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 成唯識論述記
- (唐)窺基
- 4917字
- 2015-11-23 18:48:15
述曰。謂無自體分。應(yīng)不自憶心.心所法。所以者何。如不曾更境必不能憶故。謂若曾未得之境。必不能憶。心昔現(xiàn)在曾不自緣既過去已。如何能憶此已滅心。以不曾為相分緣故。我今雖不令為相分緣。然自證分緣故。如曾相分所更境故。今能憶之 量云。今所思念過去不曾更心等。除宿命.他心智等余心一切皆應(yīng)不能憶。不曾更故。如不曾更色等 卻證故知。曾現(xiàn)在緣。佛地第三云。集量論說。乃至若不爾者。如不曾見不應(yīng)憶念。
論。心與心所至有差別故。
述曰。然心.心所同所依根。其所緣相各各變別。故但相似。緣青相分皆變青故。事雖數(shù)等而相各異。識.受等體有差別故。與小乘別 然瑜伽第一說同一所緣不同一行相。據(jù)了別領(lǐng)納各各不同故。相分雖不同然極相似。如青為境。諸相俱青相似名同 見分各異。雖俱是青取像各異。故名不同行相 此中有行相與見分。雖各非一。各據(jù)義別。境據(jù)總故名之為一。見據(jù)別故名為相似。此卷論中據(jù)實為言。故與瑜伽說不同也 又彼約疏所緣緣。此約親所緣緣。此心.心所許時.依同。所緣.事等。亦據(jù)所緣各相似義。非是相違。
明三分中。次文第二約三分等明心.心所。
論。然心心所至各有三分。
述曰。此即陳那菩薩依經(jīng)立理。諸論共同。
何須說三。
論。所量能量至所依體故。
述曰。相分.見分.自體三種。即所.能量.量果別也。如次配之 如以尺丈量于物時。物為所量。尺為能量。解數(shù)之智名為量果。心等量境類亦應(yīng)然。故立三種 若無自證分。相.見二分無所依事故。即成別體心外有境。今言有所依故離心無境。即一體也。
論。如集量論至此三體無別。
述曰。相唯所量。見為能量。自證為量果。此頌意言。今此三種體是一識。不離識故說之為唯。功能各別故說言三 果是何義。成滿因義。見分緣相既為能量。能量無果量境何益。如人量物起量解也 小乘量果即是見分。行相為能量。外境為所量。與此稍別 然有六師。及敘陳那以前.以后。量.及量果體性不同。如因明抄說。佛地論中雖說三分。無頌引證。唯有長行。
論。又心心所至證自證分。
述曰。明四分中。自下第三說有四分。于中有四。初立四理。二分別之。三引教成。四釋頌意。下即初也 護(hù)法以后方始立之。理極須然。如文可解。然諸經(jīng)論唯多三分。
論。此若無者至應(yīng)皆證故。
述曰。此立理也。第三.第二心分既同。應(yīng)立別有能證自分。量云。第三分心。應(yīng)有能照之心。心分?jǐn)z故。猶如見分 見分返此或無能證。
論。又自證分至必有果故。
述曰。見分為能量。第三為量果。若第三能量。立誰為量果。為量如前。
彼若救云第二見分為第三果。
論。不應(yīng)見分至非量攝故。
述曰。由此見分或時亦有非量攝故。不證第三。
論。由此見分至必現(xiàn)量故。
述曰。諸體自緣皆證自相。果亦唯現(xiàn)。見緣相分。或量.非量。故不應(yīng)言見分為果。不可非量法為現(xiàn)量果故。故不可見分或緣于相是比.非量。返緣自證復(fù)是現(xiàn)量。難曰。見分緣相或量。或非量。一向現(xiàn)量自證分以為果。何妨自證唯現(xiàn)量能量。亦得比量或非以為果。
