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準備充分才不會令聽眾失望(1)
- 卡耐基魅力口才與溝通藝術
- 卡耐基
- 4995字
- 2015-12-09 17:19:05
有備而來才能游刃有余,在口才表達中也遵循著同樣的道理。沒有準備的語言表達,只會讓自己陷入被動局面和無序狀態,最終面臨失敗的結果。每一次說話都有備而來,有助于你成為絕佳的溝通高手。
1.做好準備是成功的一大半
當大家看到我在演講臺上侃侃而談、滔滔不絕時,是不是以為我就是有信手拈來,出口成章的本事呢?事實并非如此,即便我是有了數年演講的經驗,但是在每一次演講之前,我也都是做了充分的準備的。因為我深知,我們可能會為自己過去的或者現在的失敗找各種各樣的理由,但是一切失敗的最終根源都在于四個字:準備不足。
沒有做好演講準備的人,一定是一個在演講途中不斷出現差錯的人,即便是他有著高超的應變能力,千載難逢的機會,也難以保證他會取得一次成功的演說。
多年之前,一位聲名顯赫的政府官員在紐約主持了一場扶輪社午餐會,我恰巧也參加了這次午餐會。這位政府官員要在午餐會上進行演講,大家都拭目以待。然而結果卻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樣。
這位政府官員根本未作任何演講的準備,他本來以為自己即興的說上幾句話就能夠獲得大家的掌聲,但是事與愿違,在他磕磕巴巴、不知所云地說了三五句話之后,臺下一片寂靜,根本沒有他想要的雷鳴般的掌聲。當時,那個政府官員非常尷尬,臉一下子就白了,趕緊從上衣口袋里拿出一個小小的筆記本,手忙腳亂地在上面寫著,之后又照著筆記讀了起來。但是這也是于事無補了。
一個聲名顯赫的政府官員在大庭廣眾之下,拿著一個小筆記本,木訥地照著本子毫無感情的演講,這是多么的笨拙,多么的讓人討厭。但是當時那個官員還沒有意識到自己這個照著本子讀稿子的行為有多么的低級。他還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來彌補剛才的失誤。未曾想到,結果是越來越糟,他自己被自己弄得格外狼狽。當時的情形,真可謂是萬分丟人,原因就在于事先沒有做好準備,講臺上的他,早就忘記了自己能說會道的本事,完全被恐懼擊倒了。毫無疑問,這是一場非常失敗的演講。演講過后,這位政府官員垂頭喪氣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心中定是懊悔萬分。
這可能是我見過的最為失敗的演講者之一了。我從1912年開始教授口才訓練以來,由于職業上的需要,每年基本上都要聽上高達5000次以上的演說,每一個演說者,他們的表現,都給了我充分的教學經驗。他們當中大部分是失敗的,而失敗的表現之一就是恐懼,就是恐懼帶來的語言不協調,肢體不協調。而恐懼的來源,大部分是準備上的不充分。
想要培養自己在演講方面的自信,就應該去尋找那些能夠給你在演講中帶來安全感的東西。司徒約翰曾經這樣寫過:“完全的愛,會將恐懼置身事外。完全的準備也是如此。”
那么,把演講稿一字不差的背誦下來就算的上是準備充分了嗎?當然不是,這樣的演講是沒有感情的,會給人不真誠、不真實的感覺。單純的背誦演講稿,那其實是一個誤區,他對你的演講水平的提高毫無幫助。那不過是在做無用功,甚至可能毀掉你的演講。
美國的一位非常有名的時事評論家,名字叫做卡龍·波恩,作為資深的時事評論家,他的思維敏捷,口齒清晰,演講對于他來說就是小菜一碟。但是這樣一位大人物在當年在哈佛上大學的時候,也曾經在演講臺上出過丑。
當時卡龍·波恩參加的是一場演講競賽,為了這次比賽,卡龍做了很長時間的準備,他準備了一篇題目為“先生們,國王”的短篇故事。當時的卡龍想的是,把這篇短篇故事完全背誦下來就能穩操勝券了。于是私底下,他逐字逐句的,一字不差的將這篇演講稿背誦了出來,不知道練習了多少次。可是該來的狀況還是來了。競賽那天,當卡龍站在演講臺上,說出題目“先生們,國王”的時候,接下來的時間里,卡龍自己回憶說,大腦中一片空白,說什么也想不起來一個字了。他開始局促不安,萬分絕望之下,卡龍順著這個題目,自己完全是按照自己的理解,現場編造了一個故事。卡龍本來以為自己是出了大丑,得獎無望了。但是沒有想到的是,卡龍居然獲得了一等獎的獎章。
經歷過這件事情之后,卡龍就明白了,單純的背誦演講稿,即便你事前背的滾瓜爛熟,也難保上臺時大腦斷片。所以,之后的日子里,卡龍不再背誦過一篇演講稿,這也成為他在廣播事業上成功的秘訣。取而代之的是,卡龍會提前做筆記,將演講內容充分理解之后,用自己的語言結構和習慣將之表達出來。
