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 歸有光集
  • 佚名
  • 2635字
  • 2015-11-25 10:32:55

仰惟圣天子承統建極,體元居正,庶務維新。天下之士,喁喁鄉風,彈冠振衣,愿立于朝,以際休明之運,此千載一時也。夫天地之氣,茂隆郁積,薰為泰和,蓋非倉卒所能致然者。嘗讀《詩》,觀于成、康之際,周家極盛之會也。成王之初即阼,其《詩》曰:“訪予落止,率時昭考。於乎悠哉,朕未有艾。將予就之,繼猶判渙。”時成王方當“嬛嬛在疚”之時,而求望于賢才切矣。當是時,文武“純佑秉德”、“尚迪有祿”之元老猶在也,而一時俊髦,已濟濟咸造在庭矣,故其《詩》曰:“思皇多士,生此王國。王國克生,維周之禎。”蓋人材之生,以扶世運實天也。天將衍成周太平有道之長,對越駿奔走之士,已預生于豐、鎬詒燕之日,而以待成王,若有期會然者,故其《詩》曰:“鳳凰于飛,啇啇其羽,亦集厥止。藹藹王多吉士,維君子使,媚于天子。”此天之所以扶翊興運,而人材之應期而出,夫豈偶然哉?

國家有天下二百年,學校以養之,選舉以進之,高爵以崇之,厚祿以優之,所以待士如此其至也。而其氣之郁積茂隆,至于今而止者。適會天子建元之日,方又敦召遺老,褒獎直言,思遲多士。開寬裕之路,以延天下之俊英,則海內之士感會風云,魚鱗輻輳,有莫知其所以然者。蓋才無世而不生,亦無世而不用,乘其時,遭其會,而后為奇耳。

夫浙,古會稽鄣郡,當天下十五之一耳,而士如此其盛也。合天下同是日而十五舉者,皆如此其盛也。合是十五舉以貢于天子之庭,所謂“萬邦黎獻,共惟帝臣,惟帝時舉”。於乎休哉!敬因《春秋》正始之義,為圣天子得賢之頌云。

太仆寺志序(代)

嘉靖十七年戊戌,臣某為禮科給事中,恭遇冊天尊祖大慶,昧死奏言先帝,請赦還大禮、大獄諸放廢臣,及黜遠邪佞諸事。先帝方以孝治天下,惡前議禮者,且謂道士,祖宗郊廟用之,以臣言不仇,謫徙之邊。迨至末年,詔吏部召臣還。會龍馭上賓,圣天子即位,臣起為南京通政司參議,升順天府丞。尋升大理寺少卿,又進太仆寺卿。臣既拜恩視事,欲正官常,定卿丞職分,條民之利病。又以寺無掌故,疏陳數十事,上輒報可。是歲,自河北逾大江之南,民遭水沴,臣稍以便宜寬其誅。見馬遺財足,民無失職。臣省中無事,獲與二三僚佐發故藏篇籍,少有存者。力為搜訪,僅成草創,蹈襲吏牘,雅俗猥并,非所以成一家言,存故事而已。

臣嘗讀《尚書》,觀周武王偃武修文,華山之陽,馬牧遍野,倒載干戈,苞以虎皮,示天下不復用兵也。《老子》曰:“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臣竊惟陛下嗣萬年無疆之歷,運際中興。二三年來,嶺海、陸梁,妖氛曠息。“薄伐獫狁,至于太原。”陛下盛德大福,非臣下之所及。

臣又讀《尚書》,穆王命伯冏為大正,“正于群仆侍御之臣,懋乃后德,交修不逮。慎簡乃僚,無以巧言令色、便僻側媚,其惟吉士。”又曰:“仆臣正,厥后克正;仆臣諛,厥后自圣。”臣三復斯言,自念夙興夜寐,兢兢于有司之事,無以翊圣德于萬一,有負陛下之寵祿,臣不勝大懼。

西王母圖序

新安鮑良珊客于吳,將歸壽其母,作西王母之圖,而謁予問瑤池之事。

予觀《山海經》《汲冢竹書》《穆天子傳》稱西王母之事,信奇矣。秦始皇東游海上,禮祀名山大川及八神,求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傳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然終身不得至,但望之如云而已。漢武帝諸方士言神仙若將可得,欣然庶幾遇之。穆王身極西土,至昆侖之丘,以觀舂山之瑤,乃秦皇、漢武之所不能得者,宜其樂之忘歸。造父何用盜驪驊騮騤耳之駟,馳歸以求區區之徐偃王?穆王豈非所謂耄耶?

