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論。余行余色至非覺性故。

述曰。覺者覺察。心心所總名。心所法外余行.外處.及無表色。亦非實我。非覺性故。如虛空等。此中但合總為一量。行與色等各別為量。理亦不遮。因明之法遮他為論。言非覺性。不是翻顯心.心所性是覺性故許為實我。此兼遮計。非必有執。合七比量破初計也。

論。中離蘊我至無作受故。

述曰。破僧佉等計也。量云。所計之我。應無作.受。蘊不攝故。如虛空等。文中但有宗及同喻。因如所標。故略不敘。文以一量破中計也。今助破云。所計之我。應非實我。蘊不攝故。如虛空等。此下準作一一應思。

論。后俱非我至非實我故。

述曰。破犢子等也。彼宗計我與所依蘊不即不離。然別有體。非常無常。如俱舍論二十九卷敘難依義。今解。依者依止。蘊上施設。不即離故??址辈皇觥A吭?。汝所執我。應非實我。因云。許依蘊立非即離蘊故。如瓶.盆等。

此中法言應非實我。簡別真如。真如依蘊亦不即離。然非實我故無不定。因中言許無隨一過。宗等次第準義釋文。彼計瓶等依于四塵蘊等而立。然與四塵不即不離。故以為喻。

論。又既不可說至是我非我。

述曰。彼立五法藏。三世.無為.及不可說。彼計此我非常無常。不可說是有為無為也。今者論主直以我非我而為例也。應立量云。汝所執我。應不可說是我。許不可說是有為無為故。如龜毛等 以二比量破第三計。若破俱句。他宗亦說我非俱句。不可說是我非我故犯相符過。又無同喻。今破是我兼說非我。應定說是蘊。不應說非蘊。又量云。汝所執我。于我非我聚義亦應不可說。許不可說故。如有為無為義 今者文意不令隨入我非我俱句。故無過失。

論。故彼所執實我不成。

述曰。此總結也。合十比量破此三計。

論。又諸所執至為無思慮。

述曰。自下第三總破上二差別執我。于中有四。初有思慮。無思慮破。二有作用。無作用破。三我見境。非我見境破。四我非我見境。我見不緣破。今總問前所執諸我故言諸也 有思慮者。意問僧佉。彼說神我體是思故 無思慮者。問吠世等。然僧佉計。神我體性常住。除自性外二十三諦體性雖常。仍有轉變無常之相。今難彼我亦應同彼二十三諦。體性俱應轉變無常。

論。若有思慮至有思慮故。

述曰。汝我體。應是轉變無常。作用或有不起時故。如許大等。若不約用難令體亦轉變。即無同喻。彼不許有滅無常故。若直難用。彼思慮用有時不起故犯相符過。雖自性體常。用是無常。無不定失。非共許故。又以體例用亦應無常。相即亦得。

論。若無思慮至亦不受果。

述曰。即破吠世等。文易可知。量云。汝等實我。應不能作業亦不能受果。許無思慮故。猶如虛空。作業受果二比量也。即除僧佉余計神我皆同此破。

論。故所執我理俱不成。

述曰。雙結二也。

論。又諸所執至為無作用。

述曰。更重第二雙破前說。此即問定也。

論。若有作用至應是無常。

述曰。諸師作.受計各不同。作用而言。作受作用并計是有。有用量云。我應無常。有作用故。如手.足等。若對數論。轉變如手等。若對吠世等。滅壞如足等。文勢雖合義意不同。虛空.真如此無作用。故無不定。

論。若無作用至二俱不成。

述曰。無有一我無作.受用。若數論師無作者用亦名無用。若動轉作用勢用作用。勝.數俱無。十句說故。離系子等我有動轉。故是前門。余是后門。又諸所計得解脫時。我并無用無用。量云。所執之我。應非實我。無作用故。如兔角等。虛空亦得。無作用故。文言非實我。不言非實有。故彼真如非不定失。若爾寧言常樂我凈。此非定實我。性離言故。言我者是假說也。此無用計諸執并非。無有一師計我無用。然破無動作.勢用之用。故得為難 或綺互破作.受之用。謂應量云。僧佉等我。應非實我。無唯作者用故。如虛空等 吠世等我。應非實我。無唯受者用故。如兔角等 此中遮無唯受者用。非許唯有受者用性便為實我。不爾本識及僧佉我應是實我。但言兔角無唯受者用。不言兔角有作.受用。故此非失。以因明者遮詮門故。文結易知。故不別釋。

論。又諸所執至所緣境不。

述曰。此即第三亦總征前內外道也。

論。若非我見至知實有我。

述曰。破本計非我見所緣 量云。汝所執我。應非是我。許非我見之所緣故。如色.聲等 又此量意云。汝能緣我心.心所法。應不知我。非我見故。如緣余心 文雖無救。以理為之。如緣真如心.心所法。雖不定作真如之解。得成緣如。緣我之心亦同于彼。雖不作我解。何妨得緣我。緣如之心雖不作如解。真如仍名如心緣。我見雖不作我解。其我應名我見緣。故為此解助破彼失。

