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志六
津 梁
郡 城
中 橋
樂土橋雙門內,俗名毛應橋。
勾欄橋玄壇河邊。
通阛橋花巷口。
龍須橋屯田道西。
長利橋開元寺南,俗名剃刀橋。
仁愛橋右衛前,舊子城定安門橋,今塞,石梁尚存。
太平橋左衛之南。
獅 橋井樓門街之南。
延慶橋慶城寺南。
馬站橋普光塔后。
湯門閘橋
去思橋俗名澚橋,舊為木梁,宋刺史謝泌驅石改造,百姓思之,故名,一名囗橋。
化龍橋罾浦坊內。
德政橋新橋之東,宋紹興間,僧覺漸建。
得勝橋水步門閂。
使君橋水步門內,俗呼新橋。
通津橋津門樓之南,舊名兼濟,偽閩筑羅城時所鑿也,宋改今名,俗呼新河。
釣鱸橋福星坊內。
安泰橋南門直街,舊利涉門外。以上俱大街之東,屬閩縣。
眾樂橋按察司之南。
雅俗橋按察司之西,俗名湯橋。
發苗橋水流坑北。
會潮橋俗名雙枕,與發苗橋縱橫。
新街橋大中寺前。
開通橋通眾樂橋。
便民橋大中寺東,今塞。
定遠橋監軍道后。
宜秋橋北門后曹,俗名毛胡橋。
悅濟橋悅濟坊內。
北水關橋定遠橋北。
金墉橋
王師橋并浦尾河邊。
車弩橋三山驛東。
太平橋西門水關之東。
西水關橋三山驛后。
宜興橋西門水畔今塞。
三合橋浦尾。
金斗橋金斗門東,舊羅城壕也。上三橋俱城西南隅。
倉前橋
虹 橋俗名板橋,光祿坊內。
澚門橋光祿坊口。以上俱大街之西屬侯官。
郡 城
外 橋
樂游橋東門外,木梁。
石浦橋東抵鳳坂,西抵水部門。
厚浦橋南抵鳳坂,北連項嶼并崇賢里。
登龍橋歸善里。
浦東橋
蹴鰲橋靈源洞前。
蓬岐橋并鼓山里。
七門橋桑溪里。
鰲溪橋俗呼霓溪。
登龍橋宋嘉祐間建,毀于兵。國朝成化間,累石為之。
浩溪橋宋時建,后圯。國朝成化間重建。
象西橋宋乾道間創,圯于水。國朝成化間,因舊址伐石重建。
際 橋宋時建,國朝成化間重建。
下湯橋
橫嶼、斗門橋二橋關閩、連江二縣水利,向苦狹隘,水勢善崩。弘治初,知府唐珣大加浚筑,便民為多。
馬鞍橋橫跨孟溪之上,并合北里。
迥龍橋江右里迥港之上。
奉真橋東岳廟前,宋元豐間建。
草參橋宋建中間建。
晉安橋一名樂游橋,宋元祐中建。
朝天橋并易俗里。
大坑橋宋北里。以上俱郡城東。
九仙橋南門外木梁。
洗馬橋
虎策橋
沙合橋在中亭街,有紹興碑記,豎鹽倉。
萬壽橋跨南臺江,三百余丈,俗名大橋。宋大德七年,王法助奉旨始創石梁,水門三十有九。翼以石欄,南北構亭,翰林學士馬祖常為記。成化、弘治間屢修。萬歷六年,巡撫都御史龐尚鵬重砌石欄。馬祖常碑記曰:“泰定九年,宣政使臣月魯鐵木兒以福建平海頭陀禪錄行業修著,宜錫恩渥,謹上言曰:師王姓,法助,名也。世為泉南農家,母感異夢而生。生十二年而為沙門,研窮內典,洞了佛乘,日發猛勇,以畢至愿。嘗見舟濟西汪者,即惻然曰:“是必及于囗”報止之,弗聽,卒之暴風,母溺。又嘗為海濱水嚙蝕,埭且崩。師麾以晏,潮為縮云。”福唐,粵閩之會,城三面距江,其水皆自高而下,石錯出其間,若騎獸伏,迅湍回洑,旁折千里,匯而為南臺江。