死記硬背演講稿,那是不聰明的人才會做的事情,這不僅浪費時間,也浪費精力,一旦你在臺上稍有緊張,就有可能將背誦的內容完全忘記,讓自己下不來臺。而且,即便你能夠保證自己一字不差的背誦下來,整個演講也會變得非常的僵硬、死板,引不起聽眾的興趣。因為你所演講的內容并不是你內心所想,你只是像個機器一樣在那里復述。
只有把要演講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語言,讓他在你的腦海里形成邏輯,讓你的思緒成熟,那樣我們才能在演講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我們的真實感情,才能夠流利、連貫有力量。
所以,做充分的準備,不是機械的背誦,而是充分的理解你所要演講的內容,將它化為真正的你自己的東西。這才是充分的準備,才能保證你一半的成功。
2.讓演講成為一場故事會
我曾經讀過魯道夫·佛列的《流暢的寫信藝術》這本書,在這本書中,魯道夫提出來這樣一個觀點,我非常贊同,即“只有故事才真正具有可讀性。”這話說的真是一點都沒錯。魯道夫還舉了《讀者文摘》和《時代》這兩本雜志的例子,這兩本雄踞雜志銷售量排行版前三甲的雜志,他們的內容大多數都是純粹的記敘性的文章,大多數都是奇聞軼事。讀者們對此是非常買賬,讀得津津有味。
其實演講和這個的道理差不多,演講需要吸引聽眾,而吸引聽眾最好的方法之一便是給他們講故事,在故事的中間穿插進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立場,夾敘夾議,大家聽得才有興致,這樣,你才能牽著聽眾的耳朵走。
當我們夸獎一個人的演說水平非常高時,我們通常會說這個人很會講故事。講故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可能知道很多的故事,但是卻不一定能夠把一個故事講得繪聲繪色,講得扣人心弦。怎樣才能講好一個故事,抓住聽眾的耳朵和心,在這里,我想給大家提出幾點實用性比較強的技巧。
第一、我們要做人性化的演講。換位思考一下,你是否喜歡聽一個人嘮嘮叨叨地給你講些大道理呢?答案是否定的,沒有人愿意聽別人給自己說教,所以單純地講事實或者是你的觀點,那會非常的枯燥,聽眾會感到厭煩,因為他們沒有代入感,覺得你說的內容和他們一點關系也沒有,他們不會有任何的興趣。
所以,當我們演講時,要學會換位思考,做到人性化。想一想如果自己是聽眾,那么更想聽到什么樣的演講呢?什么樣的演講會讓你感興趣呢?是不是那些風趣幽默,有具體事例的演講呢?因為聽眾更愿意從真人真事中得到人生的啟發。
第二、在講故事的過程中,盡量不要用無名氏,而是用具體的名字,具體的地點,這樣會增添故事的真實性,會讓聽眾聽起來更有興趣。即便是想要保護當事者的身份時,也可以使用杜撰假名的方式來繼續你的演講。沒有人喜歡聽虛假的故事,沒有人喜歡聽無名氏的事跡,所以,盡量在演講過程中點名道姓,讓你的演講更具有個性化。
第三、好的故事不是有一個漂亮的開頭和勁爆的結局就可以了,這樣的故事往往不會給你深刻的印象,因為故事沒有亮點,沒有記憶點。所以,演說的時候,盡可能多的敘述細節。可能你會有疑問,在演講過程中說太多的細節,聽眾不會感到厭煩嗎?他們會喜歡聽一些細枝末節嗎?但是,細節不能過多,啰嗦的人自然不招人喜歡,但是在這里所說的細節是故事中重要的細節。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借鑒新聞記者寫作時的“五何公式”: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你只需要在故事中詳細說明白這五個細節,就能夠給人簡潔明了,清晰流暢的感覺了。
第四、人們都愛看戲劇,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戲劇中充滿了人物的對話。所以,在你的演講中,利用對話,往往能夠產生戲劇化的效果。比如你想要講述一次你和某個上司之間的關系的處理之道,那么你不妨把上司的話就用上司當時的語氣表現出來,就好像是一人分飾兩角,這樣就會像是戲劇一般,引起聽眾的興趣,他們聽的認真,自然就會對你的演講印象深刻。
第五、為什么人們愛看戲劇,愛看電影?因為這些藝術形式充分調動了人們的聽覺、視覺,視聽結合,往往能夠極大的抓住觀眾的心。視覺的沖擊力,往往是數倍于聽覺的。因此,在演講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將所演講的內容視覺化,那必將帶來更棒的效果。說話,實際上也是一種視覺藝術。就像你花費幾個小時向人們講述乒乓球的技巧,也不如你實打實地現場用肢體動作給大家展示一遍來的一目了然,而且還會充分調動起觀眾的參與性。