論。若是我見至如實知故。

述曰。破彼我是我見所緣。量云。緣我我見。應非倒見。如實知故。順所緣故。如緣色等心 外道小乘執有我者所信之教。皆許我見雖順所緣是顛倒體。斷之成圣。無我之心雖不稱境。違于染故名非顛倒。如緣真心作有如解即是法執。若作無解。雖不稱如仍因成圣。

論。若爾如何至稱贊無我。

述曰。言至教者。至實教也。如二十抄。汝若言爾亦有我見非顛倒者。何故汝教中。我見染故斷之成圣。要無我見能得涅槃。故毀我見贊無我也。此就他宗相違為難。

論。言無我見至沉淪生死。

述曰。汝宗自言。起我見者沉淪生死。以是染故。起無我見能證涅槃。以是凈故。今就彼宗故得成難。

論。豈有邪見至沉淪生死。

述曰。此總結難。無我見是邪能證涅槃。不順所緣故。我見是正翻沉生死。能順境故。廣百論中亦作此難。

論。又諸我見至如緣余心。

述曰。此下第四總破前師。不須別說染凈之惠。但汝所說緣我之見。今皆破之。無相符過。應為量云。汝緣我之見。不緣于實我。宗也。有所緣故。因也。如緣我外色等之心。喻也。文有次第如是應知。然就彼計皆有我見不緣我生。如僧佉說吠世史迦作者我見。不緣實我生。是橫計故。余計相望準知亦爾。故今此宗。應有分別汝等各別言非橫計緣我之見方成有法。今大乘意。欲顯但是緣我之見。皆不緣于實我生故。不須分別。此破能緣不緣我起。

次破所緣定非實我。

論。我見所緣至如所余法。

述曰。此中量云。我見所緣定非實我。宗也。是所緣故。因也。猶如所余色等諸法。喻也。宗中如前亦應分別。彼等各計有我見境非實我故。

論。是故我見至種種計度。

述曰。此曲結也。如瑜伽。顯揚。十六大論。皆緣影像自心相分為所緣緣。無有一我是相分者故。是但緣識所變蘊。蘊各別故。故言諸蘊。即計此蘊種種計度。故與小乘所說有異。

論。然諸我執略有二種。

述曰。破我之中。自下第四。解釋彼執分別俱生。若作三科此即第二也。于中有二。初別解二執。第二如是所說一切我執下??偨舛?。初中有三。第一標執舉數。二列執名。三別解釋。此即初也 總舉有其二種。此中諸門如別章說。謂迷諦總別。諸識有無。伏斷位次。九品所攝。伏與不伏。人法二執斷位粗細。分別俱生二十句等。一一分別如下當知。雖一有情無二十句等。然說法界亦得有之。

言我執者。顯非唯見。心心所法皆名執故論。一者俱生二者分別。

述曰。此列。差別與身俱起名曰俱生。后橫計生名分別起。下別釋之。

論。俱生我執至故名俱生。

述曰。自下別釋。先釋俱生。后釋分別 初中有三。初釋俱生義。二顯其差別。三明斷位。唯藉內種起。與分別緣別 恒身俱者。解其俱義 而言轉者。解其生義。余文易知。

論。此復二種至執為實我。

述曰。上總釋俱生。下別解差別 常相續者。顯恒起義 在第七者。顯執所依 緣第八者。顯所緣境 起自心相者。顯緣第八不親著也 執為實我者。不稱境知故執生也。未得無漏。第七識中我執恒起。名常相續。緣恒具故。非如第六意識中執。何故相續唯在第七。略有二義。一緣少故。謂眼.耳.鼻等。意.八.七識?;蚓牛耍撸澹模壣俟?。若加等無間。及俱有增上即更增之。所藉緣少故。第七恒續我執非余。如第七卷緣多少說。二由行相深。及相續故。第八續而不深。第六深而不續。五識不深不續。第七具有。故唯第七非余。此第七識本質。即以第八為境。由似一常。似實我相。故緣第八七我恒行。影像相中亦無實我。唯似第八。是第七識自心之相。若從見說名染無記。若從本說名凈無記。以許染凈故雜種所生。執此自心所變之相以為常一。不稱境故名為執也 不稱本質名為執者。五識亦應名為有執。此約影像。依他為相。若約所執。當情顯現亦名為相。緣第八者。即是本質。下準此知相亦有二。

論。二有間斷至執為實我。

述曰。在第六識。顯執所在。第六行相深遠亦復間斷。第七深而不斷。五識斷而不深。第八不深不斷。故此我執唯六識中。

五取蘊者。彰此俱生我見之境不緣無漏 薩婆多中一切煩惱皆名為取。蘊從取生?;蚰苌?。故名取蘊 今者大乘如對法說。欲貪名取。唯貪為體。染希五蘊。蘊能生取。蘊從取生。蘊立取名。緣蘊總別顯執行相??偩壩逄N為我名總。別緣五蘊為我名別。非二十句等別我見也。二十句見唯分別故。第七識中唯緣別識蘊。行相常定我見一類。不可論其此總此別。故與此殊。第七唯托第八為相。舉其本質言起自心相。此中所言五取蘊相或總或別者。是第六本質。起自心相者。是影像相。顯緣不著妄生我解。

