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8章

  • 東周列國志上
  • 馮夢龍 蔡元放
  • 7611字
  • 2015-11-24 15:49:10

周襄王避亂居鄭晉文公守信降原話說周襄王聽了宮女小東的話后,心頭怒火萬丈,拿起床頭寶劍趕往中宮,去殺太叔。才走了幾步,忽然想到:“太叔是太后所愛之人,我如果殺了他,外面的人不知道他的罪行,一定認為我不孝順。而且太叔武藝高強,萬一他毫不客氣,持劍與我相對,反而不好。我不如忍耐一時,等日后查訪到隗后的確切罪證,把她貶掉,料想那時太叔也沒有臉再留在這里,一定會逃到別的國家,這樣難道不更保險嗎?”他嘆了一口氣,把手中寶劍摔到了地上,又回到臥室中,派隨身的侍從去打聽太叔的消息。一會侍從回來報告說:“太叔知道小東來向君王報告,已經逃出宮去了。”襄王說:“他出入宮門,為什么不報告我?唉!這也是我粗心的過錯!”第二天一早,襄王下令把宮中的侍女抓來審問,開始時這些人還抵賴,襄王叫出小東當面作證,她們知道隱瞞不住,就把事情的前后經過,從實說了出來。襄王把隗后打入冷宮,把門都釘死了,只在墻上留一個洞傳送食物。太叔帶自知罪行深重,逃到翟國去了。惠太后也因受驚嚇,一病不起。再說頹叔、桃子二人聽說隗后被貶入冷宮,大驚失色:“當初請翟國派兵討伐鄭國,是我們二人的主意;向隗氏求婚,又是我們二人。現在突然被貶斥,翟國國君一定會怪罪。太叔現在逃往翟國,定有一番花言巧語,哄騙翟君。如果翟君興師問罪,我們如何辯解?”想到這里,二人立即駕著快車飛速出城,趕上太叔,一起商量:“如果見到翟君,應該如此這般說才行。”走了幾天,來到翟國,太叔先駐扎在郊外。頹叔、桃子入城見了翟君,告訴他說:“當初我們本是為太叔求婚,周王聽說叔隗貌美,自己娶了她,立為正宮。只因魄后去太后那里問安,與太叔相遇,偶然談到以前的事情,多說一會兒,被宮女誣陷誹謗。周王輕信謠言,不念貴國討伐鄭國的功勞,便把隗后打入冷宮,把太叔趕出境外。如此忘親背德、無恩無義,請君派一旅之師,殺入王城,挾立太叔為王,救出王后,仍然立為國母,這實在是貴國仁義的舉動。”翟君相信了他們的話,問:“太叔在哪里?”二人回答:“現在在郊外等候命令。”翟君立即把太叔迎到城中,太叔要以女婿對岳父的禮節拜見,翟君十分高興。立即派大將赤丁為元帥,帶領五千名士兵,同頹叔、桃子一起,奉送太叔伐周

周襄王聽說翟國大軍壓境,派大夫譚伯為使節,前往翟軍之中,說明太叔的罪行。誰料赤丁竟把他殺了,長驅直入,大軍直逼王城之下。襄王十分憤怒,于是任命卿士原伯貫為大將,毛衛為副將,率領三百輛戰車,出城迎敵。伯貫知道翟國兵勇猛,把軘車前后相連結成陣營,固若金湯,赤丁多次沖擊,都不能攻入,每天挑戰,周兵也不出來應戰。赤丁十分氣惱,定下一條計策,在翠云山搭起一座高臺,上面插上天子的旗幟,叫士兵假扮太叔,在臺上飲酒歌舞,卻命頹叔、桃子各帶一千名騎兵,埋伏在山兩旁,只等周兵一到,臺上炮響為信號,一齊殺過來。又命自己的兒子赤風子帶五百名騎兵,逼近周軍大營,一起辱罵激怒周兵,如果他們開營出戰,便佯輸詐敗,引他們到翠云山,就大功告成。赤丁自己和太叔帶大隊人馬在后面準備接應

