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教跡義記
- 法崇
- 3796字
- 2015-11-24 14:39:05
述曰。第二聞成就也。亦作三門分別。一釋阿難名。二釋阿難因。三正釋其聞字。第一阿難釋名者。是梵語。漢云歡喜。故五分律曰。師子頰王有其四子皆作國王。一名凈飯。二名白飯。二名斛飯。四名甘露飯。且凈飯王有其二子。一名悉達多。二名難陀。白飯王亦有二子。一名拔提。二名提沙。斛飯王亦有二子。一名提婆達多。二名阿難陀。甘露飯王亦有二子。一名摩訶男。二名阿泥盧豆。其凈梵王大子悉達多者。年十九舍輪王位。于二月八日夜半子時逾城出家。一志安禪合掌定心而坐。苦行六年。日食麻麥。皮骨相連。王聞如是。悲泣嘆曰。我子舍輪王位。空無所得。菩薩于后食香乳訖。入尼連禪河。洗其質已。往金剛座。自發誓言。不破結跏成等正覺。發是語已天地震動。魔宮不安。時天魔波旬既見菩薩將欲成道。將八十億魔女及鬼種種相惱。滿六十由旬來怖菩薩。爾時菩薩入慈定三昧。令魔刀箭化作蓮華。魔知不如。即往凈飯王宮而惱其父王。于虛空中而告之曰。汝子昨夜命終已訖。王聞驚怖不覺墮床。良久乃蘇。悲泣流淚而說偈言。阿夷陀言虛。瑞應亦無驗。先得吉利名。一切無所獲。爾時凈飯王說此語已。菩提樹神見佛成道。將天曼陀羅華往凈飯王宮。于虛空中而說偈言。汝子已成道。魔眾已退散。光明如日月。普照十方國。時王疑曰。前言我子已死今道成佛。所言何耶。樹神答曰。前是魔王故來相惱。我是菩提樹神。今來相慶。王時喜曰。我子舍輪王成法輪王。彼此無失。凈飯王正歡喜之時。斛飯王來報凈飯王曰。貴弟夫人已誕一男。王聞歡喜。眾慶皆來。可因此樂而名為歡喜。又如頌曰。面如凈滿月。眼若青蓮華。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此即第一釋阿難名竟。第二釋阿難因。如法華經云。我與阿難于空王佛所同時發心。我常行精進。阿難常樂多聞。又釋迦牟尼佛昔迦葉佛時為沙彌。時師主每日令誦千言。復令常乞二人食。恐誦經不得。在路啼哭。爾時有一長者。問沙彌曰。汝何為憂惱。沙彌報曰。我和尚令我誦千言。復令我常乞二人食。我恐誦經不得。所以憂惱。長者報曰。汝可安心誦經。自今已后。常來向弟子家取二人食。師若成佛愿為法藏弟子。昔日誦經沙彌者即釋迦牟尼佛。是施食長者即阿難。是此則第二釋阿難因竟。第三正釋其文。佛地論云。我為諸蘊世俗假名。聞為耳根發識聽受所說。廢別就總。故說我聞。問曰。佛贊無我。何為傳法。菩薩稱曰我聞。答曰。此佛說法常依二諦。一者俗諦。一者真諦。言我聞者。俗諦說耳。佛言諸根說于我或說于無我。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又朗法師解根不能聞耳識不能知合不能聞此則不聞也。親承音旨簡異說傳。故曰我聞。問曰。如來五十年說法。阿難仕佛適經二十五年。前二十五年阿難總不聞。何故一代之教皆曰我聞。答曰。依報恩經云。為阿難重說十二部經。是故一代之教皆曰我聞。問曰。阿難何為能持十二部經。答曰。阿難得金華三昧。能持十二部經。又涅槃經云。阿難具足八法。能持十二部經。一者信根堅固。二者其心質直。三者身無苦痛。四者常勤精進。五者具足念心。六者心無憍慢。七者成就聞慧。八者從聞生智慧具足八法。能持十二部經。面如滿月。士女奔馳。目類青蓮華。貴賤咸仰。佛光夜照。聞奏慶喜之言。天蕊朝開。晨歸舞蹈之樂。如來演法常有瓶受之能。大圣弘經乃有金言之美。一聞俱領。八法齊修。四生所以重聞十方于茲再唱。親承音旨簡異傍傳故曰我聞。上來雖有三種不同。總明第二聞成就竟。
