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問。我從佛聞。滅度之后。一切毗尼流布閻浮及三天下。眾生樂欲所見不同。余百億。天下并令流布。我欲結集今對人天。汝當答我。答曰。我受佛教。我滅度后汝語大迦葉及文殊師利。流我毗尼此閻浮洲三十二國。是諸眾生并有大根。堪可流行迦葉遺教。東弗婆提洲二百六十國。西瞿耶尼洲一百三十國。并行迦葉遺教。自余天下眾生薄福。不堪聞教。莫行此法。如來滅后四十年中。遣行二部此四天下
又問。云何二部教。答曰。四分十誦律。四十年后。一百一十年。迦葉遺律方行前國。如震旦諸國。謂之君子國根性輕利得行三部教。合四百三國土。同此一文字。并行前三律教。又問。云何三部教。答曰。行前二部教。及以大僧祇。如求流離國及余二天下。唯行一部教。所謂薩婆多部是也
只桓寺殿內檐下有四銀臺。兩臺內有黃金修多羅。白玉為疊。又有兩臺。內有毗尼藏。黃金為疊。白銀為字。毗尼律藏是龍王書。修多羅經藏是魔王書。此二藏經并是過去星宿劫前古佛經也。于閻浮洲中此之兩部書經。最為第一。至佛涅槃后。娑竭龍王收將入宮供養
又迦葉佛時。震旦國之一人書大毗尼藏及修多羅藏。其修多羅經。銀紙金書。毗尼律金紙銀書。當爾書時。在荊州大明寺寫。經在蓮華東南臺內。律在葉上西面臺。莊嚴供養不可說盡。諸百億四天下中文字。與此同者。斯有鐘張王衛之儔。未足為比。如來在日。諸國圣人來者。多以此經律示之。佛去之后。文殊師利收此經律。安在清涼山金剛窟中
又有臺內有過去佛說毗尼書。有三萬八千種。百億四天下同此方書者。最為第一
南方天王第三子張玙。撰述只桓圖經一百卷。北方天王第十六子造五精舍記有五百卷。各在當天
頌曰
遙欣大覺 曠矣神功 四禪無像
三達皆空 千佛異跡 一智心同
表靈降世 敷演開曚 賢劫始四
余佛潛通 續前有七 繼嗣虔恭
永言鷲室 棲誠梵宮 八相成道
萬德虛融 天人受福 惡止善興
含生借甚 同感恩隆
感應緣(略引十二靈驗) 周書記佛生時 周書記佛滅時 史錄記佛是大圣 前漢孝武帝已開佛教 前漢哀帝時已行齋戒 秦始皇時亦有佛法至 后漢郊志記佛為大圣 后漢明帝時三寶具行 西晉海浮維衛迦葉二石像 齊文宣帝時得佛牙至 隋天臺釋智顗感見三道寶階 唐潞州釋曇榮感見七佛現
夫至人應感。與世推移。慈化無方。豈局形教。致使聞同解異說一悟殊。登位地而上征。封迷途而下降。全身碎身之相。聚塔散塔之儀。神光燭而邪計摧。靈跡挺而深信服。自法水東流道光西照。英賢榮盛感應寔多。故育王表塔。創啟隆周。釋父景形。郁興炎漢。自斯歷代積著彌繁。量非五天獨揚神化。故經曰正法后被。先于北方。次及東南。至中方滅也。今且列漢明已來至今大國隨所見聞三寶靈跡件述三五。余之不盡者。備在別傳
案周書異記云。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歲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漲。井水溢出山川振動。有五色光入貫太微。遍于西方盡作青紅色。太史蘇由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一千年外聲教及此。昭王即敕鐫石記之。埋于南郊天祠前。此即佛生之時也。相國呂侯。乘驊騮八駿而行求佛。因以攘之
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歲二月十五日平旦。暴風忽起。損舍折木地動天陰。西方白虹十二道。大史扈多曰。西方圣人滅矣。此即佛入涅槃之相也