解曰?,F(xiàn)量心自體。比.非量果可唯現(xiàn)。比.非二種非證體。何得能為現(xiàn)量果 現(xiàn)量為比果。比不為現(xiàn)果。問答亦然 外內(nèi)難。緣縛難。例亦然。見緣相為縛。自證應(yīng)亦爾。是縛無失。然唯現(xiàn)量。如五識境縛。仍是現(xiàn)量收。證自體故。為是煩惱染污相故。如末那章 夫證自體必現(xiàn)量攝。故不可說見分緣相?;蛄浚橇?。為自證果。不可見分一時之中為量.非量。以相違故??v許見分或比.非量。為第三果。亦不定故?,F(xiàn)量為果義即定故。一心之中相違不可或量.非量。故立第四義亦如前。
論。此四分中至后二是內(nèi)。
述曰。下分別之。此釋見分若時現(xiàn)量。應(yīng)為第三果難也。但由見分似外緣外故名為外。非體是外。故此現(xiàn)量亦不緣三。后二名內(nèi)。體是內(nèi)緣內(nèi)故。
論。初唯所緣后三通二。
述曰。其義可知??v緣于心以心為相。亦唯所緣。相分之心不能緣故 問見分緣外從境名外。見分緣唯所緣。從唯所緣名所緣 答曰此義亦可然。此文影顯故無有失。為色等難皆應(yīng)準(zhǔn)思 今意欲顯由見緣外不得返緣立第四分。故立外名理實非外 因論生論。自證緣見。應(yīng)相分心不能緣慮。所緣心故。如相分心 此義不然。自證緣見一能緣上義別分故。若為相分心。必非一能緣體故。或別人心。或前后心。由此必非能緣性故。見分等心故能緣慮。相心不然。謂第二分以第三為果。自為能量。第三緣見。以第四為果。能量可知。緣第四時以誰為果。不可即以第四為果。如緣見分見分非果。此義應(yīng)思。即以所緣第四為果。第四緣第三為果。例此同故。功能應(yīng)爾。若更立者過無窮故。唯爾所者分限足故。如無色界本識見分緣種子等。更無余相。種子搏附識自體分。即以自證為相分緣。緣彼種故。然不緣彼自體分上能緣功能。過如前說。仍以第三自證為果此例應(yīng)同。
論。謂第二分至或現(xiàn)或比。
述曰。見分外緣。故量不定。
論。第三能緣至以無用故。
述曰。其第三分。前緣第二。卻緣第四。第四前緣第三。何不通緣第二 非第二者以無用故。設(shè)許得緣涉重緣過。以無用故 或無緣彼之用不說緣之。如自證分不緣于相。能緣各有分限可得故。然第三分得緣第四。現(xiàn)量等定。復(fù)不緣外。佛即不爾。
論。第三第四至唯識理成。
述曰。三.四二分由取自體故現(xiàn)量攝。具所能緣。恒但四分不減不增。無無窮過 此中有難。如得及生得得非得生生非生法不立第四得.及生。何妨見分緣相.及自證。不立第四分。
此不應(yīng)然。此能緣慮有量定故。彼但成就.生長功能。非緣慮法。無量相違。據(jù)功能別名為非即。四用一體名為非離 又說四分能.所緣異。不可言即。無別種生。一體用異。故名非離。
論。是故契經(jīng)至見種種差別。
述曰。下引教成 佛地論有。即厚嚴(yán)經(jīng)。謂即內(nèi).外二性。此內(nèi)外一切分。皆有所?。苋±p繞故有四分。
論。此頌意說至是見分故。
述曰。下釋頌意。此四分中相.見名外。見緣外故 三.四名內(nèi)。證自體故。唯見分有種種差別?;蛄浚橇?。既言見分或非.比故。別立第四 此唯眾生四分故言纏縛。相.及粗重二縛具故。無漏心等雖有四分。而非纏縛 問如諸佛。及因五.八識等唯現(xiàn)量者。應(yīng)但三分。見分即得為三果故 答此不然。外.內(nèi)定故。見分緣外用外也。不得復(fù)為緣內(nèi)果故。一心見分用。不得通緣內(nèi).外法故。雖緣真如真如非外。以見分用外故亦不得緣 若爾內(nèi)心應(yīng)非外果 此義如量。義準(zhǔn)可知。
