定決心自己絕不能到老了還像老祖母一樣有無法挽回的遺憾。于是,他立刻坐下來,詳細地列出了自己這一生要做的事情,并稱之為“約翰·戈德的夢想清單”。

他總共寫下了127項詳細明確的目標。里面包括10條想要探險的河、17座要征服的高山。他甚至要走遍世界上每一個國家,還想要學開飛機、學騎馬。他甚至要讀完《圣經》,讀完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狄更斯、莎士比亞等十多位大學問家的經典著作。他的夢想中還要乘坐潛艇、彈鋼琴、讀完《大英百科全書》。當然,還有重要的一項,他還要結婚生子。

戈德每天都要看幾次這份“夢想清單”,他把整份單子牢牢記在心里,并且倒背如流。戈德的這些目標,即使從半個多世紀后的今天來看,仍然是壯麗且不可企及的。但他究竟完成得怎么樣呢?在戈德去世的時候,他已環游世界4次,實現了127個目標中的103項。他以一生設想并且完成的目標,述說他人生的精彩和成就,并且照亮了這個世界。每當我們讀起戈德的故事,便會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句話:人生因夢想而偉大。

一位大學生經常在報紙上發表作品,他從事新聞工作的天分很高,有從事新聞事業的潛力。這位大學生在畢業時卻沒有選擇從事新聞行業,他覺得新聞工作就是報道一些瑣瑣碎碎的事情,而不愿去做。可是5年后,他卻不無懊悔地說:“老實說,我現在的待遇也不算低,公司也有前途,工作又有保障,但是我壓根兒心不在焉,我很后悔沒有一畢業就參加新聞工作。”從這位學生的身上,你可以看出,他對于現在的工作心存不滿,三五年就對自己的工作產生了厭惡情緒。他將來根本沒有什么前途。除非他立刻辭職,參加新聞工作。

如果這位學生當初在新聞行業上制定準確的目標的話,或許他早就在這方面小有成就了。他失敗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沒有早日定下事業的目標。有了目標才會成功。目標是你所期望的成就與事業的真正動力。

威廉姆·瑪斯特恩,一位非常杰出的心理學家曾經向3000人問過同樣的問題:“你為什么而活著?”結果表明有94%的人說他們沒有明確的生活目標。94%啊!正像有句諺語所說的:“每個人都活著,但并非每個人都真正地活著。”瑪斯特恩的調查也不幸證實了這一點。許多人過著如梭羅所說的“寧靜的絕望生活”。他們忍耐,等待,彷徨于生活的真諦,期望他們的人生目標在某個神靈的激發下瞬間降臨。同時,他們只是在生存著,重復著生活的機械動作,他們從未感受過生命的閃光。他們看著自己的生命之光迅速地飛逝,變得越來越恐懼,害怕他們還沒有體會到任何真正的喜悅和生命的內涵,就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從發現目標到擁有目標,這是一個過程,整個過程并不是一夜之間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自省和耐心——這兩種品質對我們多數人來講很難做到。但一旦確定了自己的目標,就像為自己的靈魂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安定和方向感頓時產生。

確定你自己的目標也會對你產生同樣的效果!下面的練習是我自己在尋找目標時確立的步驟,你不妨一試,看看效果如何。取出一張白紙寫下“我希望給人留下什么印象”。列出你愿意讓你的朋友、配偶、孩子、合作伙伴、團體,甚至是整個世界所希望記住你的品質、行為和特征。如果你與其他一些團體有特殊的關系的話,如教堂、俱樂部、球隊等,把它們也列入表中。在列表的過程中你將漸漸地發現你自己真正的價值和生活意義的源泉。

美國著名的詩人弗洛斯特在第一次接觸到雪萊的詩時,深受觸動:“啊!這個東西正是我所要的。”他覺得自己與雪萊的作品是一體的。因此對于我來說,過去或現在是什么樣并不重要,將來想要獲得什么成就才是最重要的。我必須對未來懷有遠大的理想,否則就不會做成什么大事,說不定還會一事無成。

渴望通過自己的奮斗走向成功的人,更不容回避目標定位的課題。人,確實需要一個高度,一個超越自我的高度,一個追尋真理的高度。人,應該為自己的一生確立一個高層次目標,一個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高層次目標。讓我們為自己尋找一個夢想、樹立一個目標吧,因為——人生因夢想而偉大!

同樣,領導者也一樣,你們的人生與你們的企業,是否精彩完全來自于你們的目標。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余干县| 元朗区| 双城市| 皋兰县| 吴旗县| 易门县| 蓬溪县| 乌海市| 平阳县| 木兰县| 新沂市| 农安县| 定西市| 磴口县| 修水县| 玉林市| 罗甸县| 开化县| 虹口区| 韶山市| 琼中| 九台市| 吉水县| 都安| 乐至县| 余江县| 天全县| 大丰市| 施甸县| 安塞县| 博乐市| 梓潼县| 团风县| 特克斯县| 习水县| 乐都县| 临洮县| 辽阳县| 张家界市| 襄城县| 中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