各路兵馬,安排完畢

卻說赤風子帶五百名騎兵到周營挑戰,原伯貫站在堡壘上一望,見翟軍人少,便想出營交戰。毛衛勸道:“翟人詭計多端,應該小心。等到敵軍斗志衰退之后,才可以出擊。”快到中午時,只見翟軍都下了戰馬,坐在地上,口中大聲罵道:“周王無道昏君,任用這般無能之將,戰又不戰,降又不降,到底要干什么?”還有的士兵躺在地上叫罵。原伯貫再也忍耐不住了,喝令手下打開營門。營門開后,沖出一百多輛戰車,上面站著一員大將,頭上戴著金色的盔甲,身上穿著繡有獸圖的戰袍,手中拿著大桿刀,正是原伯貫

赤風子慌忙叫喊:“孩兒們快快上馬!”自己舉起鐵搠,拍馬上前交戰,你來我往,相交不過十個回合,撥馬向西跑去。翟軍士兵有許多人來不及上馬,周軍已到跟前,刀槍戰馬亂成一團。赤風子跑了一段,回馬又與原伯貫交戰幾個回合,邊戰邊退,漸漸引到翠云山附近。赤風子扔掉馬匹、兵器,帶著幾個貼身土兵,逃向后山。原伯貫抬頭一看,只見山上飄揚帶著飛龍的紅旗,繡傘之下,太叔端坐飲酒,一邊侍從擊鼓吹笙。原伯貫叫道:“此賊之命,理該死在我手中!”便選擇平坦的地方,驅車上山。山上擂木炮石暴雨般砸下來,不能前進。原伯貫正沒辦法,忽聽山坳中炮聲連珠般響起,左邊有頹叔,右邊有桃子,兩路鐵騎如風馳電掣般圍來。原伯貫心知中計,急命掉轉車頭后退,誰知來的路已被翟軍砍下的亂木阻塞,橫七豎八,戰車不能行走

原伯貫喝令步兵搬開樹木開路,軍士們都已心慌膽顫,不戰而潰。原伯貫無計可施,脫下戰袍,想藏在士兵中逃命。有個小頭目叫:“將軍到這邊來。”頹叔聽到叫聲,懷疑是原伯貫,指揮翟國騎乓追趕,擒住二十多人,原伯貫果然在里邊。等到赤丁大軍來到時,翟軍已大獲全勝,周軍的車馬、武器等,都被翟軍俘獲。周軍中逃回的士兵回到營中,報告毛衛。毛衛下令堅守,并派人飛馬報告周王,請求派兵將支援。頹叔把原伯貫押送到太叔面前獻功,大叔叫把他關在營中。頹叔又說:“原伯貫被擒,毛衛一定嚇破了膽。如果半夜去劫營,用火攻的方法,毛衛也可以捉住。”太叔同意他的意見,便告訴了赤丁。赤丁答應依計而行,暗中傳下號令。當天夜里,三更鼓后,赤丁自己帶領一千多名步兵,手執利斧,劈開索鏈,沖入周軍大營,用蘆葦在車上放起火來。火勢立即蔓延,營中火球亂滾,士兵亂作一團。頹叔、桃子分別帶領精銳騎兵,乘勢殺入,銳不可當。毛衛連忙坐著一輛小車,向營后逃去,正遇著太叔帶領著一隊步兵前來,太叔大喝一聲:“毛衛哪里跑?”毛衛心慌,匆忙之中,被太叔一槍刺倒。翟軍大獲全勝,將王城團團圍住

周襄王聽說二將被擒,對富辰說:“以前沒有聽從你的話,所以才有今天這場災難。”富辰說:“翟軍氣焰囂張,君王可以暫時出巡,諸侯中一定會有人出來接納君王。”周公孔說:“我軍雖敗,但如組織起百官的家丁,還可以背城一戰,為什么輕易丟掉國家,受諸侯的支配呢?”召公過說:“與翟軍交戰,是危險的計策,依鄙人之見,這場災難都是叔隗引起的,君王可以先把她殺掉,然后堅守王城,等待諸侯救援,這是萬全之策。”襄王嘆道:“都是我糊涂,所以自取其禍!現在太后病危,我要暫時避位,用來寬慰她