論。如是四分至自證分故。
述曰。解四分中。自下第四解立一分。先以義攝。次引頌成后總指例。如集量頌?;驍z為三。果體一故。攝四入三。
論。或攝為二至是能緣義。
述曰。如初所引厚嚴(yán)經(jīng)頌。能緣體一。三攝為見。攝論唯二。亦攝入見 此言見者。能緣境義。通心.心所。非推求義推求義者唯惠能故。
論?;驍z為一至是故說唯心。
述曰。如第十卷楞伽經(jīng)說。此頌意言。外境無故唯有一心。由執(zhí)著故似外境轉(zhuǎn) 定無外境許有自心。不離心故總名一識。心所與心相應(yīng)。色法心之所變。真如識之實性。四分識義用分。此上四類各一別義。又皆不離識。故并名唯 無漏種子但具一義。謂不離識。故說名唯 頌舊云。虛妄取自心。是故心現(xiàn)在。外法無可見。是故說唯心。
論。如是處處說唯一心。
述曰。此指例也。諸師因此執(zhí)諸有情唯有一識。此義非也。至下當(dāng)知。今此即是例十地等一心之文。三界唯爾心。離一心外無別法故。
論。此一心言亦攝心所。
述曰。此頌非唯一心。如境更無異物。亦有心所。如言王者亦攝臣故。
論。故識行相至識之見分。
述曰。自下辨行相中。大文第三總結(jié) 故識行相即是了別。卻結(jié)頌中了一字也。此了別體即是第八識之見分。歸本所明 然安惠立唯一分 難陀立二分 陳那立三分 護(hù)法立四分 今此論文護(hù)法菩薩依四教理說四差別。俱依他性。非安惠等諸師知見 此四分相望為所緣。各為自證.及行相者。所緣可知。逐難說者。第四名行相。第三名所緣。亦名自體。能緣自體故。不可以見分為自體。不緣第四故 如第三為行相。第二名所緣。第四名自體。能緣第三。以能緣法為自體故 又第三分為行相緣第四時。第四為所緣。所緣即自體。如四緣第三。返覆理齊故 第三為自體見分為行相。相分為所緣。如前已辨。又難云。第二量.非量。余之二分是現(xiàn)量。第二染.非染。余之二分定非染 又量.非量殊??啵畼罚釕?yīng)異。又見分解.非解。余二定皆解。余一切法準(zhǔn)難可知 又心若自緣。即有因果.能所作.能所成.能所引.能所生.能所屬.能所縛.能所相.能所覺無差別過失 亦不應(yīng)言二緣生識。三和合生識。識亦生識故 亦不應(yīng)立有邪見心。以邪見心自知邪故 亦不應(yīng)言惡心遍體皆是不善。以自知心是不善故。此為正智。非邪惡故 其四念住亦應(yīng)無別。以身等念住。即法念住等故 又四諦智應(yīng)無差別。以苦智等即成道智等故 又宿住智亦應(yīng)不成。知現(xiàn)在故。他心智亦爾。以自知故 又若知他如知自者。知他應(yīng)是邪。謂他為自故。知自如他反難亦爾 又用二故體應(yīng)非一。如燈自照其喻不成喻。無能緣等心。有能緣等故。即有因法自相相違。喻所立不成過 又燈若性照。更何須照。若非明者。應(yīng)非能照。體應(yīng)是闇 諸如是等種種妨難。更應(yīng)思擇次第解之 然佛地第三。有解燈照難。余難無解。然他界.無為.無漏緣等。依見分說。非自證分。又以堅執(zhí)名非量。非比非親證名非量。自證于境雖是邪見。親證自體故。不作邪.正等解。故前諸難理皆不成。如五識中貪.嗔等惑。雖染仍現(xiàn)量。由他引故成染。親得故現(xiàn)量攝 于四分中。八識.三惠.三量.因果諸門分別。皆如別章。
