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郡治東慶城寺之側,本閩王審知故宅。唐侍郎于兢、宋刺史錢昱德政碑二石,一豎門外,一豎祠內。宋初,錢氏納土敕建,后廢為里社。歷代以來,歲杪迎春,郡守遣祭,取其碑下土為春牛。萬歷二十八年,有詔修帝王祠墓,王之裔孫生員王一騰等請于有司,二十九年,督撫都御史朱運昌、巡按御史劉應龍請復舊址,發公帑重建。適轉運副使臨海王亮至,亦為王裔孫。力襄厥成,復春秋祀典。四十年,督撫都御史丁繼嗣重修。碑見《文翰》。
靈濟宮
在府城南積善里之梁山,祀南唐江王徐知證、饒王徐知諤。證兄弟嘗將兵至閩郡,人德焉,為立祠。永樂十四年,文皇帝有禱,神著靈驗,命拓其址重建,封為真人,五歲一遣官致祭,賜袍,今惟藩司代之。成祖文皇帝御制碑:朕維自古英賢,生為名臣,著庇民之功;沒為明神,贊天地之化。鼓動囗囗流蕩兩間以蔭福斯民。御災捍患,敂枯吹生,濯濯洋洋,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蓋非智慮所可得而測也。《詩》曰:“伸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其此之謂歟?能九天金闕,明道達德,大仙顯靈,溥濟真人。王九天玉闕,宣化扶教,上仙昭靈博濟真人饒王,其功德充溢,蓋若是已。神南唐之胄,生有民囗之勛,歿錄仙班之籍,伯仲齊美,華萼聯芳,領職上天,耀靈下土,呼吸響應,電邁風行。下民是囗,父母其依,慈祥仁愛,物賴以寧。乃者朕躬弗豫,用藥百計,罔底于效,神默運精靈,翊衛朕躬,頃刻弗違,隨叩隨應,屢顯明征,施以靈符,天醫妙藥,使殆而復安,仆而復起,有回生之功,恩惠博矣,盛矣!朕揆德涼薄,何由獲茲,永懷神德,曷其能忘,海深岳峻,其焉有極?蓋有功必報,國之恒典,是用祝冊,加封神號,伯曰:清微洞玄沖虛妙感慈惠洪恩真人,仲曰:高明弘靜沖淡妙應仁恩洪恩真人。舊號俱如故,大新廟宇。凡爽軒豁,稱神所棲,爰敕有司虔潔香火,春秋祭祀,歲易時衣,給灑掃五戶,表朕悃幅答神庥。雖然,神功之厚而報賚之薄,神固無責于報否,則朕心不能已矣!夫天地之德一日,生神體天地之道,弼亮化機,出幽入明,翕張欻忽,遨游太清,監觀四方,濟利群生,功在霄壤,昭昭若此,固有不可得而名言者。乃彰神績,勒于貞石,樹之于廟,垂示無窮,并系以詩曰:“天產英靈為世杰,出入幽明猶一囗。生著勛勞保甌粵,沒為明神崇偉烈。茫茫海甸倚芘樾,雨旸寒燠調以燮。冬無凌競夏無暍,涼氣遠殄靡颶風。下稔高黍歲穰桀,驅掃不祥定妖孽。晨鐘暮鼓樂髫耋,卓彼鰲峰峻且嶻。蜿蜒回抱天造設,香蘭薦芳秋菊馝。寒泉白石漱清潔,神之游兮羽葆翳。飛云翩翩道幢節,欻來忽往靈僁僁。呼吸響應速以偈,濟利溥博無時歇。四時報享繁獻醊,衛朕之力疇與埒。維夫銘心與刻骨,書恩著德勒堅碣,垂示萬古昭日月。永樂十五年五月初一日。
東岳行宮