如果人心還沒有忘記我,就聽任諸侯們協商辦理吧!”又對周、召二公說:“太叔這次來,是為了隗后。如果娶她為妻,一定會害怕周人的譏諷,不敢長期居住在王城。你們二個為我召集軍士守衛城池,等待我回來。”周、召二人一齊叩首,接受命令。襄王問富辰:“與周接壤的國家,只有鄭國、衛國和陳國,我要去哪一個國家?”富辰回答:“陳國和衛國比較弱小,不如去鄭國。”襄王說:“我曾經用翟國征伐鄭國,他們不會怨恨嗎?”富辰回答:“正是因為如此,我才勸君王去鄭國。鄭公的先人對周王朝有功,他的后代一定不會忘記。君王派翟人伐鄭國,鄭公心中一定不平,本來就日夜盼著翟國背叛周王朝,好表明自己是聽命王室的。現在君王去鄭國,他們必定會喜出望外,小心奉迎,又怎么會怨恨呢?”襄王聽后,便定下主意。富辰又請求說:“君王要從翟軍的包圍中出去,他們攔劫怎么辦?我愿意帶領家屬與翟軍決一死戰,君王乘機出城。”說完,便把子孫、親屬、朋友都召集起來,大約有幾百人,用忠義鼓勵大家,打開城門,沖向翟營,牽制翟兵

襄王同簡師父、左鄢父等十多人,乘機出城,向鄭國逃去。富辰與赤丁大戰,殺傷許多翟兵,自己也身負重傷,遇見頹叔、桃子,二人撫慰他說:“您的忠心,天下人都知道了,何必今天如此死戰?”富辰回答:“從前我多次勸諫君王,君王不聽,因此才會有今天。如果我不死戰,君王一定會認為我心懷怨恨。”又竭力苦戰許久,力盡而死。子孫、親屬、朋友與他一同死的有三百多人。史官有詩贊頌他說:用夷凌夏豈良謀?納女宣淫禍自求

驟諫不從仍死戰,富辰忠義播《春秋》

富辰死了以后,翟人才知道襄王已經出城。這時城門又已閉上,太叔下令放開原伯貫,讓他在城門外呼喊。周、召二公站在城樓上,對太叔說:“本想開門迎接,但怕翟兵入城掠搶,所以不敢開城門。”太叔向赤丁求情,希望屯兵城外,然后拿出府庫中的寶藏犒勞翟軍,赤丁答應下來。太叔進入王城,先到冷宮中放出隗后,然后才去拜見惠太后。太后看見太叔,喜不自勝,大笑一聲,氣絕而亡。太叔也不發喪,先和隗后在宮中歡聚。想殺小東出氣,誰知她因害怕已經先投井自殺了。可悲可嘆!第二天,太叔假傳太后的遺命,自立為王,以叔隗為王后,上朝接受群臣朝賀,又拿府庫中的寶藏犒賞翟軍,然后才為太后發喪。國人給他作了一首歌:莫喪母,旦娶婦,婦得嫂,臣娶后。為不慚,言可丑!誰其逐之?我與爾左右!太叔聽見國人唱歌,自知百姓不服,害怕發生變故,便和叔隗移居到溫這個地方,建造許多宮室,日夜狂歡取樂。王城內的國家大事,全都委托周、召二公料理,名義上雖然是周王,實際上從沒有和臣子、百姓們接觸。原伯貫也逃到原城去了。這些先不多說

再說周襄王逃出王城,雖然把希望寄托在鄭國而前往,心中卻不知鄭公是否歡迎。來到了汜地,這里又叫竹川,竹子很多,卻沒有公館。襄王向當地百姓詢問,知道這里已經是鄭國的疆土,就命令停車,到一個姓封的農民家草堂中借宿。封氏問:“先生官居何職?”襄王說:“我是周天子。因為國中有難,逃到此處。”封氏大驚失色,連忙叩頭謝罪說:“我們家二郎昨夜夢見紅日照在草堂,今天果然有貴客降臨。”忙讓二郎殺雞做飯。襄王問:“二郎是什么人?”回答說:“是我后母所生的弟弟。和我一同居住,一起種田為生,侍奉后母。”襄王感嘆說:“你們農家兄弟,如此和睦;我貴為天子,卻遭到母弟的迫害,我和你比差多了!”說完,傷心地流下眼淚。大夫左鄢父勸道:“周公是大圣人,還有骨肉之親的變故。君王不必傷心,要盡快把災難通知各諸侯,料想他們不會坐視不救。”襄王親筆寫信,派人分別通知齊國、宋國、陳國、鄭國、衛國,信中大略說:我不善無德,得罪了母親寵愛的兒子我的弟弟帶,逃到鄭國的汜地,特此告知