昔以舟櫛比,運大絙為浮梁以濟,每潦漲卒至,則絙絕舟裂于兩崎,民多溺焉。海將橋江以利涉者,命弟子吳道可聞于上,天子嘉其意,詔師卒成之。于是大姓割其財,小夫奏其力,閩鹽轉運使王某,且率其屬合治之,乃為墩二十八,植材木,礱密石納木腹而基之。工未告具而師化矣,其徒實終成之。長一百七十丈有奇,仍積其贏資及故端明殿學士王君某田之歲入,岸南北為寺。御史中丞曹公匾曰“萬壽橋”,寺如橋之匾。
中洲橋接萬壽橋達于鹽倉前,俗名小橋。
青龍橋下有青龍池。
鹽嶼橋并仁豐里。
龍頭橋光德里。
義 橋西集里。
綠榕橋
安民橋跨義溪上。
廣坑橋大義坊口。
苦竹橋小苦竹溪頭。
安境橋上二橋并積善里。
林 橋開化里。
扈嶼橋在還珠里扈嶼江,萬歷四十年,改設陽崎官路,故造此。
里尾橋大田驛南。以上俱郡城南。
板 橋水部門外,木梁。
通仙橋在板橋之南。
新閘橋水部門閘外,萬歷十六年,知府江鐸建。
韭菜橋
象 橋高惠里。
紅 橋永南、歸仁二里。
登龍橋歸仁里。
廣利橋嘉崇里。
路通橋河口尾。弘治間建。
尚公橋進貢廠,內臣尚春造。
四明橋井樓門外,木梁。
湯門橋以上并城東南,俱屬閩縣。
迎仙橋西門外,木梁。
熊兵橋古熊兵營。
泥門橋俗名平橋。
觀音橋并西門外直街。
高峰橋柴巷。
打鐵橋官園前。
柳 橋并草市都。
洗馬橋西南關廂營親里。
鳳凰橋鳳凰亭。
西禪浦橋
石湖橋西官南。上三橋俱美宅里。
中濟橋
黃山橋上二橋并永欽里。
地藏橋一都,名義倉前。
神仙橋瓦埕頭,又名雷打橋。
洪山橋萬安江口,向為石梁,成化間造,僉事章懋記。水門二十余,其七門當沖流,善崩,蓋屢修之。萬歷六年,都御史龐尚鵬重治水門,建屋其上。三十六年毀,三十八年重建。
丁板橋
帶 橋并洪塘,在方鶚里。以上俱郡城西。
黃宅橋閩諫議黃諷宅址。
棲云橋其南有棲云慈峰院。
石碣橋
桐山尾橋上四橋并三秀里,郡城南。
觀頭橋在曉岐。
元通橋
新 橋高岐。上三橋并靈鳳里。
合山橋南嶼。
逕 橋江口。
李宅橋
下浦橋
遼沙橋
蘇崎橋
浯水橋
杜豹橋上七橋并明光里。
張坑橋白鶴。
接武橋
白嶼橋并清政里。
涼傘橋
六 橋后尾花嶼山下采,林安宅居北。上二橋并永康里。
十四門橋招賢里,疊石為橋。釃水凡十四道。
綠榕橋緩平里,慶城在前。以上并郡城西南,俱侯官。
萬安橋西門外梅亭鋪之北,宋紹興七年建,當沖流。國朝正德、嘉靖、隆慶間屢修之,作亭其上。萬安三十七年,圯于水,三十八年重建。
小 橋
靈光橋在桐口,水急善崩,屢砌輒圯,行者苦之。萬歷六年重建。
厚嶼橋
拱辰橋上四橋并一都。
遺愛門池橋北門外,木梁。
文山橋文山下。
江洋橋十七都。
石塔橋十九都。
飛坑橋古田人孟賢建,構亭其上。
坫板橋建寧府民劉道同建,二十一都。
林門橋二十二都。
陳 橋鳳崗里人劉世隆重修。
周宅橋上二橋,在城西南八都。
楊崎橋九都。
澤苗橋
浦口橋并十一都。
潘舍橋
通濟橋
般若橋
仙坂橋并十二都。
四達橋芋原驛南。
文振橋芋原東南,俗呼問政橋。以上俱懷安,今并侯官。
