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草部上(4)

狐尾草

汪連仕采藥書∶狐尾草花如狐尾,九節,而生長水澤旁,名狐媚花。

主治吐血金瘡(取根敷)。一切腫毒(根罨)。洗瘡(用葉)。

金錢草

一名遍地香,佛耳草。俗訛白耳草、乳香藤、九里香、半池蓮、千年冷、遍地金錢。其葉對生,圓如錢,鈸兒草葉形圓,二瓣對生,象鐃鈸,生郊野濕地,十月二月發苗,蔓生滿地,開淡紫花,間一二寸則生二節,節布地生根,葉四圍有小缺痕,皺面,以葉大者力勝,干之清香者真。三月采,勿見火,綱目有積雪草,即此。但所引諸書,主治亦小異,故仍為補之,至綱目所載,言其治女子少腹痛有殊效,其方已載綱目,此不贅述。

味微甘,性微寒,祛風,治濕熱。百草鏡∶跌打損傷,虐疾,產后驚風,肚癰便毒痔漏,擦葛祖方∶去風散毒,煎湯洗一切瘡疥,神效。采藥志云∶發散頭風風邪,治腦漏白濁熱淋,按∶蔣儀藥鏡云∶佛耳草下痰定喘,能去肺脹,止哮寧嗽,大救金寒,以之烈入熱部,豈以其氣辛耶。

白虎丹∶祝氏效方∶鮮野淡菜,即車前草。洗凈,加遍地香搗爛,用白酒和汁絞出,鵝毛蘸搽患處即消。

疥瘡∶救生苦海∶鈸兒草加鹽少許,搓熟頻擦全化,然后洗浴,三次必愈;若用煎洗,反不見效。

疔瘡走黃,毒歸心。 慈航活人書∶銅錢草,即遍地香。采葉搗爛,童便煎服,服后再飲好張介賓本草正∶佛耳草味微酸,性溫,大溫肺氣,止寒嗽,散痰氣,散風寒寒熱,亦止泄瀉。鋪艾卷作筒,用熏久嗽尤妙。

望江青

一名還精草、玉星草、銀腳鷺鷥、血見愁、谷雨后發苗,生澤旁湖岸,方莖中空,葉狹長而尖,有鋸齒,對節,小滿后抽莖,開花成穗,細紫層層而上,寒露時枯根多須,節間方而白,極長,亦空明,根尤妙。

王圣俞云∶銀腳鷺鷥葉似胡麻而小,直莖可尺許長,其葉對生,根絕類水芹,味甘而多津液,采而以蜜拌蒸食,治肺虛失音,及久服最益人。西湖諸山皆有之,據此則似另一種,蓋望江青根白而不長,若長者,乃銀腳鷺鷥也。并存以俟考。

李氏草秘∶望江青,俗呼天芝麻。以其葉似芝麻葉也。方梗,對節生葉,至春節間開紅紫花涼苦。百草鏡∶性寒而味微苦,入肺經,吐血服之,生精還力,除濕熱,去星障,療肺癰,勞力傷,脫力黃,同金器煎服,愈驚風。

治打傷撲傷,最活血,搗汁沖酒服,渣罨傷處。一人閃足,痛不能舉。無苗,尋其根,搗汁入煎劑三服而愈。同牛膝、芍藥、當歸、獨活、玉釵草、活血丹、七葉草、五爪龍、放棒行、金雀腦、覆絲藤、 草等,和勻搗汁,加酒服之,損傷垂死,但得入咽可生。并治諸爛痛瘡癬,吐血亦效。

目中去星翳障∶百草鏡∶望江青一兩,羊肝一具,同豆腐煮食。

吐血∶白蜜二兩,隔湯頓熟,望江青一兩,煎汁沖蜜服。不論遠年新起,一切血癥,二服除二服妙。

乳癰乳核∶秋泉家秘祖傳天下第一奇方∶專治乳癰乳核腫硬大者,服之即內消。用九龍川即龍見怕一兩,細葉冬青即山黃楊五錢,龍爪紫金鞭即馬鞭草又名龍爪草一兩,金翦刀三錢,九節金絲草即望江青五錢,遍地金龍草即地五爪三錢,用無灰酒二碗,加香櫞葉或桔葉十余片,煎鐘半,饑時隨量二三次服之,渣再煎服。