又案春秋。魯莊公七年夏四月。恒星不現。夜明如日。即佛生時之瑞應也。良由佛有真應二身權實兩智三明八解五眼六通。神曰不可思議。法號心行處滅。其道也運眾圣于泥洹。其力也接下凡于苦海。巍巍蕩蕩可略言焉。故列子云。昔吳太宰嚭問孔丘曰。夫子圣人歟。孔子對曰。丘博識強記。非圣人也。又問。三皇圣人歟。對曰。三皇善用智勇。圣非丘所知。又問。五帝圣人歟。對曰。五帝善用仁信。圣亦非丘所知。又問。三王圣人歟。對曰。三王善用時事。圣亦非丘所知。太宰大駭曰。然則孰為圣人乎。夫子動容有間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若將三皇五帝必是大圣。孔丘豈容隱而不說。便有匿圣之愆。以此校量。推佛為大圣也。又老子西升經云。吾師化游天竺善入泥洹。量此而言優劣可知也。
前漢孝武帝元狩中霍去病討匈奴至睪蘭。過居延山獲昆邪休屠王等。又獲金人。率長丈余尺。到于甘泉宮。帝以為大圣燒香禮拜。及開西域。遣張驀使大夏。還云。有身毒國。一名天竺。始聞浮圖之教。此即佛之形教。相顯之漸也
前漢哀帝元壽年。使景憲往大月氏國。因誦浮圖經還漢。當時稍行浮圖齋戒也
前漢成帝時。都水使者光祿大夫劉向傳云。向博觀史籍。往往見有佛經。及著列仙傳云。吾搜撿藏書。太史創撰列仙圖。黃帝以下迄至于今。定搜實錄一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已見佛經矣。據此而明。秦周已前早有佛法流行震旦。何以明知。今案所列也。故佛傳云。佛滅度后一百一十六年。東天竺國有鐵輪王。統閻浮提。收佛靈骨。役使鬼神起八萬四千塔。具如下述。此九州之地并有遺塔云。是育王所造。此塔即當此。周敬王二十六年丁未之歲。故塔興焉。世經十二王。至秦始皇二十四年焚燒典籍。育王諸塔由此見隱
又撿釋道安朱士行等經目錄云。秦始皇之時。有外國沙門釋利防等一十八賢者。赍持佛經來化。始皇弗從遂囚禁之。夜有金剛丈六來破獄出之。始皇驚怖稽首謝焉。準此而言。則知秦漢已前有佛法也。尋道安所載十二賢者。亦在七十之數。今列仙傳見有七十二人。案文殊般泥洹經云。佛滅度后四百五十年。文殊至雪山中為仙人說法
又案地理志。西域傳云。雪山者即蔥嶺是也。其下有三十六國。先來奉漢。其蔥嶺連亙東至終南。文殊來化仙人。即斯地也。詳而驗之。劉向所論可證矣
后漢郊祀志曰。佛者漢言覺也。將以覺悟群生也。統其教以修善心為主。不殺生類專務清凈。其精進者為沙門。漢言息惡。剃發毀容。去家出俗。絕情洗欲。而歸于無為也。又以人死精神不滅隨后受形。而行善惡。后生皆有報應。所貴行善修道以煉其神。煉而不已。以至無生而得佛也。身長丈六黃金色。項佩日月光。變化無常。無所不入。故能通萬物。而大濟群生。有經書數千卷。以虛無為宗。包羅精粗無所不統。善為宏闊勝大之言。可求在于一體之內。所明在于視聽之表。歸于玄微深遠難測。故王公大人。觀生死報應之際。莫不懅然自失也。余如漢法本內傳記
后漢明帝時。雒陽白馬寺有攝摩騰。本中天竺人。善風儀。解大小乘經。常游化為任。至漢永平三年中。明皇帝夜夢。金人飛空而至。乃大集群臣以占所夢。通人傅毅奉答。臣聞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夢。將必是乎。帝以為然。即遣中郎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往天竺尋訪佛法。愔等于彼遇見摩騰。乃邀還漢地。騰誓志弘通不憚疲苦。冒涉流沙至乎雒邑。明帝甚加賞。接于城西門外。別立精舍以處之。漢地有沙門之始也
又漢明帝遠召摩騰法師。來至雒陽。于城西雍門外立白馬寺。是漢地伽藍之始也。相傳云。外國國王。嘗毀破諸寺。唯招提寺未及毀壞。夜有一白馬繞塔悲鳴。即以報王。王即停壞諸寺。因改招提以為白馬。故諸寺立名。多取則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