簡師父又進言說:“現在諸侯各國中有當霸主志向的,只有秦國和晉國。秦國有蹇叔、百里奚、公孫枝數位賢臣執政,晉國有趙衰、狐偃、胥臣眾位執政,他們一定會勸自己的君侯來勤王,其他國家恐怕都不能指望。”襄王就命簡師父去晉國,左鄢父去秦國。且說鄭文公聽說襄王住在汜地,笑著說:“天子今天才知道翟國不如鄭國啊!”當天就派工匠到汜地去建造宮舍,自己也親自去那里省視器具和起居的地方,一切供應,都不敢草率。襄王見了鄭文公,面有愧色。魯國、宋國等等,也都派使臣前來問安,都貢獻了禮品

只有衛文公無動于衷。魯國大夫臧孫辰字文仲,聽到后嘆息道:“衛侯快死了!諸侯有周天子,就像樹木有根,河水有源一樣。樹木無根,一定會枯干,河水無源一定會枯竭,衛侯怎么會不死呢?”這是周襄王十八年冬天十月發生的事情。到了第二年的春天,衛文公死了。世子鄭繼位,這就是衛成公

果然應驗了臧文仲的話。這是以后的事情,不必細說

再說簡師父奉周王之命來到晉國。晉文公向狐偃問該怎么辦,狐偃回答:“從前齊桓公之所以能匡合諸侯,就是因為尊奉周王。何況晉國幾次改換君主,老百姓都習以為常,不知道有君臣的禮儀。主公何不接納周王而征討太叔的罪行,使百姓知道國無二君的道理?繼承文侯輔佐周王的功勛,光大武公分封晉國的業績,都在此一舉。如果晉國不接納周王,秦國一定會接納,那時霸業就單獨讓給秦國了。”文公讓太史郭偃占卜。郭偃說:“大吉大利!這是黃帝在阪泉作戰的前兆。”文公說:“我怎么敢當這樣的重任!”郭偃回答:“周王室雖然衰微,但天命并沒有改變。現在的王,就是古時候的帝,戰勝叔帶是必然的事情。”文公說:“再為我算一卦。”得到的是《乾》下《離》上《大有》之卦,第三爻動,變為《兌》下《離》上《睽》卦。郭偃解釋說:“《大有》九三說:‘公用享于天子。’戰勝太叔周王享有天下,沒有比這更吉利的了!《乾》是天,《離》是太陽。天上陽光明媚,是光明的象征。《乾》變化成《兌》,《兌》就是《澤》,《澤》在下面,承受《離》日的光輝這是天子的恩澤降臨晉國,還有什么懷疑的呢?”文公十分高興,檢閱部隊,分成左右兩軍,命趙衰率領左軍,魏犨為副將;郤溱率領右軍,顛頡為副將。文公自己帶著狐偃、欒枝等人,左右接應。臨出發時,接到河東守臣的報告:“秦伯親自統帥大軍勤王,已在河上,很快就要渡河了。”狐偃獻計說:“秦伯志在勤王,所以駐兵河上,是因為東面的道路不通的原因。像草中的戎國,麗土的狄國,都是車馬必經之路,秦國一向不與他們往來,恐怕道路不順,所以猶疑不進。君主可以送給戎、狄二國一些禮物,向他們說明借道勤王的意思,他們一定會答應。再派人去感謝秦君,說晉國軍隊已經出發了,那樣秦兵一定會退回。”文公聽信他的話。一面派狐偃的兒子狐射姑,帶著金銀布帛等禮物去戎、狄二國行賄賂,一面派胥臣去河上辭謝秦君。胥臣拜見秦穆公,轉達晉侯的話:“天子有難,流落在外,您所擔心的,也正是我們主公所擔心的。我們君侯已集結軍隊,準備迎接天子,代替您前去,不麻煩您的大軍長途跋涉了。”秦穆公說:“我擔心您的國君剛剛即位,軍隊還沒有訓練好,所以趕到這里,解救天子的危難。既然晉君大義勤王,我理該靜聽佳音。”蹇叔、百里奚都說:“晉侯想要獨占大義救王的功勞,使諸侯敬服,怕主公分享他的功業,所以派人來勸阻我們。不如我們乘勢而行,一同迎接天子,難道不是更好嗎?”穆公說:“我不是不知道勤王是好事,但恐怕戎、狄兩國從中作梗,東行的道路不通。晉侯剛剛執政,沒有大功怎能安定國家,不如讓他去做這件好事。”便派公子縶隨左鄢父到汜地,向周襄王問安,自己帶著大軍班師回國