絕虐∶望江青干者五錢,煎酒服。

予表戚張石港,生平常服望江青,每日用干者三錢,北棗六枚同煎食,如是三年,身輕腳健,終身無疾,其功不下參也。

無骨苧麻

接骨草 麻衣接骨 紫接骨附即玉接骨∶一名血見愁、玉錢草、麒麟草、玉連環、葉小圓,根如水芹。生濕陰處,立夏時發苗,逢節則粗,葉尖長,根蔓延,色白多粗節,類竹根。搗之汁粘,高者尺許,松土種之,極易繁衍。入藥用根,百草鏡云∶玉盤龍,一名無骨苧麻。葉類苧麻而薄小,背不白,莖如箸,色明透,至九月,莖白明如水晶,上有細紅點子。十月萎,采宜九月。一名玉梗半枝蓮。搗之有白漿稠滑,綱目蒴 條釋名云∶即接骨草。蘇恭云∶葉似芹。寇宗 云∶花白子青,十月,子乃紅熟,有一二百子。時珍云∶每枝五葉。按∶群芳譜∶則花白而葉不類,其根乃似水芹。今人搗汁,以續筋骨損折,頗驗。名玉接骨。當是此種,然綱目無一語治折傷,且所引形狀,率多含混,故特詳晰補之。

性涼,味甘淡,入肺經血分,治吐血腸紅下血,跌打損傷。采藥志云∶接骨草,又名玉梗金

接骨草

苗如竹節,出廣西。粵語,此草叢生,高二三尺,葉大如柳而濃,莖有節,色綠而圓,花白,午開,自三月至九月不絕。群芳譜∶四季花,一名接骨草。葉細,花小色白,自三月開至九月,午開子落,枝葉搗汁。可治跌打損傷,九月內剖根分種。肇慶志∶接骨草出封川陽江,一名四季花,生園林中,莖綠而圓,葉長如指而尖,花白,跌傷骨節,搗爛敷之,可以接骨。而本草不載(李氏草秘∶羊耳草又名接骨草。生墻崖上,葉如羊耳,專治接骨)。

性平,治折傷,續斷骨,搗罨即愈。

麻衣接骨

生背陰山腳下,或澗旁。谷雨后發苗,葉類苧麻,背不白,對節生,節下則粗如鶴膝,作紫色。敏按∶接骨草數種,俱產深山澗隰旁,近地罕得,人家間有種之者,然麻衣接骨每不易得。玉接骨性涼味甘而補,能和中調血,生髓益津,其功不僅專治折損。麻衣接骨,性溫而行血,惟專治折損。故人多不傳其種,辛亥,予館臨安,游西徑山寶珠寺,見山門外遍隙地皆麻衣接骨,形狀儼如土牛膝,而粗處作紫黯色,甚脆。折之從粗節處斷;視之,紫透中心,誠為佳草,不易得。而山僧土人悉皆莫識,故得滋育盈畦也。

治跌打損傷。

紫接骨

生山上,與麻衣接骨相似,而葉莖俱紫,治跌撲勞傷損瘀。

汪連仕云∶金寶相,一名金缽盂。罨金瘡之圣藥。又能散風透膿,一夜即透,其葉如蝴蝶花,根如商陸,即皺皮蔥。今呼麻葉接骨。敏按∶汪所論,當又是一種,亦非荔枝草,而又不是似牛膝之一種接骨也。

鳳眼草

花上細粉附此草苗如薄荷,葉微圓,長五六寸,谷雨后生苗,立夏后,枝椏間復生二小葉,節節皆有。

至秋后,二小葉中心白色,儼如鳳眼,故名。八九月眼中開花,其花如須,長一二寸,紫黃色,亦可入藥。 百草鏡∶鳳眼草芒種后,其枝椏間二小葉中心,各起蕊一粒,如人兩眼,細碎如石胡荽子狀。至小暑后,色轉紅黃,漸抽長如須,此草自苗至老,葉皆有淡紅暈。

敏按∶經驗廣集∶治小便不通,有皂角湯熏法。方中用鳳眼草,乃臭春葉別名,與此名同物異。又荔枝草亦名鳳眼草,與此亦異。

治一切風痹,活血去風,酒煎服立效。

室女干血勞∶用鳳眼草連根葉鮮者一兩,加紅花三錢,酒煎服,通經自愈。

四日兩頭虐∶用鳳眼草煮紅棗,飲汁自愈(俱傳信方)。

婦女經閉不通、發熱勞癥∶鳳眼草為末一兩,紅花炒二錢,水三鐘,煎一鐘,入黑糖五錢,空心服三五劑。見血方止(醫學指南)。

遺精白濁∶鳳眼草炒干,研末五錢,沖熱黃酒服。(醫學指南)花上細粉∶入癬藥,殺蟲定癢。

風膏藥

桂海草木志∶葉如冬青。粵志∶肇慶七星巖產風藥,叢生石罅,其葉圓濃,和酒嚼之,治風疾。一曰風草,一曰風菜。諺云∶風病須風菜,即此。按∶福寧府志∶風藤草一名山膏藥。

治風愈瘡,或即此歟。

治太陽頭疼,目昏眩。

竹葉細辛

即獐耳草,香勝細辛。

治脫力虛黃。(汪氏方)