郡 城
外 渡
洋下渡鼓山里。
螺洲渡仁惠里。
南臺渡嘉崇里。
方山渡清廉里。
王峬渡嘉登里。
大義渡西集里。
西峽渡歸仁、高詳二里間。
白田渡
洋門渡
洞江渡
營前渡
洋嶼渡
籌崎渡
浮崎渡
囗崎渡并郡城東南。以上俱閩縣。
高崎渡自洪塘至水西高歧,故名。
瓦埕渡并二都。
西禪浦渡
報恩前渡
新道渡
林豫州渡并一都。以上郡城西。
源口渡十八都,郡城西南。
風流崎渡
渡尾渡
白沙渡三十四都。
大目溪渡二十三都。
大箬渡
安仁渡并二十四都。以上郡城西北,右俱侯官。
石邊頭渡七都。
陽崎渡九都、十都間,元鄭潛置舟,立義田,鄉人號鄭公渡,立碑,吳海為記,今改設官路,由此渡江。
澤苗渡亦鄭潛所立。
吳山渡十三都。
沙溪渡十三都。
新崎渡舊名仙崎,今因改設官路由陽崎渡江,新立公館。
石岊渡經甘蔗洲九百六十里至水口。
黃石渡以上郡城西北,原俱懷安,今并侯官。國初,諸渡并聽民私濟,官不加征。嘉靖間,設軍門,俗競刀錐,始援稅告立渡,利孔開而訟牒紛如矣。萬歷五年,巡撫都御史龐公尚鵬罷諸渡稅,民稱便焉。今稍有復興者矣。
古田縣
橋
迎仙橋縣治西北后街。
煥文橋縣治北大街。
勸農橋縣西。元時建,縣令舊于此勸農。國朝景泰間重建。
平湖橋縣南。
藍玉橋二十六都。
普濟橋四十四都。
錦溪橋四十五都。
凌 橋崇禮里。
清潭橋
潮魚橋并和平里。
平沙橋
龍津橋
溫泉橋
洪坑橋縣南。
曹陽橋七都。
公濟橋橫溪里。
雙溪橋郡南里。
丁字橋地名沖峰。以上今俱廢。
萬安橋
鳴玉橋萬安縣橋之南。
迎駟橋平和里。
浣溪橋崇禮里。
湯壽橋
高攀橋
鄭源橋并新興里。
云津橋縣北。
石平橋縣東南,下有磨劍石。
朝天橋和平里。
渡
清潭渡
楊頭渡并一都。
萬安渡二保水關。
通津渡縣南。
閩清縣
橋
度仙橋縣南,《三山志》作鵲仙橋。
龍津橋縣東安仁里。
曇口橋縣西宣政里,瞿曇溪口。
龍爪橋仁壽里,旱禱即雨。
羅公橋縣西三里,知縣羅才造。
渡
白塔頭渡縣東北。
天王渡天王寺前。
梅溪渡東升平坊。
馬坑渡縣西賀恩里。
龍岡渡縣南。
白云渡白云莊。
大箬溪渡
長樂縣
橋
豐泰橋
下櫓橋
永濟橋
太平橋
阜民橋
資圣橋
南陽橋
新 橋
務西橋
沛浦橋今水關。
中 橋嶺口洋。
迎春橋東門外。
普照橋
永濟橋縣西南。
豸 橋
延祥斗門橋
洋門橋并二都。
斗南橋
拱北橋
后溪橋并三都。
牌頭橋
龍首橋
丘舍橋并四都。
拱 橋
郭 橋
獵溪橋一名辣溪。
行相橋并六都。
靈源橋七都。
中 橋
渡 橋
溪上橋并八都。
桃坑橋九都。
藍盤橋
三圳橋
過水橋
登龍橋并十都。
山南橋
山北橋
圳頭橋并十一都。
新寧橋十二都。
劐溪橋
象 橋
游溪橋
杜 橋
震龍橋并十四都。
錦 橋
閘頭橋并十五都。
龍津橋十七都。
祉溪橋二都。
資福橋
塔頭橋
化鱗橋
三間橋并二十都。
七間橋
西溝橋
單 橋
沙合橋并二十三都。
渡
吳航渡
河南渡
洋下渡并縣西。
洋門渡二都。
坑田渡四都。
文石渡二十二都。
橫江渡囗港口。
館前渡柿浦口。
過江渡
洪塘渡