《列子》曰:穆王觴瑤池,“乃觀日之所入,一日行萬里。王乃嘆曰:嗚呼!予一人不足于德而諧于樂,后世其追數吾過乎?”穆王蓋有悔心矣。然又曰:“穆王幾神人哉,能窮當世之樂,猶百年乃殂,后世以為登遐焉。”《傳》云:“天子西征,宿于黃鼠之山,至于西王母之邦。”執圭璧,好獻錦組,西王母再拜受之,觴瑤池之上。遂驅升于弇山,乃紀丌跡于石,而樹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山海經》曰:“玉山,西王母山也,在流沙之西。”而博望侯使大夏,窮河源,不睹所謂昆侖者。此殆如武陵桃源,近在人世而迷者也。《武帝內傳》云:帝齋承華殿中,有青鳥從東方來,集殿前。上問東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來也”。頃之,西王母乘紫云輦,駕五色龍上殿。自設精饌,以柈盛桃,帝食之甘美。夫武帝見西王母于甘泉、柏梁、蜚簾、桂館間,視穆王之車轍馬跡周行天下,不又逸耶?豈公孫卿所謂“事如迂誕,積以歲年,乃可致”耶?然史云“候伺神人,入海求蓬萊,終無有驗”,則又何也?史又云“時去時來,其風肅然”,豈神靈怪異,有無之間固難言也?

莊生有言,夫道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廣,莫知其始,莫知其終。子其歸而求之,西王母其在子之黃山之間耶?今天子治明庭,修黃帝之道,西王母方遍現中土,人人見之。穆滿、秦、漢之事,其不足道矣。(此文從常熟刻本。昆山刻另是一篇,乃為王元美兄弟作者,中間同而始末異。有云“余嘗序西王母,其說如此”,即謂此文也。又云:時人未能喻其旨。蓋嘉靖間陶、邵諸方士并進,上頗惑于神仙,故太仆府君借題立論。觀者忽之,故云未喻其旨也。末引《法華經》云:“妙光法師豈異人哉?我身是也。”又云:“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豈必求佛與西王母于昆侖之山、生天之處哉?”按儒者之文,忌用佛書,故從常熟本。曾孫莊識。)

陟臺圖詠序

南陽宋侯,繇進士出宰昆山。自以少服其考衡州君及母夫人之訓,不及見其顯榮,負終天之憾。有感于陟岵之詩,扁其居曰“陟臺”。三年政成,被召,門人陳九德為《陟臺圖詠》一卷。江以南諸山,凡侯足跡之所至,悉為寄其登陟之意。

夫《陟岵》,孝子行役而念其親也。方其上下岡屺,徘徊瞻跂,迫切之情可想。然《采薇》之詩曰:“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是一歲而歸也。《東山》之詩曰:“自我不見,于今三年。”是三年而歸也。蓋孝子之役,有時而歸,其陟有時而止矣。今侯之歸有時,而其父母之歸者無時。無時而歸,無時而不陟也,奚獨于江之南哉?九德蓋道其所見云爾。

昔者三代之世,有民社之寄,必取夫孝友令德之人,以能慈祥豈弟,不肯虐用其民,而務生全之。是以其政不嚴而化,其效可以興禮樂,繇出之有其本也。侯宰劇縣,能以簡靖為治,事事求便于民。吳中吏民,稱之不容口。人謂侯之才力度越于人,而不知其本不外于此。

卷中多郡中名士,繪畫之工,比興之美,極一時之盛。昔人廢《蓼莪》之篇,九德著《陟臺》之事,其于尊師重誼,推廣孝思于無窮,一也。予故序之,且以示昆之吏民,使知侯所以為政之本如此云。

彩衣春宴圖序(錢宗伯汰之,今仍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渡口区| 甘谷县| 吉林市| 华安县| 墨玉县| 民勤县| 库尔勒市| 大余县| 屯留县| 修水县| 湖州市| 河间市| 钟祥市| 余江县| 仪陇县| 迁西县| 正镶白旗| 辽阳市| 南汇区| 宁蒗| 牟定县| 江津市| 灯塔市| 赤水市| 台江县| 荣成市| 新巴尔虎左旗| 辽阳县| 台东市| 蕉岭县| 兰溪市| 吉木乃县| 德昌县| 乐陵市| 嫩江县| 纳雍县| 名山县| 和林格尔县| 密云县| 郑州市| 托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