一時者。
述曰。第三時成就也。亦作三門分別。第一釋假名時。第二釋不思議時。第三正釋其時。第一假名時者。如陶家輪勢一極時。又如俱舍論云。時中極少一剎那時。凡人一念有九十剎那。一剎那時有九百生滅。一百二十剎那名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為一臘縛。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三十牟呼栗多為一日一夜。此則第一釋假名時竟。第二釋不思議時者。諸佛境界不思議時。于一剎那攝一劫。一時普應竟無差別。故名一時。又維摩經說。或有眾生樂久住世。菩薩即演七日以為一劫。或有眾生不樂久住。菩薩即促一劫以為七日。又如大通智勝如來說法華經。時會聽者六十小劫不起于座為如食頃。此則第二釋不思議時竟。第三正解其時者。法王啟運之日。大眾嘉會之時。故云一時。佛地論云。說一部經之時。非為剎那相續。乃至究竟總名一時。又真諦三藏解云。輪王出世七寶一時。法王出世法寶一時。令機教符會無差異時。故言一時。良謂小品立彼有斯大乘元無來無往。當常現常之代妄見空華。不滅實滅之初劫石于茲假稱。所以六十小劫攝在一時。明知妄立之言托境方稱。時義所為說聽無二。故言一時。又三藏解云。具足十義故名一時。一佛出世時。二說正法時。三聽正法時。四持正法時。五思正法時。五修正法時。七下善種時。八成熟善種時。九解脫善種時。十心平等時。且一佛出世時者。如輪王出世時七寶一時可得。法王出世時法寶一時可聞。輪王出世未見者令聞。二說正法時者。佛說正法。一切狂聾皆得醒悟。故名一時。三聽正法時者。有四因緣。一者有宿因。二有正信。三愿樂。四生尊重。具此因緣是聽法時。故名一時。四持正法時者。有三因緣。一為自行圓滿。二為他行成就。三為他咨承有處。具此三緣是持正法時。五思正法時有五因緣。一思擇相似簡為取真。二思擇轉勝如煉真金。三思擇得果如月朗云除眾所樂見。又女質覆以為嚴。四思擇無窮如如意珠出財無竭。擇法亦是顯理無窮。五思擇利益。如見日光作業不息。得佛法味化導無邊。具此五義是思擇時。六修正法時者。有五因緣。一智根利除煩惱障。二信具足除業障。三生人天除報障。四樂寂靜除散亂障。五值佛正法除邪歸障。具此五緣是好修時。七下善種時者。為發菩提心有十因。一依本佛性故。二依器依人天道。三依地依八禪故。四依三寶為行不退故。五依因依一切眾生為下種因故。六依意樂愿唯發大菩提心故。七依智觀過失功德故。八依信信三寶四諦七處故。九依行依割肉飼鷹等行故。十依回向所有善根為眾生故。具此十事名下善種時。八成就善種時者。有四因緣。一宿植善根即因成就。二生于中國即處所相應。三親近善友咨承為他。四如說修行離諸放逸。具此四緣名為成就善種時。九解脫善種時者。有五因緣。一親近善友時。二聽聞正法時。三持正法時。四思正法時。五歸正法時。具此五事名解脫善種時。十心平等時者。心若高下聽法不入。若能拔沉抑浮念智平等得入正法。名心平等時。具此十義故名一時。又長耳三藏解時云。有三種。一分段時。二不思議時。