永福渡并縣西。
連江縣
橋
美政橋縣前。
登云橋
金璧橋
魁龍橋俱欽平上里。
福星橋
石 橋
通濟橋縣城南,跨鰲江,疊石為梁一十六間,長五十丈,宋政和間建。
高梁橋
吳舍橋
新亭橋并安慶里。
烏石橋烏石山下跨財溪。
財 橋并嘉賢下里。
浦下橋欽平下里。
合沙橋二十七都。
通仙橋二十六都。
塘邊橋集政上里。
化龍橋二十九都。
上 橋
鎮東橋
月峰橋
溪頭橋
黃氵貝橋
龍津橋
天然橋建興里,石跨兩山,下通水,若天成者,故名。
溪尾橋安義里。
朱令橋邑宰朱定建。
山坪橋并仁賢里。
升龍橋保安里。
登仙橋安定里。
安利橋宋紹興間建。
陳溪橋并光臨里。
龍門橋
溪林橋并中鵠里。
渡
館前渡新安里。
馬鼻渡保安里,東達福寧。
毫頭渡欽平下里。
橫槎渡
羅侖渡
潘 渡并光臨里。
東岸渡
七猴渡并安中里。
荻蘆渡
船步頭渡并永貴里。
三子崎渡嘉賢里。
羅源縣
橋
后張橋新路口。
雙石橋縣西南。
澄波橋水門。
南門橋
南岸橋
沈尉橋宋元祐中,沈尉造,并縣南。
護國橋
官亭橋縣西。
興龍橋縣西,萬歷三十九年圯于水,知縣陳良諫修之。
起步橋縣東北,玄妙觀前。
白巖橋
洪洋橋
葉令橋
皇認橋并縣西北。
巨濟橋羅平里。
翠云橋黃重下里。
險 橋招賢里,嘉靖間造,下有深潭,巖壁高險,傳有神龍在焉。
大獲橋
小獲橋
白柯橋并拜井里。
西門橋萬歷元年,韓氏造。
應德橋璋應亭下,萬歷三十九年造。
崇德橋以下三橋今廢。
資壽橋縣北。
匹練橋縣西南。
渡
三港渡縣東五里河泊,譚貫建。
霍口渡黃重下里,以竹筏濟。
雙溪渡林洋里,一水出懷安,一水出古田,故名雙溪。
永福縣
橋
平政浮橋縣東。
永濟橋十都,舊名汰口。
通京橋
宣和橋
政和橋并開平里。
永安橋安樂里。
越峰橋縣西。以下四橋俱廢。
蓋竹口橋十五都。
清涼橋十六都。
花林橋二十都。
渡
大章渡三都。
赤崎渡六都。
湯泉渡二十六都。
丘演渡
洪面渡并二十八都。
五十口渡二十九都。
嵩陽渡三十三都。
溪東渡二十五都。
狀口渡三十六都。
重光渡
福清縣
橋
小 橋
龍首橋南門外,宋天圣間建。
水陸橋
永濟橋并西門外。
里 橋
東塘洋橋
龍江橋方民、仁壽二里間,宋政和三年建。
新 橋
嶺東橋
嶺西橋
流 橋并方成里。
塹柄橋方成、永賓二里間。
作坊橋遵義里。
石堘橋太平鋪。
無患橋宏路驛南。
波瀾橋
三陽橋并方興里。
王董橋
里尾橋并永壽里。
三星橋
橫溪門橋永豐里。
躡云橋
連江橋
漁溪橋萬安里。
王鐵橋靈得、萬安二里間。
迎仙橋光賢里,興化江口,舊名上洋橋。
三山橋化北里。
東山橋五十九都。
屯上橋化南、平北二里間。
白馬橋六十都。
行下橋化南里。
士林橋西門外。以下俱廢。
間下橋
盧溪橋
桐溪橋
洋子橋并修仁里。
交溪橋
古屯橋并善福里。
渡
海口渡方民里。
城頭渡
益崎渡
柯嶼渡
應天渡
蒲頭渡并臨江里。
下渚渡
白沙渡并江陰里。
崎頭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