即偽閩所建東華宮之泰山廟。宋大中祥符間,寖廣其制,萬歷二年重修。
天妃宮
在水部門內城垣下,建自前代,國朝永樂至萬歷年間,累經修葺。神姓林,莆田都巡檢孚之季女也,生于五代末年,少而靈異,能知人禍福,室處幾三十載而卒。宋紹興間,有司以靈異聞,封靈惠夫人,賜廟額曰:“靈應”。永樂七年,改封弘仁普濟天妃。奉使外夷航海,必載其主舟中,每遇風濤,有禱則應,或蝶或雀或燈光,舟人見之,則險夷而利涉矣。嘉靖間,給事中陳侃使琉球還,為請春秋祀典。
烈威祖廟
在使君橋之北。神姓陳,與其二弟名諱俱不傳,生五季末,一門以貞義自持,沒,能為民御災捍患,禱無不應,宋時累封,并為侯。
會應廟
在閩縣左三坊。舊為靈澤廟,號五龍,配以方色。相傳偽閩時建。宋皇祐中,邑人以旱禱,澍雨大至,北位黑龍,鱗甲猶帶池萍。紹興四年,郡守溫益修其廟,乾道三年,郡守王之望請于朝,賜額:“靈澤”,閩令陳長卿記之。淳熙十四年,安撫使賈選奏改今名。
五顯廟
郡治東南通津門樓上。樓與九仙鰲頂相峙,俗呼青門樓。廟初在河之南岸,即懷遠驛故址,舊名五通廟,亦名龍官廟,后廢,祀于此。
振遠安福行祠
在府治北。相傳北鎮之神也。宋嘉泰初,建于北城樓上。元季,海寇攻城,廉訪司掌書記曲時敬領兵擊之。禱于神,不許,與戰,果不利。明日,再禱,許之,兵既接,彷佛若有神助,遂大勝。時敬乃大新祠宇于門之東。國朝洪武初,增筑城樓,乃遷于時敬舊宅。里民有禱輒應。
靈溝廟
在郡城南郊外下鄭洋。元至正間,溪水泛溢,忽一木像乘浮槎往來洪溝者數日,鄉人異之,乃登于巨石上。是夜,里中父老咸夢一緋衣神謂之:“吾素習歧黃公,當廟食茲土,以福汝等。”翌日各言所夢皆同,即其處立廟,凡疾疫瘡瘍,有禱輒應。
馬仙廟
在侯官縣十五都甘蔗洲上,廟中有井名龍淵,歲旱不竭。馬氏,生建安縣將相里,適人一歲,夫亡,誓志不二,紡績養姑。每跣足出入,遇溪暴漲,無舟可渡,張傘仰置水上,乘之以濟,眾盡駭異,語人曰:“我非塵世人,有姑在,終其天年,即仙去。”閩人像祀之。馬囗津上亦有廟,舟航遇雨,多著靈異。
祠山廟
在府治南法云寺東。神姓張名渤,吳興人,或曰武陵龍陽人,生西漢末,游苕霅之間,卒而為神,顯于廣德州之橫山。閩祠已久,頗著靈跡,郡人敬事之,歲大比,士子多謁夢于此,成化十八年,鎮守太監陳道重修。
剛顯廟
在烏石山之巔,祀唐處士周樸。詳見《寓賢》。宋紹興初,丞相張浚謫福州,將游雙峰,夜夢一僧與一金紫人及白袍士來謁。翌日登山,見三人容貌與夢,異之。三人者,樸與觀察使李瓚、雙峰僧懶安也。后浚帥閩,復游烏石,詣祠下,喟然太息。樸死事三百年,未有廟額,乃疏于朝,賜號“剛顯”。郡人鄭昂為記,有曰:東漢之衰,陳蕃、李固、孔融之徒,相與標榜,以節義名世,故雖以曹公之陰賊,終身睥睨漢室,不敢取。唐末名節掃地,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朱溫以斗筲穿窬之囗囗囗,而攘神器,士大夫亦欣然與之,莫敢正議。使君得志,其肯以國與人乎?”今歲久祀廢。