卻說胥臣把秦國退兵的話報告給晉文公,晉軍便進軍陽樊,守將蒼葛親自到郊外慰勞晉軍。文公派右軍將軍郤溱等人包圍溫地,左軍將軍趙衰帶人去汜地迎接襄王。周襄王在四月丁巳日又回到王城,周、召二公迎入朝中

溫地之人聽說周王復位,眾人聚集起來,一起攻打頹叔、桃子二人,并把他們殺死,大開城門,迎接晉軍入城。太叔見此,忙帶著隗后上車,想沖出城門,逃往翟國。誰知守門士兵緊關大門,不讓他走。太叔揮劍砍倒數人。正在這時魏犨趕到,大聲喝道:“叛逆之賊,往哪里逃?”太叔乞求說:“你放我出城,以后一定厚厚報答你。”魏犨回答:“如果天子肯放你,我就做個順水人情。”太叔大怒,挺劍刺來,魏犨一躍跳上他的車,一刀砍死。士兵們把隗氏捉來,魏犨說:“這樣的淫婦,還留著她干什么!”命令眾人亂箭射死。可憐如花美女,只與太叔歡樂半年,今天死在萬箭之下。胡曾先生有一首詠史詩寫道:逐兄盜嫂據南陽,半載歡娛并罹殃

淫逆倘然無速報,世間不復有綱常

魏犨帶著兩具尸體去見郤溱,郤溱問:“為何不抓住送給天子,公開斬首,以正刑法?”魏犨回答:“天子避殺弟的聲名,既借晉國之手除掉他們,不如早些殺死痛快!”郤溱不住地嘆息,命令手下把他們埋在神農澗的旁邊

一方面安撫溫地的居民,一面派人去陽樊報捷

晉文公得知太叔和隗氏都被殺死,便親自趕到王城,朝見襄王報捷。襄王設酒宴招待,又拿出大批金銀布帛贈送。文公再三拜謝,推辭說:“重耳不敢接受君王的賞賜。但死后能用王的禮儀安葬,我在九泉之下也會感激君王的大恩。”襄王回答:“先王制定禮法,是為了區別上下,因此才有這樣生死的禮儀,我不敢因為我自己感激你的原因而亂改國家的大典。叔父的功勞,我是不敢忘記的。”便把王畿之內的溫、原、陽樊、攢茅四個城邑賜給晉侯,增加他的封地。文公謝恩后告辭。老百姓扶老攜幼,擠滿了街道,都來觀看晉侯,并感嘆說:“齊桓公現在又重新出現了!”晉文公下令左右兩軍班師。大軍駐扎在太行山的南邊,派魏犨去接管陽樊,顛頡接管攢茅,欒枝接管溫邑,晉侯自己率領趙衰接管原邑。為什么原邑要文公親自去呢!原來那里是周王的卿士原伯貫的封地,因為他兵敗無功,襄王便把原邑奪過來給晉侯。伯貫如今正在原城,恐怕他不服,所以文公要親自去接管。顛頡到了攢茅,欒枝到了溫邑,守臣都帶著酒食出城迎接