又第六本質。非定一法故不別言。其實亦有非無本質。是俱生故。故此所言五取蘊等皆起影像。

論。此二我執至方能除滅。

述曰。第三文也。顯執細微斷之所在。無始串習體相微隱。故十地云。遠隨現行故。不作意緣故 是俱生義。故名為細。一非世道伏。二非初道斷。初道斷者即見道斷。三非地未滿修道能斷。要第九勝道方斷故言難斷。初簡修道不相應惑。第二簡見道一切。第三顯自行相細。勝道方除故唯修斷。一識分別。第六數斷非第七。二乘分別。第六識者二乘數斷。非菩薩于六識中。三習分別。若菩薩數斷習非種子。若二乘種數斷非習。不數斷者道數數修。若數斷者斷道俱數。于二乘中漸次行者。故唯修斷。若頓悟者亦通見斷。先世間道伴已伏故。菩薩不然。不障地故。無超越故。然初二果不能斷之。有覆無記第九品故。斷有二種。一斷種。二伏滅。今論斷種。第六識中。二乘入圣道暫伏滅。要離自地欲盡方斷。于金剛心方究竟盡。菩薩初地暫能伏滅。四地永不行。金剛心位方究竟盡。第七識中。二乘入無漏心方暫伏滅。金剛心方斷盡。菩薩七地已前入無漏心能伏。八地以上方永不行。金剛心方斷頓盡。故言數數修道方能除斷 又總而論六.七。道數數修。斷有數數.不數數義。二乘斷彼第六識執種子。非習能數數斷。菩薩數數斷其粗重名數數斷。其種子等道數數修。非斷數數。以十地中皆不斷故。第七識執要金剛心方能頓斷。三乘修道道數數修方能除滅。非數數斷 此中二執行微名細。何故三心初斷名細 若言品類粗細。初斷為粗。難易粗細。先斷名細。此中言品類。修道下品名細。三心約難易故。初斷名細。亦不相違。以界第九品斷名細。品類細故。有難斷不名細。即三心中第二三品。有名細非難斷。即三心中初.中品等。有名細亦難斷。如九品中下下品等。此中所說二我執故。三心約難易以分粗細。九品約行相。以分粗細理不相違。此顯所斷以作二解又能治所治以分粗細。九品中從所治行相名細。三品中從能治行相名細。亦不相違。唯言生空斷者。一通三乘。二以行相而說。其實菩薩亦法空斷。勝生空者。簡異有漏。及游觀生空心。斷彼不能故。此說無間非解脫道。

論。分別我執至故名分別。

述曰。此釋分別。文亦有三。內緣必藉。兼藉外緣。故于外緣說于亦字 非與身俱以來。顯異俱生 要待以下。顯分別義 言分別者。謂邪教分別。及邪思分別。一分別言通二處也 自下別解分別之執。余文可知。

論。唯在第六意識中有。

述曰。顯執所在。間斷粗猛故有此執。余識淺細。及相續故。不能橫計起邪分別。邪分別者必有間斷。及粗猛故。以第八識淺而不間。五間而又淺。七二俱無故唯在六。

論。此亦二種至執為實我。

述曰。第一即是即蘊計我。二十句等。自心相等如前二解。

論。二緣邪教至執為實我。

述曰。離蘊計我。余義如前。心所變相眾同分攝。隨其所應依何法變?;蛞悦潭鵀楸举|起自心相。二重如前。不說二境總別之相如樞要說。

論。此二我執至即能除滅。

述曰。顯執相粗斷之所在。違見道故道生便滅。相見道中不斷之故。故論言初 又真見中有無間.解脫。無間道斷。異解脫名初。此依種子 又解脫道能斷粗重亦名為初。此約一心 若三心者。準法執說。雖有三品斷。望俱生者總名為粗。行相猛名為粗。初圣道除名為易斷。此依二乘.及行相說言生空斷。菩薩亦通以法空斷。

論。如是所說至或有或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宾阳县| 玛纳斯县| 桑植县| 红河县| 梅河口市| 广昌县| 措美县| 巴彦淖尔市| 青川县| 鄄城县| 乌什县| 怀柔区| 浮梁县| 罗平县| 伊宁市| 汉川市| 兰溪市| 济阳县| 新干县| 炎陵县| 乐至县| 无为县| 叶城县| 惠州市| 奉贤区| 闽清县| 临江市| 岐山县| 镇江市| 无锡市| 武定县| 许昌县| 体育| 大新县| 行唐县| 南康市| 拜城县| 枞阳县| 手游| 厦门市| 屏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