昭利廟
在越王山之麓。神為唐觀察使陳巖長子。乾符中,黃巢陷閩,王憤唐室衰微,慨然謂人曰:“吾生不鼎食以濟朝廷,死當為神以慰人望。”及歿,祀于連江演嶼。宣政二年,祀今所。五年,給事中路允迪使三韓,涉海遇風濤,賴神以濟,歸上其狀,詔賜今額。建炎初,寇犯城西,吏民奔走,乞救于神,俄頃冰雹交下,盛夏如冬,平地水深尺許,賊遂驚遁出連江,欲肆剽掠,見士馬云布,眾駭而去。宋宗正嗣濮王仲湜為之記。
靈顯廟
在螺江之滸,祀唐將劉氏兄弟三人。宋淳熙間建。初,黃巢之亂,淮甸人劉行全、德全、待全兄弟御之有功,閩人祀之。
七賢祠
西門大街,宋建炎初建,以祀王忠竭、鄭仲賢、鄭謹凈、鄭守道、鄭誠、王子元、王子清,凡七人。距野人也。五代唐天成中,群盜嘯聚,闔境之民,賴以保全,故祀焉。又有行祠,在善化坊內。
顯應廟
閩縣飲井山西麓。神姓陳名礹,初與其弟觀察使巖同廟,祀于里之蘆川。宋嘉祐間,遷于今所。開禧、嘉定間,蝗旱疫癘,邑人禱之,累著靈應。寶慶初,賜額曰“顯應”。開慶初,封礹曰:仁濟侯,巖曰:忠濟侯。侍郎陳益記之。
北 廟
舊在遺愛門外,即今北門外,去郡城十里許。王姓劉氏,名行全,唐末,其妻兄王緒,為秦宗權所逼,拔其軍南徙,以王為先鋒,至漳州,緒忌而殺之。王審知有國,悼其死非罪,為立廟州北。宋政和初,懷安知縣吳與重新廟宇,與自為記。
榷務廟
在鳳池坊東,祀五代榷務使張睦。見《名宦》。
閩山廟
在郡城西南文儒坊內,建自前代,國朝正統間,有司重修。萬歷三十一年,福建左布政使王恩民移檄本府,歲致春秋二祭。神姓卓名祐之,宋景佑元年進士,見《選舉志》,廟其故宅也。建炎三年,建寇猖獗。端平中,邵武山寇發。重慶中,汀寇發。神著靈異,現于云端,賊眾咸驚怖而遁。寇既平,守臣朱良驥、運判葛有聲先后各以事聞,詔加封為廣利威顯侯,賜廟額曰“靈應”。
顯靈廟
府城西南勝平里。神姓林名僾,里人也。宋康定間,浙西寇鄂鄰倡亂,由海門入窺福州。僾與其子衎傾家招募,分隊守隘。賊至,大破之,官軍掩為己功。僾曰:“吾為保鄉井計,豈與卒伍爭?”衎曰:“父子出萬死以擊賊,今為官軍所奪,縱生不封侯,死必廟食耳!”仰天而逝。僾亦尋卒。鄉人哀而祀之。自是大顯靈貺,有禱輒應。轉運使以狀聞,賜今額。咸淳間,封僾曰:福恩侯,衎曰:協惠侯。
通濟王廟
閩縣光俗里。宋嘉定初建。神姓林名浦,唐末避地海濱,多鑿井以給行人,因謂林公井。及卒,甚著靈應,里人祀之。有司上其御災捍患之功,賜今號。
劉巡檢廟
在北門外,元至正間敕建,祀巡檢劉濬,有司春秋致祭,歲久廢為里社。詳見《名宦》。
彰義祠
在南門外吉祥墩,祀御寇陣亡將卒。嘉靖四十年建。初,倭夷起海上,逼閩會城,把總童子明等戰死,后總兵戚繼光平寇。合前后水陸陣亡將卒,并祀于此,為置祀田。今守者頗乾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