卻說魏犨到了陽樊,守臣蒼葛對他的屬下說:“周王室放棄了岐豐,剩下的土地已經不多了!晉國怎么還能要四邑呢?我與晉侯都是周王的臣子,難道能屈服他嗎!”便帶領百姓拿著武器上城守衛。魏犨見此,怒火萬丈,帶兵包圍城邑,大叫:“早早投降,萬事都無!如果攻破城池,就會全都殺光!”蒼葛在城上回答:“我聽說‘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這里是王畿內的土地,其中的百姓,不是周王的宗族,就是周王的親戚。晉侯也是周王的臣子,忍心仗著兵威強占嗎!”魏犨被他的話感動,派人飛馬報告文公

文公寫信給蒼葛,大意說:四邑的土地,是天子賞賜的,我不敢違背王命。將軍如果考慮天子的親戚,率領他們回國,我也聽從你的意見

并命令魏犨不要進攻,候陽樊的居民搬走。蒼葛看了晉侯的信,對城中的百姓說:“愿意歸還周國的跟我走,愿意跟隨晉國的留下。”百姓愿意走的有一大半,蒼葛帶他們遷移到軹村。魏犨入城,定好疆界后返回

再說文公和趙衰等人到了原邑,原伯貫欺騙他的下屬說:“晉兵圍住陽樊,把百姓都殺了。”原邑的百姓害怕,都發誓寧死也要守城,晉兵包圍了原城。趙衰說:“百姓之所以不服晉,是不相信的原因。君侯向他們表示信義,就會不攻而下。”文公問:“怎樣表示?”趙衰回答:“請您下令,士兵們都帶三天的糧食,如果三天攻不下城,就解除包圍退軍。”文公依照他的話做了。到了第三天,軍吏來報告:“軍中只有今天的糧食了。”文公并不回答。當天半夜,有些原城百姓縋城而下。說:“城中已探聽到陽樊的百姓并沒有遭到屠殺,大家約定明天晚上打開城門。”文公說:“我原先約定以三天為期限,三天還攻不下就撤軍。現在三天已到了,我明天早晨退軍

你們盡心守城,不要又有二心。”軍吏問道:“原城百姓約定明晚獻城,主公為什么不暫且停留一天,占了城后再回去!即使糧食沒了,陽樊離這里不遠,可以飛馬去取。”文公回答:“信義,是國家的法寶,是百姓們所依憑的準則。三天的期限,誰不知道?如果再停留一天,就是失信了!得到原城而失去信義,百姓們還怎么會相信我呢?”天亮后,就解除了原城的圍軍

原城的百姓互相說:“晉侯寧可失掉一城,也不失掉信義,這是有道之君!”爭先恐后在城樓上堅起降旗,縋下城追趕晉文公軍隊的人也層出不窮。原伯貫不能禁止,只好開門出來投降。髯仙有一首詩說:口血猶含起戰戈,誰將片語作山河?去原畢竟原來服,譎詐何如信義多!晉軍走了三十里,原地的百姓趕上來,原伯貫的降書也到了。文公命令車馬原地駐扎,自己單車直入原城,百姓們鼓舞慶賀。原伯貫求見,文公用王朝卿士的禮儀相待,把他的家遷到河北。文公在選擇四邑的守臣時說:“從前子余帶著一壺飯跟我到衛國,忍著饑餓,把飯留給我,這是有信義之人。我以信義得到原城,還要用信義來守衛。”命趙衰為原邑大夫,兼管陽樊。又對郤溱說:“你不偏袒同族,率先與欒枝等向我通告消息,我不敢忘記你的功勞。”便派他為溫邑大夫,兼守攢茅。分別留下兩千軍隊守衛后,返回晉國。后人評論文公勤王顯示忠義,伐原表示信義,是爭取霸業的第一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德市| 抚宁县| 扶沟县| 若尔盖县| 赤峰市| 正阳县| 洛阳市| 遂平县| 永泰县| 河池市| 崇左市| 镇康县| 灵寿县| 东乌| 苏尼特左旗| 化州市| 德江县| 灵武市| 商河县| 黄浦区| 教育| 华池县| 罗甸县| 乐平市| 长治县| 昌图县| 神池县| 乌什县| 上林县| 阳泉市| 明溪县| 武邑县| 紫金县| 隆尧县| 桐柏县| 环江| 连云港市| 平武县| 工布江达县| 天峨县| 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