上來已廣解行相訖。下廣所緣 于中有三。初外境。次內(nèi)境。后料簡 初中有二。初總解釋。后諸師說。
論。所言處者至及所造色。
述曰。此義意言。由自種子為因緣故。本識變?yōu)槠魇篱g相。唯外非情。此即能造.及所造色。在外處故言外大種。非心外法。且諸種子總有二種。一是共相。二不共相。何人為共相。多人所感故。雖知人人所變各別名為唯識。然有相似共受用義說名共相。實非自變他能用之。若能用者。此即名緣心外法故。然我此物為增上緣。令多人可共受用名共相。如山.河等。不共相者。若唯識理。唯自心變名不共物。一切皆是。他變是他物。自不能用亦名不共相。然今但約自身能用。他不得用。名為不共。如奴.婢等 然依諸教。共.不共中總分為四。且如瑜伽六十六卷。共中有二 一共中共。如山.河等。非唯一趣用。他趣不能用 二共中不共。如己田.宅。及鬼等所見猛火等物。人見為水。余趣.余人不能用故。余房.衣等準(zhǔn)此可知。如下廣解有根身處 不共相中亦有二種 一不共中不共。如眼等根。唯自識依用。非他依用故 二不共中共。如自扶根塵。他亦受用故。根即不爾。下文難言。雖亦變他根。自識不能依他根故。由此但名不共中不共。今據(jù)正義不取五根為不共中共。既有此四。即至下文一一配屬 此中處言共相種者。即共中共。問曰。且如色中形.影假法。第八緣不 答曰。不緣。如所造觸若緣。但緣本實物著。即觸處中第八所變。唯能造非所造。以無體故。但緣著彼俱有四大故。此由四大實不造觸處。以果假故。但有造五根.四塵四大。緣長等時并緣青等。更不別緣離青等外別有長等。非如意識別得緣假。此無別體不可緣故。瓶.盆亦爾。即是若變?yōu)榇笮r。但隨彼青等大小而緣。非別有長等。若從本實說。亦得緣長等。由此準(zhǔn)。觸處亦應(yīng)作是說。然所造觸是四大種分位差別。緣所造時即緣四大。假依實故如長等同。
論。雖諸有情至各遍以一。
述曰。此釋共果同在一處不相障礙。謂外器相。如小宗中。眾多燈明共在一室各各遍。一一自別。而相相似處所無異 此如何知各各別也 一燈去時其光尚遍。若共為一。是則應(yīng)將一燈去已。余明不遍。又相涉入不相隔礙故見似一。置多燈已人影多故 問曰。若爾且如一人心上木.石。更互相隔。以是障礙有對法故。何故眾多各變山河.及大地等。不相障隔同在一處 答由業(yè)相似.不相似故。亦由自心礙。不礙故。五十四說諸有對法同處一處。而非無對者。由隨順轉(zhuǎn)相須生故。又由如是種類之業(yè)增上所感。一切色者一切色根共受用故。乃至廣說。
彼雖說四塵等與此相似。如山.河等業(yè)。眾人并相似。及心于上共用無礙。故不相障。一心上木等所感業(yè)各別。及心受用自有礙故。遂令相隔 問曰。若爾多人共感木等。何故亦互相礙 答彼不礙他心上者。但礙自者。如心上燈明百千不礙。與明相違。無始于中有礙.不礙故。此義應(yīng)思。
論。誰異熟識變?yōu)榇讼唷?
述曰。下諸師說。初問。后答。此為問也。雖知處所本識所緣。誰異熟識變?yōu)榇讼?。問能變者。瑜伽等說于外器皆無差別。于上界等為是誰緣。故今問也。為凡為圣。為此趣。為他趣。為自界。為他界。為自地。為他地為唯自變。為他亦變。
自下護(hù)法菩薩假敘三計。初同月藏。
論。有義一切至共所起故。
述曰。此言一切。即通凡圣.五趣有情.自他界地.己及外身。何以知者。契經(jīng)說故。即立世經(jīng)。
第二破云。