三假名時。一分段時者。五蘊為體。四相為相。一期報限。如陶家輪。世極即住。名分段身時。二不思議變易時者。謂變易生死相續。于法分齊難知。名不思議變易時。三假名時。外國名劫波。自有三義。一迦羅。二三摩耶。三世流布。迦羅者此云別相。如制戒律。大戒時聞小戒時不聞。出家時聞在家時不聞。國王時得聞余人不得聞。二三摩耶時者。此云破邪見時。為五部阿含九分達磨。不簡黑白一切得用。三世流布者。如云一時在中首林中一時在恒河岸。調音起轉即是世人法語。令依破邪見時及世流布時。故名一時。問。此中時者依何建立。答曰。佛地論云。時者即是有為法上假立分位。影像依色心等總假立。故不相應行蘊所攝矣。上來三種不同。總明第三時成就竟。
薄伽梵者。
述曰。第四主成就也。亦作三門分別。第一釋薄伽梵名。第二釋薄伽梵身。第三釋上主字。第一釋薄伽梵名者。瑜伽論云。有大勢力能破大魔故名薄伽梵。又云。坦然安坐菩提座。任運摧魔。有大勢力故名薄伽梵。又依佛地論說。婆伽梵者。具有六義。第一自在。第二熾盛。第三端嚴。第四名稱。第五吉祥。第六尊貴義。第一自在義者。不為一切煩惱之所縛名自在也。第二熾盛義者。為猛炎智火所燒煉故。第三端嚴義者。為三十二相所莊嚴故。第四名稱義者。為一切殊勝功德悉圓滿故。第五吉祥義者。為人天親近供養故。第六尊貴義者。為具一切功德安樂有情故。具斯六義名婆伽梵。言四魔者。一破蘊魔。有漏五蘊為體。二破煩惱魔。一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隨煩惱為體。三破死魔。有漏五蘊謂無常相名為死魔。四破天魔。第六他化自在天子為天魔故。薩婆多論云。能破四種魔故。故名薄伽梵。又俱舍論云。菩提樹下破一切煩惱魔。金剛座上破一切天魔。留三月命破一切死魔。入涅槃破一切蘊魔。又大集經略述壞魔之義。觀空故壞蘊魔。觀無相故壞煩惱魔。觀無愿故壞死魔。具三回向菩提故壞天魔。又云。第一觀身不凈壞蘊魔。第二觀受是苦壞煩惱魔。第三觀身無常壞死魔。第四觀法無我壞天魔。具斯六義名薄伽梵。此則第一釋薄伽梵名。第二釋薄伽梵身者。有其三義。一報身。二化身。三法身。第一報身者。為地上菩薩說法。第二化身為二乘人說法。第三法身者。法身常寂自利利他。雖有三種不同為見不異。異如聲聞見丈六身。菩薩見無邊身。諸佛見法性身。如是一繩生于三相。如眼暗為是其蛇。眼明者見其繩。智者審觀唯見其麻。報化法身亦復如是。若其通也即三是一。即一是三。若其也即三非三。即一非一。如水冰波三種有異。即水是冰。即水是水。水外無波。波外無水。報化法身亦復如是。此即第二釋薄伽梵身竟。第三正解其主字者。依大智度論云。有其五種。一者佛說。二者圣弟子說。三者諸天說。四者神仙說。五者變化說。今明此經即是佛說。佛為教主也。言佛者以覺為義。有其三種。一者自覺。二者覺他。三者覺滿。聲聞為得生空智但能自覺。菩薩雖得法空智為覺未滿。諸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稱為佛也。佛者三界法王。四生慈父。放神光于千剎。灑法雨于五燒。所以外道歸依。天魔稽首。玉毫皎潔地獄照以消亡。頂相岧峣天人莫睹其際。難解難測故號佛焉。上來雖有三種不同。總明第四釋主成就竟。
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