第六、在講故事的時候,盡量不要使用生僻、晦澀的語句,這樣會給聽眾帶來一種距離感。反之,如果你能夠在演講過程中,說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語句和諺語的話,就能夠在第一時間抓住人們的眼球。說那些能夠讓聽眾產生畫面感的通俗的話語。
在這里,給大家舉一個事例,愛德文·史洛森在《每日科學新聞公報》上,對尼加拉瀑布所產生的能量問題進行了報道。在報道中,他描述說:“相信我們都知道,美國境內,吃不飽,穿不暖的窮人有幾百萬人之多。然而尼加拉瀑布所產生的能量,卻大都被浪費掉了,它浪費的能量平均每小時相當于25萬塊面包。我們可以這樣想象,每小時有60萬枚新鮮的雞蛋從懸崖上掉下去,在漩渦中制成一個大蛋卷;如果印花布不斷從一架像尼加拉河那樣寬達4000英尺的織布機上織出來,那也就表示同樣數量的布料被浪費掉了;如果把我國圖書館放在瀑布底下,大約在一兩小時內就能使整座圖書館裝滿各種好書。或者,我們也可以想象,一家大百貨公司每天從伊利湖上游漂下來,把它的各種商品沖落到160英尺下的巖石上。”這是一段非常形象化的文字,每一個字,每一個比喻都是那么的恰到好處,給人極大的想象空間。這樣的文章是令人過目不忘的。
當你把你的演講內容以故事的形式表達出來的時候,你的演講就已經成功了一半。當你把你的故事用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表達出來的時候,那么恭喜你,你的演講已經成功地吸引了在座的每一個人,你的演講必定會在人們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象。
3.你的親身經歷才是最好的素材
美國有一檔專門針對家庭婦女的電視節目,收視率非常高。一開始,我很好奇,于是我也追看了幾期。看完之后,我對這個節目當中的互動環節印象深刻。節目中的主持人,雖然在說話的過程中有時候還會出現語法、修辭的錯誤,但是他們的演說卻是極富感染力的,讓人在聽的過程中,已經忽略了那些錯誤,而被他的內容深深吸引。
這是什么原因呢?很簡單,我發現,這位主持人在和觀眾互動的時候,都是在談自己的故事,無論是難為情的上廁所忘記帶紙,還是美好的初戀的回憶,這些事情根本不需要顧慮什么語法、修辭問題,切身的體會,真實的故事,就已經緊緊抓住了觀眾的心。
演講的技巧恰恰就在于此。當你苦于找不到合適的演講素材時,不妨就從自己下手,在自己的身上找素材,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去做屬于你自己的演講,效果會是你意想不到的。
幾年前,我在芝加哥也開設了訓練班,一次,訓練班的老師們聚集在康拉德希爾頓酒店里開會。在會上,我們鼓勵大家想說就說,然后有一位學員站了起來,用洪亮的聲音說:“自由、平等、博愛,這些都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沒有自由,生命就變得毫無價值。試想,人類的行動若是處處受限,那會是怎樣的一種生活?”
當這位學員說完這段話的時候,我們的訓練老師立刻就制止了他接下來的演說,因為我們的老師太清楚不過了,這段演說再繼續下去的話,只能是悲劇收場。我們的老師溫和地問這位學員:“為什么會發表這樣的高論呢?難道你是有什么親身經歷嗎?”這位學員聽后,支支吾吾地回答說:“沒有。我只是在一本書上看到了這樣一句話,覺得很受鼓舞,就想拿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老師點點頭,然后對大家說:“這位學員的動機非常好,但是這么宏達的主題,沒有親身經歷的事件,或者是你親眼所看到的事例,是很難繼續你的演講的,這樣的演講也不能夠打動人心。不是我們的演講不能敘述宏達的主題,而是宏大的主題也需要由一件一件具體、真實的小事情來襯托。”
老師的話引起大家的熱烈的掌聲,那位學員也恍然大悟。
也許有人會有疑問,說自己的生活平淡無奇,沒有什么值得拿來作為演講素材的親身經歷。我想說,那是因為你沒有仔細地了解審視自己的經歷。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部史詩,都充滿了傳奇,只要你愿意去發掘。著名作家愛默生就非常喜歡聽別人講述自己的經歷,不管對方的地位、身份是多么的卑微,哪怕他是路邊的一個乞丐,愛默生也知道他的身上絕對有值得人聽的故事,也絕對有值得學習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