離情草

出云南,夷中多有鬻之者,凡人為情欲錮閉,往往致死。得此草一莖煎服之,入口即豁如夢覺,斷緣絕愛,亦不自知所以然也。按∶段成式雜俎載左行草使人無情,范陽以之入貢,或即此類歟。又有合情草,與之相反,可知造物之生物,必有對待如此也。

已相思,絕情愛,如神。

和合草

此即合情草也。柳崖外編∶永昌府瀾滄江外,有和合草,根潔白,結男女交媾狀,土人見之,用稻米周遭圍之掘,方可得,否則遁去。有夫婦不諧者,服之即歡好。然載諸江船,輒沉溺不得渡。智者用長線系置岸側,持線登舟,渡畢,然后引過。故滇省近邊一帶,時時有之。聞服之者曰∶男視女,雖嫫母,西子王嬙不若也。女視男,雖丑亦潘安,雖老亦健兒也。

治夫婦相憎疾,煎酒服。

鹽蓬堿蓬

藥性考∶二種皆產北直咸地,土人割之,燒灰淋湯,煎熬得鹽,其葉似蒿圓長。至秋時,莖葉俱紅,燒灰煎鹽,勝海水煮者。

味咸性涼,清熱消積。

知風草

藥性考∶生雷瓊,蔓生,無毒,土人春日視其苗,有一節,則一次有風。入藥以無節者浸酒用,治一切風痹入骨,能拔之外出。

鳳頭蓮

出臺灣內山,形如黃連,色紫,多細須茸茸然,分歧如鳳頭。故名。

性平,治咽喉一切諸癥。

梨松果

如肥皂,出臺灣。

治疔瘡磨涂。

蒲包草

活人書∶又名鬼蠟燭。新語云∶水蠟燭,草本,生野塘間,秋杪結實,宛與蠟燭相似。

有詠者云∶風搖無弄影,煤具不燃煙,以其開花結實,儼似蠟燭,故名。蘆葦蕩中頗多,土人采其實,以治金刃傷止血用。

治瘰 ∶蒲包草連根采來,洗去泥,切寸段。砂鍋煎湯,代茶飲,不論男女皆愈。但婦人服此,愈后終不受孕。須服北京真益母丸四五兩,可解之。

汪連仕采藥書∶蒲萼即蒲草。南人呼莎草,北人呼板枝花,結實為鬼蠟燭,其粉即蒲黃。

鬼扇草

采藥錄∶鬼扇草生石壁上,葉面青,有直紋如白果葉狀,枝枝生如扇骨,人若打死在地,搗此草汁灌,入口即蘇醒。

魚須

采藥錄∶ 魚須草梗葉青色,面起直紋,葉葉有須二條,其根如竹鞭狀。

治疔瘡一切諸瘡。

汪連仕云∶ 魚須沿藤如豆,葉二丫,內生二須,根白而粗,專治外科一切疔瘡腫毒,罨之立消。

紫背稀奇

采藥錄∶紫背生陰山,著地布苗,葉有兩大兩小,面灰色,有直紋,背微紫,若起心,有藤一二尺長,葉尖,對生。

治痘毒。用活草一斤作二服,酒煎下,已成速愈,未成立消。

雀麥

汪氏采藥書∶即雀角花。此花令人蠲忿,花象雀腳,獵人采熬藥箭,呼為破關草。人以其內爛痔漏,呼為破管草。

性熱氣烈,傷人肌膚,立能潰腫,須米醋炒用,腐腸之品,不入湯劑,惟外治點痔漏用之。

(汪氏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城县| 满城县| 云浮市| 夹江县| 会泽县| 宝山区| 正镶白旗| 阜平县| 彭泽县| 洛南县| 樟树市| 禄丰县| 开封县| 深水埗区| 余庆县| 乐亭县| 柳州市| 永州市| 客服| 淮阳县| 博湖县| 陈巴尔虎旗| 天津市| 古田县| 蒙山县| 微山县| 荆州市| 云安县| 建始县| 澄迈县| 息烽县| 德阳市| 龙口市| 武宁县| 黔东| 凌云县| 定远县| 通化市| 迁西县| 普宁市| 景德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